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7191发布日期:2018-08-24 19:1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其中,电磁炉使用过程中线圈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常用线圈盘散热方式有风冷散热和水冷散热,风冷散热往往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然而采用风扇散热时需要在电磁炉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这样水或杂物易从进出风口进入电磁炉内,因此,水冷散热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目前,专利(CN201269562Y)公开一种带有水冷散热系统的电磁炉,具体包括(参见图1和图2):炉体9,炉体9内设有金属水箱1,吸热盘6和水冷散热器8,其中,吸热盘6和水冷散热器8内均设有水流通道,吸热盘6与线盘5相接触,且吸热盘6与线盘5之间采用导热材料衬垫7填充,吸热盘6用于对线盘5进行散热,水冷散热器8位于线路板10上,且与线路板10上的功耗气件11固接,用于对线路板10上的功耗气件11进行散热,如图2所示,水管3和水管接头4将水箱1、水泵2、吸热盘6和水冷散热器8依次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的水流循环回路。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对线盘5和线路板10进行散热时,需通过带有水流通道的吸热盘6、水冷散热器8和水箱1通过水管3相连构成一个闭合的水流循环回路进行冷水散热,整个水冷散热的部件较多,造成电磁炉的成本增大,而且水流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液先经过吸热盘6再经过水冷散热器8(或先经过水冷散热器8再经过吸热盘6),这样后经过的部件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电磁炉中散热效果不理想且成本增大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且组装简单方便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水箱、控制板和线圈盘,其中,所述水箱覆盖在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控制板上。

通过在底壳内设置的线圈盘和控制板上覆盖水箱,这样当线圈盘和控制板产生热量时,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的密度小,热空气向上流动,热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却水箱,这样自上而下对线圈盘和控制板进行冷却,从而实现了快速散热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冷却水箱设置于发热元件的上方,使得电磁炉内的散热效果较好,发热元件的热量及时被带走,从而保证了电磁炉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且整个水冷散热的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电磁炉的成本。

可选的,所述水箱的底面上与所述线圈盘对应的位置具有向所述水箱内部凹进的第一凹槽,所述线圈盘的顶部抵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

由于水箱在线圈盘的上方重叠放置,导致电磁炉的总体厚度,不利于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在水箱底面设置第一凹槽,线圈盘套入该第一凹槽内,通过线圈盘与第一凹槽套合,缩小了叠加厚度,并且线圈盘的上表面与第一凹槽的槽底相抵接,即发热件与冷却水箱直接接触,此外第一凹槽的侧面也可用于吸收热量,增大了吸热面积,散热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水箱的底面上与所述控制板上最高的元件对应的位置具有向所述水箱内部凹进的第二凹槽,所述控制板上最高的元件抵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

由于控制板上的元件高度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在水箱底面与控制板上最高的元件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二凹槽,且控制板上最高的元件与第二凹槽处水箱的厚度叠加后和线圈盘与第一凹槽处水箱的厚度叠加后相等,这样才能保证水箱重叠放置在控制板和线圈盘上后,水箱内的冷却液在水箱内均匀分布,提高了散热效率,这样既缩小了水箱与控制板的叠加厚度,还使得控制板上不同高度的元件均可与水箱底面抵接,更有利于吸收热量,增强冷却效果。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与所述水箱抵接处以及所述控制板的元件与所述水箱抵接处均设有导热件。

可选的,所述水箱的侧面设多个散热片。

可选的,所述水箱为采用塑料制成的壳体。

可选的,所述水箱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底壳内。

可选的,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底壳上。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的中心设置用于检测所述面板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且所述水箱上开设可供所述温度传感器穿过的通孔。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还设置灯板,所述灯板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水冷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水冷线圈盘中线圈和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壳-20;

水箱-60;

控制板-80;

线圈盘-40;

灯板-70;

面板-50;

第一凹槽-91;

第二凹槽-92。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4所示,电磁炉包括:底壳20以及设置在底壳20内的水箱60、控制板80和线圈盘40,其中,水箱60内储存冷却液,冷却液例如可以为水,水箱60可以对底壳20内的元件进行冷却,其中,由于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及时对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水箱60覆盖在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通过水箱60内的冷却液对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进行冷却,从而使得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产生的热量及时被水箱60带走,避免了底壳20内温度过高的问题,其中,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的密度小,所以热空气主要是向上流动的,本实施例中,将水箱60设置于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方,这样自上而下对发热部件冷却,热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碰到冷却水箱60从而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在热空气聚集的上方区域对空气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水箱60可以直接放置在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且成本较低,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水冷散热时结构较多而造成电磁炉成本增大的问题。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水箱60覆盖在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时,具体为水箱60将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的上表面区域全部覆盖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水箱60的底面上与线圈盘40对应的位置具有向水箱60内部凹进的第一凹槽91,其中,由于水箱60在线圈盘40的上方重叠放置,会导致电磁炉的总体厚度增加,不利于电磁炉轻薄的要求,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与线圈盘40对应的位置处将水箱60的底部向水箱内部凹进,形成第一凹槽91,使得线圈盘40可以套入该第一凹槽91内,也即缩小了位于线圈盘40上方区域的水箱60的厚度,这样通过牺牲水箱60的厚度,缩小了水箱60与线圈盘40重叠放置后的叠加厚度,为了更好地对线圈盘4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线圈盘40的顶部抵在第一凹槽91的槽底,即线圈盘40与冷却水箱60直接接触,线圈盘40产生的热量更直接地被冷却水箱60吸收,提高吸热效率,此外通过开设第一凹槽91,第一凹槽91的侧面也可用于吸收热量,第一凹槽91的总表面积比槽底的表面积更大,也即增大了吸热面积,散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水箱60的底面上与控制板80上最高的元件对应的位置具有向水箱内部凹进的第二凹槽92,控制板80上最高的元件抵在第二凹槽92的槽底,其中,由于控制板80上的元件高度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本实施例中,在水箱60底面与控制板80上最高的元件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二凹槽92,控制板80上最高的元件套入该第二凹槽92,使得控制板80上最高的元件和水箱60叠加后的高度与线圈盘40和水箱60叠加后的高度平齐,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当水箱60重叠放置在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后,水箱60的上表面是平的,这样水箱60中的冷却液的分布也是均匀的,更有利于吸收热量,增强冷却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凹槽,降低了安装水箱60后电磁炉的总体高度,满足电磁炉超轻超薄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水箱60的底面可以根据控制板80上元件的高度而设计不同的凹槽,例如根据第二高元件设计第三凹槽,根据第三高元件设计第四凹槽等,这样控制板80上不同高度的发热元件均与水箱60底面(或凹槽的槽底)抵接,只要满足控制板80上元件的高度和水箱60的高度叠加后与线圈盘40和水箱60叠加后的高度平齐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板80上的发热元件与水箱60抵接,而非发热元件则不需要与水箱60抵接。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地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吸收进入冷却水箱60中,本实施例中,在线圈盘40与水箱60抵接处以及控制板80的元件与水箱60抵接处设有导热件,如图4所示,线圈盘40与水箱60抵接处的黑色条以及控制板80上各元件与水箱60抵接处的黑色条即为导热件,具体的,在水箱60与控制板80及线圈盘40等发热部件接触的位置涂抹导热物质加强导热效果,控制板80及线圈盘40所产生的热量将被其上方水箱60的冷却液快速冷却。

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导热件为现有的材料,具有传递热量的作用,即将控制板80和线圈盘40发出的热量传导给冷却水箱60,提高热传导效率,同时,导热件还具有使热量均匀化的作用,避免了控制板80或者线圈盘40局部过热造成损坏的问题,导热件常用的材质为导热硅脂。

进一步的,由于冷却水箱60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水箱60的侧面设多个散热片(未示出),散热片用于将水箱60上的热量进行吸收,散热片对水箱60的热量吸收后,温度会上升,通过安装于底壳20内的风机,在风力作用下,散热片的热量随空气流通带出电磁炉底壳。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水箱60对电磁炉线圈盘40的交变磁场造成干扰,水箱壳体采用非金属材料或者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水箱60为采用塑料制成的壳体。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水箱60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壳20内,安装时,将水箱60重叠放置在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需要说明的是,水箱60的底面上的多个凹槽与线圈盘40和控制板80上的元件相配合安装,在水箱60的侧面设置有螺钉孔,对应的在底壳20内相应位置处设有螺纹孔,将螺钉穿过螺纹孔与电磁炉底壳20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面板50,面板50盖设在底壳20上,面板50为瓷板或玻璃板。

进一步的,在使用中,电磁炉需要检测锅体温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线圈盘40的中心设置有用于检测面板50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相应的在水箱60上开设可供温度传感器穿过的通孔,当水箱60重叠放置在线圈盘40上时,位于线圈盘40中心位置处的温度传感器从水箱60上的通孔伸出,与电磁炉面板50朝向电磁炉底壳20的一面抵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用户对电磁炉进行操作,底壳20内还设置灯板70,灯板70与控制板80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水箱60与控制板80和线圈盘40重叠放置,水箱60设置于控制板80和线圈盘40上方,而灯板70直接与电磁炉面板50相抵接,其上方并不设置冷却水箱6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只是用于对凹槽进行区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具有先后顺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