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21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加工机械配件,尤其涉及一种阻滑装置。



背景技术: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PCB多层板是由三层以上的导电图形经钢板隔层叠加压合而成,加工过程中采用一种热固型的高分子材料半固化片作为绝缘层,半固化片经高温高压后转变成液态,当半固化厚度超过0.7MM时,压合过程中流动度加大;随着叠层高度超出承载盘的高度时,传送和压板过程中钢板会滑动,其两种现象都会影响多层板层间对准度和产品质量。

现有技术中,阻滑装置采用的都是单侧铰接旋转,并使用单排的弹簧,这样容易导致压合时错位,损坏PCB板。上滑块和定位块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做成,边缘与PCB容易产生磕碰,导致PCB板的缺口,影响后续的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滑装置,设置为活动板式,增加支撑弹簧数量和调节合适距离,同时设置有缓冲弹簧,使得整个压合过程中对PCB板起到很好的防错位作用。设置有保护膜层,大大降低由于磕碰对PCB的损坏。

一种阻滑装置,包括定位板、活动板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支撑弹簧,所述活动板铰接所述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活动板相对一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凹槽,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支撑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板和定位板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耐高温保护膜层。

优选地,所述耐高温保护膜层的材料为聚酰亚胺。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一端的两侧设置有对称的缺口,所述活动板的相应一端的两侧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缺口的宽度相同,两缺口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滑动块可旋转连接所述转轴,并在所述缺口范围内旋转;所述滑动块与定位板之间的转轴上套设有缓冲弹簧。

优选地,所述缓冲弹簧为扭簧。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两组,每一组第一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组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所述定位板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靠近所述铰接处的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一辅助凹槽,所述第一辅助凹槽内径大小为第一凹槽的一半;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辅助凹槽匹配的第二辅助凹槽,所述支撑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凹槽与第二辅助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活动板远离铰接一端设置有一倒角

优选地,所述倒角为圆弧状倒角。

优选地,所述滑动块与所述活动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滑装置,包括定位板、活动板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支撑弹簧,所述活动板铰接所述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活动板相对一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凹槽,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支撑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所述活动板和定位板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耐高温保护膜层。所述耐高温保护膜层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设置为活动板式,增加支撑弹簧数量和调节合适距离,同时设置有缓冲弹簧,使得整个压合过程中对PCB板起到很好的防错位作用。设置有保护膜层,大大降低由于磕碰对PCB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滑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阻滑装置,包括定位板1、活动板2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支撑弹簧(图中未显示),所述活动板2铰接所述定位板1;所述定位板1与活动板2相对一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第一凹槽11,所述活动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1匹配的第二凹槽21,所述支撑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内。所述活动板2和定位板1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耐高温保护膜层5。具体地,所述耐高温保护膜层5的材料为聚酰亚胺。

所述定位板1一端的两侧设置有对称的缺口13,所述活动板2的相应一端的两侧设置有滑动块3,所述滑动块3与所述缺口13的宽度相同,两缺口13之间设置有转轴4,所述滑动块3可旋转连接所述转轴4,并在所述缺口13范围内旋转;所述滑动块3与定位板1之间的转轴4上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为扭簧。所述第一凹槽11的数量为两组,每一组第一凹槽11的数量为两个,两组第一凹槽1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所述定位板1长度的一半。靠近所述铰接处的定位板1上设置有第一辅助凹槽12,所述第一辅助凹槽12内径大小为第一凹槽11的一半;所述活动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辅助凹槽12匹配的第二辅助凹槽22,所述支撑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凹槽12与第二辅助凹槽22内。所述活动板2远离铰接一端设置有一倒角23,所述倒,23为圆弧状倒角。所述滑动块3与所述活动板2一体成型。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