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式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1275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式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式叉装置,其以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的方式构成。
背景技术
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是在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上支撑物品,使该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从而转运物品的装置,其设置在自动仓库中的堆装起重机等之上而被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滑动”,包括摩擦滑动和滚动。对堆装起重机加以说明,堆装起重机设置在具有收容架的自动仓库内,该收容架位于与堆装起重机的行走方向交叉的横宽方向即滑动式叉装置中的前端侧部件的滑动方向的两侧,该堆装起重机构成为能够使用滑动式叉装置而在两侧所具有的收容架之间转运物品。
而且,在上述的现有的滑动式叉装置中,设有中间连接部件,其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其可自由滑动地与设置在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导轨卡合;以及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其可自由滑动地与设置在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导轨卡合,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状态设置,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状态设置,基部侧部件、中间连接部件及前端侧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地构成。
而且,为了在退入状态和侧方突出状态之间切换,设置进退驱动单元,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而滑动操作中间连接部件,且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而滑动操作前端侧部件,构成为将前端侧部件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而向滑动方向的一端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和向另一侧突出的另侧方突出状态之间切换,上述退入状态为使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位于沿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且使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移动,以使中间连接部件位于沿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上述侧方突出状态为使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且使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其中,进退驱动单元的结构为,具有索状体,其与基部侧部件连接而向滑动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延伸设置,在利用中间连接部件所具有的一侧的反向导向部及另一侧的反向导向部进行反向导向后,与前端侧部件连接;以及滑动驱动单元,其使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前端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由基部侧部件、中间连接部件和前端侧部件构成3段滑动式叉装置,构成为在位于滑动方向两侧的收容架等的物品转运对象位置之间,得到适于转运物品的前端侧部件的进退量。
专利文献1实开平2-2307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滑动式叉装置中,由于基部侧用的卡合部件设置为,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至使基部侧用卡合部件相对于基部侧用导轨滑动的侧方突出状态的状态下,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在其卡合作用范围中进行滑动的一侧的范围内,与基部侧用导轨之间的卡合脱离,另外,由于前端侧用的卡合部件设置为,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使前端侧用导轨相对于前端侧用卡合部件滑动的侧方突出状态的状态下,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在其卡合作用范围中的与滑动侧相反一侧的范围内,与前端侧用导轨之间的卡合脱离。
这样,因为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侧方突出状态时,无法维持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基部侧导轨卡合,以及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前端侧导轨卡合,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至侧方突出状态时,由于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与基部侧导轨之间的卡合或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与前端侧用导轨之间的卡合而产生的灰尘,在这些卡合脱离时易向周围飞散,所以难以设置在洁净室里。另外,在基部侧用卡合部件或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以滑动式构成的情况下,在从侧方突出状态切换至退入状态时,由于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向基部侧用导轨的卡合和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向前端侧用导轨的卡合难以顺利地进行,产生无法从侧方突出状态顺利地切换至退入状态的可能性。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式叉装置,其使灰尘难以飞散且便于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1特征结构为,一种滑动式叉装置,其构成为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其特征在于,设有基部侧连接部件,其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该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中间连接部件,其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导轨,该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与设置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以及前端侧连接部件,其具有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和前端侧用卡合部件,该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该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该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式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小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的长度,
设有进退驱动单元,其在维持使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卡合,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卡合,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卡合,以及使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卡合的状态下,为了切换至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该退入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该侧方突出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该进退驱动单元具有基部侧用小齿轮,其以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齿条及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啮合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前端侧用小齿轮,其以与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中继用齿条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齿条啮合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上;索状体,其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连接而向滑动方向的一边侧及另一边侧延伸,在由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的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及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沿反方向导向后,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连接;以及滑动驱动单元,其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
即,由于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用小齿轮,与设置在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齿条及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啮合,基部侧连接部件利用滑动驱动单元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从而基部侧用的小齿轮旋转,通过该基部侧用小齿轮的旋转,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滑动。
而且,由于连接在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索状体向一边侧及另一边侧延伸,在由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的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及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沿反方向导向后,连接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所以如上所示,通过使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滑动,由索状体对前端侧连接部件进行牵引操作,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进行滑动。
进而,由于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用小齿轮,与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中继用齿条及设置在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齿条啮合,所以如上述所示,通过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进行滑动,从而前端侧用的小齿轮旋转,通过该前端侧用的小齿轮的旋转,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滑动。
即,通过由滑动驱动单元使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从而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滑动,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滑动,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滑动,以能够进行从退入状态至使前端侧部件向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或使前端侧部件向另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的切换操作,以及从上述侧方突出状态至退入状态的切换操作。
因此,通过在基部侧部件和中间连接部件之间设置基部侧连接部件,在中间连接部件和前端侧部件之间设置前端侧连接部件,使滑动式叉装置成为5层,从而得到适于在位于滑动方向的两侧的物品转运对象位置之间转运物品的前端侧部件的进退量,能够在位于滑动方向的两侧的物品转运位置之间转运物品,同时由于即使在向退入状态或使前端侧部件向一侧或另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的状态下,也维持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导轨卡合,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至向一侧及另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时,因为能够抑制由于卡合部件与导轨之间的卡合而产生的尘埃向周围飞散,所以易于设置在洁净度高的洁净室中,而且,在从侧方突出状态切换至退入状态时的卡合部件与导轨的滑动方向前端部之间不会干涉,能够顺利地进行从侧方突出状态至退入状态的切换。
另外,在基部侧部件中具有基部侧用的导轨及基部侧用的齿条,在中间连接部件中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前端侧中继用齿条及一边侧与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在前端侧部件中具有前端侧用的导轨及前端侧用齿条,由于在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中并不具有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和前端侧用的轨道、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和前端侧用的齿条、以及一边侧及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所以能够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较短地构成。
加以说明,基部侧连接部件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及基部侧用小齿轮,同时与索状体连接,由于该基部侧连接部件中没有导轨、齿条及反向导向部,所以能够将基部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较短地构成,而且,前端侧连接部件具有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及前端侧用小齿轮,同时与索状体连接,由于该前端侧连接部件中没有导轨、齿条及反向导向部,所以能够将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较短地构成。
另外,因为通过基部侧用齿条、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和基部侧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而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和中间连接部件连动,中间连接部件和前端侧连接部件通过由索状体连接基部侧连接部件和前端侧连接部件的同时,由一边侧及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进行反向导向而连动,由前端侧中继用齿条、前端侧用齿条和前端侧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而使前端侧连接部件和前端侧部件连动,所以与全部通过齿条和小齿轮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和中间连接部件之间的连动、中间连接部件和前端侧连接部件之间的连动以及前端侧连接部件和前端侧部件的连动进行连动相比,能够抑制由齿隙产生的前端侧部件的进退量的误差,同时与全部通过索状体和反向导向部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和中间连接部件之间的连动、中间连接部件和前端侧连接部件之间的连动以及前端侧连接部件和前端侧部件的连动进行连动相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因此,能够在位于滑动方向的两侧的物品转运对象位置之间转运物品,而且使尘埃难以飞散,同时能够顺利地切换退入状态和侧方突出状态,进而作为使尘埃难以飞散的装置而抑制前端侧部件的进退量误差,而且能够实现滑动式叉装置的轻量化及结构的简化,使滑动式叉装置成为易于使用的装置,因此,能够提供使尘埃难以飞散且易于使用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2特征结构是,在第1特征结构中,构成为上述卡合部件分别与上述导轨可自由摩擦滑动地卡合的摩擦滑动式。
即,由于各卡合部件以摩擦滑动式构成,所以能够抑制卡合部件和导轨之间的卡合产生的尘埃,因此,能够提供在清洁的环境下易于使用的滑动式的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3特征结构是,在第1或第2特征结构中,上述索状体由环形的皮带构成。
即,由于索状体由例如薄板状的内置了不锈钢制的金属带或金属线的皮带等的皮带构成,因而能够去除或大致去除索状体由于老化导致的伸长,所以能够在长时期内将前端侧部件的进退量维持为期待的进退量,从而能够减少维护作业的频率,另外,因为是以连接环形皮带的方式构成,所以,与具有将前端侧连接部件向一边侧进行牵引操作的皮带和将前端侧部件向另一边侧进行牵引操作的皮带这一对皮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连接位置的数量从而能够减少进行维护作业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实现简化维护作业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4特征结构是,在第1至第3特征结构任一个中,上述基部侧部件构成为,在与滑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基部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基部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及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并且,使上述基部侧用小齿轮及上述索状体,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之间及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上,上述中间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之间及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及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并且,使上述前端侧用小齿轮及上述索状体,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之间及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前端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前端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
即,因为将基部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导向的基部侧用导轨和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以各自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所以易于使基部侧连接部件稳定地滑动,因为将中间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导向的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各自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所以易于使中间连接部件稳定地滑动,因为将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导向的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和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各自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所以易于使前端侧连接部件稳定地滑动,因为将前端侧部件沿滑动方向导向的前端侧用导轨和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以各自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所以易于使前端侧部件稳定地滑动,能够使前端侧部件顺利地进行进退操作。
而且,使基部侧用齿轮位于一对基部侧用导轨之间的适当位置,使基部侧用小齿轮及索状体位于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之间及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之间的适当位置,使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位于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之间及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之间的适当位置,使前端侧用齿条位于一对前端侧用导轨之间的适当位置,通过将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小齿轮、齿条及索状体利用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的一对导轨或卡合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而进行设置,能够将滑动式叉装置沿宽度方向较小地构成。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滑动式的叉装置,其能够将前端侧部件顺利地进行进退操作,同时能够沿宽度方向较小地构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5特征结构是,在第4特征结构中,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位于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和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中间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位于比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和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前端侧部件构成为,以载置支撑物品的载置部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和上述载置部,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
即,因为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前端侧用导轨、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及前端侧用卡合部件能够相对于基部侧用导轨、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及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而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地设置,所以能够将滑动式叉装置的上下距离的厚度较小地构成,例如能够使前端侧用导轨或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位于与基部侧中继用导轨或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沿宽度方向重叠的下方而进行设置等,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将上下方向的厚度较小地构成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6特征结构是,在第5特征结构中,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以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位于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下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
即,设置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在上下方向上并列,上述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设置,从而能够将前端侧连接部件的宽度较小地构成,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将宽度方向的厚度较小地构成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7特征结构是,在第1至第6特征结构的任一项中,设有罩体,其覆盖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上述基部侧用齿条、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以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上述前端侧用齿条中的至少齿部形成部分。
即,因为基部侧用齿条、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以及前端侧用齿条至少各自的齿部形成部分被罩体覆盖,所以在为了使小齿轮沿齿条长度方向顺利地移动而使用润滑剂的情况下,在小齿轮沿齿条长度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由罩体接住润滑剂而防止其向周围飞散,由于润滑剂等尘埃难以向周围飞散,所以易于设置在洁净度高的洁净室中,因此,能够提供易于设置在洁净度高的洁净室中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8特征结构是,在第7特征结构中,作为上述罩体的覆盖上述基部侧用齿条的罩体、覆盖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的罩体、覆盖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的罩体以及覆盖上述前端侧用齿条的罩体分别构成为,具有分别覆盖被覆盖齿条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的齿条长度方向一端侧和齿条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上述各罩体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以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沿齿条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以使其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
即,各齿条如果齿条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一端侧变化,则由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部分的长度变短,由另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部分的长度变长,而且,如果齿条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变化,则由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部分的长度变长,由另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部分的长度变短,但因为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侧罩部分以伴随着齿条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沿齿条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以使其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由于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侧罩部分,即使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变长,也会伴随着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伸长,能够恰当地覆盖被覆盖齿条部分,而且,由于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侧罩部分,即使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变短,也会伴随着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缩短,能够相对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而抑制其成为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不必要的长度,从而难以成为障碍。
因此,通过根据伴随着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使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侧罩部分伸缩,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能够提供能够恰当地覆盖各齿条的同时各罩体难以成为障碍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9特征结构是,在第8特征结构中,上述各罩体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由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组成,该固定罩体由与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固定支撑,该可动罩体由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在沿齿条长度方向的设定范围内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并且被向接近上述固定罩体一侧弹性预紧,在与设有被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上,设有推压部,其抵抗弹性预紧力而推压移动伴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上述可动罩体。
即,因为可动罩体由具有齿条的部件(基部侧部件、中间连接部件或前端侧部件)支撑,固定罩体由与具有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操作地卡合的部件(基部侧连接部件或前端侧连接部件)固定支撑,所以通过伴随着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长度方向变化,具有齿条的部件和与其可自由滑动操作地卡合的部件沿齿条长度方向相对地进行滑动,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一起沿齿条长度方向相对地进行滑动,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罩部分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的方式进行伸缩,因此,能够使各罩体中的一端侧罩部分及另一端侧罩部分仅以使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沿齿条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的简单结构进行伸缩。
而且,可动罩体由具有齿条的部件在沿齿条长度方向的设定范围内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并且在接近上述固定罩体侧被弹性预紧,即使接近移动的可动罩体沿齿条长度方向长地构成,即使将齿条啮合位置在其存在侧和相对侧进行变化,即使通过抵抗弹性预紧力而推压移动,从而使可动罩体成为沿齿条长度方向长的罩体,也能够不干涉小齿轮。
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易于恰当地覆盖齿条的罩体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10特征结构是,在第1特征结构中,上述基部侧部件、上述中间连接部件及上述前端侧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图1是自动仓库的平视图。
图2是自动仓库的侧视图。
图3是滑动式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滑动式叉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滑动式叉装置的纵剖正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式叉装置中的进退驱动单元的图。
图7是表示卡合部件和导轨的卡合状态的局部切去斜视图。
图8是表示侧方突出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纵剖正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下部的进退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上部的进退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下部的突出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滑动式叉装置上部的突出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2中的突出状态及退入状态中的罩体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收容物品W的收容架1以相对的方式配置一对,在该相对的一对收容架1之间,堆装起重机2设置为能够沿行驶轨道3行驶,构成为通过该堆装起重机2,在收容架1和设置在收容架1的入口侧的收货装置4之间搬运物品W,由收容架1、堆装起重机2及收货装置4构成自动仓库。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收容架1上,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分隔形成收容物品W的多个物品收容部,构成为在收容架前后方向上收容1个物品W。
在堆装起重机2中,在沿行驶轨道3行驶的行驶底盘5上,在行驶方向的前后端处直立设置可自由升降地引导支撑升降台9的前后一对支柱6,该前后一对支柱6的上端侧部分之间,由被设置在作业通路上方的上部轨道7导向支撑的上部框架8连结,在升降台9上设置滑动式叉装置14,其构成为使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而沿滑动方向进行进退操作。而且,滑动式叉装置14通过使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而向沿收容架前后方向的滑动方向进行进退操作,构成为能够使前端侧部件19在一侧突出状态和另一侧突出状态之间切换,该一侧突出状态是使前端侧部件19向一边侧的收容架突出的状态,该另一侧突出状态是使前端侧部件19向另一边侧的收容架突出的状态。
即,堆装起重机2构成为,通过升降台9的升降移动操作和滑动式叉装置14中的前端侧部件19的进退操作,能够在相对的一对收容架1之间转运物品W。
下面,说明滑动式叉装置14。
如图3所示,滑动式叉装置14构成为使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进行进退操作,其设有基部侧连接部件16,其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该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用导轨21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中间连接部件17,其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该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与设置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以及前端侧连接部件18,其具有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和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该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与设置在该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可自由滑动地卡合,该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与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19上的前端侧用导轨24可自由滑动地卡合。
而且,上述基部侧部件15、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及上述前端侧部件19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地构成,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及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沿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并且以小于或等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的长度一半的方式构成。
上述卡合部件26、27、28、29分别以与上述导轨21、22、23、24可自由摩擦滑动地卡合的摩擦滑动式构成,通过卡合部件26、27、28、29和导轨21、22、23、25之间的各个组合而构成直线导轨。
另外,卡合部件26、27、28、29分别由沿滑动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导向部件构成,卡合部件26、27、28、29的卡合作用范围,是指从滑动方向的一边侧的导向部件的一边侧端部开始,至滑动方向的另一边侧的导向部件的另一边端部为止的范围。
如图4所示,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21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
而且,滑动式叉装置14构成为,在维持使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21卡合,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卡合,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卡合,以及使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切换至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该退入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用导轨21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该侧方突出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15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
如图6所示,在滑动式叉装置14中,为了向退入状态和侧方突出状态切换,设置进退驱动单元39,其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15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进行滑动操作,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进行滑动操作。
而且,该进退驱动单元39的结构为,具有基部侧用小齿轮36,其在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用齿条31及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啮合的状态下,设置在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前端侧用小齿轮37,其在与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19上的前端侧用齿条34啮合的状态下,设置在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作为索状体的传动用皮带44,其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连接而向滑动方向的一边侧及另一边侧延伸出,在利用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作为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的一边侧的反向用滑轮45及作为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的另一边侧的反向用滑轮45,向反方向导向之后,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连接;以及滑动驱动单元40,其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15进行滑动操作。此外,传动用皮带44由环状的皮带构成。
该滑动驱动单元40构成为具有驱动用滑轮41,其由电动机(未图示)旋转驱动;导向用滑轮42,其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上;以及环状的驱动用皮带43,其卷绕在上述驱动用滑轮41及导向用滑轮42上。并且,驱动用皮带43与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连接而向滑动方向的一边侧和另一边侧延伸,同时卷绕在驱动用滑轮41和导向用滑轮42上。
下面,按顺序说明基部侧部件15、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间连接部件17、前端侧连接部件18及前端侧部件19。
如图5所示,基部侧部件15形成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弯曲的形状,以剖面观察形状为U字状构成。
另外,上述基部侧部件15构成为,以沿与滑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基部侧用导轨21,而且,使上述基部侧用齿条31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导轨21之间的位置上。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在基部侧部件15的底部上表面中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具有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基部侧用导轨21,在基部侧部件15的底部上表面中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上,在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状态下具有基部侧用齿条31。另外,在基部侧部件15的底部中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且沿滑动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具有导向用滑轮42。
另外,一对基部侧用导轨21、基部侧用齿条31和一对导向用滑轮42,以宽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以并列的状态设置于基部侧部件15上。
另外,一对基部侧用导轨21及基部侧用齿条31,以与基部侧部件15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构成。而且,在基部侧部件15上,具有覆盖基部侧用导轨21及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的一对防尘罩47。
基部侧连接部件16,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下方向延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以薄板状形成,以剖面观察形状为H字状构成,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各自的上部,形成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分。
另外,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以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具有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及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并且其构成为,上述基部侧用小齿轮36及上述传动用皮带44,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之间且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之间的位置上,此外,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构成为,在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位于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的上方的状态下,以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设置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和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下端面上,分别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延伸设置部分的下表面上,分别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且沿滑动方向的中央部上,具有基部侧用小齿轮36。另外,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的下表面且沿滑动方向的中央位置上,连接驱动用皮带43,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的上表面且沿滑动方向的中央位置上,连接传动用皮带44。
而且,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和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以并列的状态设置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驱动用皮带43和传动用皮带44,以其连接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与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连接,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基部侧用小齿轮36、驱动用皮带43以及传动用皮带44,以沿宽度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基部侧用小齿轮36,以与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且围绕横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
此外,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及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构成为,以在滑动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置一对导轨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成为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基部侧连接部件16沿滑动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中间连接部件17沿滑动方向长度的一半。
中间连接部件17形成碟状,其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之间的中央部向下方凹入形成。
另外,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以在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并且,其构成为,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之间且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之间的位置上,进而,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位于比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内侧且下方的方式,以沿宽度方向并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设置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和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中间连接部件17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侧上,分别在其上表面上以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状态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在中间连接部件17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上,从宽度方向的一边侧开始,按顺序设置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反向用滑轮45、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
而且,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分别以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状态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的上表面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的下表面上。
此外,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构成为与中间连接部件17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中,具有覆盖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及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的一对防尘罩47。
前端侧连接部件18,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下方向延长,其中间部形成为薄板状,以剖面观察形状为H字状构成,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各自的上部,形成沿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分。
另外,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以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具有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及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并且其构成为,使上述前端侧用小齿轮37及上述传动用皮带44,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之间且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之间的位置上,进而,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18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的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和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以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设置。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下端面上,分别具有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延伸设置部分的下表面上,分别具有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且沿滑动方向的中央部上,具有前端侧用小齿轮37。另外,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的下表面且沿滑动方向的中央位置上,连接传动用皮带44。
而且,前端侧用小齿轮37和传动用皮带44以沿宽度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前端侧用小齿轮37,以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且围绕横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
此外,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及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构成为,以在滑动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置一对导轨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成为与前端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前端侧连接部件18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构成为小于或等于中间连接部件17沿滑动方向长度的一半。进而,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设置在传动用皮带44沿宽度方向的一边侧,与之相对,这些前端侧用小齿轮37、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设置在传动用皮带44沿宽度方向的另一边侧,以使得不与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前端侧部件19构成为具有一对脚部,其向下方的横侧外方延伸出,剖面观察形状为ハ字状,同时该前端侧部件19具有载置部19a,其在上端载置支撑物品W。
另外,上述前端侧部件19,以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并且,其构成为,使上述前端侧用齿条34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用导轨24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前端侧部件19构成为,以载置支撑物品W的载置部19a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的上方的方式,以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设置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24和上述载置部19a。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在前端侧部件19中的脚部的上表面上,以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状态具有前端侧用导轨24,在前端侧部件19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中的下表面上,以长度方向沿滑动方向的状态具有前端侧用齿条34。
此外,前端侧用齿条34构成为与前端侧部件19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在前端侧部件19中,具有覆盖前端侧用转用卡合部件29及前端侧用导轨24的一对防尘罩47。
下面,说明滑动式叉装置14的退入状态和侧方突出状态之间的切换。
如图6所示,由于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用小齿轮36,与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用齿条31、以及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啮合,所以通过基部侧连接部件16利用滑动驱动单元40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进行滑动,基部侧用小齿轮36旋转,通过该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旋转,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滑动。
并且,由于与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连接的传动用皮带44沿一边侧及另一边侧延伸,在由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一边侧的反向用滑轮45及另一边侧的反向用滑轮45向反方向导向后,与前端侧连接部件18连接,所以通过上述所示使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滑动,前端侧连接部件18由传动用皮带44沿滑动方向被牵引操作,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进行滑动。
进而,由于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的前端侧用小齿轮37,与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设置在前端侧部件19上的前端侧用齿条34啮合,所以通过上述所示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进行滑动而前端侧用小齿轮37旋转,通过该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旋转,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进行滑动。
即,如图8(A)所示,通过由滑动驱动单元40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向一边侧进行滑动操作,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一边侧滑动,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向一边侧滑动,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一边侧滑动,从而构成为能够从退入状态切换至使前端侧部件19向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
另外,如图8(B)所示,通过由滑动驱动单元40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向另一边侧进行滑动操作,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另一边侧滑动,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向另一边侧滑动,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另一边侧滑动,从而构成为能够从退入状态切换至使前端侧部件19向另一侧突出的侧方突出状态。
并且,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用导轨21的长度的状态下被设置,即使上述所示为了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操作而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滑动,也能够维持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用导轨21卡合。
另外,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的长度的状态下被设置,即使上述所示为了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操作而使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滑动,也能够维持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卡合。
另外,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的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的长度的状态下被设置,即使上述所示为了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操作而使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滑动,也能够维持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卡合。
另外,设置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的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在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设置在前端侧部件19上的前端侧用导轨24的长度的状态下被设置,即使上述所示为了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操作而使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滑动,也能够维持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端侧用导轨24卡合。
(实施方式2)该实施方式2为,在实施方式1中,具有覆盖各个齿条的罩体。下面,说明具有罩体的滑动式叉装置的实施方式2,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基部侧用齿条31以短于基部侧部件15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且长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的方式构成,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以短于中间连接部件17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且长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的方式构成,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以短于中间连接部件17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且长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的方式构成,前端侧用齿条34以短于前端侧部件19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且长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的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的方式构成。
此外,基部侧用齿条31的长度稍长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进行滑动的长度,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长度稍长于中间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滑动的长度,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长度稍长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间连接部件17滑动的长度,前端侧用齿条34的长度稍长于前端侧部件19相对于前端侧连接部件18滑动的长度,这些基部侧用齿条31、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以相同长度或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
而且,在将叉装置14切换为退入状态的状态下,基部侧用齿条31的相对于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相对于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相对于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前端侧用齿条34的相对于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小齿轮啮合位置,位于各自的齿条中的齿条长度方向的中央。
设置罩体51、52、53、54,其覆盖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15上的上述基部侧用齿条31、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17上的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以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19上的上述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至少各自的齿部形成部分。
作为罩体51、52、53、54,设置作为覆盖基部侧用齿条31的罩体的基部侧用罩体51,作为覆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罩体的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作为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罩体的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以及作为覆盖前端侧用齿条34的罩体的前端侧用罩体54。
并且,使基部侧用罩体51位于基部侧用齿条31的上方而从上方侧覆盖位于基部侧用齿条31的上部的齿部形成部分,使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位于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下方而从下方覆盖位于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下部的齿部形成部分,使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位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上方而从上方覆盖位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上部的齿部形成部分,使前端侧用罩体54位于前端侧用齿条34的下方而从下方覆盖位于前端侧用齿条34的下部的齿部形成部分。
上述基部侧用罩体51、上述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上述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以及上述前端侧用罩体54,分别具有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和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它们分别覆盖被覆盖齿条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的齿条长度方向一端侧和齿条长度方向另一端侧。
另外,在图9中,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参照图11),以及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参照图12)省略图不。
下面,基于图11至图14说明罩体,基于图11及图13说明基部侧用罩体51及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基于图12及图14说明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及前端侧用罩体54。
上述各罩体51、52、53、54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构成为,伴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沿齿条长度方向伸缩,以使其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
并且,上述各罩体51、52、53、54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由固定罩体57ab、57cd和可动罩体56a、56b、56c、56d构成,该固定罩体57ab、57cd被与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固定支撑,该可动罩体56a、56b、56c、56d被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在沿齿条长度方向的设定范围内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并且向接近上述固定罩体57ab、57cd的一侧弹性预紧。
在与设有被上述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覆盖的齿条的部件(基部侧部件15、中间连接部件17或前端侧部件19),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基部侧连接部件16或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上,设有推压部71、72、73、74,其抵抗弹性预紧力而推压移动伴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上述可动罩体56a、56b、56c、56d。
下面,说明各罩体。
如图9、图11及图13所示,基部侧用罩体51构成为,利用一端侧罩部分51A覆盖基部侧用齿条31中的从基部侧用小齿轮36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利用另一端罩部分51B覆盖基部侧用齿条31中的从基部侧用小齿轮36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而且,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1B构成为,分别具有固定罩体57ab,其在向齿条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被基部侧连接部件16固定支撑;以及可动罩体56a,其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上,覆盖基部侧用齿条31的端部。
在基部侧部件15的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以与基部侧用齿条31的沿齿条长度方向并列的方式,设置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利用位于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利用位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1B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
而且,位于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分别由棒状的部件构成,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该棒状部件的内端部由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与基部侧部件15连结,且外端部由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与基部侧部件15连结。另外,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的各自的外侧端部上,设置插入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中的被导向部59,在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的被导向部59和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之间,以围绕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的状态设有基部侧用压缩弹簧66。即,一对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分别由基部侧用压缩弹簧66向成为接近固定罩体57ab一侧的内侧弹性预紧,且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的被导向部59被限制向比与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抵接的位置更靠内侧的移动。
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的基部侧用小齿轮36附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设有基部侧用推压部71,其抵抗弹性预紧而推压移动伴随着基部侧用齿条31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伴随着基部侧用齿条31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一端侧移动,接近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由一端侧的基部侧用推压部71推压移动,伴随着基部侧用齿条31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接近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由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推压部71推压移动。
此外,在基部侧部件15上,设有覆盖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的基部侧用导向罩76,该基部侧用导向罩76位于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的上方而覆盖基部侧用导向部件61的上方侧。
如图9、图11及图13所示,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构成为,由一端侧罩部分52A覆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从基部侧用小齿轮36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由另一端罩部分52B覆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从基部侧用小齿轮36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而且,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2B构成为,分别具有固定罩体57ab,其以向齿条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状态被基部侧连接部件16固定支撑;以及可动罩体56b,其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覆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端部。
在中间连接部件17的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以与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沿齿条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利用位于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利用位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2B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
而且,位于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分别由棒状部件构成,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该棒状部件的内端部由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与中间连接部件17连结,且外端部由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与中间连接部件17连结。另外,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的各自的外侧端部上,设置插入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中的被导向部59,在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的被导向部59和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之间,以围绕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的状态设有基部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7。即,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分别由基部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7向成为接近固定罩体57ab一侧的内侧弹性预紧,且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的被导向部59被限制向比与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抵接的位置更靠内侧的移动。
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的基部侧用小齿轮36附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设有基部侧中继用推压部72,其抵抗弹性预紧而推压移动伴随着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伴随着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一端侧移动,接近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由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推压部72推压移动,伴随着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接近基部侧用小齿轮36的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由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推压部72推压移动。
此外,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设有覆盖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罩77,该基部侧中继用导向罩77位于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的下方而覆盖基部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2的下方侧。
如图10所示,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以及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形成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向上方开口的コ字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相同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更靠近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状态设置。
而且,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形成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向下方开口的コ字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更靠近基部侧用齿条31的状态设置。
此外,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导向罩76,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更靠近基部侧用齿条31,并且位于比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更远离基部侧用齿条31的状态设置。
另外,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导向罩77,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更靠近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并且位于比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更远离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状态设置。
并且,如图13所示,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的固定罩体57ab兼用作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的固定罩体57ab,另外,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1B的固定罩体57ab兼用作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2B的固定罩体57ab。
另外,兼用作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和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的固定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以及兼用作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1B和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2B的固定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构成为,紧固支撑它们的基部侧连接部件16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成为与基部侧部件15或中间连接部件17沿齿条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长度。
如图9、图12及图14所示,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构成为,由一端侧罩部分53A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从前端侧用小齿轮37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由另一端罩部分53B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从前端侧用小齿轮37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而且,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3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3B构成为,分别具有固定罩体57cd,其被前端侧连接部件18以向齿条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固定支撑;以及可动罩体56c,其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端部。
在中间连接部件17的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以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沿齿条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利用位于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3A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利用位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
而且,位于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分别由棒状部件构成,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该棒状部件的内端部由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与中间连接部件17连结,且外端部由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与中间连接部件17连结。另外,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的各自的外侧端部上,设置插入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中的被导向部59,在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的被导向部59和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之间,以围绕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的状态设有前端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8。即,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分别由前端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8向成为接近固定罩体57cd一侧的内侧弹性预紧,且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的被导向部59被限制向比与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抵接的位置更靠内侧的移动。
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中的前端侧用小齿轮37附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设有前端侧中继用推压部73,其抵抗弹性预紧而推压移动伴随着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伴随着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一端侧移动,接近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由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推压部73推压移动,伴随着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接近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由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推压部73推压移动。
此外,在中间连接部件17上,设有覆盖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罩78,该前端侧中继用导向罩78位于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的上方侧而覆盖前端侧中继用导向部件63的上方侧。
如图9、图12及图14所示,前端侧用罩体54构成为,由一端侧罩部分54A覆盖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前端侧用小齿轮37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由另一端罩部分54B覆盖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前端侧用小齿轮37进行啮合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而且,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4B构成为,分别具有固定罩体57cd,其以向齿条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状态被前端侧部件19固定支撑;以及可动罩体56d,其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前端侧部件19上,覆盖前端侧用齿条34的端部。
在前端侧部件19的沿齿条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以与前端侧用齿条34的沿齿条长度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利用位于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d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利用位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4B的可动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d被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导向支撑。
而且,位于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和位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分别由棒状部件构成,沿宽度方向并列一对,该棒状部件的内端部由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与前端侧部件19连结,且外端部由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与前端侧部件19连结。另外,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的各自的外侧端部上,设置插入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中的被导向部59,在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的被导向部59和外端部用连结部件58b之间,以围绕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的状态设有前端侧用压缩弹簧69。即,一对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分别由前端侧用压缩弹簧69向成为接近固定罩体57cd一侧的内侧弹性预紧,且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的被导向部59被限制向比与内端部用连结部件58a抵接的位置更靠内侧的移动。
在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中的前端侧用小齿轮37附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设有前端侧用推压部74,其抵抗弹性预紧而推压移动伴随着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伴随着前端侧用齿条34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一端侧移动,接近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由一端侧的前端侧用推压部74推压移动,伴随着前端侧用齿条34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另一端侧移动,接近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由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推压部74推压移动。
此外,在前端侧部件19上,设有覆盖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的前端侧用导向罩79,该前端侧用导向罩79位于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的下方而覆盖前端侧用导向部件64的下方侧。
如图10所示,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以及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形成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向上方开口的コ字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相同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更靠近前端侧用齿条34的状态设置。
而且,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分别以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形成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向下方开口的コ字状,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更靠近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状态设置。
此外,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导向罩78,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更靠近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并且位于比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更远离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状态设置。
另外,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导向罩79,分别以沿齿条长度方向观察,位于比位于相同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更靠近前端侧用齿条34,并且位于比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更远离前端侧用齿条34的状态设置。
并且,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3A的固定罩体57cd兼用作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的固定罩体57cd,另外,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的固定罩体57cd兼用作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4B的固定罩体57cd。
另外,兼用作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3A和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的固定罩体(下面,称为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以及兼用作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和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4B的固定罩体(下面,称为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构成为,紧固支撑它们的前端侧连接部件18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成为与中间连接部件17或前端侧19沿齿条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长度。
对各固定罩体57ab、57cd及各可动罩体56a、56b、56c、56d加以说明。
如图15所示,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伴随着叉装置14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切换而与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一体地移动,相对于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以及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及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沿齿条长度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另外,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伴随着叉装置14向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切换而与前端侧连接部件18一体地移动,相对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以及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及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沿齿条长度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另外,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与基部侧部件15一体地移动,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及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与中间连接部件17一体地移动,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与前端侧部件19一体地移动。
要点在于,各罩体51、52、53、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构成为,伴随着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可动罩体56a、56b、56c、56d相对于固定罩体57ab、57cd沿齿条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从而沿齿条长度方向伸缩。
此外,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及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分别在与其对应的推压部71、72、73、74抵接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撑该罩体的部件(基部侧部件15、中间连接部件17及前端侧部件19)沿齿条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从而与固定罩体57ab、57cd一体地滑动。
对将叉装置14切换至退入状态的状态下的各罩体51、52、53、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加以说明。
如图15(A)所示,在将叉装置14切换至退入状态的状态下,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一侧突出的一端侧部分,由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覆盖,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另一方侧突出的另一端侧部分由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覆盖,另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一侧突出的一端侧部分由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另一侧突出的另一端侧部分由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覆盖。
此外,在将叉装置14切换至退入状态的状态下,基部侧用齿条31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由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覆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由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覆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由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6c覆盖,前端侧用齿条34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由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罩体56d覆盖。
下面,对将叉装置14向侧方突出状态切换时的各罩体51、52、53、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1A、52A、53A、54A及另一端侧罩部分51B、52B、53B、54B的动作加以说明。此外,对于叉装置14向另一侧突出状态切换的状态的说明,因为除了动作与一侧突出状态沿齿条长度方向对称之外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果叉装置14从退入状态向一侧突出状态开始切换,则由于基部侧用齿条31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齿条长度方向的一边侧变化,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用齿条34的小齿轮啮合位置向齿条长度方向的另一边侧变化,基部侧用齿条31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从齿条啮合位置至另一边侧的部分,以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齿条啮合位置至一边侧的部分变长,另外,基部侧用齿条31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从齿条啮合位置至一边侧的部分,以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齿条啮合位置至另一边侧的部分变短。
所以,如图11至图14所示,如果叉装置从退入状态向一侧突出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切换,则由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从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中突出,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1B伸长,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所以能够覆盖全部基部侧用齿条31中的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一边侧突出的部分,另外,由于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从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中突出,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伸长,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所以能够覆盖全部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中的从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一边侧突出的部分,另外,由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从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中突出,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伸长,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所以能够覆盖全部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中的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另一边侧突出的部分,另外,由于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从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中突出,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伸长,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所以能够覆盖全部前端侧用齿条34中的从前端侧连接部件18向一边侧突出的部分。
如果叉装置继续从退入状态向侧方突出状态进行切换,则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抵抗由基部侧用压缩弹簧66产生的弹性预紧力而被基部侧用推压部71向移动范围的一端侧进行推压操作,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抵抗由基部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7产生的弹性预紧力而被基部侧中继用推压部72向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进行推压操作,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抵抗由前端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8产生的弹性预紧力而被前端侧中继用推压部73向移动范围的一端侧进行推压操作,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抵抗由前端侧用压缩弹簧69产生的弹性预紧力而被前端侧用推压部74向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进行推压操作。
即,在叉装置14从退入状态向侧方突出状态切换时,构成为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及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不接触基部侧用小齿轮36,另外,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及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不接触前端侧用小齿轮37。
在叉装置14在从侧方突出状态向退入状态切换时,另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向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侧退入,基部侧用罩体51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1B缩短,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另外,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向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侧退入,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2A缩短,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另外,另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向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侧退入,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中的另一端侧罩部分53B缩短,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另外,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向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侧退入,前端侧用罩体54中的一端侧罩部分54A缩短,以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
另外,在叉装置14从侧方突出状态向退入状态切换时,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利用由基部侧用压缩弹簧66产生的弹性预紧力而被推压操作至移动范围的另一端,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由基部侧中继用压缩弹簧67而被推压操作至移动范围的一端,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由前端部中继用压缩弹簧68而被推压操作至移动范围的另一端,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由前端侧用压缩弹簧69而被推压操作至移动范围的一端。
并且,如果叉装置14继续从侧方突出状态向退入状态切换,则一端侧的基部侧用可动罩体56a向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侧退入,另外,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b向另一端侧的基部侧中继用固定罩体57ab侧退入,另外,一端侧的前端侧中继用可动罩体56c向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侧退入,另外,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可动罩体56d向另一端侧的前端侧用固定罩体57cd侧退入。
(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部侧用齿条31和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使基部侧用小齿轮36与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且围绕横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但也可以是基部侧用齿条31和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使基部侧用小齿轮36与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宽度方向上重叠且围绕纵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
另外,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和前端侧齿条34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使前端侧用小齿轮37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且围绕横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但也可以是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和前端侧齿条34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前端侧用小齿轮37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在宽度方向上重叠且围绕纵向轴心自由转动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设置在传动用皮带44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侧,将前端侧用小齿轮37、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设置在传动用皮带4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边侧,但也可以将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以及前端侧用小齿轮37、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集中设置在传动用皮带44的宽度方向的一边侧或另一边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前端侧用小齿轮37、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以与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使前端侧用小齿轮37、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以与基部侧用小齿轮36、基部侧用齿条31及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索状体44由1个进行将前端侧连接部件向一边侧的牵引操作和向另一边侧的牵引操作的环状皮带构成,但也可以使索状体44由将前端侧连接部件向一边侧进行牵引操作的皮带和将前端侧连接部件向另一边侧进行牵引操作的皮带这样2个皮带构成,另外,索状体44也可以由链条或金属线等构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卡合部件分别可自由摩擦滑动地与导轨卡合的摩擦滑动式,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卡合部件分别可自由滚动地与导轨卡合的滚动式。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和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但也可以使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和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也可以使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和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以不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并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位于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的上方,但也可以使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7位于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26的下方。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和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以不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并列,但也可以使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和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也可以使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和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位于比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内侧,但也可以使前端侧中继用导轨23位于比基部侧中继用导轨22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外侧。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和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但也可以使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和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也可以使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和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以不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并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位于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的上方,但也可以使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29位于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28的下方。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前端侧用导轨24和载置部19a以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并列,但也可以使一对前端侧用导轨24和载置部19a以重叠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并列,也可以使一对前端侧用导轨24和载置部19a以不重叠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并列。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齿条,分别位于相当于一对导轨之间的位置上,但也可以使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齿条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相当于一对导轨横向外侧的位置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基部侧用小齿轮36及前端侧用小齿轮37分别位于相当于一对卡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上,但也可以使基部侧用小齿轮36及前端侧用小齿轮37的一个或两个位于相当于一对卡合部件的横向外侧的位置上。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导轨分别以在宽度方向上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是上述导轨的一部分或全部沿宽度方向仅设置一个。另外,基部侧用、基部侧中继用、前端侧中继用及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分别以在宽度方向上并列一对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使上述卡合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进行卡合的导轨数量对应而沿宽度方向仅设置一个。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滑动式叉装置14设置在堆装起重机2上,但也可以将滑动式叉装置14设置于在地面等上行驶的行驶底座或以固定状态设置在地面等上的固定台上。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叉装置14以基部侧部件15、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间连接部件17、前端侧连接部件18、前端侧部件19的顺序向上方重叠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是叉装置14以基部侧部件15、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间连接部件17、前端侧连接部件18、前端侧部件19的顺序向下方侧或横向侧重叠的方式构成。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基部侧用罩体51位于基部侧用齿条31的上方侧,使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位于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的下方侧,使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位于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的上方,使前端侧用罩体54位于前端侧用齿条34的下方,但也可以将基部侧用罩体51、基部侧中继用罩体52、前端侧中继用罩体53及前端侧用罩体54相对于其进行覆盖的齿条的位置而进行恰当变化,例如,在齿条中的齿部形成部分位于齿条的横向一侧部上的情况下,使罩体位于齿条的横向一侧,另外,在齿条中的齿部形成部分位于齿条的下部的情况下,使罩体位于齿条的下方等。
(1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基部侧用齿条31以与基部侧部件15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构成,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以与中间连接部件17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构成,前端侧用齿条34以与前端侧部件19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构成,但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地,使基部侧用齿条31以短于基部侧部件15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构成,使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及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以短于中间连接部件17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构成,使前端侧用齿条34以短于前端侧部件19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构成。
(14)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设置罩体,以覆盖全部基部侧用齿条31、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及前端侧用齿条34,但也可以是以罩体覆盖多个齿条中的一部分的齿条的方式构成,例如用罩体覆盖多个齿条中的齿侧位于下方侧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和前端侧用齿条34。
(1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各罩体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由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构成,但也可以使罩体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仅由固定罩体构成,也可以使罩体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仅由可动罩体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各罩体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以使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沿齿条长度方向进行相对地滑动而伸缩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是各罩体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由自由伸缩的蛇腹状伸缩罩体或卷绕式的卷绕罩体构成。
(16)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可动罩体以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中间连接部件17及前端侧部件19上,但也可以使可动罩体以沿齿条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及其具有的固定罩体56ab、前端侧连接部件18及其具有的固定罩体56cd上。
(17)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导向部件61、62、63、64以相对于齿条31、32、33、34而沿齿条长度方向并列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使导向部件61、62、63、64以与齿条31、32、33、34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
(18)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没有设置防尘罩47,但也可以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设置防尘罩47。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式叉装置,其构成为物品支撑用的前端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其特征在于,设有基部侧连接部件,其具有基部侧用卡合部件,该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中间连接部件,其具有基部侧中继用导轨,该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与设置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以及前端侧连接部件,其具有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和前端侧用卡合部件,该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该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该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与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导轨可自由滑动地卡合,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式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小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的状态设置,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小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的长度,设有进退驱动单元,其在维持使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用导轨卡合,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卡合,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卡合,以及使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在全部卡合作用范围内与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卡合的状态下,为了切换至退入状态或侧方突出状态,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该退入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以及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其位于沿上述前端侧用导轨的长度方向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中间位置上,该侧方突出状态为,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使上述前端侧部件相对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向其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该进退驱动单元具有基部侧用小齿轮,其以与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用齿条及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啮合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前端侧用小齿轮,其以与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前端侧中继用齿条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前端侧用齿条啮合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上;索状体,其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连接而向滑动方向的一边侧及另一边侧延伸,在由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的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及另一边侧的反向导向部沿反方向导向后,与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连接;以及滑动驱动单元,其使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基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卡合部件分别与上述导轨可自由摩擦滑动地卡合的摩擦滑动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索状体由环状的皮带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侧部件构成为,在与滑动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基部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基部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及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并且,使上述基部侧用小齿轮及上述索状体,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之间及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上,上述中间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及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之间及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分别设置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及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并且,使上述前端侧用小齿轮及上述索状体,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之间及一对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之间的位置上,上述前端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以并列一对的状态设置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并且,使上述前端侧用齿条,位于相当于该一对前端侧用导轨之间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位于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用卡合部件和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卡合部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中间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位于比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前端侧连接部件构成为,以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卡合部件和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卡合部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上述前端侧部件构成为,以载置支撑物品的载置部位于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上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前端侧用导轨和上述载置部,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以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位于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下方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基部侧中继用导轨和一对上述前端侧中继用导轨,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并列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罩体,其覆盖设置在上述基部侧部件上的上述基部侧用齿条、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设置在上述中间连接部件上的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以及设置在上述前端侧部件上的上述前端侧用齿条中的至少齿部形成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罩体的覆盖上述基部侧用齿条的罩体、覆盖上述基部侧中继用齿条的罩体、覆盖上述前端侧中继用齿条的罩体以及覆盖上述前端侧用齿条的罩体分别构成为,具有分别覆盖被覆盖齿条中的小齿轮啮合位置的齿条长度方向一端侧和齿条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端侧罩部分和另一端侧罩部分,上述各罩体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以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沿齿条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构成,以使其成为与被覆盖齿条部分的长度相当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罩体中的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由固定罩体和可动罩体组成,该固定罩体由与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固定支撑,该可动罩体由设有被覆盖齿条的部件在沿齿条长度方向的设定范围内可自由滑动地支撑,并且被向接近上述固定罩体一侧弹性预紧,在与设有被上述一端侧罩部分及上述另一端侧罩部分覆盖的齿条的部件可自由滑动地卡合的部件上,设有推压部,其抵抗弹性预紧力而推压移动伴随着上述小齿轮啮合位置沿齿条长度方向变化而接近移动的上述可动罩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侧部件、上述中间连接部件及上述前端侧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上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使尘埃难以飞散且易于使用的滑动式叉装置。其结构为,使基部侧部件(15)、中间连接部件(17)及前端侧部件(19)以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方式构成,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及前端侧连接部件(18)以沿滑动方向的长度相同且小于中间连接部件的方式构成,使基部侧部件基部侧连接部件及中间连接部件通过基部侧用齿条(31)、基部侧中继用齿条(32)和基部侧用小齿轮(36)连动,使基部侧连接部件、中间连接部件及前端侧连接部件(18)通过索状体(44)连动,使中间连接部件、前端侧连接部件及前端侧部件通过前端侧中继用齿条(33)、前端侧用齿条(34)和前端侧用小齿轮(37)连动。
文档编号B66F9/12GK101088908SQ200710111039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3日
发明者吉永和治 申请人:大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