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5941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该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包括:封闭箱体,箱体内容置有电源组件;在箱体外一侧固定设置有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具有供冷却气体进入的入口,以及至少一个送风支管,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送风支管与所述箱体连通;在所述箱体外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具有供吸热后的气体流出的出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支管,出风管通过出风支管与述箱体背离送风支管所在一侧连通。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可利用已有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气体对电源箱进行有效冷却,保护内部的电源组件,满足车外安装需求,有效提高了电源箱的防护等级。
【专利说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0002]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中,车体顶部一般设置有电源箱,在没有架设电网线路区段运行时,通过电源箱内的蓄电池配合超级电容为车辆提供牵引动力;这种方式可实现了各种动力性能的综合优化。
[0003]然而,由于蓄电池组在频繁的充放电过程中,发热量较大,电池箱内温度分布不均,这往往引起充放电性能、电池组容量的降低或是电池组故障及各支路电压或温度不一致等故障。常用的强迫风冷冷却方案,又因为电源箱布置于车顶,而存在着不满足车辆防护等级要求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电源箱进行冷却。
[0004]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方式为,在电源箱的箱体内设置冷却风机,在箱体上设置百叶窗形式的进气格栅,以通过风机的旋转驱动气流经进气格栅进行交换,实现强迫风冷。
[0005]但是,由于电源箱设置在车体外部,当雨雪天气时,水滴很容易经进气格栅进入到电源箱内,且春季时,柳絮、杨絮等也会有进气格栅进入电源箱,这些外部杂物严重危害设备工作安全。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及混合动力轨道车辆,实现对电源箱的有效冷却,且提高电源箱的防护性能,保证安全工作。
[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包括:内部形成有容置空腔的封闭箱体,所述箱体内容置有电源组件;在所述箱体外一侧固定设置有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具有供冷却气体进入的入口,以及至少一个送风支管,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送风支管与所述箱体连通;在所述箱体外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具有供吸热后的气体流出的出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支管,所述出风管通过所述出风支管与所述箱体背离所述送风支管所在一侧连通。
[000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包括:车体,空调送风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如本发明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所述电源箱的送风管的入口和出风管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空调送风系统连通。
[0009]本发明提供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通过设置有送、出风管的封闭式箱体,可利用已有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气体对电源箱进行有效冷却,保证了电源箱正常工作不出现故障的同时,还通过封闭结构式设计有效保护了内部的电源组件,满足了车外安装需求,避免了水、灰尘、柳絮等杂质危害工作安全,有效提高了电源箱的防护等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0]图1为本发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发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发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图1为本发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包括:内部形成有容置空腔的封闭箱体10,箱体内容置有电源组件;在箱体10外一侧固定设置有送风管2,送风管2具有供冷却气体进入的入口 21,以及至少一个送风支管22,送风管2通过送风支管22与箱体10连通;在箱体10外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出风管3,出风管3具有供吸热后的气体流出的出口 31,以及至少一个出风支管32,出风管3通过出风支管32与箱体10背离送风支管22所在一侧连通。
[0014]具体地,箱体10可以为长方体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的壳体,其内部形成可容纳电源组件的容置空腔;其中,上述电源组件可以为蓄电池组和/或超级电容。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位于箱体10的相反两侧,例如:送风管2可位于箱体顶部上方、并通过送风支管22连接于箱体10顶面,同时出风管3可位于箱体10底板下方、并通过出风支管32连接于箱体10底面;或者,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且送风支管22和出风支管32也可分别与箱体10的左、右两侧连接。
[0015]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为中空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直管状,其中开口的一端可以分别形成送风管2的入口 21和出风管3的出口 31 ;送风支管2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送风支管22 —端与送风管2连通、另一端则与箱体10连通,以使由入口 21进入送风管2的气体仅能由送风支管22进入箱体10内部的容置空腔,同时,容置空腔内的气体仅能由出风支管32、出风管3经出口 31流出。
[0016]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在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上使用时,可安装在车体外侧顶部;可以将进气管2的入口 21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上的空调系统的送风管路连接,将出气管3的出口与该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上的空调系统的回风管路连接;然后,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上的空调系统的冷却气体由送风管路经进气管2、由一侧进入箱体10,经过箱体内的电源组件并吸收其工作释放的热量后形成高温气体,该高温气体由出风管3流出、并经回风管路回归混合动力轨道车辆上的空调系统。
[0017]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通过设置有送、出风管的封闭式箱体,可利用已有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气体对电源箱进行有效冷却,保证了电源箱正常工作不出现故障的同时,还通过封闭结构式设计有效保护了内部的电源组件,满足了车外安装需求,避免了水、灰尘、柳絮等杂质危害工作安全,有效提高了电源箱的防护等级。
[0018]优选地,送风管2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却气体压入箱体10的风机;或者,出风管3上设置有用于将箱体10内吸热后的气体抽出的风机;以通过风机促进气体循环,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0019]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箱体10具体可以呈长方体状,箱体10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送风支管22与第一侧壁101连通,出风支管32与第二侧壁102连通;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均为一个;并且,送风管2和出风管3延伸方向可平行;送风支管22为形成于送风管2和第一侧壁101之间的至少两个,多个送风支管22可以沿直线等间隔排列;出风支管32为形成于出风管3和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至少两个,多个出风支管32可以沿直线等间隔排列。
[0020]优选地,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不相对设置,即送风管2和出风管3在第一侧壁101或第二侧壁102上的投影不重叠,以增加气体在箱体10内流经的距离,使冷却气体与电源组件更充分地热交换,提高冷却效果。
[0021]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时,可以将第一侧壁101朝上、第二侧壁102朝下安装于车体,即形成顶送风的循环模式;或者,也可以将第二侧壁102朝上、第一侧壁101朝下安装于车体,即形成底送风的循环模式(如图3所示)。
[0022]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均为至少两个,两个送风管2和两个出风管3 —一相对设置。优选地,送风管2和出风管3可以均为两个;并且各送风管2和各出风管3的延伸方向均平行;每个送风管2与第一侧壁101之间具有至少两个送风支管22,每个出风管3与第二侧壁102之间具有至少两个出风支管32 ;与同一送风管2连通的各送风支管22与对应的出风管3所连通的各出风支管32分别一一相对设置。
[0023]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空调送风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电源箱的送风管的入口和出风管的出口分别与空调送风系统连通,即送风管与空调系统中的送风管路连通、出风管与空调系统中的出风管路连通,以将空调系统的冷却介质部分引流至电源箱形成用于冷却电源的一个循环支路。
[0024]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其电源箱采用设置有送、出风管的封闭式箱体,可利用已有空调系统中的冷却气体对电源箱进行有效冷却,保证了电源箱正常工作不出现故障的同时,还通过封闭结构式设计有效保护了内部的电源组件,满足了车外安装需求,避免了水、灰尘、柳絮等杂质危害工作安全,有效提高了电源箱的防护等级。
[00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有容置空腔的封闭箱体,所述箱体内容置有电源组件;在所述箱体外一侧固定设置有送风管,所述送风管具有供冷却气体进入的入口,以及至少一个送风支管,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送风支管与所述箱体连通;在所述箱体外另一侧固定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具有供吸热后的气体流出的出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支管,所述出风管通过所述出风支管与所述箱体背离所述送风支管所在一侧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呈长方体状,所述箱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送风支管与所述第一侧壁连通,所述出风支管与所述第二侧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和出风管均为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和出风管延伸方向平行;所述送风支管为形成于所述送风管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至少两个,所述出风支管为形成于所述出风管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至少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和出风管均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送风管和两个所述出风管一一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送风管和各所述出风管的延伸方向均平行;每个所述送风管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所述送风支管,每个所述出风管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至少两个出风支管;与同一所述送风管连通的各送风支管与对应的所述出风管所连通的各出风支管分别一一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却气体压入所述箱体的风机;或者 所述出风管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箱体内吸热后的气体抽出的风机。
8.一种混合动力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空调送风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电源箱;所述电源箱的送风管的入口和出风管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空调送风系统连通。
【文档编号】H02J7/00GK103683393SQ201310606690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5日
【发明者】黄烈威, 李明高, 李明, 李国清, 刘斌, 韩璐, 孔繁冰, 石俊杰, 邵楠 申请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