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513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低电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集成电路中特征尺寸的缩小,电源电压的降低迫使模拟电路单元在动态范围、电路速度等方面的性能大大降低,使得电路设计更加复杂化。为了提高运算放大电路的性能,增加输入输出信号的动态范围,必须更加注重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研究。其中,稳定跨导的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设计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了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能够使输入信号电压在轨至轨的范围内,保证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正常工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恒定跨导的输入级电路、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和自适应负载的AB类输出电路。

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一电阻(R1);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三晶体管(M3)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三晶体管(M3)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地(GND)相连;

所述恒定跨导的输入级电路包括: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晶体管(M10)、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二晶体管(M12)、第十三晶体管(M13)、第十四晶体管(M14)、第十五晶体管(M15)、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第二十晶体管(M20)和第二十一晶体管(M21);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二晶体管(M12)、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第二十晶体管(M20)、第二十一晶体管(M21)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三晶体管(M13)、第十四晶体管(M14)、第十五晶体管(M15)、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和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与第五晶体管(M5)的源级和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四晶体管(M4)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漏极、第十晶体管(M10)的源级和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与第七晶体管(M7)的源级相连,所述第六晶体管(M6)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八晶体管(M8)的源级与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与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源级和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源级、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源级和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与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和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相连,并且为所述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正输入端;

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漏极与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栅极和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漏极相连,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栅极相连,并且为所述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负输入端;

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与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源级相连,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极与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栅极、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栅极和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源级与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漏极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与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与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漏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相连;

其中,所述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03)包括: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第二十九晶体管(M29);

其中,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第二十五晶体管(M25)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第二十八晶体管(M28)、

第二十九晶体管(M29)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栅极与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漏极和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漏极与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漏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栅极与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漏极和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漏极与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栅极与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漏极和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源级与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漏极和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漏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源级与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漏极和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栅极与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漏极和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其中,所述自适应负载的AB类输出电路(04)包括:第三十晶体管(M30)、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第一补偿电容(C1)、第二补偿电容(C2)、第三补偿电容(C3);

其中,所述第三十晶体管(M30)、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第三十八晶体管(M38)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第三十九晶体管(M39)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所述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栅极与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漏极和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漏极与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漏极、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漏极、第一补偿电容(C1)的一端、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栅极和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漏极与第二补偿电容(C2)的一端、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漏极、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漏极、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栅极和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栅极相连,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栅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漏极、第三补偿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三十四晶体管(M34)栅极与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漏极与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源级相连,所述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源级(M34)与电源(VDD)相连;

所述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栅极与偏置电压Vbias1相连;

所述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栅极与偏置电压Vbias2相连,所述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源级与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所述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漏极与第一补偿电容(C1)的一端、第二补偿电容(C2)的一端、第三补偿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电平移位技术来稳定输入级跨导,使得电路在整个输入共模范围内的直流增益保持恒定;增益级采用折叠式共源共栅放大电路,获得了高电压增益和高电源抑制比;输出级采用适用于低电压的AB类输出级,降低输出级的静态电流对工艺变化的敏感性,从而获得一个精确的静态电流控制,实现共模输出电压范围达到轨至轨,具有高驱动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包括:偏置电路(01)、恒定跨导的输入级电路(02)、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03)和自适应负载的AB类输出电路(04)。

其中,偏置电路(01)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一电阻(R1);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第三晶体管(M3)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第一晶体管(M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晶体管(M2)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相连;第三晶体管(M3)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地(GND)相连。

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一电阻(R1)构成电路的主偏置电路,主偏置电流设计为10μA。第二晶体管(M2)和第三晶体管(M3)为输入级的尾电流源提供稳定的偏置电流。

恒定跨导的输入级电路(02)包括: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晶体管(M10)、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二晶体管(M12)、第十三晶体管(M13)、第十四晶体管(M14)、第十五晶体管(M15)、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第二十晶体管(M20)和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二晶体管(M12)、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第二十晶体管(M20)、第二十一晶体管(M21)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第十晶体管(M10)、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三晶体管(M13)、第十四晶体管(M14)、第十五晶体管(M15)、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和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相连,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与第五晶体管(M5)的源级和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栅极相连,第四晶体管(M4)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漏极、第十晶体管(M10)的源级和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源级相连,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与地(GND)相连;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与第七晶体管(M7)的源级相连,第六晶体管(M6)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八晶体管(M8)的源级与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相连,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与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源级和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漏极相连,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源级、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源级和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栅极相连;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与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和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相连,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相连,并且为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正输入端;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漏极与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栅极和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漏极相连,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栅极与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栅极相连,并且为低压轨至轨运算放大电路的负输入端;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与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源级相连,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极与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栅极、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栅极和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相连,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源级与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相连;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级与地(GND)相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漏极与电源(VDD)相连;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与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栅极相连;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与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相连;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栅极与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栅极相连;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漏极与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相连。

第六晶体管(M6)和第七晶体管(M7)为PMOS差分输入对的尾电流源,第十四晶体管(M14)和第十五晶体管(M15)为NMOS差分输入对的尾电流源。第八晶体管(M8)用来转移PMOS差分输入对的电压电平和降低第七晶体管(M7)的漏源电压,为了使第七晶体管(M7)的工作状态处在饱和区,则必须增加PMOS差分输入对的共模输入电压;第十三晶体管(M13)用来转移NMOS差分输入对的电压电平和降低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源电压,为了使第十四晶体管(M14)的工作状态处在饱和区,则必须增加NMOS差分输入对的共模输入电压,从而使输入级的总跨导在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内保持恒定。NMOS差分输入对的电流通过1:1电流镜与对应的PMOS差分输入对的电流相加后输入给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

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03)包括: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第二十五晶体管(M25)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第二十九晶体管(M29)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栅极与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漏极和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栅极相连,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漏极与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源级相连,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漏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源级相连,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栅极与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漏极和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栅极相连,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漏极与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漏极相连;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栅极与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漏极和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栅极相连,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源级与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漏极和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相连;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漏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漏极相连,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源级与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漏极和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相连;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栅极与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漏极和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栅极相连,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二十九晶体管(M29)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将输入级产生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进行放大输出。其中,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和第二十五晶体管(M25)构成一种折叠共源共栅电流镜,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第二十八晶体管(M28)和第二十九晶体管(M29)也构成一种折叠共源共栅电流镜。输入级PMOS差分输入对的漏端直接连接到共源共栅器件的源级上,使得共模输入电压增大,对电源电压的要求降低。

自适应负载的AB类输出电路(04)包括:第三十晶体管(M30)、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第一补偿电容(C1)、第二补偿电容(C2)、第三补偿电容(C3);第三十晶体管(M30)、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第三十八晶体管(M38)均是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第三十九晶体管(M39)均是N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栅极与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漏极和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栅极相连,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漏极与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漏极、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漏极、第一补偿电容(C1)的一端、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栅极和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栅极相连,第三十晶体管(M30)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漏极与第二补偿电容(C2)的一端、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漏极、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漏极、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栅极和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栅极相连,第三十一晶体管(M31)的源级与电源(VDD)相连;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栅极与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漏极、第三补偿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栅极相连,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三十四晶体管(M34)栅极与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栅极相连,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漏极与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源级相连,第三十四晶体管(M34)的源级(M34)与电源(VDD)相连;第三十五晶体管(M35)的栅极与偏置电压Vbias1相连;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栅极与偏置电压Vbias2相连,第三十六晶体管(M36)的源级与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漏极相连;第三十七晶体管(M37)的源级与地(GND)相连;第三十八晶体管(M38)的漏极与第一补偿电容(C1)的一端、第二补偿电容(C2)的一端、第三补偿电容(C3)的一端和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漏极相连;第三十九晶体管(M39)的源级与地(GND)相连。

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栅极连接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第三十二晶体管(M32)的漏极电压和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漏极电压有很大的电压摆幅,输出级能够流入或提供的电流比静态电流大得多。例如,第三十三晶体管(M33)的漏极电压很大,VGS37就变得很大,但VDS37被第三十六晶体管(M36)限制了,第三十七晶体管(M37)进入了线性区,减小了输出电流的增加强度,但这个电流仍比跨导线性环提供的电流要大得多。

该电路采用一个简单的偏置电路,新型电平移位的恒定跨导输入级电路,折叠共源共栅放大电路和自适应负载的AB类输出电路,整个电路能够在低压下工作,同时保证输入输出动态范围达到轨至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技术特征的合理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