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8334发布日期:2020-11-10 18:0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电气/电子部件等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在电子设备内部包含电子部件等发热体,并且高密度地搭载有多个部件。另外,随着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电子部件等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作为对电子设备内部的电子部件等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机构,有时使用散热器。作为散热器,一般使用具备管状的热管的热管式的散热器。

作为现有的热管式散热器,例如有在设置有多个管状的热管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平板状的多个散热片的热管式散热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热管式散热器是通过多个管状的热管将发热体的热量向散热片输送,并从该散热片散热,由此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散热器。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电子设备内部,包括电子部件等发热体在内,在狭窄的空间中越来越高密度地搭载有多个部件,因此,有时散热器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特别是,虽然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但有时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另外,如上所述,电子部件等的发热量日益增大,因此有时要求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等利用多个热管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输送至散热片的形式的散热器中,为了提高冷却性能,需要为了增大从受热部向散热片的传热量而形成并列配置有多个热管的热管组。另外,为了提高散热片的冷却性能,需要为了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性能而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但是,为了形成由多个热管构成的热管组,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需要在电子设备内部确保用于设置散热器的较大的空间、特别是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即,在热管式散热器中,在散热器的省空间化和冷却性能的提高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各热管的外周面存在倒角部,在倒角部外侧产生的空隙无助于热管组的传热,因此无法使热管组的受热部、隔热部以及散热部的体积足够大,存在仍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性能的情况。

进而,若将由多个热管构成的热管组与发热体进行热连接,则热管的受热量根据与发热体的距离而不同,因此,在远离发热体设置的热管中,受热有时不充分。因此,无法使热管组的受热部的热量输入充分地均匀化,由于热管组的受热部与发热体之间的热阻增大,因此存在无法实现充分的冷却性能的提高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00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即使在散热器的设置空间、特别是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也能够在使受热部、隔热部及散热部的体积足够大的同时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另外,能够使受热部的热量输入均匀化。

本发明的散热器的结构的主旨如下。

[1]散热器具备: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的传热部件;以及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配置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所述散热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

所述散热部的与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所述受热部与所述散热部之间的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大。

[2]在[1]中记载的散热器中,具备:具有与所述发热体热连接的所述受热部的传热部件;在该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连接的管体;以及与该管体热连接的、配置有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组,

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从所述受热部到与所述管体连接的连接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一体的内部空间,所述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

所述散热部的所述截面积大于所述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

[3]在[1]或[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部的所述截面积与所述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相同。

[4]在[1]或[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受热部的所述截面积大于所述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

[5]在[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管体沿着所述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

[6]在[2]中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管体的延伸方向不与所述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平行。

[7]在[1]~[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传热部件的至少一面为平面形状。

[8]在[1]~[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散热器中,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与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台阶部。

在上述方式中,传热部件中的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部位作为受热部发挥功能,与散热片或管体连接的部位作为传热部件的散热部发挥功能。在传热部件的受热部中,工作流体从发热体受热而从液相向气相进行相变,在传热部件的散热部中,气相的工作流体放出潜热而从气相向液相相变。另外,在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发热体的热量被传热部件从传热部件的受热部输送至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进而,从传热部件的散热部输送至管体,传热部件从发热体受热而相变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气相的工作流体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由此管体从传热部件接受热量,进而,将从传热部件接受的热量向与管体连接的散热片组传递。在管体将从传热部件接受的热量向散热片组传递时,从传热部件向管体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相相变。从管体向散热片组传递的热量从散热片组向散热器的外部环境放出。另外,在上述方式中,由于与散热部的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即从受热部到散热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大,因此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在隔热部到散热部之间的部位具有截面积变化的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中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是指,在液相的工作流体、毛细结构体等部件收纳于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下,包含该部件的上述截面积在内的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具有受热部的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与并列配置有多个热管的热管组的内部空间不同,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根据内部空间为一体的传热部件将发热体的热量从受热部输送至与热连接于散热片的管体连接的连接部的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优异,另外,即使来自发热体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够使受热部中的热量输入均匀化,能够降低受热部的热阻。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由于散热部的与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大于隔热部的所述截面积,因此能够使散热片大型化,另外,能够将多个管体热连接于散热片。因此,即使在散热器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下、特别是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也能够在使受热部、隔热部及散热部的体积足够大的同时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即使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也能够发挥对冷却对象优异的冷却性能。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使散热部的截面积大于隔热部的截面积,即使在特别是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发挥对冷却对象优异的冷却性能。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由于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即使发热体产生发热不均,也能够均匀地冷却整个发热体。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使受热部的截面积大于隔热部的截面积,即使在特别是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置空间而在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管体以及传热部件的散热部回流到受热部时,防止因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而阻碍向受热部的回流。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与传热部件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管体沿散热片的配置方向延伸,由此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管体内沿着散热片的配置方向流通。因此,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可靠地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由于管体的延伸方向不与传热部件的传热方向平行,因此从传热部件向管体输送的热量向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传热方向)不同的方向输送。因此,对于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传热方向),能够防止散热器的尺寸的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多个管体从传热部件向多个方向延伸,由此,从传热部件输送的热量向与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传热方向)不同的多个方向输送。因此,对于传热部件的延伸方向(传热方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散热器的尺寸的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方式,传热部件具有与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台阶部,由此,即使在传热部件的设置区域设定有障碍物等禁止区域,也能够将散热器设置于所期望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毛细结构体的概要的俯视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毛细结构体的概要的俯视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毛细结构体的概要的俯视的说明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1具备:具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受热部41的传热部件10、与传热部件10热连接的散热片组20、以及与散热片组20热连接的管体31。散热片组20具备安装于管体31的多个散热片21、21…。管体31与传热部件10通过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连接。另外,传热部件10的内部空间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1中,传热部件10具有从受热部41到与管体31连接的连接部连通并且封入有工作流体(未图示)的一体的内部空间。

如图1所示,传热部件10具有:具有中空的空洞部13的容器19、和在空洞部13中流通的工作流体。在空洞部13内收纳有具有毛细管力的毛细结构体14。容器19通过使一个板状体11和与一个板状体11相对的另一个板状体12重合而形成。

一个板状体11是在平面部的边缘部具有从平面部立起设置的侧壁的板状。另一个板状体12也是在平面部的边缘部具有从平面部立起设置的侧壁的板状。因此,一个板状体11和另一个板状体12均为凹形状。通过使凹形状的一个板状体11与凹形状的另一个板状体12重合,从而形成具有空洞部13的容器19。因此,容器19的形状为平面型。空洞部13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被密闭的内部空间,通过脱气处理而被减压。

容器19外表面中的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热连接的部位是受热部41,发热体100与容器19热连接,由此发热体100被冷却。在传热部件10中,在一端热连接有发热体100,因此在一端形成有受热部41。

传热部件10从发热体100的位置向规定方向延伸,在与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经由管体31而热连接散热片组20。散热片组20经由管体31所热连接的传热部件10的另一端作为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发挥功能。

传热部件10的位于容器19的一端的受热部41与位于容器19的另一端的散热部42之间的中间部作为隔热部43发挥功能。隔热部43是与散热片组20和发热体100都不热连接的部位。沿着隔热部43的延伸方向,从发热体100向受热部41传递的热量从受热部41向散热部42输送。因此,通过将隔热部43中的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部空间(即,空洞部13)的截面积(以下,有时简称为空洞部13的截面积。)确保为规定面积以上,能够有助于向传热部件10赋予所期望的传热量。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空洞部13的截面积”是指在液相的工作流体、毛细结构体14等部件被收纳在传热部件10的空洞部13中的情况下,包含该部件的上述截面积在内的截面积。

如图1、图2所示,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的截面积在从受热部41到散热部42之间变化。具体而言,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的截面积在隔热部43与散热部42之间变化。更具体而言,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在散热部42的截面积成为比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大的方式。另外,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成为与空洞部13在受热部41的截面积大致相同的方式。

在散热器1中,容器19的厚度及一个板状体11与另一个板状体12的壁厚从容器19的一端至另一端大致相同。因此,在俯视时,容器19成为与传热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形状。具体而言,在俯视时,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在隔热部43与散热部42之间变化。更具体而言,传热部件10在散热部4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成为比传热部件10在隔热部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方式。另外,传热部件10在隔热部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成为与传热部件10在受热部4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俯视”是指从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部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

空洞部13在散热部42的截面积相对于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的比率只要超过1.0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即使在散热器1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散热器1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通过将更多的管体31与散热片21热连接来进一步提高散热片21的散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效率并且使气相的工作流体顺畅地流通至散热部42的观点出发,优选超过1.0且为4.0以下,特别优选为2.0以上且3.5以下。

另外,在传热部件10中,受热部41、隔热部43以及散热部42沿着同一平面上延伸。因此,能够防止散热器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特别是受热部41和隔热部4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

如图1、图4所示,毛细结构体14从容器19的受热部41延伸到散热部42。作为毛细结构体14,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槽(多个细槽)、无纺布、金属纤维等。在传热部件10中,作为毛细结构体14,使用金属粉的烧结体。空洞部13中的未设置毛细结构体14的部位作为气相工作流体流通的蒸气流路15发挥功能。毛细结构体14从容器19的受热部41延伸到散热部42,与此对应地,蒸气流路15从容器19的受热部41延伸到散热部42。传热部件10通过工作流体的动作带来的传热特性,将受热部41所接受的发热体100的热量从受热部41向散热部42输送。

另外,如图4所示,在散热器1中,毛细结构体14具有从传热部件10的受热部41延伸至散热部42的主干部14-1和在散热部42沿着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从主干部14-1分支成多个的分支部14-2。毛细结构体14的分支部14-2以主干部14-1为中心在左右两方向上延伸有多个。另外,毛细结构体14的分支部14-2在与主干部14-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为了充分确保蒸气流路15的空间,优选分支部14-2的厚度比主干部14-1的厚度薄。例如,主干部14-1与空洞部13的上表面和底面接触,分支部14-2与空洞部13的底面接触,但与上表面不接触。通过使毛细结构体14在散热部42分支为多个分支部14-2,能够防止在散热部42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滞留在散热部42,更顺畅地从散热部42向受热部41回流。

如图1~图3所示,在传热部件10的作为散热部42的另一端设置有内部空间与容器19的空洞部13连通的多个管体31、31…。因此,在传热部件10的空洞部13中流通的工作流体被封入到从空洞部13到管体31内部的空间中。管体3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散热器1中,长度方向的形状为直线状,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形状为圆形状。另外,任一管体31的形状、尺寸都大致相同。

管体31在与平面型的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且与平面型的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即,管体31立起设置于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的平面部。在散热器1中,管体31立起设置于另一个板状体12的平面部。根据上述,管体31在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上不延伸。在散热器1中,由于管体3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不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平行,因此从传热部件10输送的热量通过管体31向与传热部件10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向输送。因此,能够防止散热器1在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散热器1的省空间化。另外,由于管体31在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上不延伸,因此能够防止散热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大。

在散热器1中,多个管体31、31…从传热部件10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在散热器1中,立起设置于散热部42的管体31在传热部件10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另外,在俯视时,管体31从散热部42的中央部配置到边缘部。

管体31的空洞部13侧端部(以下,有时称为“基部”。)32开口,与空洞部13相反侧的端部(以下,有时称为“顶端部”。)33封闭。另外,容器19的空洞部13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管体31的内部空间与空洞部13同样地被脱气处理减压。因此,工作流体能够在容器19的空洞部13与管体31的内部空间之间流通。

在容器19的平面部形成有用于将管体31安装于容器19的贯通孔(未图示)。在散热器1中,在另一个板状体12形成有用于将管体31安装于容器19的贯通孔。贯通孔的形状和尺寸与管体31的形状和尺寸对应,管体31的基部32嵌插于容器19的贯通孔,由此管体31与容器19连接。因此,管体31和容器19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作为固定安装于容器19的管体31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出熔接、焊接、钎焊等。

由于管体31与传热部件10的容器19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自由地选择管体31的配置、形状、尺寸等,对于散热器1的形状,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另外,在散热器1中,通过将管体31嵌插于容器19的贯通孔,能够将管体31安装于容器19,因此组装容易。

在管体3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收纳于容器19的毛细结构体14不同的、产生毛细管力的其他毛细结构体(未图示)。作为其他毛细结构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举出: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多个细槽(槽)、无纺布、金属纤维等。其他毛细构造体沿着管体31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需要,设置在管体31的其他毛细结构体也可以经由连接部件(未图示)与设置在传热部件10的毛细结构体14连接。在管体31内部释放潜热而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通过管体31内表面的其他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在其他毛细结构体内从管体31的顶端部33向基部32方向回流。回流至管体31的基部32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其他毛细结构体向连接部件的一端流通。从其他毛细结构体向连接部件的一端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在连接部件中从一端向另一端流通,并从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向传热部件10的毛细结构体14回流。

根据上述,通过在毛细结构体14与其他毛细结构体之间设置连接部件,能够使在管体31内部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管体31向传热部件10的毛细结构体14顺畅地回流。作为连接部件,例如可以例举出具有毛细管力的毛细部件,具体而言,可以例举出根据金属网、金属线的编织体、金属纤维等。根据上述,由于管体31与传热部件10之间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特性提高,因此散热器1的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作为容器19和管体31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镍、镍合金、不锈钢、钛、钛合金等。作为封入容器19的空洞部13以及管体31的内部空间的工作流体,可以根据与容器19以及管体31的材料的适合性适当选择,例如能够列举出水、碳氟化合物类、氢氟醚(hfe)、环戊烷、乙二醇、以上的混合物等。

作为容器19的厚度,可以根据机械强度、重量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出0.5~3mm。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例如可例举出250~350mm2。空洞部13在散热部42的截面积例如可以列举出350~1500mm2。另外,作为管体31的直径,可以根据机械强度、重量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例举出5~10mm。

如图1、图3所示,散热片组20由多个散热片21、21…分别并列配置而形成。散热片21是薄的平板状的部件。散热片21安装并固定于管体31的位置,与管体31热连接。在俯视时,管体31从散热部42的中央部配置到边缘部,与此对应地,多个管体31、31…以从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中央部遍及到边缘部的方式安装。另外,由于传热部件10在散热部4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传热部件10在隔热部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因此能够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大型化。

散热片21在与管体3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因此,管体31沿着散热片21的配置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与管体31热连接的散热片21均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尺寸。

散热片21的主表面是主要发挥散热片21的散热功能的面。散热片21的主表面配置为与管体31的延伸方向、即管体31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冷却风从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供给。散热片21与管体31的热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例举出在散热片21形成贯通孔,并在该贯通孔中嵌插管体31的方法或利用焊锡的接合等。

散热器1例如由送风风扇(未图示)强制空冷。来自送风风扇的冷却风沿着散热片21的主表面供给,散热片21被冷却。

散热片21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石墨等碳材料、使用碳材料的复合部件等。

接着,对散热器1的冷却功能的机理进行说明。首先,在传热部件10的容器19外表面的一端热连接作为被冷却体的发热体100并使一端作为受热部41发挥功能。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9中的一个板状体11的一端安装有发热体100。即,在与安装有管体31和散热片组20的传热部件10的平面部相对的平面部安装有发热体100。当容器19的一端从发热体100受热时,在容器19的一端向空洞部13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热量,在容器19的一端的空洞部13,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相变。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蒸气流路15中从容器19的一端向作为散热部42的另一端流通。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9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由此传热部件10从其一端向另一端输送热量。

由于容器19的空洞部13与连接于容器19的平面部的管体31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从容器19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9的空洞部13流入管体31的内部空间。流入管体31的内部空间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沿着管体31的长度方向流通的同时在管体31内部释放潜热,并向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相变。在管体31内部放出的潜热向安装于管体31的位置的散热片21(散热片组20)传递。向与管体31热连接的散热片21(散热片组20)传递的热量从散热片21(散热片组20)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在管体31内部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通过管体31内表面的其他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从管体31的中央部以及顶端部33向管体31的基部32回流。向管体31的基部32回流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管体31的基部32向设置于传热部件10的毛细结构体14回流。回流到设置在传热部件10中的毛细结构体14的液相工作流体通过毛细结构体14的毛细管力回流到容器19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1中,传热部件10的空洞部13与并列配置有多个热管的热管组的空洞部不同,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根据上述,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为一体的传热部件10将发热体100的热量从受热部41输送至与热连接于散热片组20的管体31连接的连接部,由此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回流特性优异,另外,即使来自发热体100的发热量增大,也能够使受热部41的热量输入均匀化,能够降低受热部41的热阻。

另外,在散热器1中,空洞部13在散热部42的截面积大于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以及空洞部13在受热部41的截面积,从而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大型化,并且使多个管体31、31…以从各个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中央部遍及到边缘部的方式安装。根据上述,在散热片21的整个主表面散热效率提高。因此,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性能。根据上述,在散热器1中,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性能,发挥对发热体100优异的冷却性能。另外,由于传热部件10的空洞部13整体连通而成为一体,因此即使发热体100产生发热不均,也能够均匀地冷却整个发热体100。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毛细结构体的概要的俯视的说明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毛细结构体具有主干部和从主干部沿与主干部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分支部,但可选择地,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2中,在散热部42处从毛细结构体14的主干部14-1分支的多个分支部14-2在与毛细结构体14的主干部14-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分支部14-2沿着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以主干部14-1为中心在左右两方向上延伸且在相对主干部14-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在散热器2中,毛细结构体14在散热部42分支为多个分支部14-2,由此能够使在散热部42从气相向液相相变了的工作流体更顺畅地向受热部41回流。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传热部件的受热部、隔热部以及散热部沿着同一平面上延伸,但可选择地,如图6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3中,在传热部件10上在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即在散热器3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台阶部50。在散热器3中,在隔热部43与散热部42之间设置有台阶部50。根据上述,在散热器3的传热部件10中,散热部42与受热部41和隔热部43不在同一平面上延伸。

通过具有台阶部50,即使在传热部件10的受热部41与散热部42之间的区域设定有障碍物等禁止区域,也能够将散热器3设置于期望的位置。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4中,在俯视时,在隔热部43与受热部41之间具有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隔热部43及受热部41相比变小的渐缩部60。另外,在散热器4中,传热部件10在受热部4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传热部件10在隔热部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

在散热器4中,通过在隔热部43与受热部41之间形成有渐缩部60,即使在隔热部43与受热部41之间的区域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大型化,并且能够设置使多个管体31、31…从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中央部遍及到边缘部而安装的散热器4。另外,在散热器4中,传热部件10在受热部4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传热部件10在隔热部4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即使在受热部41的区域传热部件10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大型化,并且能够设置使多个管体31、31…从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中央部遍及到边缘部而安装的散热器4。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管体立起设置于容器中的另一个板状体的平面部,但可选择地,如图8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5中,管体31立起设置于容器19中的一个板状体11的平面部。在散热器5中,由于发热体100和管体31安装在一个板状体11,因此管体31和散热片组20与发热体100设置在传热部件10的同一平面部。

在散热器5中,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中的、比发热体100的设置位置靠下方存在设置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对发热体100优异的冷却性能。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在传热部件连接有内部空间与容器的空洞部连通的管体,在该管体上热连接有多个散热片,但可选择地,如图9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6中,在传热部件10未连接有内部空间与容器19的空洞部13连通的管体。在散热器6中,发热体100与容器19的一端热连接,由此容器19的一端作为受热部41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散热器6中,在与受热部41相对的容器19的另一端安装有多个散热片21、21…,从而形成散热片组20。安装有散热片组20而热连接的容器19的另一端作为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发挥功能。

散热片组20通过并列配置多个散热片21、21…而形成。散热片21以立起设置于容器19的方式安装。另外,散热片21的主表面以朝向与传热部件10的传热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散热片21与传热部件10的热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如下方法:在散热片21的端部设置在与散热片21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固定用片部(未图示),并将该固定用片部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部连接而在传热部件10上立起设置散热片21。

在散热器6中,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9的一端向另一端流通,由此传热部件10从其一端向另一端输送热量。向容器19的另一端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放出潜热而向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相变,释放出的潜热向通过立起设置于传热部件10的容器19而进行热连接的散热片组20传递。向散热片组20传递的热量从散热片组20向散热器6的外部环境释放。

在散热器6中,由于空洞部13在散热部42的截面积大于空洞部13在隔热部43的截面积及空洞部13在受热部41的截面积,因此能够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大型化,并且能够将多个散热片21安装于传热部件10。因此,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效率。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主要部分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立体图。

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管体在与平面型的传热部件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即管体从传热部件的散热部的平面部立起设置,但可选择地,如图10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7中,不仅具有从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的平面部立起设置的管体31,还具有从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的侧面部立起设置的管体31a。管体31a具有在与平面型的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和在与平面型的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管体31a的形状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弯曲部的形状,呈大致l字状。管体31a的在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与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的侧面部连接。另外,管体31a的在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与管体31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散热器7中,管体31a位于比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靠外周部的位置。因此,管体31a的在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与传热部件10的散热部42相比位于外周部。

各个散热片21安装、固定于管体31以及管体31a的位置,并与管体31以及管体31a热连接。各个散热片21安装于在管体31a的与传热部件10的平面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在散热器7中,使多个管体31、31…从各个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中央部遍及到边缘部而安装,使多个管体31a、31a…安装于各个散热片21的主表面的边缘部。因此,在散热器7的散热片21中,能够使散热片21的主表面进一步大型化,另外,在散热片21的整个主表面散热效率提高。

根据上述,在散热器7中,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性能。因此,在散热器7中,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存在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组20的散热性能,发挥对发热体100优异的冷却性能。

接着,以下对本发明的散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的散热器中,空洞部在隔热部的截面积与空洞部在受热部的截面积大致相同,但可选择地,也可以是空洞部在受热部的截面积大于空洞部在隔热部的截面积的方式。根据该方式,特别是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置空间而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管体以及传热部件的散热部向受热部回流时,能够防止因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而阻碍向受热部的回流。

本发明的散热器即使在散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具有设置空间,但在散热器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下,也能够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发挥优异的冷却性能。根据上述,例如在对设置于狭小空间的高发热量的电子部件、例如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等电子部件进行冷却的领域中利用价值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