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6364发布日期:2019-04-30 18:3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马达,该马达设置有对转子的旋转平衡进行调整的部件。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1-298925号公报中,为了消除转子部的动平衡的变动,将平衡配重附着于转子轭的例如外侧端面和内周面下部。

但是,当将平衡配重附着于转子轭的外侧端面时,平衡配重露出而能够从外部看到,因此马达的外观变差。因此,例如,需要在将马达拆解之后将平衡配重附着,然后再次组装马达并调整转子部的平衡,使得从外部观察不到平衡配重。但是,很难调整转子部的平衡,要花费工夫。而且,由于平衡配重位于轴向的下端部,因此也很难精度良好地调整转子部的旋转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不损害外观并且精度良好地调整转子的旋转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定子,其对转子进行驱动。转子具有:筒状的外壳;以及盖部,其安装于外壳的轴向的上端部。盖部具有:圆盘部,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凸部,其从圆盘部向轴向下侧突出;以及平衡调整部件,其用于调整转子的旋转平衡。平衡调整部件在比定子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设置于凸部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内侧面与旋转轴线平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内侧面是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盘部还具有在轴向上开口的上部开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部还具有:环状部,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并且位于比圆盘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肋,其将圆盘部和环状部之间连接起来并且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以及盖部开口,其设置于肋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盘部的上端部与凸部的下端部之间的轴向上的第1距离在圆盘部的上端部与环状部的上端部之间的轴向上的第2距离的一半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肋至少在比圆盘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在轴向上和径向上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子还具有沿着旋转轴线在轴向上延伸并且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轴,盖部还具有与轴连结的轴连结部,各个肋的径向的内端部至少在比圆盘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与轴连结部在径向上具有间隔地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子还具有配置于外壳的径向的内侧面并且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的磁铁,盖部还具有:壁部,其从环状部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且位于外壳的径向内侧;以及突出片,其从壁部的轴向的下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并且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突出片配置在相邻的磁铁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肋的数量在突出片的数量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铁的数量与突出片的数量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轴向观察时,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与肋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能够不损害外观并且精度良好地调整转子的旋转平衡。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马达的构造例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A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3B是从轴向下侧观察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凸部内侧面的其他结构例的盖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包含壁部和突出片在内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6A是第1变形例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6B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盖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C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盖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7A是第2变形例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7B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盖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C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盖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0中,将与旋转轴线R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在轴向上,将从后述的定子120朝向后述的盖部2的方向称为“轴向上侧”,将从盖部2朝向定子120的方向称为“轴向下侧”。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轴向上侧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将轴向下侧的端部称为“下端部”。此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轴向上侧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轴向下侧的面称为“下表面”。

而且,将与旋转轴线RA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在径向上,将朝向旋转轴线R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旋转轴线R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内端部”,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外端部”。此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外侧面”。

将各个结构要素的侧面中的后述的外壳1的内侧面1a称为“外壳内侧面1a”,将后述的凸部24的内侧面24a称为“凸部内侧面24a”。此外,将后述的第1壁部281的外侧面281a称为“第1外侧面281a”,将后述的第2壁部282的外侧面282a称为“第2外侧面282a”。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方向、端部以及面等的呼称并不表示组装于实际的设备中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等。

图1是示出马达100的构造例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0的外观的立体图。马达100例如搭载于小型的无人飞机(未图示)而使翼部旋转。另外,不限于该例示,马达100例如也可以搭载于汽车和铁路等运输机械、OA设备、医疗设备、工具、产业用的大型设备等以产生各种驱动力。

马达100具有转子110、定子120以及轴承衬套130。

转子110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RA为中心相对于定子120进行旋转。转子110具有轴111、外壳1、盖部2以及磁铁3。轴111沿着旋转轴线RA在轴向上延伸,能够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进行旋转。外壳1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筒状。外壳1在内部收纳有定子120和轴承衬套130的上部。盖部2安装于外壳1的轴向的上端部。磁铁3配置于外壳内侧面1a,在该外壳内侧面1a上沿周向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外转子型。即,多个磁铁3位于比定子12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定子120的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另外,在后文说明盖部2的结构。

定子120对转子110进行驱动以使其旋转。定子120具有定子铁芯121和线圈部122。定子铁芯121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环状,例如由将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线圈部122由隔着绝缘件(未图示)而卷绕在定子铁芯121上的导线构成。

轴承衬套130经由轴承131a、131b而将轴111支承为能够旋转。

接下来,除了参照图1和图2之外,还参照图3A和图3B对盖部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的盖部2的立体图。图3B是从轴向下侧观察的盖部2的立体图。

盖部2具有盖部开口2a、轴连结部21、输出轴部22、圆盘部23、凸部24、平衡调整部件25、环状部26、多个肋27、壁部28以及多个突出片29。

盖部开口2a设置于周向上的多个肋27之间并且设置于轴向上的圆盘部23和环状部26之间(参照图3A)。这样,在转子110旋转时,能够在各个肋27之间产生穿过盖部开口2a的空气的流动。此外,通过各个肋27拨动空气,空气的流动变强。通过马达100旋转,能够借助这样的空气的流动而有效地对马达100的内部进行冷却。

此外,即使在将盖部2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盖部开口2a将平衡调整部件25设置于凸部内侧面24a。

轴连结部21与轴111连结。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轴部22的下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21a(参照图1)。在安装孔21a内嵌入有轴111的上端部。例如使用粘接剂(未图示)将轴111的上端部和轴连结部21连结起来。

在输出轴部22上安装有例如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等(未图示)。输出轴部22在马达100驱动时例如输出包含盖部2在内的转子110的扭矩以使螺旋桨旋转。

圆盘部23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形的板状,在径向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盘部23从轴连结部21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但不限于该例示,也可以从输出轴部22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

凸部24从圆盘部23向轴向下侧突出。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4从圆盘部23的外端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与旋转轴线RA平行。这样,在转子110旋转时,能够在凸部内侧面24a和圆盘部23的下表面这两个面上对平衡调整部件25进行保持。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平衡调整部件25保持于凸部内侧面24a。

另外,凸部内侧面24a的结构不限于该例示。图4是示出凸部内侧面24a的其他结构例的盖部2的剖视图。例如,也可以如图4所示,凸部内侧面24a是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这样,平衡调整部件25更易于设置于凸部内侧面24a。

圆盘部23的上端部与凸部24的下端部之间的轴向上的第1轴向距离W1为圆盘部23的上端部与环状部26的上端部之间的轴向上的第2轴向距离W2的一半以下(参照图1)。这样,能够不妨碍穿过盖部开口2a的空气的流动地将平衡调整部件25保持于凸部内侧面24a。

平衡调整部件25是用于调整转子110的旋转平衡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调整部件25例如使用包含氧化铝等陶瓷粉末在内的复合树脂材料。平衡调整部件25在比定子120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设置于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这样,不容易从盖部2的外侧看到平衡调整部件25。此外,平衡调整部件25在比定子120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设置于凸部内侧面24a。因此,能够不损害外观地、例如在实际上对组装好的马达进行驱动的同时精度良好地调整转子110的旋转平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调整部件25与圆盘部23的下表面接触,但不限于该例示,也可以与圆盘部23的下表面分开。换言之,平衡调整部件25也可以设置为在与圆盘部23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

环状部26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环状。环状部26位于比壁部28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圆盘部2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环状部26在轴向上位于壁部28与圆盘部23之间。环状部26在周向上将多个肋27连结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7呈在轴向上和径向上延伸的板状。肋27将圆盘部23和环状部26之间连接起来。肋27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肋27的数量可以比突出片29的数量少,但优选在突出片29的数量以上。换言之,肋27的数量优选与突出片29的数量相同或者比突出片29的数量多。如果在突出片29的数量以上,则能够进一步增强穿过盖部开口2a的空气的流动。

肋27至少在比圆盘部2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在轴向上和径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肋27包含凸板部27a。凸板部27a从圆盘部23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延伸,而且也在径向上延伸。这样,在转子110旋转时,能够在各个肋27之间经由盖部开口2a产生空气的流动。此外,通过各个肋27的凸板部27a拨动空气,空气的流动变强。通过马达100旋转,能够借助这样的空气的流动而有效地对马达100的内部进行冷却。

各个肋27的径向的内端部可以与轴连结部21或者输出轴部22连接,但优选为,至少在比圆盘部23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与轴连结部21在径向上具有间隔地对置(参照图3B)。换言之,优选为,至少在任意的肋27中,凸板部27a的内端部在径向上与轴连结部21和输出轴部22分开,不与轴连结部21和输出轴部22连接。这样,例如相比于各个肋27的内端部与轴连结部21连接的结构,能够使马达100轻量化。而且,能够减少形成肋27所使用的材料,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5来对壁部28和突出片29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包含壁部28和突出片29在内的截面构造的图。另外,图5与图1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对应。

壁部28从环状部26向轴向下方延伸,位于外壳1的径向内侧。壁部28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环状,在周向上延伸。壁部28具有第1壁部281和第2壁部282。

第1壁部281与外壳1的径向的外壳内侧面1a的一部分接触。第1壁部281呈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即,外壳内侧面1a和第1外侧面281a都是在轴向上延伸的面。这样,第1壁部281与外壳1的内侧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第1壁部281与外壳1之间的安装强度提高。

第2壁部282从第1壁部281的轴向的下端部向轴向下侧延伸。第2壁部282隔着粘接剂28a而与外壳内侧面1a对置。换言之,第2外侧面282a借助粘接剂28a粘接在外壳内侧面1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部282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环状。但是,不限于该例示,第2壁部282例如也可以呈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具有间隙并且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弧形状。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第2壁部282有多个,各个第2壁部282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

在径向上,如图5所示,第1壁部281的第1外侧面281a与旋转轴线RA之间的第1径向距离L1大于第2壁部282的第2外侧面282a与旋转轴线RA之间的第2径向距离L2。这样,在盖部2中设置了第1壁部281与外壳内侧面1a接触的部分以及第2壁部282借助粘接剂28a粘接在外壳内侧面1a上的部分。由此,能够使在转子110旋转时施加于外壳1与盖部2之间的负载分散到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外壳1的轴向的上端部与盖部2之间产生间隙。

具体而言,在将盖部2向外壳1安装时,例如相比于仅通过使用了粘接剂28a的粘接而将盖部2安装于外壳1的结构,第1壁部281进一步无间隙地与外壳内侧面1a接触并且沿着该外壳内侧面1a向轴向下侧被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在壁部28与外壳1之间产生间隙并且更容易地将盖部2安装于外壳1。此外,壁部28所延伸的方向与外壳1所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安装角度不容易产生偏差。而且,盖部2相对于外壳1的径向的安装位置也不容易产生偏差。因此,能够使盖部2相对于外壳1的安装精度提高。因而,能够使旋转时的转子110的平衡精度提高。

在轴向上,第1壁部281的轴向长度D1可以在第2壁部282的轴向长度D2以上,但优选像图5所示那样,第1壁部281的轴向长度D1小于第2壁部282的轴向长度D2。如果像这样设为D1<D2,则例如相比于仅通过壁部28与外壳1的接触而将盖部2安装于外壳1的构造,负载应力相对于壁部28的耐力的安全率提高。换言之,能够抑制施加于壁部28的负载增加并且使盖部2相对于外壳1的安装强度提高。

突出片29从壁部28的轴向的下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更具体而言,突出片29从第2壁部282的轴向的下端部向轴向下侧突出,在周向上排列有多个。各个突出片29配置于相邻的磁铁3之间。这样,能够将磁铁3在周向和轴向上定位。此外,突出片29从负载不容易施加的第2壁部282的下端部延伸。因此,能够提高磁铁3在周向和轴向上的位置的精度。

突出片29的数量与磁铁3的数量可以不同,但优选突出片29的数量与磁铁3的数量相同。如果是相同数量,则在将盖部2安装于外壳1时,能够将各个磁铁3引导到突出部29之间。因此,磁铁3容易地安装于外壳1。

此外,在各个突出片29中,在从轴向观察时,该突出片29的至少一部分与肋27重叠。这样的话,例如易于使用模具来成型盖部2。

接下来,对盖部2的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其他变形例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其他变形例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6A是第1变形例的盖部2的立体图。图6B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盖部2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C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盖部2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在第1变形例的盖部2中,圆盘部23具有板部231、环状部232以及上部开口233。板部231从轴连结部21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位于比环状部2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环状部232呈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环状,通过多个肋27而与板部231在径向上连接。板部231的轴向位置与环状部232的轴向位置相同。换言之,板部231与环状部232在径向上对置。上部开口233在轴向上开口。上部开口233设置于周向上的多个肋27之间并且设置于径向上的板部231与环状部232之间。这样,空气经由上部开口233而在盖部2的外部和内部之间穿过。因此,马达100的内部更容易被冷却。

凸部24从环状部232向轴向下侧突出。在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上设置有平衡调整部件25。另外,平衡调整部件25可以与环状部232的下表面分开,但优选与环状部232的下表面接触。

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可以像图6B所示那样与旋转轴线RA平行。这样,在转子110旋转时,能够在凸部内侧面24a和环状部232的下表面这两个面上对平衡调整部件25进行保持,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平衡调整部件25保持于凸部内侧面24a。

或者,凸部内侧面24a也可以像图6C所示那样是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这样,平衡调整部件25更容易设置于凸部内侧面24a。

图7A是第2变形例的盖部2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盖部2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C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盖部2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在第2变形例的盖部2中,与第1变形例同样地,圆盘部23具有板部231、环状部232以及在轴向上开口的上部开口233。在第2变形例中,如图7A~图7C所示,环状部232位于比板部23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凸部24从环状部232向轴向下侧突出。在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上设置有平衡调整部件25。平衡调整部件25可以与环状部232的下表面分开,但优选与环状部232的下表面接触。

凸部24的径向的凸部内侧面24a可以像图7B所示那样与旋转轴线RA平行,也可以像图7C所示那样是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在第2变形例中,各个肋27不包含凸板部27a。这样,例如相比于各个肋27包含凸板部27a的结构,能够使马达100轻量化。而且,由于能够减少形成肋27所使用的材料,因此能够降低成本。此外,盖部2的内部空间变得更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能够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调整旋转平衡用的部件设置于转子的马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