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加热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1009发布日期:2019-10-09 07:03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墨烯加热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墨烯加热贴。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当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处于零下低温时,由于手机处于0℃以下,正负电极的离子扩散性变差,放电能力变弱,系统便会识别为没电了,手机这时会出现短时间内大量“跳电”的情况,甚至触发电池自保护机制使手机自动关机,且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会对电子元件造成损害,目前北方冬季基本处于零下低温,手机等电子产品常因为低温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且许多名山景区由于海拔高度十分高,山上温度基本处于零下低温,游客上山游玩时常因为低温造成手机无法开机,电子产品无法使用,无法记录景色,影响游玩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导热性好、成本低、可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石墨烯加热贴。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石墨烯加热贴,包括用于从电子产品取电的取电装置、石墨烯加热片,所述取电装置与所述石墨烯加热片电连接,所述石墨烯加热片包括附着层、导电层、用于发热的石墨烯层,所述导电层涂覆于所述附着层上端面、所述石墨烯层涂覆于所述导电层上端面。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石墨烯加热片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加热温度的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取电装置的输出端相电连,所述温控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石墨烯加热片的输入端相电连。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取电装置包括包括充电接头、用于通过充电接头取电的取电芯片,所述充电接头的输出端与所述取电芯片的输入端相电连。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取电芯片型号为CSL-M160514。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附着层下端面固定设置有隔热层。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隔热层材质为绒布。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石墨烯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绝缘保护层。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绝缘保护层材质为塑料膜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导电层材质为导电银胶。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附着层材质为塑料膜。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使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取电接口接入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充电接口,将所述石墨烯加热片设置于电池处,导电后通过石墨烯层的导热性对电池加热至电池最适宜的工作温度,避免手机等电子产品在零下低温无法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石墨烯加热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石墨烯加热贴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示的是一种石墨烯加热贴,包括取电装置、石墨烯加热片2,所述取电装置1与所述石墨烯加热片2电连接,所述取电装置包括充电接头11、用于通过充电接头11取电的取电芯片12,所述石墨烯加热片2包括附着层21、导电层22、用于发热的石墨烯层23、绝缘保护层24,所述导电层22涂覆于所述附着层21上端面、所述石墨烯层23涂覆于所述导电层22上端面,所述绝缘保护层24固定设置于所述石墨烯层23上端面,所述附着层21材质为塑料膜,所述绝缘保护层24材质为塑料膜,所述石墨烯层23通电后,电能的65%用于发热,电能的35%用于产生远红外线,所述导电层的材质为导电银胶,所述导电层可导电且可反射远红外线,实现对电子产品的电池充分加热。

为了更好的控制加热温度,所述石墨烯加热片2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加热温度的温控开关3,所述温控开关3的输入端与所述取电芯片12的输出端相电连,所述温控开关3的输出端与所述石墨烯加热片2的输入端相电连,当接通电源后,温控开关3感应到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所述石墨烯层开始发热,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电池进行加热,当温控开关3感应到温度达到35摄氏度便转为恒温控制,使加热温度恒定为35摄氏度,避免电池过热。

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述附着层21下端面固定设置有绒布层25。

将所述取电接口1接入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充电口,将所述石墨烯加热片2放置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置放电池的位置,接通电源后,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通过温控开关3自动开始预热,对电池加热至35摄氏度,然后保持恒温,避免电池过热,使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电池处于正常工作温度,避免在低温情况下手机等电子产品无法正常使用。

基于前述技术方案,所述充电接头11可为用于接通iPhone手机的lightning接头、用于接通小米、华为等电子产品的Type-c接头等,所述充电接头11为公知产品,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提及的充电接头。

基于前述技术方案,所述隔热层材质也可为发泡聚氨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