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菌唑杀菌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3690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叶菌唑杀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叶菌唑(metconazole),化学名称:5-(4-氯苯基)-2,2-二甲基-1-(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ca登记号:125116-23-6,分子式:c17h22cln3o,结构式:叶菌唑的作用机理与特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两种异构体都有杀菌活性,但顺式活性高于反式。叶菌唑的杀真菌谱非常广泛,且活性极佳。同传统杀菌剂相比,用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物病害范围却很广。长期实际应用表明,目前,在小麦上使用很多品种杀菌产品,由于长期使用,已经使小麦上的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底,持效期缩短,增加了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叶菌唑杀菌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叶菌唑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叶菌唑和特殊乳化剂,其中叶菌唑和特殊乳化剂的重量比为1:70至70:1,优选为重量比1:40至40:1,更优选为重量比1:20至20:1。有效成分叶菌唑在叶菌唑杀菌剂中的重量含量为10%,所述的特殊乳化剂为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混合物,所述的润湿剂和分散剂的重量比为1:10至10:1。所述的润湿剂选择市售型号为fs3000的润滑剂,所述的分散剂选择市售型号为fs7pg的分散剂。所述的叶菌唑杀菌剂采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产品,其产品粒径平均在2微米以下,产品的悬浮率为90%以上,能够使产品均匀的吸附在作物的表面上,生产更高的防治效果。所述的叶菌唑杀菌剂还可以含有农药特殊乳化剂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作物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特殊乳化剂成分为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稳定剂或防冻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叶菌唑杀菌剂中还可以含有农药特殊乳化剂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作物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剂等剂型。1、悬浮剂,是不水溶固体农药或不混溶液体农药在水或油中分散体。主要组成有农药有效成分、润湿剂(fs3000)、分散剂(fs7pg)、增稠剂、防冻剂、ph调整剂、消泡剂,采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制得。润湿剂、分散剂用量总共重量百分比为0.1~13%,增稠剂为黄原胶、硅酸铝镁等中一种或几种,用量为0.02~0.06%,ph调整剂和消泡剂可视情况适量添加。2、水分散粒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经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再通过常规方法如流化床造粒、喷雾造粒、盘式造粒,对于流化床造粒、盘式造粒和喷雾造粒的制备见例如农药生产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与药效检验标准实用手册,第五章第三节975页至981页中所述方法。3、乳油,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如苯、甲苯、二甲苯、环己酮,并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混合物中制备的,可用的乳化剂的实例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或非离子乳化剂如烷芳基聚乙二醇醚、环氧丙烷、山梨糖醇脂肪酸脂、烷基聚醚。配制成的一种均相透明的油状液体,它与水混合后可形成稳定的乳状液。4、可湿性粉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是能均匀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其中除了活性成分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湿润利),例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木质素磺酸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为了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在常规超微粉碎或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5、颗粒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稀释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通过造粒机造粒例如流化床造粒法,是使粉体保持流动状态下,喷雾粘结剂溶液,使之凝集的造粒方法。该方法使混合、捏合、造粒、干燥、分级等工序均在一个装置中,在密闭状态下短时间完成。本发明所述的叶菌唑杀菌剂适用于制备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立枯病、白叶枯、细条病同领域病害的农药制剂。本发明所述的叶菌唑杀菌剂可以多种形式使用,并且通常在使用前最方便配制成水溶液形式,该叶菌唑杀菌剂的一种制备方法被称为“桶混”,由使用者将市售商品形式的各成分混合到一定量的水中。本发明所述的叶菌唑杀菌剂使用方法为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拌肥、撒施或灌根。本发明10%叶菌唑杀菌剂是经过特殊的复配乳化剂,使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产品,其产品粒径平均在2微米以下,并根据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效果,10%叶菌唑杀菌剂来判断有明显提高药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小麦锈病每亩用量在20~30克,提高杀菌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与其他单剂相比,本发明采用特殊的复配乳化剂,使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2、本发明为叶菌唑和特殊的复配乳化剂,使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产品,杀菌效果好,有利于降低和延缓抗性产生。3、叶菌唑和特殊的复配乳化剂,使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产品后,可以减少使用量,每亩用量在20~30克,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4、本发明10%叶菌唑杀菌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更胜一筹,能够药后迅速渗透蜡质层并且耐雨水冲刷性好。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室内生物毒力测定,作物安全性测定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作物安全性测定试验,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并且对水稻安全性测定试验结果为无药害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实施例1叶菌唑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1、试验条件小麦白粉病病菌(erysiphegraminis):选用小麦感病品种郑麦3166,每盆播种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备用。2、试验药剂叶菌唑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1%;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0%;叶菌唑原药与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均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6.4-2006,采用盆栽法测定叶菌唑及已唑醇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力。叶菌唑溶液:称取0.0100克叶菌唑95.1%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润湿剂fs3000与分散剂fs7pg重量比1:1混合物)的无菌水94.9ml,搅拌均匀,配ml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10、5、2.5、1.25、0.625、0.3125mg/l浓度备用。已唑醇溶液:称取0.0100克已唑醇95%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94.8ml,搅拌均匀,配ml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10、5、2.5、1.25、0.625、0.3125mg/l浓度备用。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备用的小麦叶面至全部润湿,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准备好的孢子悬浮液(在固体培养基上白粉病病菌的菌丝分化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深入到培养基内吸收养料;气生菌丝向空中生长,有些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最后配成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处理的小麦植株上,每处理1盆,4个重复,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麦苗接种后黑暗保湿培养12小时以上,保湿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5℃~20℃,然后在18℃~22℃的温室中培养,每天光照12小时以上。4、数据调查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的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0级:无孢子堆;1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10%;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10%~25%;7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9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5、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6、实验结果与分析叶菌唑和对照已唑醇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叶菌唑和对照已唑醇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ec50值分別为1.08和1.87mg/l,叶菌唑的毒力高于对照药剂已唑醇的毒力,是已唑醇的1.73倍。表1叶菌唑对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实施例2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1、试验条件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选用小麦感病品种郑麦3166,每盆播种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备用。2、试验药剂叶菌唑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1%;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0%;叶菌唑原药与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均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6.4-2006,采用盆栽法测定叶菌唑及已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叶菌唑溶液:称取0.0100克叶菌唑95.1%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94.9ml,搅拌均匀,配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12、6、3、1.5、0.75、0.375mg/l浓度备用。已唑醇溶液:称取0.0100克已唑醇95%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94.8ml,搅拌均匀,配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50、25、12.5、6.25、3.125、1.562mg/l浓度备用。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备用的小麦叶面至全部润湿,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准备好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处理的小麦植株上,每处理1盆,4个重复,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麦苗接种后黑暗保湿培养12小时以上,保湿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5℃~20℃,然后在18℃~22℃的温室中培养,每天光照12小时以上。4、数据调查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0级:无孢子堆;1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10%;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10%~25%;7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9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5、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润湿剂(fs3000)分散剂(fs7pg)关系才数(t)和ec50(95%置信限)。6、实验结果与分析叶菌唑和对照已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叶菌唑和对照已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別为0.101和1.788mg/l,叶菌唑的毒力高于对照药剂已唑醇的毒力,是已唑醇的17.70倍。表2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实施例3叶菌唑对小麦锈病病菌的毒力测定。1、试验条件小麦锈病病菌(pucciastriformis):选用小麦感病品种郑麦366,每盆播种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长至2叶1芯期,备用。2、试验药剂叶菌唑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1%;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0%;叶菌唑原药与对照药剂已唑醇原药均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6.15-2008,采用盆栽法测定叶菌唑及三唑酮对小麦锈病病菌的毒力。叶菌唑溶液:称取0.0100克叶菌唑95.2%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95.0ml,搅拌均匀,配ml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10、5、2.5、1.25、0.625、0.3125mg/l浓度备用。三唑酮溶液:称取0.0100克三唑酮95%原药,用0.2mldmf溶解,加入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94.8ml,搅拌均匀,配ml成100mg/l母液,再用含0.1%(重量百分含量)特殊复配乳化剂的无菌水稀释成50、25、12.5、6.25、3.125、1.5625mg/l浓度备用。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备用的小麦叶面至全部润湿,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准备好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处理的小麦植株上,每处理1盆,4个重复,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麦苗接种后黑暗保湿培养12小时以上,保湿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5℃~20℃,然后在18℃~22℃的温室中培养,每天光照12小时以上。4、数据调查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0级:无孢子堆;1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10%;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10%~25%;7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9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按公式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5、数据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润湿剂(fs3000)分散剂(fs7pg)关系才数(t)和ec50(95%置信限)。6、实验结果与分析叶菌唑和对照三唑酮对小麦锈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叶菌唑和对照三唑酮对小麦锈病病菌的ec50值分別为1.23和12.04mg/l,叶菌唑的毒力高于对照药剂三唑酮的毒力,是三唑酮的9.78倍。表3叶菌唑对小麦锈病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实施例410%叶菌唑悬浮剂(叶菌唑重量含量为10%,并含有特殊复配乳化剂(润湿剂fs3000与分散剂fs7pg重量比1:1混合物)10wt%)对小麦的室内安全性测定。1、试验条件在高6cm、直径15cm的塑料钵内装定量营养一致的土壤,播种干净饱满质量一致的小麦种子,放在温室内保持适宜的水肥管理培养,备用。2、试验药剂叶菌唑原药,含量(指重量百分含量)95.1%;叶菌唑原药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965.1-2010标准,在温室测定了10%叶菌唑悬浮剂(指叶菌唑重量含量为10%)对小麦的安全性,试验设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45、90、180gai/ha,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对照。评价10%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株高生长率、分蘖、抽穗、叶色的伤害等。4、药害症状描述分为变色、坏死、生长发育延缓、萎蔫、畸形。5、药害程度描述(1)变色施药后作物没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为很安全;施药后有少于10%的作物叶片有轻微变色,或3天~4天内可恢复为安全;施药后有11%~20%的作物叶片有明显变色,或7天~10天内可恢复为轻微药害;施药后有21%~50%的作物叶片有明显变色,10天内不可恢复为中度药害;施药后有50%以上的作物叶片有明显变色,且不可恢复为严重药害。(2)坏死施药后作物没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为很安全;施药后有少于10%的作物器官出现少数斑点或坏死,占作物器官面积1%以下,或增加1%以下的落叶、落花、落果为安全;施药后有11%~20%的作物器官出现少数斑点或坏死,占作物器官面积3%以下,或增加3%以下的落叶、落花、落果为轻微药害;施药后有21%~50%的作物器官出现少数斑点或坏死,占作物器官面积10%以下,或增加10%以下的落叶、落花、落果为中度药害;施药后有50%的作物器官出现少数斑点或坏死,占作物器官面积10%以上,或增加10%以上的落叶、落花、落果为严重药害。(3)生长发育延缓施药后作物没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为很安全;施药后作物21天内生长速率抑制率10%内为安全;施药后作物21天内生长速率抑制率11%~20%内为轻微药害;施药后作物21天内生长速率抑制率21%~50%内为中度药害;施药后作物21天内生长速率抑制率50%内为严重药害。(4)萎蔫施药后作物没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为很安全;施药后作物3天内叶片在中午有1小时~2小时短暂失水萎蔫,然后恢复为安全;施药后作物3天内叶片在中午有3小时~5小时失水萎蔫,早晚恢复为轻微药害;施药后作物3天~5天内叶片在一天内有5小时以上失水萎蔫,早晚恢复为中度药害;施药后作物萎蔫,且在5天后不能恢复为严重药害。(5)畸形施药后作物没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为很安全;施药后21天,有5%以内的植株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有片卷曲或扭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为安全;施药后21天,有6%~25%以内的植株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有片卷曲或扭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为轻微药害;施药后21天,有26%~50%以内的植株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有片卷曲或扭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为中度药害;施药后有50%以内的植株分蘖异常、生长不定根、侧向生长、徒长、有片卷曲或扭曲变形、茎缢缩、花穗变形为严重药害。6、药害程度的计算以生长速率抑制率或生长抑制率评价10%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生长速率计算公式为:生长速率抑制率计算公式为:或生长抑制率7、安全性评价结果试验过程中各处理未出现变色、坏死、生长发育延缓、萎蔫、畸形症状,具体药害症状,药害积度观察结果见表4和表5。表410%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安全性测定结果表510%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安全性试验药害症状观察原始数据从表4、表5试验结果数据表明,10%叶菌唑悬浮剂混配对小麦进行均匀喷雾,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小麦安全。实施例510%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锈病的田间试验。1、试验条件试验对象:小麦锈病(p.reconditavar.tritcierikssethenn)试验作物:小麦2、试验药剂10%叶菌唑悬浮剂(叶菌唑重量含量为10%),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三唑酮重量含量为15%),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试验处理设计及方法试验处理设计及方法该试验共设计四个处理,见表6表6供试药剂试验设计处理编号药剂有效成分量(gai/ha)110%叶菌唑悬浮剂15210%叶菌唑悬浮剂30310%叶菌唑悬浮剂454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5清水对照---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处理间有间隔,周围设有保护行。4、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基于上海市金山区进行,试验地常年种植小麦,管理比较精细,当时锈病发病期。5、施药次数及喷药方式试验人员于施药2次。喷雾器操作正常,施药基本无偏差。试验地病情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发生,正值发病初期。6、调查内容及方法末次药后9天调查,小区随机选取五点调查,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顶部三片叶(若有旗叶则包括旗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7、防治效果公式计算:8、结果与分析生物统计采用邓肯氏σ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可以得知,10%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与用药量成正相关系。供试药剂3防效达到90.2%,防效显著,但与供试药剂1、2处理的防效存在差异显著性。供试药剂1的防效最低,但也达到78%以上。结果见表7。表710%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试验结果处理编号药剂处理平均病指平均防效(%)110%叶菌唑悬浮剂21.2078.2210%叶菌唑悬浮剂13.6487.1310%叶菌唑悬浮剂9.2690.24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3877.95清水对照58.500.009、产品质量控制本发明的杀菌剂物,采用纳米级棒式砂磨机加工成产品,其产品粒径平均在2微米以下,在防治小麦病害使用中悬浮率可达到95%以上,保证了其发明的杀菌剂物产品质量,能够使产品均匀的吸附在作物的表面上,产生更高的防治效果。表810%叶菌唑悬浮剂质量指标,表910%叶菌唑悬浮剂十批产品实测数据。表810%叶菌唑悬浮剂质量指标表910%叶菌唑悬浮剂十批产品实测数据10%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推荐使用剂量15~45g(a.i)/hm2喷雾使用。试验结果表明,10%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且持效性较长,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而且,该药剂的各个处理均未见药害现象,对作物表现安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能有效防治小麦多种病害,节省了用药量与用工成本,对环境保护性好。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