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142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行驶变速装置和变速手柄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 该行驶变速装置能够将行驶机体的行驶变速状态自由切换为高速前进变速状态、速度低 于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中速前进变速状态、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低速 前进变速状态和后退行驶状态各状态,变速手柄下达形成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 中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后退行驶状态的指令。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上述水田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插秧机以往有如下结构,S卩,是通过对变速 手柄的操作能够切换为“F2-H”、“F2-L”、“Fl-H”、“F1-L”这4个档作为行驶 机体的前进行驶变速状态的结构,在其中的下达高速前进变速状态(F2-H)指令的操作位 置和下达后退行驶状态“R”指令的后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操作时,暂时将变速手柄切 换至位于左右中央位置的空档操作位置N,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操作使变速手柄移动至高 速前进用的位置或后退用位置,而且,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操作将变速手柄切换至期 望的操作位置,即,下达形成高速前进变速状态指令的操作位置和下达形成后退行驶状 态指令的后退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003]另外,虽然专利文献1中未详细记载,但以往设定为各档的每个变速比的差都 不大,使得即使从低速侧的变速档逐档切换为高速侧的变速档,变速比也无大的变化, 以能够根据田地中各种作业状况进行适当应对。[0004]专利文献1 JP特开平5-44820号公报。[0005]上述现有结构中,通过变速手柄在下达形成高速前进变速状态指令的操作位置 和下达形成后退行驶状态指令的后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操作时,操作繁琐,还具有改进 的空间。[0006]例如,作为水田作业机的插秧机,在田地内进行秧苗栽插作业时,在田边切换 行驶方向时,有时交互地出现将行驶变速装置切换为高速前进变速状态进行作业的状态 和进行后退行驶的状态,以往的结构存在这种情况下变速手柄的切换操作繁杂的缺点。[0007]另外,插秧机或直接播种机这样的水田作业机中,为了在田地进行作业时能够 高效地进行作业,优选能够按照田面的状况以尽量快的速度行驶,但是最近,在田地中 的作业结束后从田地中越过田埂退出时,或者,在作业开始前通过田埂进入田地内等 时,希望使行驶机体以使行驶速度最大限度地慢的状态行驶。[0008]但是,根据现有结构,是设定为各档的每个变速比的差都不大的结构,使得即 使从低速侧的变速档逐档切换为高速侧的变速档,变速比也无大的变化,因为多个档的 行驶变速状态各自的变速比的差小,所以在出现以使行驶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小的状态下 行驶的行驶状态时,需要增加变速档数,从而具有结构复杂的缺点。[0009]但是,能够形成使用静油压无级变速装置(HST)使行驶速度变速的结构作为上 述那样的能够实现以极低速行驶的行驶状态的结构,但是使用这样的静油压无级变速装置的结构,传动效率比齿轮式变速装置低,存在不能获得与发动机的动力大小对应的充 分的作业速度的缺点,另外,还存在使结构变得复杂而成本高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使用传动效率 高、能够降低成本的齿轮式变速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切换操作变速手柄,并且,增加了 变速档数而不会导致结构复杂化,能够良好地进行作业行驶,并且能够实现以最大限度 地减小行驶速度的状态行驶的行驶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具有行驶变速装置和变速手柄,所 述行驶变速装置能够将行驶机体的行驶变速状态分别自由切换为高速前进变速状态、速 度低于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中速前进变速状态、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的 低速前进变速状态和后退行驶状态,所述变速手柄进行指令以形成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 态、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后退行驶状态,其中,第一 特征结构是,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由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的,该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为 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小于所述中 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所述变速手柄被 操作而能够分别自由切换至用于切换为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的高速前进操作位置、用 于切换为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中速前进操作位置、用于切换为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 态的低速前进操作位置、用于切换为所述后退行驶状态的后退操作位置,并且,所述高 速前进操作位置和所述后退操作位置被设置于在伴随着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操作而能 够进行相互切换操作的状态下相向的位置。S卩,行驶变速装置是由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的,该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为高速 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小于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 的变速比与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因而,作为高速前进变速状态和中速前 进变速状态能够设定为以适于在田地中作业行驶的行驶速度行驶的变速状态,并且,作 为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例如能够设定为为了跨越田埂而以极低速的行驶速度行驶的变速状 态,即使不增加变速档数,也能够一边良好地进行在田地中的作业行驶,一边在最大限 度地减小行驶速度的状态下行驶。另外,例如在田地内执行作业时,为了在田边切换行驶方向,交互地切换为一 边前进一边进行作业的状态和后退行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高速前进操作位置和后 退操作位置之间切换操作变速手柄,但因为高速前进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设置于在 伴随着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操作能够相互地切换操作的状态下相向的位置,所以能够 通过简便的操作切换变速手柄。但是,在通常的作业状态中,像上述那样在高速前进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 之间进行切换操作,但若行驶负载较大,则将变速手柄从高速前进操作位置操作为中速 前进变速状态,或者从通常的作业转移为越过田埂行驶时,能够将变速手柄从高速前进 操作位置操作为低速前进变速状态。因而,能够提供如下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即,使用传动效率高、能 够降低成本的齿轮式变速装置,能够高效率地切换操作变速手柄,并且,增加了变速档数而不会导致结构复杂化,能够良好地进行作业行驶,并且能够实现在使行驶速度最大 限度地减小的状态下行驶的行驶状态。[001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结构为,在第一特征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手柄支撑 在支撑构件上,并且所述变速手柄能够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体前后方向上以呈十字 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操作,并且具有连接所述变速手柄和所述行驶变速装置的连接操作机 构,使得在所述变速手柄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将所 述变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切换至所述高速用前进操作位置,通过操作 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一方,切换至所述后退操作位置。[0017]根据第二特征结构,以能够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体前后方向上被操作而呈 十字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支撑的变速手柄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 下,通过将该变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行驶变速装置切换为高速用前进 操作位置。[0018]另外,在将变速手柄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任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将 该变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一方,行驶变速装置切换至后退操作位置。[0019]这样,通过仅在前后方向上操作变速手柄这样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在高速前进 变速状态和后退行驶状态之间切换行驶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0020]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结构为,在第二特征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连接操作机构 具有与变速操作用的第一变速操作构件连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构件和与变速操作用的第二 变速操作构件连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构件,并且,在被操作而能够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 机体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变速手柄一体摆动的连动操作构件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 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连动操作所述第 一连接构件,并且,在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从所述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 的状态下,通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连动操作所述第二连接构 件,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操作,所述行驶变速装置在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和所 述后退行驶变速状态之间切换,并且,通过对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操作,所述行驶变速 装置在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和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之间切换,具有能够进行自由切 换的移动限制构件,当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空档位置时,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形成 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作用状态,当所 述连动操作构件从所述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或左方时,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解除对所述第 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限制而形成允许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非作用状 态,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分别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处于所述空 档位置的所述连动操作构件重叠的状态。[0021]根据第三特征结构,在被操作而能够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体前后方向上与 变速手柄一体摆动的连动操作构件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 通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该连动操作构件,连动操作第一连接构件,从而与该第一连 接构件连动连接的变速操作用的第一变速操作构件被操作,行驶变速装置切换为高速前 进变速状态和后退行驶变速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0022]在连动操作构件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在机 体前后方向上操作该连动操作构件,连动操作第二连接构件,变速操作用的第二变速操作构件被操作,从而行驶变速装置切换为中速前进变速状态和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中的任 一种状态。并且,当连动操作构件处于空档位置时,移动限制构件切换为作用状态,第一 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通过这样地限制移动,即使 在前后方向上误操作变速手柄即连动操作构件,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也不会被 操作。另外,当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从所述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或左方时,移动限制构件 解除限制,切换为允许连动操作构件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非作用状态,允许第一连 接构件或第二连接构件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分别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处于空档 位置的连动操作构件重叠的形式,因而,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移动限制构件 限制的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牵制连动操作构件在前后方向上不必要的移动。因而,在变速手柄处于空档位置时,即使有时因误操作等意外地在前后方向上 操作变速手柄,也不会进行变速操作,而且,连动操作构件与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 构件通过卡合而相互限制,从而能够将连动操作构件可靠地维持在空档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结构为,在第三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手柄操作引导 部,该手柄操作引导部具有左右移动路径,其允许从空档位置向机体左右方向操作所 述连动操作构件;左侧前后移动路径,其允许从左右移动路径的左侧端部位置向机体前 后方向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右侧前后移动路径,其允许从所述左右移动路径的右侧 端部位置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具有空档施力机构,在所述连动操作 构件位于所述左右移动路径上的状态下,在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所述左右 移动路径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的状态下,对所述连动操作构件按压施力,以使所述 连动操作构件从左右方向两侧复原至所述空档位置;使所述空档施力机构和所述移动限 制构件连动,以在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复原至所述空档位置时切换为所述作用状态,当克 服所述空档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将所述连动操作构件操作至所述左右移动路径的左侧端 部位置或右侧端部位置时切换为所述非作用状态。根据第四特征结构,由于具有手柄操作引导部,因而随着对变速手柄的操作而 被操作一体移动的连动操作构件能够沿着左右移动路径、左侧前后移动路径和右侧前后 移动路径移动操作,不能被操作至除这些位置以外的位置,因而能够以不会产生不利的 状态操作该连动操作构件,所谓的不利是指以未与第一连接构件或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的 状态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等;并且,连动操作构件在位于左右移动路径上的状态下被 空档施力机构施力而复原至空档位置,移动限制构件与连动操作构件连动而处于作用状 态,从而能够将连动操作构件即变速手柄可靠地保持在空档位置。并且,通过手动操作变速手柄,当克服空档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将连动操作构件 操作至左右移动路径的左侧端部位置或右侧端部位置时,移动限制构件与空档施力机构 连动而切换为非作用状态,从而能良好地进行变速操作。因而,在变速手柄处于空档位置时,变速手柄在前后方向上不必要的移动受到 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移动限制构件限制的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的牵制,而 且,不需要用于将移动限制构件切换为作用状态和非作用状态的专用构件,而且能够良 好地进行变速操作。[0030]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结构为,在第三特征结构或第四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在 行驶机体上连接有能够自由升降的作业装置,并且,该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具有促动器,其驱动所述作业装置升 降;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否切换为所述后退行驶变速状 态;控制装置,当该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后退行驶状态时,控制装置使所述 促动器动作以使所述作业装置上升;所述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构成为通过对所述连接操 作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进行检测作用,检测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否切换为所述后退 行驶状态。根据第五特征结构,当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后退行驶状态时,使促动器 动作而使作业装置上升,因而,在后退行驶中作业装置接触田埂,或者作业装置保持接 触田面的状态意外地后退行驶,从而,能够避免损伤作业装置等不利情况发生,不用设 置特别的检测机构以免导致结构复杂化,能够有效利用连接操作机构的第一连接构件, 来检测行驶变速装置是否切换为后退行驶状态。

[0033]图1是乘座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0034]图2是乘座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0035]图3是变速箱体的横剖俯视图。[0036]图4是变速箱体的横剖俯视图。[0037]图5是变速箱体的输出轴附近的横剖俯视图。[0038]图6是表示变速操作用的连接机构的侧视图。[0039]图7是变速箱体的横剖俯视图。[0040]图8是变速箱体的前部的侧视图。[0041]图9是变速箱体的前部的俯视图。[0042]图10是连接操作机构的侧视图。[0043]图11是连接操作机构的主视图。[0044]图12是连接操作机构的纵剖主视图。[0045]图13是连接操作机构的横剖俯视图。[0046]图14表示手柄操作引导部的俯视图。[0047]图15是连接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0048]图16是表示变速手柄的变速操作状态的俯视图。[0049]图17是表示变速档与车速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作业机的传动结构的实施方式用于乘坐式插秧机 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行驶装置,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1和左右一对后轮2的行驶机 体A的后部具有连杆机构3和驱动连杆机构3升降的作为促动器的油缸4,在连杆机构3 的后部支撑有作为作业装置的秧苗栽插装置5,从而构成作为作业机一个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机。如图1所示,秧苗栽插装置5具有传动箱6、支撑在传动箱6的后部并且能够被 驱动而自由旋转的栽插箱7、形成在栽插箱7两端的一对栽插臂8、接地船体9和载苗台 10等,随着载苗台10被驱动而左右往复横向进给,栽插箱7被驱动而旋转,栽插臂8交 互地从载苗台10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栽插在田面上。如图1所示,储存肥料的料斗12和送出部13固定在驾驶座席11的后侧,在驾 驶座席11的下侧具有鼓风机14。另外,在接地船体9上具有作沟器15,在送出部13与 作沟器15之间连接有软管16,随着上述的秧苗的栽插,每次从料斗12通过送出部13送 出规定量的肥料,通过鼓风机14的送风使肥料通过软管16供给至作沟器15,肥料经由作 沟器15供给至田面。如图1所示,在行驶机体A的前部固定有变速箱体17A,在连接于变速箱体17A 的前部的支撑支架18上支撑有发动机19。在变速箱体17A的左右横侧部连接有左右前 车轴箱20,左右前轮1以能够围绕左右前车轴箱20的纵向轴线自由操控该左右前轮1朝 向的方式被支撑着。接着,说明传动结构。如图3 图5所示,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传动皮带70 传递至与变速箱体17A的前部横侧连接的变速装置用的传动箱17B所具有的驱动轴71, 该驱动轴71的动力经由主离合器72传递至作为行驶变速装置的齿轮式主变速装置21, 通过主变速装置21进行了变速的动力经由副变速装置74传递至前轮1和后轮2,另一方 面,通过主变速装置21进行了变速的动力经由株间行驶变速装置50和栽插离合器57传 递至秧苗栽插装置5。传动皮带70卷绕在发动机19的输出轴19a上具有的输出带轮70A和传动箱17B 的驱动轴71上所具有的输入带轮70B上。在输入带轮70B的外侧配置有冷却扇70C, 该冷却扇70C以能够与驱动轴71 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在驱动轴71上。传动箱17B的外 侧箱部分17Ba螺栓连接在传动箱17B的内侧箱部分上,在位于驱动轴71的外周部的部 分上形成有以驱动轴71的轴线为顶点的圆锥状部17BT。另外,在传动箱17B的外侧箱 部分17Ba的轴承支撑着变速输出轴75的部分上也形成有以变速输出轴75的轴线为顶点 的圆锥状部17BT,该圆锥状部17BT与驱动轴71外周部的圆锥状部17BT局部相连。在 上述的圆锥状部17BT、17BT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放射状的肋,通过圆锥状部17BT、17BT 实现外侧箱部分17Ba的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在输入带轮70B上一体形成有带轮主体部70Ba,其形成为沿着外侧箱部分 17Ba的圆锥状部17BT的外表面的圆锥形状;皮带卷绕部70Bb,其配设在该带轮主体部 70Ba的外周。在带轮主体部70Ba的内侧形成有圆锥形状的凹部70Bc,在外侧箱部分 17Ba的圆锥状部17BT的一部分进入该凹部70Bc中的状态下使输入带轮70B与驱动轴71 连接。由此,形成了输入带轮70B越向外周侧与冷却扇70C之间在驱动轴71的轴线方向 上的距离越大的空间Q,在该空间Q中,使冷却扇70C产生的冷却风以不易被输入带轮 70B阻碍的状态流通至传动箱17B的横向外侧,从而能够通过紧凑的结构高效地冷却传动 箱17B的横向外表面。主变速装置21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将行驶机体A的行驶变速状态自由切换为低 速前进变速状态(下面称为前进第一档)、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面称为前进第二档)、高速前进变速状态(下面称为前进第三档)和后退变速状态(下面称为后退状态),也就 是说,能够自由切换为前进3个档和后退1个档这4个变速档。即,如图3所示,主变速装置21中,驱动轴71、变速输出轴75、反转用中继轴 76各自在旋转轴线朝向横向排列的方向上分别支撑在传动箱17B上,并且,驱动轴71、 变速输出轴75、反转用中继轴76能够自由旋转。并且,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分别 以沿着驱动轴71的轴线方向排列并且上游侧齿轮77、78分别以能够相对于驱动轴71自 由旋转的方式经由滚针轴承149支撑在驱动轴71上的状态,外嵌安装在驱动轴71上,并 且,上述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形成为连动连接以能够一体旋转的状态。在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中的位于主离合器72 —侧的上游侧第一齿轮77上具 有作为齿轮齿部的前进第一档用的驱动齿轮部79和前进第二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0,在位 于与主离合器72相反一侧的上游侧第二齿轮78上具有作为齿轮齿部的前进第三档用的驱 动齿轮部81和后退用的驱动齿轮部82,其中,后退用的驱动齿轮部82形成为与中继齿轮 84啮合的状态,该中继齿轮84经由轴承83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反转用中继轴76上。通过沿着驱动轴71的轴线方向将连接销85嵌入安装在相互相邻的上游侧第一齿 轮77的前进第二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0和上游侧第二齿轮78的前进第三档用的驱动齿轮 部81中,由此,使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连动连接以能够一体旋转。进一步进行具体说明,对于相邻的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通过在使上游侧第 一齿轮77的作为齿轮齿部的前进第二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0和上游侧第二齿轮78的作为 齿轮齿部的前进第三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1接近的状态下,并且,沿着驱动轴71的轴线方 向将连接销85嵌入安装在驱动齿轮部80的位于径向外端部与径向内端部之间的齿轮侧 壁部和前进第三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1的位于径向外端部与径向内端部之间的齿轮侧壁部 中,从而将相邻的两个上游侧齿轮77、78连动连接以能够一体旋转。另外,在变速输出轴75上外嵌安装有两个变速齿轮86、87,该两个变速齿轮 86、87能够一体自由旋转,并且通过操作能够在轴线方向上自由滑动。在两个变速齿轮 86、87中的位于主离合器72—侧的第一变速齿轮86上具有前进第一档用的从动齿轮部 88和前进第二档用的从动齿轮部89,在位于与主离合器72相反一侧的第二变速齿轮87 上具有前进第三档用的从动齿轮部90和后退用的驱动齿轮部91。第一变速齿轮86设置为通过操作能够自由滑动至第一档用位置、第二档用位置 和空档位置这3个位置,其中,第一档用位置是指前进第一档用的从动齿轮部88与前进 第一档用的驱动齿轮部79啮合的位置,第二档用位置是指前进第二档用的从动齿轮部89 与前进第二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0啮合的位置,空档位置是指每个从动齿轮部都未啮合的 位置;第二变速齿轮87设置为通过操作能够自由滑动至第三档用位置、后退位置和空档 位置这3个位置,其中,第三档用位置是指前进第三档用的从动齿轮部90与前进第三档 用的驱动齿轮部81啮合的位置,后退位置是指后退用的从动齿轮部91与后退用的中继齿 轮84啮合的位置,空档位置是指每个从动齿轮部都未啮合的位置。也就是说,当将第二变速齿轮87操作至空档位置并且将第一变速齿轮86操作至 第一档位置时,切换为前进第一档,当将第二变速齿轮87操作至空档位置并且将第一变 速齿轮86操作至第二档位置时,切换为前进第二档,当将第一变速齿轮86操作至空档位 置并且将第二变速齿轮87操作至第三档位置时,切换为前进第三档,当将第一变速齿轮86操作至空档位置并且将第二变速齿轮87操作至后退位置时,切换为后退状态。如图7所示,用于操作第一变速齿轮86使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变速操作 构件92,一体形成在操作杆94上,操作杆94能够自由滑动地支撑在变速箱体17A上, 并且通过球形锁销(ball detent)机构B保持位置,通过操作该操作杆94滑动,能够将第 一变速齿轮86自由切换至所述3个位置。另外,用于操作第二变速齿轮87使其在轴线 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变速操作构件93也与第一变速操作构件92相同,一体地形成在操作杆 95上,该操作杆95构成为通过球形锁销机构B保持位置,通过操作该操作杆95滑动, 能够将第二变速齿轮87自由切换至所述3个位置。所述各操作杆94、95形成为突出在 传动箱17B的外侧的状态,上述的操作杆94、95的操作结构后面叙述。所述变速齿轮86、87构成为,使与变速操作构件92、93卡合的被卡合部k形成 为位于变速输出轴75的轴线方向上一侧的端部的状态。S卩,两个变速齿轮86、87各自 的被卡合部k都形成为位于变速输出轴75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的端部(图7中位于左 侧的端部)的状态。并且,如图3所示,在变速齿轮86处于空档位置时,从垂直于变速 输出轴75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变速齿轮86的被卡合部k处于与前进第一档用的驱动齿轮 部79重叠的状态。另外,在变速齿轮87处于空档位置时,从垂直于变速输出轴75轴线 的方向上观察,变速齿轮87的被卡合部k处于与前进第三档用的驱动齿轮部81重叠的状 态。如图17所示,主变速装置21构成为,前进第三档(F3)的变速比α 3与前进第 二档(F2)的变速比α 2的差Δ α a小于前进第二档(F2)的变速比α 2与前进第一档(Fl) 的变速比α 1的差Δ α b。若详细说明,如图17所示,以连接原点和前进第三档F3的直线L的状态,换言 之,以变速比的差恒定的状态,与对多个变速档的每个变速比进行设定的情况相比,形 成前进第二档(F2)的变速比α 2设定得大,前进第一档(Fl)的变速比α 1设定得小的状 态。而且,副变速装置74切换至高速侧是指副变速装置74的变速比设定为形成不适 宜在田地上行驶而适宜在公路上行驶的行驶速度。因而,在田地中进行作业时,维持副 变速装置74切换至低速侧的状态。接着,说明主变速装置21的变速操作结构。如图2和图6所示,在竖立设置于机体操纵部96前部的方向盘支柱97的操纵方 向盘98的左侧位置具有用于操作主变速装置21的变速手柄99,能够沿着引导孔152操作 该变速手柄99。如图16所示,该变速手柄99被操作而能够自由切换至将主变速装置21切换至 前进第一档的低速前进操作位置(下面称为前进第一档位置(Fl))、将主变速装置21切 换至前进第二档的中速前进操作位置(下面称为前进第二档位置(F2))和将主变速装置21 切换至前进第三档的高速前进操作位置(下面称为前进第三档位置(F3))各位置,并且, 将主变速装置21切换为后退状态的后退操作位置(R)和前进第三档位置(F3)设置在以随 着沿机体前后方的移动操作而能够相互切换操作的状态相向的位置。变速手柄99具有纵向杆身部分99a,其配置为上下连通在方向盘支柱97横向 侧部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前后细长的矩形的开口部97A的状态;把持部99b,其设置在该纵
11向杆身部分99a的延伸端部上。变速手柄99的纵向杆身部分99a从开口部97A上的连 通处向横向外侧的上方倾斜地延伸,该延伸端弯曲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变速手柄99的 把持部99b以从侧面观察与操纵方向盘98重叠的状态配置在操纵方向盘98的外周端的附 近。由此,未设置向着方向盘支柱97的横侧和后侧伸出的柄引导件等,使方向盘支柱97 周边紧凑化,而且能够将变速手柄99的把持部99b配置在操纵方向盘98附近的易于操作 的位置。并且,具有连接变速手柄99和主变速装置21的连接操作机构101,使得变速手 柄99以通过操作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体前后方向上分别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支撑着, 在变速手柄99从空档位置N摆动至左方的状态下,变速手柄99被操作至前方,从而切换 至前进第三档位置(F3),变速手柄99被操作至后方,从而切换至后退操作位置(R)。下面说明连接操作机构101。如图6所示,连接操作机构101设置为位于方向 盘支柱97内部的变速手柄99的基端侧处的状态。并且,如图10 图12、图15所示, 在侧面观察呈近似“U”字状的支撑构件100上沿机体左右方向架设支撑有支撑轴103, 其中,支撑构件100固定在从方向盘支柱97的纵向支架102延伸出的框体102A上。在 该支撑轴103上支撑有第一轴套构件104并使第一轴套构件104能够自由旋转,该第一轴 套构件104用于以变速手柄99能够围绕横向轴线Xl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变速手柄99, 在一体固定在该第一轴套构件104上的连接件105的上端部连接有第二轴套构件106,该 第二轴套构件106用于以变速手柄99能够围绕前后轴线X2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变速手柄 99。连接操作机构101具有将圆棒弯折为大致“L”字而构成的连动操作构件107, 该连动操作构件107的前后方向姿势的上部107A以能够相对于第二轴套构件106自由转 动的方式内嵌安装在第二轴套构件106中,并且,该连动操作构件107的下部107B上下 方向姿势向下方延伸,在该连动操作构件107上一体固定连接有连接用构件153,该连接 用构件153以固定状态连接在变速手柄99的下端部上。也就是说,该连动操作构件107 形成为被操作而能够与变速手柄99 一体摆动的结构。因而,变速手柄99被支撑在支撑构件100上,并且通过支撑轴103围绕轴线(横 向轴线XI)转动而被操作,能够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自由摆动,且通过第二轴套构件106围 绕轴线(前后轴线X2)转动而被操作,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上自由摆动。如图10 图13、图15所示,在支撑轴103的第一轴套构件104的左右两侧处具 有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该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呈能 够围绕支撑轴103的轴线Xl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着。第一连接构件109具有枢支部 109A,其能够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03上;卡合作用部109B,其从该枢支部109A 向下方一体延伸且弯折为近似“L”字状而形成;操作部109C,从枢支部109A向后方 一体延伸且枢轴支撑地连接着推拉杆111的一端侧。第二连接构件108与第一连接构件 109同样,具有枢支部108A、卡合作用部108B和枢轴支撑地连接着推拉杆110的一端侧 的操作部108C。如图7 图9所示,在变速箱体17A的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94附近的外方侧具 有能够围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的转动操作轴112,在形成于该转动操作轴112的一侧上的 操作臂113上枢轴支撑地连接着推拉杆110的另一端侧,在转动操作轴112的另一侧具有卡止在操作杆94的被操作部94A中进行作用的操作构件114,随着上下推拉操作推拉杆 110,转动操作轴112进行转动而能够操作操作杆94滑动。变速操作用的操作杆95也与操作杆94相同,具有能够围绕自身轴线自由转动的 转动操作轴115、枢轴支撑地连接着推拉杆111的另一端侧的操作臂116、卡止在操作杆 95的被操作部95A中进行作用的操作构件117,随着上下推拉操作推拉杆111,转动操作 轴115进行转动而能够操作操作杆95滑动。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各自具有通过弯折 板材形成的卡合作用部108B、109B和操作部108C、109C,第一连接构件109的卡合作 用部109B与第二连接构件108的卡合作用部108B,形成为它们下方侧的前端部彼此相 向而面对面的状态,并且,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各自形成有连动操作构 件107通过左右摆动而嵌合地卡合的卡合凹部119、120。另外,在各卡合作用部108B、 109B上分别一体焊接固定有棒状构件121、122,该棒状构件121、122是沿着用于卡合连 动操作构件107的卡合凹部119、120的内缘部弯折圆棒形成的。并且,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 (具体的说,一体地 焊接固定在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上的棒状构件121、122)形成为在机体 前后方向(图13中的纸面上下方向)上与处于空档位置的连动操作构件107重叠的状态。如图14所示,在所述支撑构件100的下部的底面部100A上形成了具有左右移动 路径Li、左侧前后移动路径L2和右侧前后移动路径L3的柄引导孔123,通过该支撑构件 100的底面部100A构成手柄操作引导部G,其中,左右移动路径Ll为允许将连动操作构 件107从空档位置向机体左右方向操作的路径,左侧前后移动路径L2为允许将连动操作 构件107从该左右移动路径Ll的左侧端部位置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的路径,右侧前后移 动路径L3为允许将连动操作构件107从所述左右移动路径Ll的右侧端部位置向机体前后 方向操作的路径。但是,连动操作构件107的移动方向与变速手柄99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当向 左方摆动变速手柄99时,连动操作构件107向右方摆动,当向前方摆动变速手柄99时, 连动操作构件107向后方摆动。上述结构的连接操作机构101中,连动操作构件107在被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左右 移动路径Ll的右侧端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第一连接构件109被 连动操作,并且,连动操作构件107在被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左右移动路径Ll的左侧端部 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连动操作第二连接构件108,通过第一连接构 件109的操作,主变速装置21在前进第三档与后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通过第二 连接构件108的操作,主变速装置21在前进第二档与前进第一档之间进行切换。另外,通过对主变速装置21是否切换为后退状态进行检测的后退状态检测传感 器S进行作用来检测连接操作机构101的第一连接构件109,从而能够检测到主变速装置 21切换为后退状态。S卩,如图10所示,在第一连接构件109的前方侧位置具有呈支撑在支撑构件100 上的状态的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当第一连接构件109被操作向前方侧摆动时,第一连 接构件109与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接触,从而能够通过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检测到主 变速装置21已切换为后退状态。这样,形成将第一连接构件109兼用作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的检测作用构件的结构。当利用该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检测到后退行驶状态时,作为对各部分的运转 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H以使秧苗栽插装置5上升到最大上升位置的方式控制 油压控制阀V对油缸4的动作。此外,虽未详细说明,但控制装置H形成如下的结构, 即,在田地内行驶作业时,对基于中央接地船体9的接地压力变化而变化的上下移动量 进行检测,为了将秧苗栽插装置5相对于田面的高度维持为设定值而进行控制油缸4的升 降控制。连接操作机构101具有空档施力机构125,其在使连动操作构件107 (变速手 柄99)位于左右移动路径Ll的状态下,在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左右移动路 径Ll中操作连动操作构件107 (变速手柄99)的状态下,对连动操作构件107 (变速手柄 99)按压施力以使其从左右方向两侧复原至空档位置;移动限制构件124,其以在连动操 作构件107复原至空档位置时切换为作用状态,在克服空档施力机构125的作用力将连动 操作构件107操作至左右移动路径Ll的左侧端部位置或右侧端部位置时,切换为非作用 状态的方式,与空档施力机构125连动地进行切换。接着,详细说明空档施力机构125。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在支撑构件100左右两侧的纵向壁部100B的外侧 固定有近似“ 二 ”字形的托架126,在各托架126上分别枢轴支撑地连接有摆动臂127, 该摆动臂127能够围绕横向的轴线X3自由摆动。在各摆动臂127的下端部一体固定有抵 接限制构件128,该抵接限制构件128是以延伸到支撑构件100的前后方向外侧并且前后 中央部向连动操作构件107侧突出的方式将圆棒弯折为近似“二”字状而形成的,在左 右两侧的摆动臂127的抵接限制构件128的前后两侧部彼此间拉伸设置有螺旋弹簧129, 该螺旋弹簧129将各抵接限制构件128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牵拉施力。通过螺旋弹簧129的作用力,左右两侧的抵接限制构件128被施加作用力而向相 互接近的方向被牵拉着,摆动臂127抵接在纵向壁部100B上而超过纵向壁部100B的摆 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左右两侧的抵接限制构件128接近处于空档位置的连动操作构 件107而保持在空档位置。另外,当使连动操作构件107从空档位置向左方向或右方向移动时,通过螺旋 弹簧129的作用力,对连动操作构件107施力而使其向着空档位置复原。但是,螺旋弹 簧129的作用力设定得比能够克服该作用力而向左右方向手动操作变速手柄99的力的程度小。并且,在左右两侧的摆动臂127各自的上下中间部以一体固定的状态设置有移 动限制构件124,在连动操作构件107处于空档位置的状态下,该移动限制构件124穿过 形成在支撑构件100上的插通孔130,嵌入卡合在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 各自的卡合作用部108B、109B上所形成的卡合凹部119、120中,从而该移动限制构件 124限制第一连接构件109、第二连接构件108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这样,移动限制构件124以固定状态设置在摆动臂127上,因而当连动操作构件 107克服空档施力机构125的作用力被操作至左右移动路径Ll的左侧端部位置或右侧端 部位置时,移动限制构件124连动于此而进行摆动,从而相对于卡合凹部119、120的嵌 入卡合被解除,从而切换为允许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中的对应的一个在
14前后方向上摆动的非作用状态。因而,移动限制构件124构成为以如下方式与空档施力机构125连动进行切换, 即,在变速手柄99复原至空档位置时,切换为作用状态,在通过克服空档施力机构125 的作用力操作变速手柄99,将其操作至左右移动路径的左侧端部位置或右侧端部位置 时,切换为非作用状态。主离合器72是由被操作而能够自由切换为传动状态和遮断状态的多片摩擦式离 合器构成的,其中,传动状态是指将驱动轴71的动力传递至沿着轴线方向排列的两个上 游侧齿轮77、78中的位于轴线方向一端侧的上游侧第一齿轮77的状态,遮断状态是指切 断动力传递的状态。若详细说明,主离合器72中,在与驱动轴71 —体旋转的驱动侧构件72a上具有 多个驱动侧摩擦片72b,该多个驱动侧摩擦片72b能够一体自由转动,并且能够在驱动轴 71的轴线方向上自由移动。另外,主离合器72具有从动侧构件72c,该从动侧构件72c 通过花键嵌合在上游侧第一齿轮77上,能够与上游侧第一齿轮77 —体自由转动,并且 能够在驱动轴71的轴线方向上自由移动,在该从动侧构件72c上具有多个从动侧摩擦片 72d,该多个从动侧摩擦片72d能够一体自由转动,并且,能够在驱动轴71的轴线方向上 自由移动。并且,上述的驱动侧摩擦片72b和从动侧摩擦片72d配置成交互重叠的状态, 通过压缩弹簧131的作用力,对从动侧构件72c施力而使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 上述的摩擦片72b、72d进行压接而切换为传动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压缩弹簧131的作 用力被施力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在主离合器72的驱动侧构件72a上,在其外侧部分形成为以驱动轴71的轴线为 顶点的圆锥状部72aT与外侧箱部分17Ba的圆锥状部17BT隔开规定间隙相向的状态。并且,通过踏下操作形成在行驶机体A的操纵部96上的操作踏板132,切换为 离合器分离状态,若解除操作踏板132的踏下操作,则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也就是说,如图6、图8和图9所示,支撑操作踏板132且使操作踏板132能够 自由转动的横向转动支撑轴133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通过枢轴支撑地进行连接的推拉 杆136连接该转动支撑轴133上所具有的摆动臂134和离合器操作臂135而使摆动臂134 和离合器操作臂135连动。另外,离合器操作臂135由转动支撑轴150支撑着并且能够 自由转动,该转动支撑轴150支撑在变速箱体17A的内部,并且能够围绕纵轴线自由转 动,当通过踏下操作操作踏板132操作离合器操作臂135转动时,通过转动支撑轴150所 具有的操作件151操作从动侧构件72b使其克服压缩弹簧131的作用力向相反方向移动, 从而能够操作主离合器72使其分离。另外,操作踏板132构成为当解除对操作踏板132的踏入时,通过复原弹簧137 的作用力,对操作踏板132施力使其复原至原来的位置,通过压缩弹簧131的作用力,主 离合器72复原为离合器接合状态。接下来,对将主变速装置21的输出传递至前轮1和后轮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变速上游侧的传动轴22经由轴承23支撑在变速箱体17A上并能够 自由旋转,主变速装置21的变速输出轴75和变速上游侧的传动轴22是通过花键结构连 接的。在变速上游侧的传动轴上固定有低速齿轮25和高速齿轮24,在变速下游侧的传
15动轴26上通过花键结构外嵌有变速齿轮27,该变速齿轮27能够与传动轴26 —体旋转, 并且能够自由滑动。操作变速齿轮27使其滑动,使变速齿轮27与低速齿轮25以及高速 齿轮24啮合,由此变速上游侧的传动轴22的动力变速为高低两个档传递至变速下游侧的 传动轴26。由此,构成了能够将主变速装置21的输出自由变速为高低两个档的副变速装 置74。此外,通过该副变速装置74操作副变速装置用的切换杆(未图示),能够进行操 作切换为高速和低速。如图4所示,在左右前车轴箱20上相对地配置有一对传动轴28,在一对传动轴 28之间具有差速机构29,差速机构29的箱29a经由轴承33支撑在变速箱体17A上,并且 差速机构29的箱29a能够自由旋转。在变速下游侧的传动轴26上固定有传动齿轮30, 固定在差速机构29的箱29a上的传动齿轮31与传动齿轮30啮合。在一侧的传动轴28上通过键结构外嵌有圆筒构件32,该圆筒构件32能够与传动 轴28 —体旋转并且能够自由滑动,并且,在一侧的传动轴28上还具有用于操作圆筒构件 32使其滑动的操作轴41和与操作轴41连接的差速锁止踏板(diff-lock pedal)(未图示)。 当踏下操作差速锁止踏板时,操作操作轴41使其旋转,圆筒构件32被操作而滑动,从而 圆筒构件32与差速机构29的箱29a的端部啮合,通过使圆筒构件32与差速机构29的箱 29a的端部啮合,能够使差速机构29形成锁止状态。而且,行驶输出轴34以向后突出的状态形成在变速箱体17A的后部,固定在差 速机构29的箱29a上的锥齿轮35与形成在行驶输出轴34上的锥齿轮36啮合。如图1所 示,具有支撑后轮2的后车轴箱37,在行驶输出轴34与后车轴箱37的输入轴(未图示) 之间连接有传动轴38。也就是说,构成了如下的行驶传动系统,即,主变速装置21的变速输出轴75的 动力经由副变速装置74、差速机构29、传动轴28传递至前轮1,主变速装置21的变速输 出轴75的动力经由差速机构29的箱29a、行驶输出轴34和传动轴38传递至后轮2。另外,如图4所示,在变速箱体17A的内部壁部与行驶输出轴34之间具有多个 摩擦片39,圆盘状的操作构件40外嵌在行驶输出轴34上,并且能够相对于行驶输出轴 34自由旋转,设置有操作操作构件40滑动的操作轴42。并且,使操作踏板132的转动支撑轴133和所述操作轴42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 构连动连接,当踏下操作操作踏板132时,主离合器72被操作为分离状态,并且,操作 操作轴42使其旋转,操作操作构件40使其滑动,从而操作构件40按压摩擦片39,行驶 输出轴34制动。当行驶输出轴34制动时,通过差速机构29和传动轴28使前轮1制动, 通过行驶输出轴34和传动轴38使后轮2制动。下面说明向秧苗栽插装置5传动的传动结构。如图4所示,圆筒状的上游侧的传动齿轮43经由单向离合器44外嵌在变速上游 侧的传动轴22上,通过单向离合器44,变速输出轴75的前进动力传递至上游侧的传动齿 轮43,后退动力传递至上游侧的传动齿轮43。下游侧的传动齿轮45和6个变速上游侧传动齿轮46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 连接着,下游侧的从动齿轮45和6个变速用的传动齿轮46以能够相对于下游侧的传动轴 26自由旋转的方式外嵌在下游侧的传动轴26上,上游侧的传动齿轮43和下游侧的从动齿轮45形成啮合连动的状态。并且,如图5所示,在与下游侧的传动轴26平行配置的选择动力输出轴47上外 嵌有6个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并且6个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能够相对于选择动力 输出轴47自由旋转,6个变速上游侧传动齿轮46和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分别啮合,并 且具有操作杆49,该操作杆49能够自由选择6个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中的一个与选择 动力输出轴47连接以及解除它们之间的连接。由6个变速上游侧传动齿轮46、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和操作杆49等构成株间 行驶变速装置50,通过操作杆49选择6个变速下游侧传动齿轮48中的一个与选择动力 输出轴47连接,从而将变速输出轴75的前进用动力变速为6个档传递至选择动力输出轴 47。在变速箱体17A后部的上部具有输出轴51,该输出轴51向后突出,能够相对于 输出轴51自由旋转地外嵌在输出轴51上的锥齿轮52与固定在传动轴47上的锥齿轮53啮 合。变速构件54通过花键结构外嵌在输出轴51上而能够与输出轴51—体旋转,并且变 速构件54能够自由滑动,具有对变速构件54向着与锥齿轮52啮合一侧施力的弹簧55, 还具有操作变速构件54使其离开锥齿轮52的操作杆56,从而构成能够将变速输出轴75 的动力自由传动至输出轴51以及切断该传递的栽插离合器57。如图1所示,在输出轴 51与秧苗栽插装置5的输入轴(未图示)之间连接着传动轴58。因而,传动轴26的动力经由株间行驶变速装置50、锥齿轮52、53、栽插离合器 57、输出轴51和传动轴58传递至秧苗栽插装置5。下面说明油压泵59的传动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在变速箱体17A上具有能够与反转用中继轴76 —体自由旋 转的从动齿轮138,在驱动轴71上具有与该从动齿轮138啮合的驱动齿轮139。另外, 具有呈位于反转用中继轴76的横向侧的状态的泵用输出轴140,使反转用中继轴76和泵 用输出轴140经由增速用齿轮机构141连动连接。并且,在变速箱体17A上,在泵用输出轴140和油压泵59的输入轴59a之间配 置有泵驱动轴60,泵用输出轴140和泵驱动轴60经由圆筒状的连接构件61通过花键结构 连接,油压泵59的输入轴59a和泵驱动轴60经由圆筒状的连接构件62连接。这样,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驱动轴71、反转用中继轴76、增速用齿轮机构 141、泵用输出轴140传递至泵驱动轴60,在发动机19工作期间,一直驱动油压泵59。如图8所示,从变速箱体17A的侧面观察,驱动轴71、变速输出轴75、反转用 中继轴76以如下状态分别配置在变速箱体17内,S卩,驱动轴71比变速输出轴75更靠前 方侧的下方侧,驱动轴71和变速输出轴75使旋转轴线朝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而在水平方 向上排列,并且,反转用中继轴76位于驱动轴71的上方。〔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变速手柄99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左方的状态下,通过 在前后方向上操作该变速手柄99,能够切换至高速用前进操作位置(F3)和后退操作位置 (R),但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来代替该结构,即,在变速手柄99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的 状态下,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操作变速手柄99,能够切换至高速用前进操作位置(F3)和后 退操作位置(R)。[012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使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 构件108分别与处于空档位置的连动操作构件107重叠的形式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在机 体前后方向上第一连接构件109和第二连接构件108与处于空档位置的连动操作构件107 都不重叠的形式的结构。(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动限制构件124形成为与空档施力机构125连动进行 切换的结构,但也可以将移动限制构件124形成为与空档施力机构125无关地在作用状态 和非作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不具有这样的移动限制构件124的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速前进变速状态和中速前进变速状态各由一个 档的变速档构成的结构,但这些各变速状态可以各具有多个变速档。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手动操作对主变速装置21进行变速操作 的情况,但也可以形成为基于变速手柄99的操作而通过促动器(未图示)进行变速操作 的结构。(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S是通过对连接操作机构101的第 一连接构件109进行检测作用来检测行驶变速装置21是否切换为后退行驶状态的,但也 可以设置检测是否为后退行驶状态的专用的检测用构件。(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油压缸4作为操作秧苗栽插装置5升降的促动器, 但也可以使用电动缸等电气式的促动器。(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插秧机作为水田作业机,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用 于直接播种机等其他的水田作业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插秧机或直接播种机那样的在水田中作业行驶的水田作业 机。
权利要求1.一种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具有行驶变速装置和变速手柄,所述行驶变速 装置能够将行驶机体的行驶变速状态分别自由切换为高速前进变速状态、速度低于所述 高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中速前进变速状态、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低速前进变 速状态和后退行驶状态,所述变速手柄进行指令以形成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中 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所述后退行驶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由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的,该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为所述高速 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小于所述中速前进变 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所述变速手柄被操作而能够分别自由切换至用于切换为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的高 速前进操作位置、用于切换为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中速前进操作位置、用于切换为 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的低速前进操作位置、用于切换为所述后退行驶状态的后退操作 位置,并且,所述高速前进操作位置和所述后退操作位置被设置于在伴随着沿机体前后 方向的移动操作而能够进行相互切换操作的状态下相向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手柄支撑在支撑构件上,并且所述变速手柄能够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 体前后方向上以呈十字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操作,并且具有连接所述变速手柄和所述行驶变速装置的连接操作机构,使得在所述变速 手柄从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变速手柄操作至前 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切换至所述高速用前进操作位置,通过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 一方,切换至所述后退操作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操作机构具有与变速操作用的第一变速操作构件连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构件 和与变速操作用的第二变速操作构件连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构件,并且,在被操作而能够 分别在机体左右方向和机体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变速手柄一体摆动的连动操作构件从空档 位置摆动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 构件,连动操作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并且,在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从所述空档位置摆动至 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通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连动 操作所述第二连接构件,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操作,所述行驶变速装置在所述高速前进变速状态和所 述后退行驶变速状态之间切换,并且,通过对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操作,所述行驶变速 装置在所述中速前进变速状态和所述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之间切换,具有能够进行自由切换的移动限制构件,当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空档位置 时,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形成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在机体前后方向 上的移动的作用状态,当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从所述空档位置摆动至右方或左方时,所述 移动限制构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限制而形成允许在机体前 后方向上移动的非作用状态,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分别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处于所述空 档位置的所述连动操作构件重叠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手柄操作引导部,该手柄操作引导部具有左右移动路径,其允许从空档位置 向机体左右方向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左侧前后移动路径,其允许从左右移动路径的 左侧端部位置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右侧前后移动路径,其允许从所 述左右移动路径的右侧端部位置向机体前后方向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具有空档施力机构,在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位于所述左右移动路径上的状态下,在能 够通过手动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所述左右移动路径上操作所述连动操作构件的状态下, 对所述连动操作构件按压施力,以使所述连动操作构件从左右方向两侧复原至所述空档 位置;使所述空档施力机构和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连动,以在所述连动操作构件复原至所 述空档位置时切换为所述作用状态,当克服所述空档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将所述连动操 作构件操作至所述左右移动路径的左侧端部位置或右侧端部位置时切换为所述非作用状 态。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机体上连接有能够自由升降的作业装置,并且,该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具有促动器,其驱动所述作业装置升降;后 退状态检测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否切换为所述后退行驶变速状态;控制 装置,当该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后退行驶状态时,控制装置使所述促动器动 作以使所述作业装置上升;所述后退状态检测传感器构成为通过对所述连接操作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进行 检测作用,检测所述行驶变速装置是否切换为所述后退行驶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田作业机的变速操作结构,能高效地切换操作变速手柄并增加变速档数而不会导致结构复杂,能良好地进行作业行驶,并且能够实现以使行驶速度最大限度减小的状态行驶的行驶状态。行驶变速装置是由高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小于中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与低速前进变速状态下的变速比的差的齿轮式变速装置构成的,能够操作变速手柄(99)在高速前进操作位置(F3)、中速前进操作位置(F2)、低速前进操作位置(F1)、后退操作位置(R)各位置之间自由切换,并且,高速前进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设置在以伴随着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操作而能够进行相互切换操作的状态相向的位置。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797732SQ20102054215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儿岛祥之, 山内一喜, 岸冈雄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