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863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电视通常包括前壳、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液晶模组。触控电视的安装需要将液晶模组、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堆叠到前壳上。

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结构1为一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前框及外侧框,前框与外侧框呈L形设置。触控组件2围成与前框的结构相近似的框形。触控组件2抵接于前壳组件1的前框上。触控玻璃3与液晶模组4为与前壳结构面积相近似的板状结构。

由于触控组件2、触控玻璃3及液晶模组4结构的特殊性,不能将其直接固定在前壳结构1的前框上,只能通过固定件5与前壳结构1的外侧框配合,使其从背面压持固定。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触控组件2放置于前框上,利用固定件5将触控组件2与外侧框进行压持固定。然后再将触控玻璃3堆叠在触控组件2上,再用固定件5将触控玻璃3与外侧框压持固定。最后再将液晶模组4堆叠在触控组件2上,同样利用固定件5将液晶模组4与外侧框压持固定。因此,传统触控显示装置的固定需要额外加入较多的固定件5,导致零部件的成本增加。并且,在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各组成部分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分别对多个固定件5进行安装,操作复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安装操作较简单的触控显示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壳、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所述前壳为框架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所述前壳包括多个边框,所述边框包括:

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本体开设有用于收容触控组件的收容腔,所述本体包括内侧框,所述内侧框朝向所述框架结构的内侧设置;

卡板,设于所述内侧框上,所述卡板与所述内侧框之间形成一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卡固所述触控玻璃,并且,所述内侧框远离所述卡槽的另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首先,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结构由边框构成。由于边框的本体用于收容触控组件,卡板与本体的内侧框的一端形成卡槽,且用于卡固触控玻璃。并且利用内侧框的另一端设有的连接部与显示屏固定连接,从而达到将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安装在边框上的目的。因此,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能够整合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与一体,便于固定安装操作。避免使用大量的固定零件,减少零件成本。

并且,在安装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的时候,可以先将触控组件插入到收容腔内,再将触控玻璃卡合在卡槽内,最后将显示屏与连接部连接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相对于传统安装方法,避免对触控组件、触控玻璃及显示屏分别使用固定件进行固定的繁琐操作,安装操作较简单,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电视机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的爆炸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前壳的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边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板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边框与触控玻璃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的边框与显示屏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前壳;11、边框;12、本体;13、卡板;131、凸起;132、第一凸起;133、第二凸起;134、第三凹槽;14、收容腔;15、前框;151、支撑部;153、第二凹槽;154、斜面;16、内侧框;161、第一弯折板;162、第二弯折板;163、连接部;17、外侧框;171、夹持部;172、夹臂;173、台阶部;174、第一外框;175、第二外框;176、第三外框;20、触控组件;18、卡槽;21、触控板卡;22、滤光条22;23、红外光源;24、触控基板;30、触控玻璃;40、显示屏;50、角块;51、连接板;52、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可以理解,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触控电视机及触控显示屏等。

请参考图2及图3,本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壳10、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前壳10为框架结构用于固定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其中,请参考图6,触控组件20包括触控板卡21及滤光条22。触控玻璃30为光学级钢化玻璃。显示屏40为液晶显示屏。

请参考图3,前壳10包括多个边框11。边框11包括本体12及设于本体12上的卡板13。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边框11为四个,四个边框11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框架结构。

请参考图4,本体12为中空结构。本体12开设有用于收容触控组件20的收容腔14。具体地,本体12包括前框15、内侧框16及外侧框17。前框15与内侧框16通过外侧框17连接,前框15、内侧框16及外侧框17围成收容腔14。

请同时参考图5,前框15面向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前框15覆盖在显示屏40的显示面上,前框15的宽度直接决定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11宽度。前框15为平直板。前框15上设有支撑部151。支撑部151垂直于前框15的表面。

外侧框17与前框15的外侧边连接,形成边框11的外侧壁。外侧框17设于框架结构的外侧,外侧框17朝向收容腔14的一侧侧壁上设有夹持部171。触控板卡21的一端与夹持部171卡合连接。如图6所示,触控板卡21包括红外光源23及触控基板24。红外光源23固定设置于触控基板24上,且触控基板24与红外光源23电连接,且控制红外光源23发出红外光线。触控基板24设有红外光源23的一侧靠近支撑部151,另一端卡持在夹持部171内。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171为相对设置的两夹臂172,两夹臂172之间的距离与触控基板24的厚度相近似,以使触控板卡21的一端卡合固定在夹持部171上,防止触控板卡21移动。触控板卡21的另一端支撑于支撑部151上。并且,支撑部151的高度与支撑部151所在的平面与前框15所在平面平行,则保证触控板卡21能够平直的放置于边框11的前端。

可以理解,夹持部171还可以为开设于外侧框17上的限位槽,触控板卡21的一端收容于限位槽内。因此,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对夹持部171的具体结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使触控板卡21的一端限位即可。并且,当支持部171能够使整块触控板卡21稳定设置于收容腔14内的时候,支撑部151可以省略。

并且,外侧框17还设有台阶部173。台阶部173使外侧框17形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边缘,边缘可以方便手持。可以调节台阶部173的高度和宽度,从而调整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厚度及宽度,以达到方便手握把持的目的。

具体地,外侧框17包括第一外框174、第二外框175及第三外框176。第一外框174与前框15的外侧边固定连接。夹持部171设于第一外框174朝向收容腔14的内侧壁上。第二外框175垂直于第一外框174设置,第一外框174与第二外框175形成台阶部173。第三外框176垂直于第二外框175设置。则根据设计需要,可以调节第一外框174的高度,即调节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厚度;调节第二外框175的宽度即可以调节触控显示装置的边缘宽度。第三外框176通过一连接条与内侧框16固定连接。

内侧框16朝向框架结构的内侧设置。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框16包括第一弯折板161及第二弯折板162。第一弯折板161与前框15平行,第二弯折板162与前框15垂直设置。并且,第一弯折板161朝向框架结构的内侧弯折。即内侧框16呈L形。第一弯折板161与前框15之间形成开口163,滤光条22卡持于开口163处,并封闭开口。

具体地,第一弯折板161朝向前框15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64,前框15靠近开口处开设有第二凹槽153。滤光条22的两端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164与第二凹槽153内。并且,第二凹槽153设有斜面154,斜面154使滤光条22倾斜设置。滤光条22与红外光源23相对设置。触控基板24控制红外光源23发出红外光线,经滤光条22过滤,形成红外光束,从而进行红外触控。滤光条22倾斜设置,可以在保证滤光条22在正常滤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小外壳的厚度,从而达到窄边框11的外观效果。

请参阅图7,卡板13设于内侧框16上。卡板13与内侧框16之间形成一卡槽18。卡槽18用于卡固触控玻璃30。具体地,卡板13设于第二弯折板162上,第一弯折板161与卡板13之间形成卡槽18。

卡板13朝向第一弯折板161的一侧设有凸起131,凸起131与触控玻璃30紧固抵接。本结构采用卡槽18的结构设计,将触控玻璃30嵌入在前壳10中。具体地,凸起131包括第一凸起132及第二凸起133。第一凸起132及\或第二凸起133可以采用经过倒角的凸起,从而降低触控玻璃30进入卡槽18内,被第一凸起132及\或第二凸起133划伤的风险。并且,当卡板13与本体12为一体结构的时候,通过卡槽18卡固触控玻璃30从而实现了前壳10和触控玻璃30的无缝对接。并且,调整卡板13的位置,改变卡槽18的高度,从而使用不用厚度的触控玻璃30的安装。

可以理解,卡板13还可以设于本体12外侧壁的其他凸起部位,只要卡板13能够与本体12的外侧臂之间形成卡槽18即可。

请参阅图8,并且,内侧框16远离卡槽18的另一端设有连接部163,连接部163用于与显示屏40固定连接。请同时参阅图5,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板13背向第一弯折板161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134。显示屏40设有凸筋(图未示),凸筋卡合于第三凹槽134内。显示屏40设于卡板13上,卡板13承载显示屏40。在内侧框16的第二弯折板162上设有连接部163。具体地,连接部163为螺孔,则螺钉穿过螺孔与显示屏40的侧壁连接,以保证显示屏40能够与本体12紧固连接。具体地,第三凹槽134为V形槽,显示屏40的凸筋的横截面的形状为V形,则凸筋与第三凹槽134配合连接。

可以理解,第三凹槽134的位置、形状及数量可以根据显示屏40的凸筋的形状、位置及数量耳相应设置,并不限于上述的细节描述,只要保证卡板13与显示屏40能够配合稳定连接即可。并且,连接部163还可以为卡扣或粘接件,只要能够与显示屏40的侧壁实现固定连接即可。

并且,内侧框16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Z形或V形等,本申请对内侧框16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内侧框16与卡板13之间形成上述卡槽18,并且具有能够与显示屏40侧壁连接的侧面即可。

边框11为一体结构。边框11采用铝合金板材。铝合金材质一体成型结构,具有成本低、制作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角块50。角块设于相邻两个边框11的连接处,角块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边框11,以使四个边框11相互首尾连接。具体地,角块为L形结构。角块包括L形的连接板51及设于连接板外围的边沿52。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相邻的边框11。边沿从两个相邻边框11的侧边将两个边框11的外侧框17封闭连接。角块连接能够增强前壳10的稳定性。可以理解,角块不限于上述L形结构,角块还可以为矩形板、三角板等,只要角块的两端能够分别与相邻的两边框11连接即可。

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边框11为四个,则角块为四个。四个角块分别位于前壳10的四个顶角处。例如,如图3所示,边框11包括上框、左框、下框及右框。角块包括左上角块、左下角块、右下角块及右上角块。可以理解,边框11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前壳10至少包括一本实施方式的边框11,其他边框11可以选用传统边框11代替。

现结合触控显示装置的安装方法对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分别每个边框11进行触控组件20的装配。首先将触控板卡21及滤光条22分别从边框11的一侧插入到收容腔14内。并且,触控板卡21与支撑部151、夹持部171配合连接,滤光条22与第一凹槽164及第二凹槽配合连接。

然后,将其中三个边框11进行拼接,形成一U形框。且该U形框的各个边框11的卡槽18相互连通,则触控玻璃30能够从U形框的开口侧插入卡槽18内。同样,显示屏40能够从U形框的开口侧插入到边框11内。

再次,将第四个边框11封闭U形框的开口侧,并与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连接,以使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安装在前壳10内。

最后,分别在前壳10的四个顶角处,固定连接四个角块。将四个边框11稳定连接,从而完成装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首先,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10结构由边框11构成。由于边框11的本体12用于收容触控组件20,卡板13与本体12的内侧框16的一端形成卡槽18,且用于卡固触控玻璃30。并且利用内侧框16的另一端设有的连接部163与显示屏40固定连接,从而达到将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安装在边框11上的目的。因此,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11能够整合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与一体,便于固定安装操作。避免使用大量的固定零件,减少零件成本。

并且,在安装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的时候,可以先将触控组件20插入到收容腔14内,再将触控玻璃30卡合在卡槽18内,最后将显示屏40与连接部163连接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相对于传统安装方法,避免对触控组件20、触控玻璃30及显示屏40分别使用固定件进行固定的繁琐操作,安装操作较简单,效率较高。

并且,上述触控显示装置避免使用固定件固定,避免在前壳10预留固定位。并且避免多个固定件之间相互叠加,使触控显示装置的前壳10厚度较大,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外观。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