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线圈盘支架及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231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电磁线圈盘支架及电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线圈盘支架及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磁加热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炉等电磁加热装置得到广泛使用。目前,在电磁加热装置中所采用的线圈盘支架的一盘面设置线圈组,另一盘面设置有磁条,而磁条通常为磁性材料烧结而成,易碎且很难和形状复杂的线圈盘支架组装。由于磁条硬度高易碎,所以导致在线圈盘支架的组装过程中,产品的不良率较高,且组装工艺复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线圈盘支架,旨在通过设置磁性涂层来提高电磁线圈盘的产品合格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线圈盘支架,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上盘面用于设置线圈;以及第一磁性涂层,设于所述盘体的下盘面,所述第一磁性涂层包括沿所述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每一所述子涂层沿所述盘体的径向向外延伸。优选地,多个所述子涂层沿所述盘体的周向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子涂层的宽度沿所述盘体的径向向外呈渐宽设置。优选地,所述下盘面对应每一所述子涂层的位置设有喷涂凹槽或喷涂标识线。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涂层的面积与所述下盘面的面积比值大于或等于0.6。优选地,所述盘体上相邻两所述子涂层的之间的部分呈镂空状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涂层与所述下盘面之间设有隔热层和/或热反射层。优选地,所述下盘面的外边缘设有沿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的第二磁性涂层,且所述第二磁性涂层与多个所述子涂层的外端均连接。优选地,所述盘体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壁面设有第三磁性涂层。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线圈盘支架,所述电磁线圈盘支架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上盘面用于设置线圈;以及第一磁性涂层,设于所述盘体的下盘面,所述第一磁性涂层包括沿所述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每一所述子涂层沿所述盘体的径向向外延伸。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盘体的下盘面设置第一磁性涂层,使得电磁线圈盘支架的下表面形成了磁性屏蔽层,可有效防止主控板受到电磁干扰;通过设置第一磁性涂层,磁性涂层不容易破碎,避免了在电磁线圈盘支架下表面设置烧结而成的磁条而导致的产品合格率较差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额外设计磁条安装结构,进一步简化电磁线圈盘支架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第一磁性涂层包括沿盘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每一子涂层沿盘体的径向向外延伸,进而在盘体的表面形成与空气接触的散热区域,改善了电磁线圈盘支架的散热性能,降低了电磁线圈盘支架上的第一磁性涂层发生消磁的风险概率,提高了电磁线圈盘支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盘支架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磁线圈盘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盘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盘支架中第一磁性涂层与隔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盘支架中第一磁性涂层与热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盘支架中第一磁性涂层、隔热层及热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电磁线圈盘支架310子涂层10盘体40第二磁性涂层110上盘面50第三磁性涂层120下盘面60隔热层20通孔70热反射层30第一磁性涂层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线圈盘支架,适用于电磁加热装置,其中,该电磁加热装置是指采用电磁线圈通电加热方式的一类产品,例如电磁炉、IH电饭煲、IH电压力锅等。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该电磁线圈盘支架1包括:盘体10,所述盘体10的上盘面110用于设置线圈;以及第一磁性涂层30,设于所述盘体10的下盘面120,所述第一磁性涂层30包括沿所述盘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310,每一所述子涂层310沿所述盘体10的径向向外延伸。具体的,在电磁加热装置中,电磁线圈盘支架1用于支撑线圈,一般线圈是将漆包线绕制于电磁线圈盘支架1上形成的,当线圈通电后产生交变的磁力线。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下方一般设置有主控板,为了防止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对主控板产生干扰,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下方设置有磁性屏蔽层,当电磁加热额装置工作时,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在锅具与磁性屏蔽层之间产生电磁回路,如此,可避免磁力线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下方的损耗,也防止了线圈对主控板的电磁干扰,延长主控板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电磁线圈盘支架1包括盘体10和第一磁性涂层30,盘体10的上盘面110用于设置线圈,盘体10的下盘面120设置有第一磁性涂层30,其中,该磁性涂层可由铁磁粉等一类的磁性材料形成。上述第一磁性涂层30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下表面形成了磁性屏蔽层,进而可有效防止主控板受到电磁干扰。同时,通过设置第一磁性涂层30,避免了通过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下表面设置烧结而成的磁条而造成的产品合格率较差的问题。由于设置第一磁性涂层30,也避免了额外设计磁条安装结构,进而可简化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强调的是,当电磁加热装置通电工作时,电磁线圈盘支架1处于高温工作环境中,为了提高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散热能力,该第一磁性涂层30包括沿盘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310,每一子涂层310沿盘体10的径向向外延伸。相邻的子涂层3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进而在盘体10的表面形成与空气接触的散热区域,如此,加快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与空气的换热,降低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温度。同时,由于磁性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消磁现象,当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散热能力得到改善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上的第一磁性涂层30发生消磁的风险概率,提高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盘体10的下盘面120设置第一磁性涂层30,使得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下表面形成了磁性屏蔽层,可有效防止主控板受到电磁干扰;通过设置第一磁性涂层30,磁性涂层不容易破碎,避免了在电磁线圈盘支架1下表面设置烧结而成的磁条而导致的产品合格率较差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额外设计磁条安装结构,进一步简化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第一磁性涂层30包括沿盘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子涂层310,每一子涂层310沿盘体10的径向向外延伸,进而在盘体10的表面形成与空气接触的散热区域,改善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散热性能,降低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上的第一磁性涂层30发生消磁的风险概率,提高了电磁线圈盘支架1的可靠性。进一步地,上述多个子涂层310优选沿盘体10的轴向均匀分布,以使得盘体10上各位置处的散热性能较为均衡,使得整个盘体10上的温度较为平衡,避免出现盘体10散热不均匀,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进一步地,每一子涂层310的宽度沿盘体10的径向向外呈渐宽设置,如此,形成的每一子涂层310的形状呈扇形设置,增大了子涂层310的面积,使得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力线被大面积导通,保证更多的磁力线通过锅具,使得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更加均匀,加热面积更大,热效率更高。当第一磁性涂层30覆盖盘体10的下盘面120的面积越大时,第一磁性涂层30形成的磁性屏蔽层主控板的屏蔽保护效果越好,然而,当第一磁吸涂层的面积越大时,也意味着盘体10表面与空气接触的散热面积就越小,盘体10的散热性能就越差,为了兼顾第一磁性涂层30的屏蔽效果和盘体10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涂层30的面积与下盘面120的面积比值大于或等于0.6。其中,第一磁性涂层30的面积与下盘面120的面积比值优选为0.6至0.8时,该第一磁性涂层30的屏蔽效果和盘体10的散热效果均相对较佳。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盘体10喷涂第一磁性涂层30,在盘体10的下盘面120对应每一子涂层310的位置设有喷涂凹槽或喷涂标识线,形成标识区域,如此,当在喷涂第一涂层时,将喷枪对准标识区域喷涂即可,大大提高了第一磁吸涂层的喷涂效率。同时,通过设置喷涂凹槽,喷涂凹槽的槽壁可防止涂料向其他区域蔓延,进而以便于对盘体10喷涂第一磁性涂层30时,喷涂效果更加精准。为了进一步提高盘体10的散热性能,盘体10上相邻两子涂层310的之间的部分呈镂空状设置。如此,线圈与盘体10的接触面积减少,降低了发热的线圈与盘体10之间的换热,同时,当盘体10上具有多个镂空区域时,盘体1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增大,提高了盘体10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盘体10设置有镂空区域时,在对盘体10进行喷涂第一磁性涂层30时,由于镂空位置处不存在喷涂的可能性,因而也更便于喷涂形成多个子涂层310。线圈一般是盘绕设置在盘体10的上表面,每一圈线圈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是相同的,第一磁性涂层30的厚度与第一磁性涂层30的磁导率密切相关,为了使盘本体上的磁性涂层对同一圈线圈产生的磁力线的导磁效果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子涂层310在盘体10的同一周向位置处的厚度相同,以使得在同一周向位置处的子涂层310的磁导率均是相同的。由于第一磁性涂层30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消磁现象,为了避免第一磁性涂层30受高温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通过在第一磁性涂层30与盘体10的下盘面120之间还设有隔热层60,以防止热量从盘体10向第一磁性涂层30传递。其中,该隔热层60由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其实现形式有多种,例如由耐热橡胶、耐热塑料、岩棉、气凝胶毡或真空隔热板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所制成的隔热垫,或由真空玻璃珠子涂料所形成隔热涂层。盘体10与第一磁性涂层30之间的热量传递,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热交换,另一种热辐射。其中,可通过设置隔热层60来减少盘体10与第一磁性涂层30之间的热交换。为了防止盘体10的热量通过热辐射方式向磁性涂层传递,参照图5,在第一磁性涂层30与盘体10之间还设有热反射层70,如此,以减少热量以红外辐射方式向磁性涂层传递,降低第一磁性涂层30的温度,保证其正常的磁性性能。其中,参照图6,该隔热层60和热反射层70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磁性涂层30与盘体10的下盘面120之间,也可两者择一的设置在第一磁性涂层30与盘体10的下盘面120之间,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进一步地,盘体10的下盘面120的外边缘设有沿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的第二磁性涂层40,且所述第二磁性涂层40与多个所述子涂层310的外端均连接,如此,在盘体10的上盘面110设置线圈时,线圈的四周也存在磁性屏蔽层,进一步减少线圈对主控板的电磁干扰。同理,在喷涂第二磁性涂层40时,也可在环形安装边20的下侧面设置喷涂凹槽或喷涂标识线,以便于提高第二磁性涂层40的喷涂效率;为了避免第二磁性涂层40发生消磁现象,该第二磁性涂层40与环形安装边20的下侧面之间也可设置隔热层60和/或热反射层70。上述盘体10的中部设有通孔20,为了防止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力线穿过通孔20而发生漏磁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0的孔壁面设有第三磁性涂层50。同理,为了避免第三磁性涂层50发生消磁现象,该第三磁性涂层50与通孔20的孔壁面之间也可设置隔热层60和/或热反射层7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该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线圈盘支架,该电磁线圈盘支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磁加热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