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860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粘滞阻尼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提高硅油加注品质和效率的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粘滞阻尼器加装硅油的过程中,硅油中气泡的去除主要自然沉淀法、人工搅拌法。这种原始的方法,耗时长,同时去除气泡的质量情况无法评估,加工效率低,质量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去除粘滞阻尼器内硅油气泡的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其中:包括硅油容器、硅油加注管、阻尼器、抽真空系统、抽真空管和密封覆膜,阻尼器上端开放,下端封闭,阻尼器内设有阻尼腔,阻尼器下端开设有进油孔,进油孔与阻尼腔连通,密封覆膜将阻尼器完全密封包覆,硅油容器连接硅油加注管的一端,硅油加注管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覆膜与进油孔连接,硅油加注管与密封覆膜的连接处密封,抽真空系统连接抽真空管的一端,抽真空管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覆膜后,从阻尼器上端伸入阻尼腔中,抽真空管与密封覆膜的连接处密封,密封覆膜的上部内侧固定有一挡板,挡板的直径大于阻尼腔上端直径,挡板能将密封覆膜与阻尼器上端隔开。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硅油加注管与密封覆膜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胶密封。

上述的抽真空管与密封覆膜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胶密封。

上述的抽真空管穿过挡板并与挡板固定连接。

上述的密封覆膜下端开口,密封覆膜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条,密封覆膜的开口能通过密封条密封。

上述的抽真空系统为抽真空泵。

本实用新型在阻尼器外部使用覆膜包裹隔绝空气,只留出加注硅油管路和抽真空管路,在加注硅油的过程中,对覆膜包裹的阻尼器进行抽真空处理,真空度达到0.95,阻尼器腔体内形成负压,高粘度硅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阻尼器,当硅油完全流入阻尼器后,加注完成,由于硅油从下至上流动,且阻尼器内真空度很高,因此加注的硅油中无气泡,从而缩短沉淀时间,提高硅油加注质量。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器上部开放,如果不设置挡板,抽真空时会将上部的密封覆膜吸入阻尼腔中,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外径大于阻尼腔的挡板,将密封覆膜与阻尼腔隔开,使密封覆膜不会进入阻尼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缩短沉淀时间,加快生产效率。

2、消除加注硅油产生的气泡,质量改善,提高产品实际性能。

3、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没有安装阻尼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硅油容器1、硅油加注管2、阻尼器3、阻尼腔31、抽真空系统4、抽真空管5、密封覆膜6、挡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其中:包括硅油容器1、硅油加注管2、阻尼器3、抽真空系统4、抽真空管5和密封覆膜6,阻尼器3上端开放,下端封闭,阻尼器3内设有阻尼腔31,阻尼器3下端开设有进油孔,进油孔与阻尼腔31连通,密封覆膜6将阻尼器3完全密封包覆,硅油容器1连接硅油加注管2的一端,硅油加注管2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覆膜6与进油孔连接,硅油加注管2与密封覆膜6的连接处密封,抽真空系统4连接抽真空管5的一端,抽真空管5的另一端穿过密封覆膜6后,从阻尼器3上端伸入阻尼腔31中,抽真空管5与密封覆膜6的连接处密封,密封覆膜6的上部内侧固定有一挡板7,挡板7的直径大于阻尼腔31上端直径,挡板7能将密封覆膜6与阻尼器3上端隔开。

实施例中,硅油加注管2与密封覆膜6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胶密封。

实施例中,抽真空管5与密封覆膜6的连接处通过密封胶密封。

实施例中,抽真空管5穿过挡板7并与挡板7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密封覆膜6下端开口,密封覆膜6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条,密封覆膜6的开口能通过密封条密封。

实施例中,抽真空系统4为抽真空泵。

按图1所示安装好粘滞阻尼器抽真空装置,启动抽真空系统4进行抽真空,高粘度硅油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会缓慢的流入阻尼器3的阻尼腔31中,由于是由下向上慢慢进入,不会在注入的过程中产生气泡,在注入完成后拆除覆膜和抽真空附件,即可完成硅油加注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粘滞阻尼器与外界隔离,真空系统有其专用性,尤其适合用于上部开放式的粘滞阻尼器,并通过该系统来改善除气泡效率、质量。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密封覆膜,可以实现复杂形状的粘滞阻尼器的整体密封,简化了多种尺寸阻尼器需要多种抽真空工装的要求;同时密封整体覆膜技术可以防止单一阻尼器抽真空加注硅油时通过阻尼器轴封进入空气,导致硅油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注硅油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