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2475发布日期:2018-07-07 10:12阅读: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使用风流产生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中通常会具有发热源。此发热源可例如为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电子装置在运作时,电子元件的温度通常会升高。当电子元件的温度过高时,电子元件的寿命及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故需要逸散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

目前电子装置中,通常在壳体上设计出风口及入风口。通过出风口及入风口所发生的自然对流的现象,逸散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然而,现今对于电子装置的运算速度及运算量的需求愈来愈大,电子元件在单位时间所产生的热能也越来越多。目前电子装置的自然对流的散热方式很可能不足以及时散热,因而使得电子元件的温度容易过高,进而可能影响电子元件的寿命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装置,用以提升散热效率,其能够及时逸散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降低发热源的温度,进而能够确保发热源的寿命及稳定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装置,用以逸散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散热装置包含壳体、侧盖及风流产生件。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及出风口。出风口开设于壳体,且出风口与容置空间彼此连通。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发热源。侧盖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侧盖覆盖容置空间且第一侧活动连接于壳体接近出风口处。侧盖可相对于壳体旋转而具有当第二侧相对接近于壳体时的收拢位置及当第二侧相对远离于壳体时的开启位置。第二侧与壳体之间形成有入风口。侧盖位于收拢位置时的入风口的尺寸小于侧盖位于开启位置时的入风口的尺寸。风流产生件设置于侧盖的第二侧。侧盖在收拢位置时,风流产生件位于容置空间之内。侧盖自收拢位置朝向开启位置移动时,风流产生件受到侧盖的连动而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可通过可旋转的侧盖而调整入风口的尺寸,以提升风流的入风量。而且,还可通过风流产生件提供主动散热用的风流,而能够及时逸散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降低发热源的温度,进而能够确保发热源的寿命及稳定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6绘示图5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7绘示图5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9绘示图8的散热装置的侧盖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0、30 散热装置

11、21、31 壳体

11a、21a、31a 容置空间

11b、21b、31b 出风口

11c、21c、31c 入风口

12、22、32 侧盖

121 第一侧

122、222、322 第二侧

13、23、33 风流产生件

14 连杆

14a 第一端

14b 第二端

15、25、35 温度感测器

16、26、36 控制单元

17 导流构件

21d 滑轨

23a 滑移部

8 电路板

9 发热源

θ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在本说明书的附图中,由于用以说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较为夸张的情形,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未违背本发明要旨的情况下能够有各种变更。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图中方向等用语,为便于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质上」可表示容许制造时的公差所造成的偏离。

本发明提出的散热装置适用于电子设备,用以散逸电子设备的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下文以电子设备为电脑为例,详细解释本发明的构思,但应理解电子设备不限于电脑,还可以是例如伺服器等。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10的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10的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散热装置10的侧盖12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散热装置10用以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散热装置10包含壳体11、侧盖12及风流产生件13。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为电脑,散热装置10的壳体11可视为电脑的机箱。发热源9可例如为中央处理单元、南桥芯片、北桥芯片、图形运算芯片、电压调节模块、电源供应器等电子元件。

壳体11具有容置空间11a及出风口11b。出风口11b开设于壳体11,图示中,出风口11b位于壳体11的顶部,且出风口11b与容置空间11a彼此连通。发热源9可设置于电路板8。发热源9及电路板8可容置于容置空间11a之内。

侧盖1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21及第二侧122。侧盖12覆盖容置空间11a。第一侧121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壳体11并接近出风口11b。第二侧122可相对于第一侧121旋转,从而第二侧122与壳体11之间形成有入风口11c,并且,侧盖12因第二侧122旋转而具有如图2所示的一收拢位置及如图4所示的一开启位置,于收拢位置时侧盖12可以恰好覆盖容置空间11a。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时与侧盖12位于开启位置时的夹角θ可以为例如12~15度。

风流产生件13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侧盖12的第二侧122。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时,风流产生件13位于容置空间11a之内;第二侧122自该收拢位置朝向该开启位置移动时,风流产生件13随侧盖12的第二侧122一起连动,侧盖12位于开启位置时,风流产生件13位于入风口11c。

藉由侧盖12的第二侧122相对于第一侧121可旋转,由此可调整入风口11c的尺寸,从而壳体11的容置空间11a得以通过入风口11c与外界连通,以提升散热功能;而且,还可通过入风口11c提升风流产生件13的入风量,因第一侧121靠近出风口11b,第二侧122与第一侧121相对,故而设置于第二侧122的风流产生件13提供的主动散热用的风流能够与出风口11b形成对流,进一步改善壳体11的容置空间内的散热效果。

另,如图示,当出风口11b位于壳体11的上部,侧盖12的第二侧122、发热源9及风流产生件13位于壳体11的下部,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将风流产生件13设置为向上吹的风扇组,风流产生件13和出风口11b之间形成对流,藉由二者的配合,得以产生更好的散热效果。

仍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除了包含壳体11、侧盖12及风流产生件13,还包括连杆14、至少一个温度感测器15、以及控制单元16。

连杆14的第一端14a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风流产生件13,连杆14的第二端14b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壳体11。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时,连杆14的第一端14a位于侧盖12的第一侧121及第二侧122之间。

温度感测器15及风流产生件13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16。温度感测器15设置于壳体11内,以检测壳体11内的温度。在一实施例中,温度感测器15可设置于发热源9,以检测发热源9的温度,藉此能更为精准地确定发热源9的温度而非壳体11内的温度。控制单元16可设置于电路板8。控制单元16及发热源9可为相异元件,亦可合并为相同电子元件。控制单元16可根据温度感测器15所检测的发热源9的温度而控制连杆14旋转,以调整侧盖12的位置。因着温度感测器15设置于发热源9,可以更为准确地及时为发热源9进行散热处理,进而提升相应的效能。

仍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除了包含壳体11、侧盖12、风流产生件13、连杆14、温度感测器15及控制单元16,还包括多个导流构件17。

导流构件17可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风流产生件13且用以导引风流产生件13所产生的风流,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构件17亦能够以固定角度设置于风流产生件13。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省略设置导流构件17。

壳体11的容置空间11a、侧盖12、风流产生件13及连杆14的数量不以上述为限,其数量亦可为多个,以增加散热装置10的用以散热的风流量,进而能够增加散热装置10的散热表现。

以下,将说明散热装置10的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当发热源9的温度小于第一指定温度时,发热源9的散热需求较小。可让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当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时,风流产生件13及连杆14位于容置空间11a之内,侧盖12覆盖风流产生件13及连杆14。侧盖12的第二侧122相对接近于壳体11,第二侧122与壳体11之间形成尺寸较小的入风口11c。散热装置10可藉由较小尺寸的入风口11c与出风口11b而形成自然对流。散热装置10可藉由此自然对流以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定温度可例如为摄氏45度。

当发热源9的温度大于第一指定温度时,发热源9的散热需求上升。此时,控制单元16可控制连杆14旋转,以令连杆14的第一端14a自容置空间11a之内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外移动。此时,连杆14会带动风流产生件13自容置空间11a之内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外移动。侧盖12及风流产生件13彼此连动,而使得侧盖12自收拢位置朝向开启位置移动。如图3所示,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入风口11c的尺寸逐渐增大。

如图4所示,连杆14持续旋转,以令侧盖12旋转至开启位置。侧盖12位于开启位置时,侧盖12的第二侧122相对远离于壳体11,第二侧122与壳体11之间形成尺寸较大的入风口11c。此时,控制单元16启动风流产生件13,以令风流产生件13所产生的风流自入风口11c流入容置空间11a之内。此时,入风口11c的尺寸较大,自入风口11c流入容置空间11a之内的风流流量因此增加,以利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进而降低发热源9的温度。

导流构件17能够以特定角度竖立于风流产生件13,以导引风流产生件13所产生的风流朝向如发热源9等的温度最高的区域。风流产生件13所产生的风流经由入风口11c、风流产生件13及导流构件17而进入容置空间11a之内。进入容置空间11a之内的风流与发热源9进行热交换后,自出风口11b离开壳体11。因此,散热装置10能够对发热源9进行主动散热。

如图4所示,散热装置10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而使发热源9降温至其温度小于第二指定温度时,控制单元16可控制连杆14旋转,以令连杆14的第一端14a自容置空间11a之外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内移动。此时如图3所示,侧盖1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入风口11c的尺寸逐渐缩小。其中,第二指定温度可小于或等于第一指定温度。

第一指定温度和第二指定温度可根据温度感测器15设置的位置做出相应的改变,即每个温度感测器15可以对应一第一指定温度和一第二指定温度,可依照各位置所需保证的温度范围对该位置的温度感测器15的第一指定温度和第二指定温度分别进行设置,并且,任一温度感测器15测得的温度达到第一指定温度时,控制单元16可控制连杆14旋转,以令连杆14的第一端14a自容置空间11a之内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外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当任一温度感测器15测得温度达到第一指定温度而存在其他温度感测器15测得温度未达到第二指定温度时,控制单元16可控制连杆14旋转,以令连杆14的第一端14a自容置空间11a之内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外移动;当所有温度感测器15测得的温度小于第二指定温度时,控制单元16可控制连杆14旋转,以令连杆14的第一端14a自容置空间11a之外朝向容置空间11a之内移动。

如图2所示,连杆14持续旋转,以令侧盖12旋转至收拢位置。此时,控制单元16关闭风流产生件13,以节省散热装置10所耗费的电能。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5、图6及图7,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0的侧盖22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6绘示图5的散热装置20的侧盖2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7绘示图5的散热装置20的侧盖22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20与图1至图4所示的散热装置10相似。散热装置20可包含壳体21、侧盖22、风流产生件23、温度感测器25及控制单元26。散热装置20及散热装置10的差异点可如下。散热装置20可省略设置连杆及/或导流构件。壳体21可具有滑轨21d。活动连接(例如枢设)于侧盖22的第二侧222的风流产生件23具有滑移部23a。滑移部23a沿滑轨21d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21。

如图5所示,当侧盖22位于收拢位置时,风流产生件23位于容置空间21a之内,侧盖22覆盖风流产生件23。滑移部23a可位于滑轨21d的顶端。此时,入风口21c的尺寸较小。

若发热源9的温度大于第一指定温度,则控制单元26可控制滑移部23a沿滑轨21d朝向远离出风口21b的方向移动,以令侧盖22的第二侧222受到风流产生件23的推抵而朝向远离壳体21的方向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侧盖2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入风口21c的尺寸逐渐增大。

如图7所示,滑移部23a持续移动至滑轨21d的底端,以令侧盖22旋转至开启位置。此时,控制单元26启动风流产生件23,以令风流产生件23所产生的风流自入风口21c流入容置空间21a之内。此时,入风口21c的尺寸较大,自入风口21c流入容置空间21a之内的风流流量因此增加,以利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进而降低发热源9的温度。风流产生件23所产生的风流经由入风口21c及风流产生件23而进入容置空间21a之内。进入容置空间21a之内的风流与发热源9进行热交换后,自出风口21b离开壳体21。因此,散热装置20能够对发热源9进行主动散热。

如图7所示,当侧盖22位于开启位置时,若发热源9的温度小于第二指定温度,则控制单元26可控制滑移部23a沿滑轨21d朝向接近出风口21b的方向移动,以令侧盖22的第二侧222受到风流产生件23的牵引而朝向接近壳体21的方向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侧盖22位于收拢位置及开启位置之间。入风口21c的尺寸逐渐缩小。

如图5所示,滑移部23a持续移动至滑轨21d的顶端,以令侧盖22旋转至收拢位置。此时,控制单元26关闭风流产生件23,以节省散热装置20所耗费的电能。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8及图9,图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30的侧盖32位于收拢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9绘示图8的散热装置30的侧盖32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30与图1至图4所示的散热装置10相似。散热装置30可包含壳体31、侧盖32、风流产生件33、温度感测器35及控制单元36。散热装置30及散热装置10的差异点可如下。散热装置30可省略设置连杆及导流构件。风流产生件33可固设于侧盖32的第二侧322。此时侧盖32或壳体31的一端提供类似马达的器件,其受控于控制单元36,用以驱动侧盖32的第二侧朝向远离壳体31的方向移动或朝向壳体31的方向移动。

如图8所示,当侧盖32位于收拢位置时,风流产生件33位于容置空间31a之内,侧盖32覆盖风流产生件33。此时,入风口31c的尺寸较小。

若发热源9的温度大于第一指定温度,则控制单元36可控制侧盖32转动,以令侧盖32的第二侧322朝向远离壳体31的方向移动。藉此使得入风口31c的尺寸逐渐增大。

如图9所示,侧盖32持续旋转至开启位置。此时,控制单元36启动风流产生件33,以令风流产生件33所产生的风流自入风口31c流入容置空间31a之内。此时,入风口31c的尺寸较大,自入风口31c流入容置空间31a之内的风流流量因此增加,以利于逸散发热源9所产生的热能,进而降低发热源9的温度。风流产生件33所产生的风流经由入风口31c及风流产生件33而进入容置空间31a之内。进入容置空间31a之内的风流与发热源9进行热交换后,自出风口31b离开壳体31。因此,散热装置30能够对发热源9进行主动散热。

如图9所示,当侧盖32位于开启位置时,若发热源9的温度小于第二指定温度,则控制单元36可控制侧盖32转动,以令侧盖32的第二侧322朝向接近壳体31的方向移动。藉此使得入风口31c的尺寸逐渐缩小。

如图8所示,侧盖32持续旋转至收拢位置。此时,控制单元36关闭风流产生件33,以节省散热装置30所耗费的电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可通过可旋转的侧盖而调整入风口的尺寸,以提升风流的入风量。而且,还可通过风流产生件提供主动散热用的风流,而能够及时逸散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降低发热源的温度,进而能够确保发热源的寿命及稳定性。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