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模组和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6049发布日期:2020-06-23 23:0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模组和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加热模组和加热器。



背景技术:

在发酵设备中,需要对发酵槽中的物料进行加热,加热装置的加热形式、加热效率以及能耗都是考虑的关键。而对于发酵槽内的物料加热一般采用直接加热或者间接加热,直接加热即直接将加热元件设置在发酵槽的内部,通过加热空气来实现物料的加热;而间接加热方式,一般在发酵槽的外部设至相应的油槽,在油槽内盛放油液,通过加热器加热油槽内的油液从而间接的实现物料的加热。

现有技术的对于加热油液这种方式中,采用的加热装置通常是加热丝或者加热管直接伸入至油液中对其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加热效率低且能耗高,对于介质的加热均匀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加热均匀,并且能够节省能耗的加热模组和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模组,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内设有至少三根沿周向设置的加热管,所述的加热管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动通道,所述的壳体上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流动通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连通;所述的加热管中靠近进水口的一根加热管不接电源,其余的加热管均与外部电源通电连接,用于对流经流动通道的液体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对于油液的加热过程采用流动性、连续加热,即促使待加热的油液循环不断的流经加热装置中的多根加热管进行加热,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油液的快速加热,因为随着油液的不断流动,不断的吸收加热管的热量,接触面积大,吸热升温快,且受热均匀;

另外的,本结构中多根加热管是采用周向设置的方式,并且此过程中外部电源不加热靠近进水口的一根加热管,而加热其余的加热管,目的是通过设在该不通电的加热管周边的其他加热管通电发热后产生的大量余热来对其进行预加热,由于该靠近进水口的加热管中的油液得到了初步的预加热,然后再流经后续的加热管加热时,升温更快,并且整个装置中不需所有的加热管进行通电加热,有效达到了节约电能的效果。

作为改进的,各个通电加热管的两端部均设有导电元件,且加热管两端的导电元件之间通过导电块连接。此种结构外部电源线只需要连接在导电块上即可实现两端导电元件的通电加热,结构简单,方便线路的连接。

再改进的,各个通电加热管的中点位置还设有电极环,且各个电极环之间通过导电块连接以形成一体式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与外部检测元件电连接。此连接件主要与外部的电阻检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测量加热管的电阻,以检测加热管的热平衡性能。

再改进的,所述的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的上盖与下盖之间沿周向均匀设有若干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外部安装有盖板以形成封闭的腔体,所述的加热管容置在腔体内,且加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与下盖上,所述的上盖与下盖上均设有连通孔,以使得各加热管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动通道;所述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在上盖或下盖的两侧壁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内设有四根加热管,且四根加热管呈正方向排列设置。

再优选的,所述的加热管为纳米碳管。纳米碳管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发热效率,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加热器,它包括若干上述的加热模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热模组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热模组去除盖板后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热模组去除盖板、连接杆后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加热模组去除盖板、连接杆后另一角度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盖的结构图。

其中,1-壳体,1.1-上盖,1.2-下盖,1.3-连接杆,1.4-盖板,2-加热管,2.1-第一加热管,2.2-第二加热管,2.3-第三加热管,2.4-第四加热管,3-进水口,4-出水口,5-导电元件,6-导电块,7-电极环,8-上连接柱,9-下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为了相互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模组,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至少三根沿周向设置的加热管2,加热管2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动通道,壳体1上设有进水口3与出水口4,流动通道的一端与进水口3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4连通;加热管2中靠近进水口3的一根加热管2不接电源,其余的加热管2均与外部电源通电连接,用于对流经流动通道的液体进行加热。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四根加热管2,并且四根加热管2呈正方形形状排列设置;四根加热管2中,靠近进水口3的一根加热管2与外部电源不通电,其余的三根加热管2均与外部电源通电,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根加热管2围设在靠近进水口3的加热管2,所以在三根通电的加热管2的外部余热作用下,不通电这一根加热管2在这些余热的热辐射作用下升温,从而对这一加热管2中的液体进行预加热,然后预加热的液体流经另外三根加热管2中继续加热,可以起到节能效果。

更加具体的,四根加热管2中,通电的三根加热管2的两端部均设有导电元件5,且加热管2两端的导电元件5之间通过导电块6连接,加热管2两端的导电元件5分别与外部电源线连接。

另外的,如图4所示,三根通电加热管2的中点位置还设有电极环7,且各个电极环7之间通过导电块6连接以形成一体式连接件,连接件与外部电阻检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测量加热管的电阻,以检测加热管的热平衡性能。

如图3、5所示,壳体1包括上盖1.1和下盖1.2,上盖1.1与下盖1.2之间沿周向均匀设有若干连接杆1.3,连接杆1.3外部安装有盖板1.4以形成封闭的腔体,加热管2容置在腔体内,且加热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1.1与下盖1.2上,上盖1.1与下盖1.2上均设有相应的连通孔,以使得各加热管2依次首尾相连通形成流动通道。进水口3与出水口4设置在上盖1.1或下盖1.2的两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来说,在上盖1.1上设有四个上连接柱8,同样的,在下盖1.2上也设有四个下连接柱9,各个加热管2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柱8、下连接柱9连通,与进水口3对应连通的加热管2记为第一加热管2.1,沿着逆时针方向剩余的三根加热管2分别记为,第二加热管2.2、第三加热管2.3和第四加热管2.4。在上盖1.1上,与第一加热管2.1对应的上连接柱8与进水口3连通,与第二加热管2.1、第三加热管2.2相对应的两个上连接柱8相连通,与第四加热管2相对应的上连接柱8与出水口4连通。

同理的,在下盖1.2上,与第一加热管2.1、第二加热管2.2相对应的两个下连接柱9相连通,与第三加热管2.3和第四加热管2.4相对应的两个下连接柱9相连通;所以,在整个结构中,油液从进水口3进入后,沿着上下往复的方向,依次流经第一加热管2.1,第二加热管2.2、第三加热管2.3和第四加热管2.4,然后从上盖1.1上的出水口4流出,实现了油液的上下连续流动加热路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各个加热管2为纳米碳管,采用新材料研制的加热管2具有更加高效的加热效果,更加节能。

本结构的加热模组对液体进行流速加热,即在液体通过加热管2的过程中快速加热,这是一个随着液体流动进行连续性加热的过程,加热效率高。试验测得,本结构中的加热模组中,在四根加热管2都充满油液的情况下,将油温加热至100-120°,只需用时30s左右;而常规的加热方式通常是将一个加热管或者加热丝伸入到油液中对其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加热同样体积的油液加热到100-120°,一般需要用时3-5min。

以上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