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自动脱水烘干装置的染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162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自动脱水烘干装置的染纱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带自动脱水烘干装置的染纱机。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讲究集约式流水线生产,而高新技术企业更是从机械化生产到自动化生产的转变,将冗长繁琐的流水线压缩成几个大的模块化生产车间,并且将普通的机械化电气化的人工值守操作的设备转化为自动控制式,甚至是集中化的系统控制,对于企业的生产加工效率而言是成倍提高。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染纱和烘纱都是生产很重要的环节,而染纱机往往体积庞大而又操作繁琐,需要人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跟进,防止出现色块不均、脱色漏色等生产纰漏,过程对工人操作要求比较高,并且劳动强度较大。而当染纱工序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纱料转移,将纱料放置到烘干装置里面进行烘纱工序,而这之中,需要工人熟练的生产经验,把控加热烘干的压力、时间和温度等要素,才能将纱料的颜色彻底稳定、均匀,并且符合后续的加工要求,一旦在这中间出现差异,则会使得一批次产品出现质量不必要的波动,增加了废品率,这无疑对厂家来说增加了在操作工人方面的成本和生产成本,长远来看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另外从染纱到烘纱这之中,需要人为进行转移,增加了工序,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各种方面来看,都需要一台新的设备改进这一不利局面。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实用的、使用效果好的新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带自动脱水烘干装置的染纱机,包括染缸、染液循环系统、提纱装置、加压装置、烘干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缸为长方体,所述的染液循环系统包括染液循环管路、喷淋器和泵,所述的提纱装置为提纱辊、导向辊和电机,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压力泵以及阀门,所述的烘干装置包括榨水辊、泄流阀以及加热回路。

所述的染液循环系统各个部件依照如下特征设置:所述的染液循环管路穿插于染缸内外侧,顺着染缸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起始处分有一条管路连接至染缸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喷淋器设置在染液循环管路上,所述的泵安装在染缸外侧,位于染缸宽度方向的一端,接入染液循环管路作为动力源。

所述的染液循环管路共有两条,每一条都分为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横跨于染缸上部,所述的第二管路穿插于染缸内外两侧,并且,第二管路分两段,第一段从染缸的前三分之一的底部导出,再从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底部交界处导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处,第二段从染缸的中三分之一的底部导出,再从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底部交界处导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处。

所述的提纱辊有40根,沿着染缸长度方向从后向前设置,横穿于染缸内部,分为上下两组,每组20根,每隔3根提纱辊设置有电机作为动力辊,上方提纱辊的电机设置于染缸左部外侧,下方提纱辊的电机设置于染缸右部外侧,所述的染缸前端上的所述提纱辊的下方和所述的染缸的后端上的所述提纱辊的上方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导向辊,共有11根,其中1根设置在上方提纱辊水平高度之上,剩余10根布置于下方提纱辊附近。

所述的压力泵设置在染缸后部,通过管道与阀门相连,所述的阀门设置在染缸外壁,联通到染缸内壁,所述的阀门共有3个,分别对应染缸的前三分之一处、中三分之一处以及后三分之一处。

所述的泄流阀设置于染缸前三分之一处、中三分之一处以及后三分之一处的两侧,共有6个,所述的榨水辊两两一组,共有9组,设置于下方提纱辊之间的空隙处,可以上下开合活动,由小型电机驱动,所述的加热回路均布环绕于染缸内壁,由耐热耐腐蚀的涂料包裹着的电阻线路组成。

本实用新型将染纱和烘纱结合到了一个空间内进行,大大简化了生产的过程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还通过自动化控制设备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电子监控和数控操作,既能够使得生产的纱料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生产质量水平,且质量符合生产要求,又降低了劳动工人的操作要求以及劳动强度,也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节约了企业的开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请结合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带自动脱水烘干装置的染纱机,包括染缸1、染液循环系统、提纱装置、加压装置、烘干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缸为长方体,所述的染液循环系统包括染液循环管路2、喷淋器3和泵4,所述的提纱装置为提纱辊5、导向辊6和电机7,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压力泵8以及阀门9,所述的烘干装置包括榨水辊10、泄流阀11以及加热回路12。

所述的染液循环系统各个部件依照如下特征设置:所述的染液循环管路2穿插于染缸1内外侧,顺着染缸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起始处分有一条管路连接至染缸1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喷淋器3设置在染液循环管路2上,所述的泵4安装在染缸1外侧,位于染缸1宽度方向的一端,接入染液循环管路2作为动力源。

所述的染液循环管路2共有两条,每一条都分为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所述的第一管路横跨于染缸1上部,所述的第二管路穿插于染缸1内外两侧,并且,第二管路分两段,第一段从染缸1的前三分之一的底部导出,再从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底部交界处导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处,第二段从染缸1的中三分之一的底部导出,再从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底部交界处导入,并延伸至第一管路处。

所述的提纱辊5有40根,沿着染缸1长度方向从后向前设置,横穿于染缸1内部,分为上下两组,每组20根,每隔3根提纱辊5设置有电机7作为动力辊,上方提纱辊5的电机7设置于染缸1左部外侧,下方提纱辊5的电机7设置于染缸1右部外侧,所述的染缸1前端上的所述提纱辊5的下方和所述的染缸1的后端上的所述提纱辊5的上方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的导向辊6,共有11根,其中1根设置在上方提纱辊5水平高度之上,剩余10根布置于下方提纱辊5附近。

根据附图2可以看出,提纱辊5实际的工作长度并不是全场,而是中间一段距离,而第一和第二管路延伸进来后,两条管路之间的间距比提纱辊5要宽,所以在进行染纱操作的时候,管路并不会干涉到纱料的行进轨迹。当工作状态时,实际染料浸染的高度并不会比上方提纱辊5的高度更高,令纱料在行进过程中,是处于出水——入水——出水反复的过程,这样能够实现多次浸染,令染料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反复浸润纱料,达到比较好的染色效果,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纱料染色效果稳定,还配备了喷淋器3,该喷淋器均布在上方管路处,能保证露出染料的纱料能够完全被喷淋,进一步使得染料染色均匀。

所述的压力泵8设置在染缸1后部,通过管道与阀门9相连,所述的阀门9设置在染缸1外壁,联通到染缸1内壁,所述的阀门9共有3个,分别对应染缸1的前三分之一处、中三分之一处以及后三分之一处。

通过压力泵8的作用,能够制造高压气体,而长行程容易造成压力不稳,所以配备了压力阀9,令高压气体能够稳定地进入染缸1,并在工作完毕后再稳定排出,实现了压力的平稳调整。

所述的泄流阀11设置于染缸1前三分之一处、中三分之一处以及后三分之一处的两侧,共有6个,所述的榨水辊10两两一组,共有9组,设置于下方提纱辊5之间的空隙处,可以上下开合活动,由小型电机驱动,所述的加热回路12均布环绕于染缸1内壁,由耐热耐腐蚀的涂料包裹着的电阻线路组成。

实际工作时,泄流阀11可连接至染料存储池,在完成染纱工序时,通过操控泄流阀11,将染液排放至燃料存储池处,方便接下来的榨水烘干程序,当染料排除完毕后,加热回路12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加热温度进行升温,并且,提纱辊5继续带动纱料行进,此时,榨水辊10由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压缩两辊之间的空隙,直至加紧纱料而不影响纱料行进,就实现了一遍榨水一遍烘干的程序,与此同时,多余被榨取出来的染料也能够通过泄流阀11及时排除出去。

所述的自动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电脑以及各种传感器组成,所述的中央控制电脑与染缸、染液循环系统、提纱装置、加压装置与烘干装置的电控部件连接,所述的传感器包括如下几种:流速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上述几种传感器都与中央控制电脑相连,并按照如下方式设置:

所述的流速流量传感器设置于喷淋器3、染液循环管路2、泄流阀11及泵4处,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染缸1内壁及染液循环管路2处,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染缸1内壁、染液循环管路2、提纱辊5和泵4处,所述的酸碱度传感器设置于染缸1内壁处,所述的水位传感器设置于染缸1内壁处。

下面用实施例来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操作人员通过中央控制电脑,启动设备并设定好工作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值,这些参数值的历史参考值能够作为参考数据预先给操作人员查看,方便不熟手的操作人员能够快速设定好这些必要数值,然后染纱工序开始,流速流量传感器将设备的各个部分的流速流量数据传送至中央控制电脑,当过高或者过低的时候,中央控制电脑就会控制泵以及各个阀口的开合情况来调整流速流量,使得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同样,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也起到同样的效果,对于不能通过设备自行调整如染料酸碱度情况,则会通过中央控制电脑反馈给操作人员,再进行对应的处理,最终实现完整的染纱烘纱过程,压缩了工序,提高了效率,稳定了生产质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