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系统的多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66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热系统的多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有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多余的热量不能有快速散去并聚积起来产生高温,很可能会毁坏正在工作的设备,这时散热器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散热器是附在发热设备上的一层良好导热介质,扮演犹如中间人一样的角色,有时在导热介质的基础上还会加上风扇等等东西来加快散热效果。现有技术中很多时候也会在散热器上设置流道结构实现散热,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散热流道的设计结构复杂,而且生产成本高,同时散热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系统的多流道结构,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散热系统的多流道结构,所述多流道结构包括主散热器和至少两个子冷却器,所述主散热器的一端设置有入口分配器,另一端设置有出口分配器,所述入口分配器上具有主散热入口容室和子冷却第一出口室,所述主散热入口容室与所述主散热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子冷却器靠近入口分配器的一端与子冷却第一出口室连通,所述主散热入口容室与所述主散热器之间设置有分隔部,所述出口分配器上具有主散热出口容室和子冷却第二出口室,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与所述主散热器的出口端连通,至少一子冷却器且靠近出口分配器的一端与主散热出口容室连通,剩下的子冷却器靠近所述出口分配器的一端与子冷却第二出口室连通,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和子冷却第二出口室之间设置有分隔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主散热器和子冷却器为散热管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主散热入口容室与主散热入管连通,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与主散热出管连通,所述子冷却第一出口室与子冷却第一出管连通,所述子冷却第二出口室与子冷却第二出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入口分配器与所述主散热器和子冷却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出口分配器与所述主散热器和子冷却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散热器;2、出口分配器;3、入口分配器;4、子冷却器;5、子冷却器;22、主散热出口容室;23、主散热出管;24、子冷却第二出管;25、分隔部;26、子冷却第二出口室;32、分隔部;33、主散热入管;34、主散热入口容室;35、第一出口室;36、子冷却第一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体现本发明原理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散热系统的多流道结构的实施例,所述多流道结构包括主散热器1和至少两个子冷却器4、5,所述主散热器1的一端设置有入口分配器3,另一端设置有出口分配器2,所述入口分配器3上具有主散热入口容室34和子冷却第一出口室35,所述主散热入口容室34与所述主散热器1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子冷却器4、5靠近入口分配器3的一端与子冷却第一出口室35连通,所述主散热入口容室34与所述主散热器1之间设置有分隔部32,所述出口分配器2上具有主散热出口容室22和子冷却第二出口室26,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22与所述主散热器1的出口端连通,至少一子冷却器且靠近出口分配器2的一端与主散热出口容室22连通,剩下的子冷却器靠近所述出口分配器2的一端与子冷却第二出口室26连通,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22和子冷却第二出口室26之间设置有分隔部25。

主散热器1和子冷却器4、5为散热管道。

主散热入口容室34与主散热入管33连通,所述主散热出口容室22与主散热出管23连通,所述子冷却第一出口室35与子冷却第一出管36连通,所述子冷却第二出口室26与子冷却第二出管24连通。

入口分配器3与所述主散热器1和子冷却器4、5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出口分配器2与所述主散热器1和子冷却器4、5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施例在散热的时候,热传导的介质如图1中箭头方向所示,可以延长其整个流道的流通长度,有效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在结构设计上,可以改进出口分配器2和入口分配器3的容室结构来实现更多流道和更长流道的设计,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也更低。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