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复方抗菌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913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复方抗菌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N-乙酰-D-氨基葡萄糖及其药物可接受的盐的抗菌用途,具体的说是涉及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各种抗生素制成的复方抗菌药物以及N-乙酰-D-氨基葡萄糖在制备复方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细菌被认为是单细胞的生物,各个细菌独立地进行生命活动,彼此之间并不发生太多的联系。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实际上细菌的单个细胞与细菌的群体表现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细菌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来说,细菌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细菌菌落作为整体而表现的,其表现类似于多细胞生物(Shapiro,J.A.“Bacteriaas multicellular organism.”Scientific American 1988,25682-89)。本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细菌会生成类似于波的菌落图形,表现出有规律的生命活动现象。这一现象对于认识细菌的生命规律是令人感兴趣的,本发明人等将此现象命名为“生物波”(徐启旺等,微生物生长的群体、周期和波,自然杂志,1992年,15(3),195-197),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刘俊康等,生物波理论的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4,6(6),40-46;徐启旺等,生物波的非平衡机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7(增刊),320-325)。
本发明人等在对生物波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形成为波状的菌落,成细菌生长旺盛和抑制交替存在的状态,在细菌生长抑制的部分,细菌不分裂、形状纤细、代谢程度低、但活动能力强,本发明人等将其称为潜生体(CGC)〔邓国宏,等。绿脓杆菌水中生存的非周期性变化观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19(3)197-201〕。在进一步研究人体病理生理时,发现细菌在有抗菌物质的环境中大量转变为潜生体(CGC),在潜生体(CGC)的状态下,细菌对抗生素极不敏感,即使应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也难以将其杀死〔邓国宏。抗菌药物对细菌潜生体的作用。大自然探索,1999;18(69)67-68〕。而一旦抗生素消失或浓度降低到MIC以下水平,细菌适应环境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即迅速断裂而成个体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菌落。实验研究表明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均可诱导成CGC,体内试验包括动物及人体均证明这一作用与体外一致(王振维等,潜生体自旋性实验观察,中国公共卫生,2000,16(5),1-3;Liu,Junkang,et al,Turbulene under themicroscope,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2000,00(1),1-7)。
本发明所涉及到的细菌CGC,不分哪类细菌所形成的均可对人体产生损伤。已经发现,细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发生的形态纤细状改变,生理上代谢低下、毒性上发生改变,对机体的损伤与同一种细菌正处于繁殖体时有很大差别(郭刚,黄春基等。抗生素Sub-MICs诱导的纤细菌与潜生体的比较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3-C))。但是以往这种差别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细菌向潜生体的转变导致抗生素的用量不断增加,而效果却逐渐降低,从而增加了误诊、乱投药的可能性,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延误治疗时机,引起大量的药物不良反应。
本发明人等经过长期研究,已经证明细菌CGC是人类接触化学物质所致,特别是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使肠道细菌发生CGC变化。已经发现,慢性腹泻、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肠易激综合征(IBS),都是由于CGC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徐启旺.肠易激综合征的细菌潜生体发病机制.科学,1998;1059-61)。
本发明人等在进行生物波理论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波动有其内在的调控机制,可以利用化学物质对生物波动过程进行调节,经分离纯化和鉴定,确定有一种物质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确认有促进波动的生物波作用(黄辉等,细菌生物波调控因子实验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21(3),178-180)。
N-乙酰-D-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已知物质(2-acetylamino-2-deoxy-D-glucoSe;N-acetyl-D-(+)-glucosamine;GlcNAc;CAS No.7512-17-6)。结构如下 N-乙酰-D-氨基葡萄糖已被公开用于牙周炎(WO91/02539A1)、炎性肠疾(WO99/53929A1)、角膜疾病(JP10-287570A2)、前列腺肥大(US5,116,615)等疾病的治疗,制备防治微生物感染的疫苗(WO97/18790A3),以及美容(JP59-13708A2)、洗发制剂(JP2-11505A2)等。近年来本发明人等对其促波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作为治疗IBS的新药应用的中国专利申请(CN1156027号公报),以及用于抗细菌定植的治疗剂(专利申请号01104884.0),但是对于治疗抗生素所致细菌CGC以及由此引发的疾病的作用还没有报道,也没有以其作用于细菌从而增强抗生素效果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等在进行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促波作用研究的时候,意外地发现N-乙酰-D-氨基葡萄糖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转变为潜生态,从而可以显著增进各种抗生素的作用效果,由此而完成了本发明。
就是说,本发明涉及N-乙酰-D-氨基葡萄糖及其药物可接受的盐的抗菌用途,具体地说是涉及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制成的复方抗菌药物以及N-乙酰-D-氨基葡萄糖在制备复方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体内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通过给予患者治疗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治疗有效量的抗生素,从而增强抗生素治疗作用的方法,以及通过给予患者治疗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治疗有效量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治疗的细菌感染或者致病性增殖所导致疾病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通过给予患者治疗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治疗有效量的抗生素,从而预防或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体内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的方法。
发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详细叙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药物/组合物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结构如下 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各项理化数据如下分子式C8H15NO6分子量221.21(精确分子量221.2096)熔点201-204℃N-乙酰-D-氨基葡萄糖可以是各种来源的,关于其制备,国内外多采用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方法,也有直接从已知的方法制得。例如WO97/31121公开的从甲壳素多糖酶法制备N-乙酰-D-氨基葡萄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6-3273493公开的一种将甲壳素多糖部分酸水解获得N-乙酰-壳寡糖,然后再经酶处理得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方法。
本发明的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药物/组合物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可以使用其游离碱或者药物可接受的盐。作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药物可接受的盐,例如可以使用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无机酸形成的盐酸盐、氢溴酸盐、硼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硫酸氢盐和磷酸氢盐,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有机酸形成的柠檬酸盐、苯甲酸盐、抗坏血酸盐、甲基硫酸盐、萘乙磺酸盐、苦味酸盐、富马酸盐、马来酸盐、丙二酸盐、草酸盐、琥珀酸盐、乙酸盐、酒石酸盐、甲磺酸盐、甲苯磺酸盐、羟乙磺酸盐、α-酮戊二酸盐、α-甘油磷酸盐和葡萄糖-1-磷酸盐等。上述单体或者可药用盐均可以使用按照已知方法所制备者或者市售产品。
本发明涉及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组合物、药物中,抗生素是指应用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可以对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具有化学治疗作用的物质。本发明中所述的抗生素,可以是发酵、半合成或者全合成的,对此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由产抗生素的微生物(霉菌、放线菌等)发酵获得的抗生素,或者是采用发酵所得的抗生素经过结构改造、母核相同或者类似的半合成抗生素,或者是与常规抗生素结构类似的全合成抗生素,也包括各种全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常规也视为抗生素的化疗药物如喹诺酮类化合物等。
本发明中所述的抗生素,只要是作用于细菌等,可以诱导其产生潜生态,就可以应用本发明的组合物/药物。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抗生素包括但不限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分子中具有氨基糖苷结构的抗生素,例如由链霉菌产生的或以其为基础半合成的链霉素(II)、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沙加霉素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具有青霉烷酸母核结构(III)的天然或者半合成的抗生素单体或者其各种可药用盐等,例如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青霉素V等;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但不限于此。 (X=H,OCH3)本发明所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具有头孢烷酸(IV)或者氧头孢烯(V)母核结构的合成、半合成或者天然抗生素,例如头孢立新、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呋新、头孢噻肟、拉氧头孢等,但不限于此。 Z=S(IV),(X=H,OCH3)=O(V)本发明所述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以外的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VI)、但不具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结构的合成、半合成或者抗生素,例如诺卡霉素、具有碳青霉烯结构(VII)的硫霉素、亚胺培南;具有硫青霉烷结构(VIII)的舒巴坦、它唑巴坦、舒它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氧青霉烷结构(IX)的克拉维酸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氯霉素类抗生素,是指具有与氯霉素(X)类似结构的合成、半合成或者天然抗生素或其衍生物,例如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甲砜霉素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是指例如具有林可霉素(XI)或其类似物、衍生物等结构的抗生素,例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例如红霉素、螺旋霉素(XII)、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盐、酯等衍生物,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中所述的喹诺酮类属于合成化学治疗药物,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但是本文中为了简明起见,从其药效出发也认为它属于抗生素,在本说明书的叙述中对此不加区别。喹诺酮类化合物包括萘啶酸类母核(XIII)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噌啉羧酸类母核(XIV)的依诺沙星,吡啶并嘧啶羧酸类母核(XV)的吡哌酸等,但不限于此。 X=C,Z=C(XIII)C,N(XIV)N,N(XV)本发明中所述的四环素类,是指由放线菌类等产生的具有菲烷基本骨架的天然、半合成或合成抗生素,例如四环素(XVI)、金霉素、土霉素等,但不限于此。 可以被抗生素诱导产生潜生态的细菌,包括但不限于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病原菌和常居菌群,厌氧的和兼性的细菌等。
虽不拟拘泥于任何已有理论,但是本发明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并用可以增强药效的机理考虑如下抗生素是通过细菌的反应而发挥作用,当细菌转变为潜生体时,对抗生素不发生反应,而使抗生素无效;N-乙酰-D-氨基葡萄糖能够使潜生体回复为细菌繁殖体形态,从而使之对抗生素敏感,以此增强抗生素药效。
本发明复方制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共同使用时,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的用量和比例因抗生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因为由于N-乙酰-D-氨基葡萄糖具有抗生素增效作用,故抗生素的用量可以采用常规用量或者少于常规用量,例如减少到常规的50%甚至更少。N-乙酰-D-氨基葡萄糖本身无毒,因此其用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每日用量可以为100mg~10g的范围。具体来说当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组合时,两者比例可以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1∶1.6~1∶5。如复方链霉素,注射剂,用于静滴或肌注,成人用量为1g/天。复方卡那霉素,注射剂,用于肌注,用量为300mg/天,8小时/次。复方庆大霉素注射剂,用于肌注或静滴,用量为90-300mg/天,8小时/次。以上所述的剂量是抗生素的,以下同。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5~1∶30。如复方螺旋霉素,按比例混合粉末制成胶囊,口服,用量为2-3g/天,8小时/次。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喹诺酮类=1∶2~1∶15。如,制成复方诺氟沙星,胶囊,口服,用量为1200mg/天,8小时/次;复方环丙沙星,胶囊,口服,用量为1200mg/天,8小时/次,也可制成注射剂,静滴,200mg/次,1-2次/天。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林可霉素类抗生素=1∶2.5~1∶10。例如,混合粉末制成胶囊,每天0.6-1.8g;也可制成针剂静滴。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氯霉素类抗生素=1∶2.5~1∶10。混合药粉,作成糖衣片或糖浆,口服,25-50mg/kg;或为注射剂,肌注或静滴,1-2g/天,2-4次/天。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四环素类抗生素=1∶1~1∶30。作成胶囊或糖衣片,口服,1-2g/天;也可作成针剂静滴,1-1.5g/天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2.6~1∶5。如,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呋新混合作成注射剂,用于静滴或肌注,1.5-6g/天,2次/天;与头孢噻肟混合作成注射剂,用于静滴或肌注,2g/天,2次/天。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青霉素类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青霉素类=1∶1~1∶30。如,与氨苄青霉素混合作成胶囊,口服,50-100mg/kg/天,作成针剂,肌注或静注,100-200mg/kg/天;与羧苄青霉素作成注射剂,肌注或静滴,4-8g/天,4次/天。
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合时,比例为N-乙酰-D-氨基葡萄糖∶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1∶8~1∶50。如,与头孢西丁作成注射剂,静注或肌注,8-10g/天;制成复方氨苄西林-舒巴坦注射剂,1.5-6g/天,2-3次/天,肌注或静注.
应予说明,当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组合使用时,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二者可以制成复方制剂同时使用,也可以分别制成制剂,同时或者相继应用,例如可以先给予抗生素,过一段时间再服用N-乙酰-D-氨基葡萄糖;或者反过来先服用N-乙酰-D-氨基葡萄糖,再给予抗生素,对此不加限制。
以下实验实施例证明本发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组合对抗CGC的作用和预防治疗肠道菌群紊乱、肠易激综合症等作用。
以下所用的抗生素均为市售品,购自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药房.
实验例1复方抗菌剂中氨基糖甙类和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不同比例对大肠杆菌CGC诱导实验本试验选用大肠杆菌(33310号,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抗生素取各种浓度,N-乙酰-D-氨基葡萄糖用量从10mg到300mg进行格子法设计。分别进行平皿涂布,药物采用K-B法。在药物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显微镜下观察。每个视野中,菌体长度在50μm以上,数量在5个以上为CGC阳性,用“+”表示;每个视野中,菌体长度在50μm以内,数量在0~4个为CGC阴性,用“-”表示。此时两种物质的比例为“有效比例”,实验结果统计于下表1-1~表1-9。
表1-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选用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用量均是50mg到5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氨基糖甙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1.6~1∶5。
表1-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选用螺旋霉素,用量300mg到15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5~1∶30。
表1-3喹诺酮类选用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用量均是150mg到6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2~1∶15。
表1-4林可霉素类抗生素选用林可霉素,用量均是100mg到7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2.5~1∶10。
表1-5氯霉素类用量是100mg到7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2.5~1∶10。
表1-6四环素类选用四环素,用量是10mg到3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1~1∶30。
表1-7头孢菌素类选用头孢呋新和头孢噻肟,用量均是50mg到8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2.6~1∶5。
表1-8青霉素类选用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用量均是10mg到3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1~1∶30。
表1-9其它β-内酰胺类选用头孢西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用量均是500mg到2500mg

结论在阻止大肠杆菌CGC形成的复方抗菌剂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效比例为1∶8~1∶50。
实验例2N-乙酰-D-氨基葡萄糖抗生素复方制剂在体外阻止细菌CGC形成的功效实验本试验在体外分别对革兰氏阴性兼性菌、革兰氏阴性厌氧菌、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分别进行平皿涂布,实验药物和对照药物分别以相同体积的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取10微升制备药敏纸片,药物实验采用K-B法,观察CGC形成被抑制情况,实验结果见表2-1~2-9。
表2-1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与氨基糖甙类抗菌卡那霉素300mg制成复方针剂,对照药物为相同剂量的卡那霉素。

以上菌种,鉴定至属。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氨基糖甙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2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抗菌复方制剂(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螺旋霉素900mg,粉末混合)对照药物为螺旋霉素900mg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3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抗菌复方制剂(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诺氟沙星400mg混合而成)对照药物为相同剂量诺氟沙星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4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与林可霉素(400mg)组成复方制剂,对照药物为林可霉素(400mg)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林可霉素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5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与氯霉素(400mg)作成复方制剂,对照药物为氯霉素(400mg)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氯霉素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6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50mg)与四环素(150mg)组成复方制剂,对照药物为四环素(150mg)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四环素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7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抗菌复方制剂,(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与头孢呋新300mg混合),对照药物为头孢呋新300mg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8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青霉素类抗菌复方制剂,(N-乙酰-D-氨基葡萄糖150mg,氨苄西林150mg混合组成)对照药物为氨苄西林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β-内酰胺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表2-9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复方制剂(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氨苄西林-舒巴坦1500mg混合组成),对照药物为氨苄西林-舒巴坦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组合的复方抗菌制剂与单独使用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相比,在体外可有效地阻止消化道常见的细菌转变为CGC。
实验例3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复方抗菌制剂体内阻止CGC形成的效力试验。
选用Wistar大鼠,实验观察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有效比例组成复方制剂对感染鼠伤寒杆菌的大鼠和未感染大鼠体内试验(以下示例中给出的是药物组成比例。其剂型同前所述。取等量的不含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抗生素作为对照。大鼠用药量为人用量(如前所述)的每千克药量乘以6.5倍。实验采取随机分组,每组15只。
给药剂量采用有效剂量的肌肉注射或口服,持续1周。每天进行2次粪便CGC检查,第七天进行了肠粘膜CGC定植检测确定与粪便中CGC的对应关系,粪便有CGC及肠粘膜CGC定植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表示方法为总的动物实验只数为分母,阳性的动物数为分子。结果如下实验例3-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卡那霉素(2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氨基糖甙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卡那霉素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氨基糖甙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螺旋霉素(9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螺旋霉素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3喹诺酮类药物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环丙沙星(5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环丙沙星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4林可霉素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林可霉素(4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林可霉素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5氯霉素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氯霉素(4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氯霉素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6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50mg)+四环素(15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四环素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7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头孢呋新(3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头孢呋新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8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氨苄西林(20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β-内酰胺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氨苄西林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β-内酰胺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3-9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100mg)+头孢西丁(150mg)结论感染鼠伤寒杆菌大鼠及未感染大鼠给予有效剂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复方抗菌制剂后粪便中CGC及肠粘膜CGC的阳性率为0(0/15),而仅给头孢西丁的感染大鼠和未感染大鼠CGC阳性率均为100%(15/15)。粪便中的CGC阳性与肠粘膜CGC定植阳性两者结果吻合。表明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复方抗菌制剂在动物体内能有效地阻止CGC的形成。
实验例4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复方制剂对细菌CGC导致菌群紊乱预防作用实验观察对照各组大鼠15只,分别单一给予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螺旋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头孢呋新、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西丁或氨苄西林-舒巴坦,均采用有效剂量,2次/天,连续15天,检测肠道菌群结果;实验各组分别给予如实验例1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螺旋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头孢呋新、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西丁或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有效复方制剂,也连续给药15天,检测肠道菌群。结果对照各组肠道常居菌种类由开始的12种减少为5种,革兰氏阳性杆菌与阴性菌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出现大便含水量由平均45%上升到60%(腹泻症状),实验各组未出现上述表现。结论复方制剂不出现菌群失调,避免菌群失调症发生。
实验例5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复方抗菌制剂有效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的功效实验。
选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给予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抗生素复方制剂,对照组单纯给予有效剂量的抗生素。肌肉注射,连续10天,试验组给予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氨基糖甙类复方抗菌制剂,采取有效剂量连续给药10天,观察给药期间和停药1周内的大鼠粪便,确认CGC的存在与否。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未检出CGC。在此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的刺激试验,观察到两组IBS的发生率。
实验例5-1氨基糖甙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卡那霉素,对照卡那霉素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氨基糖甙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2大环内酯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螺旋霉素,对照螺旋霉素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大环内酯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3喹诺酮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环丙沙星,对照环丙沙星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给药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喹诺酮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4林可霉素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林可霉素,对照林可霉素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林可霉素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5氯霉素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氯霉素,对照氯霉素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氯霉素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6四环素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四环素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四环素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7头孢菌素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头孢呋新,对照头孢呋新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8青霉素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氨苄西林,对照氨苄西林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青霉素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实验例5-9其它β-内酰胺类药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头孢西丁,对照头孢西丁结果对照组大鼠粪便中出现大量的CGC,停药一周后,大鼠粪便中仍有CGC存在,试验组大鼠粪便中未检出CGC。电刺激、川椒水灌胃、寒冷与束缚等诱导IBS发生率,给药组均为0(0/30),对照组分别为33%(10/30)、33%(10/30)、33%(10/30)。
结论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其它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能有效地预防细菌CGC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
权利要求
1.含有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制成的复方抗菌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物,其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是其游离碱或者可药用盐,抗生素选自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中所述药物为注射剂、片剂、胶囊及其它混合形式的制剂。
4.N-乙酰-D-氨基葡萄糖在制备复方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应用,其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是其游离碱或者可药用盐,抗生素选自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6.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抗生素的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体内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应用,其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是其游离碱或者可药用盐,抗生素选自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8.通过给予患者治疗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治疗有效量的抗生素,从而增强抗生素治疗作用的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是其游离碱或者可药用盐,抗生素选自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0.通过给予患者治疗有效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治疗有效量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治疗的细菌感染或者致病性增殖所导致疾病的方法。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N-乙酰-D-氨基葡萄糖在与抗生素组合制备复方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抗生素在抗细菌感染治疗中,可引起病原菌转变成称之为潜生体(Cryptic growth cell,CGC)的纤细状变化,促成病原菌形成群集而产生生理性耐药。用药的同时也可致体内的常居菌群引起CGC变化,而发生抗生素治疗后的并发慢性病症,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甚至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形成慢性功能疾病。在抗菌治疗的时候给予抗生素和N-乙酰-D-氨基葡萄糖的复方制剂可阻止细菌CGC形成,预防抗生素用药后的并发症发生。
文档编号A61K31/7008GK1471920SQ02127150
公开日2004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9日
发明者徐启旺, 刘俊康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苏州市巴微医药开发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