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15853阅读:来源:国知局
°C、密度I. 7g/cm3)和2kg的环氧大豆油;内层5 :线性低 密度聚乙稀50kg,密度0. 90g/cm3,恪融指数为0. 35g/10min ;各层粘合层6的原料相同,均 为5kg乙稀-醋酸乙稀酯共聚物,密度0. 93g/cm3。
[0031] 将各层原料分别加入各层的挤出机进行熔融塑化,然后进入一个多层共挤的圆形 模头进行熔体的分配从而形成一个多层的圆形熔体管坯;圆形熔体管坯经过真空定径进行 冷却成型后进入热水槽进行加热到合适吹涨的温度,在两对夹辊之间充入压缩空气进行横 向吹胀和纵向拉伸;成型后的原膜进行热处理后进行收卷,然后进行辐照处理到一定的剂 量后进行制膜。
[0032] 实施例2
[0033]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表层1厚度:9微米,内层5 厚度20微米,第一芯层2厚度为3微米,第二芯层3厚度为5微米,第三芯层4的厚度为4 微米,粘合层6厚度为4微米。
[0034] 各层原料,表层1 :聚烯烃共100kg,具体是60kg乙烯-α烯烃共聚物(α烯烃为 丙稀),密度为0. 88g/cm3,和40kg的乙稀-甲基丙稀酸共聚物;
[0035] 第一芯层2 :聚酰胺40kg ;第二芯层3 :超低密度聚乙烯35kg和线性中密度聚乙 稀25kg的混合物,密度0. 915g/cm3,恪融指数为0. 55g/10min ;第三芯层4 :98kg偏二氯 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C、密度1.7g/cm3)和2kg的环氧大豆油;内层5 :线 性低密度聚乙烯40kg和线性中密度聚乙烯60kg的混合物,密度0. 915g/cm3,熔融指数为 0. 55g/10min ;各层粘合层6的原料相同,均为5kg马来酸酐改性乙稀聚合物。
[0036]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37] 实施例3
[0038]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表层1厚度:10微米,内层5 厚度24微米,第一芯层2、第二芯层3和第三芯层4的厚度均为5微米,粘合层6厚度为5 微米。
[0039] 各层原料,表层1 :聚酰胺40kg,聚烯烃40kg,聚酯60kg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其中聚烯烃具体是IOkg乙烯-α烯烃共聚物(α烯烃为己烯-1),密度为0.90g/cm3,和 30kg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0040] 第一芯层2 :聚酰胺50kg ;第二芯层3 :线性中密度聚乙烯50kg,密度0· 92g/cm3, 熔融指数为〇. 70g/10min ;第三芯层4 :98kg偏二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C、 密度I. 7g/cm3)和2kg的环氧大豆油;内层5 :超低密度聚乙稀35kg和线性中密度聚乙稀 25kg的混合物,混合后密度0. 915g/cm3,恪融指数为0. 55g/10min ;各层粘合层6的原料相 同,均为20kg乙稀-醋酸乙稀酯共聚物,密度0. 94g/cm3。
[0041 ]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42] 实施例4
[0043]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表层1厚度:9微米,内层5 厚度22微米,第一芯层2的厚度为3微米,第二芯层3的厚度为6微米,第三芯层4的厚度 为4. 5微米,粘合层6厚度为4微米。
[0044] 各层原料,表层1 :聚酰胺60kg和聚酯40k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0045] 第一芯层2 :聚酰胺40kg ;第二芯层3 :超低密度聚乙烯55kg和线性中密度聚乙烯 35kg的混合物,混合后密度0. 91g/cm3,恪融指数为0. 60g/10min ;第三芯层4 :98kg偏二氯 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C、密度I. 7g/cm3)和2kg的环氧大豆油;内层5 :线性 低密度聚乙稀50kg,密度0. 90g/cm3,恪融指数为0. 35g/10min ;各层粘合层6的原料相同, 均为5kg乙稀-醋酸乙稀酯共聚物,密度0. 93g/cm3。
[0046]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47] 实施例5
[0048]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表层1厚度:10微米,内层5 厚度24微米,第一芯层2的厚度为3. 5微米,第二芯层3的厚度为4. 5微米,第三芯层4的 厚度为4. 5微米,粘合层6厚度为5微米。
[0049] 各层原料,表层1 :聚酰胺20kg,聚烯烃40kg,聚酯80kg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其中聚稀经具体是15kg乙稀-α稀经共聚物(α稀经为丁稀,密度为〇.90g/cm3,和25kg 的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0050] 第一芯层2 :聚酰胺50kg ;第二芯层3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0kg,密度0· 90g/cm3, 熔融指数为〇. 35g/10min ;第三芯层4 :98kg偏二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C、 密度I. 7g/cm3)和2kg的环氧大豆油;内层5 :线性中密度聚乙稀50kg,密度0. 92g/cm3,恪 融指数为〇. 70g/10min ;各层粘合层6的原料相同,均为5kg马来酸酐改性乙稀聚合物。
[0051]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52] 经检测,上述5个实施例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常规多层共挤包装膜(单芯层聚偏 二氯乙烯)的气体阻隔性实验检测结果见下表:
[0054] 经检测,上述5个实施例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常规多层共挤包装膜(单芯层聚偏 二氯乙烯)的各项物性参数检测见下表:
[0055]
[0057] 除上述实验以外,本发明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在耐低温性,挥发性,抗 粘连爽滑性、制袋性及抗污性方面也均优于目前市面上的同类产品。
[0058]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 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包括表层(I)、内层(5)和它们之间的芯层,其特 征在于所述芯层包含藉由粘合层(6)顺序粘合的第一芯层(2)、第二芯层(3)和第三芯层 (4),第一、二、三芯层(2、3、4)的厚度比为(1~3):(1~5):(1~4);其中第一芯层(2) 与表层(1)之间,以及第三芯层(4)与内层(5)间也均藉由粘合层(6)粘合;并且所述的第 一芯层(2)为聚酰胺层;第二芯层(3)为聚乙烯层;第三芯层(4)为聚偏二氯乙烯层,包含 由98Wt%的聚偏二氯乙烯和2Wt%的加工助剂所组成的混合物,所述聚偏二氯乙烯为偏二 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C、密度I. 7g/cm3,所述加工助剂为环氧大豆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芯层(3) 包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中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密 度 0? 90 ~0? 92g/cm3,熔融指数均为 0? 35 ~0? 78g/10min。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为聚酰 胺、聚烯烃和聚酯中的一种或两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包含聚 酰胺、聚烯烃和聚酯,聚酰胺的重量范围为20%~40%,聚烯烃的重量范围为0%~40%, 聚酯的重量范围为40%~80%。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 包含树脂a和树脂b,其中树脂a的重量含量范围为0%~60%,树脂b的重量含量范围 为40 %~100% ;所述树脂a密度为0.88~0.917g/cm3,系乙烯-a烯烃共聚物或多种乙 烯-a烯烃共聚物的混合物,其中a烯烃是丙烯、丁烯、己烯-1或辛烯-1,且重量含量为 1%~20% ;所述树脂b为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或丙烯酸乙 酯的共聚物,其中羧酸单体的重量含量为5%~25%。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5)为聚乙 烯层,包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中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物,密度〇? 90~0? 92g/cm3,熔融指数均为0? 35~0? 78g/10min。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层(2)、第 二芯层(3)和第三芯层(4)的总厚度为9~15微米。8. 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的 厚度为8~10微米,内层(5)的厚度范围是19~24微米,所述每层粘合层(6)的厚度均 为3~5微米。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6)包含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马来酸酐改性乙烯聚合物,包含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时,乙 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酯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 %~25 %,密度为0. 93~0. 94g/ Cm3O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阻隔性多层共挤包装膜,包括表层、内层和芯层,其特征在于芯层包含藉由粘合层顺序粘合的第一芯层、第二芯层和第三芯层,厚度比为(1~3):(1~5):(1~4);其中第一芯层与表层之间、第三芯层与内层间也均藉由粘合层粘合;且第一芯层为聚酰胺层;第二芯层为聚乙烯层;第三芯层为聚偏二氯乙烯层,包含由98Wt%的聚偏二氯乙烯和2Wt%的加工助剂所组成的混合物,聚偏二氯乙烯为偏二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物,熔点150℃、密度1.7g/cm3,加工助剂为环氧大豆油。本发明对原本单一的聚偏二氯乙烯芯层进行改良,经一定厚度比复合聚酰胺、聚乙烯和聚偏二氯乙烯三种功能芯层,提高气体阻隔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节约达25~30%)。
【IPC分类】B65D65/40, B32B7/12, B32B27/30, B32B27/36, B32B27/32, B32B27/08, B32B33/00, B32B27/34
【公开号】CN105034504
【申请号】CN201510264555
【发明人】史保利, 冯春, 谢景泉
【申请人】苏州天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