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及其组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368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及其组装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出水控制装置,尤指一种装设在水龙头的出水端内且可便于拆装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提高一般人节约用水的意愿的其中一种方法是使用可节水、控水的省水器材,让人们可以在不改变用水习惯的前提之下,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现有技术是省水器材,除了有外挂在水龙头的出水端外部、可便于安装的节水阀或起泡头,也有隐藏在水龙头的出水端内部、可不影响水龙头的外型设计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如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号数第WO 2014/197903 A1号专利案所示,其中该出水控制装置装设在一水龙头的出水管中,该出水管是由两个相对接的半壳体所组成,因此不管在组装或拆卸时,都必须先将该出水管的两个半壳体相互分离,才能将该出水控制装置组装于该半壳体之间或从该半壳体取下,过程相当繁杂,且由两个半壳体所组成的出水管还容易发生水从该两半壳体间之缝隙渗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的组装件,其可使该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简便地组装在一一体成型的出水管中。

为了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的组装件,其具有一头部、一出水管部、一内管部与一螺纹部,该头部具有一穿孔与一驱动凹槽,该穿孔轴向贯穿该头部的外端面与内端面,该驱动凹槽内凹形成于该头部的环侧面,该出水管部轴向突伸形成于该头部的内端面,该出水管部上贯穿形成有多个出水孔,该内管部由该出水管不同于设有该头部的另端进一步沿轴向突伸成型,该出水管部的外径尺寸小于该头部和内管部的外径尺寸,该螺纹部设于该组装件的外壁面。

上述组装件的外壁面上可套设固定一转接套环,上述螺纹部环绕形成于该转接套环的外环面上。

上述螺纹部可设于该组装件的头部的环侧面。

上述组装件的头部的环侧面上可套设固定一转接套环,上述螺纹部环绕形成于该转接套环的外环面上。

上述组装件的头部的环侧面上可环绕形成一组接螺纹,上述转接套环的内环面上环绕形成一组接螺纹与一内环槽,该转接套环的组接螺纹与内环槽相邻接且相连通,该转接套环的组接螺纹与该头部的组接螺纹相互嵌接。

上述组装件的内管部的环侧面上可套设固定一转接套环,上述螺纹部环绕形成于该转接套环的外环面上。

上述组装件的头部的环侧面可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一对位凹槽,该对位凹槽内设有一对位珠与一弹性件,该对位珠设在该对位凹槽的开口处,该弹性件在自然状态下抵顶该对位珠朝该对位凹槽的外部移动。

本实用新型另设计了一种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其是装设在一水龙头的出水管的出水端,该出水端处形成有一主管体与一侧流管,该主管体的内管壁上形成有一内螺纹,该侧流管从该主管体径向突伸并与该主管体相连通,其中,该出水控制装置包括:

一前述的组装件,其装设在该主管体中;

一节水阀,其固设在该组装件的内管部中,该节水阀在朝向该出水管部的一内端面上突伸有一按压开关;

一按压杆,其轴向贯穿该组装件的头部并可沿该头部的轴向来回移动,该按压杆具有一外端部与一内端部,该按压杆的外端部从该头部的外端面向外突伸,该按压杆的内端部从该头部的内端面朝该节水阀的按压开关突伸。

上述按压杆上可套设一弹性件,该弹性件位于该头部中,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头部与该按压杆,在自然状态下,该弹性件推抵该按压杆朝该头部的外端面移动。

通过如上所述的设计,组装人员可将一驱动杆插设在该组装件的头部的驱动凹槽内来带动该组装件转动,使该组装件不会因为该组装件的螺纹部与该主管体的内螺纹之间被水垢堵塞而难以转动,且该水龙头的出水端也可为一体成型、无接缝的管体,故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不但构件简洁、便于组装,更可避免水流渗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于使用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件和转接套环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部分组件剖面图。

图5为图4中标示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装件和水龙头的出水端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装件和水龙头的出水端的侧视部分组件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视部分组件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头部 111穿孔

112驱动凹槽 12出水管部

121出水孔 13内管部

20节水阀 21按压开关

30按压杆 31外端部

32内端部 33弹性件

40起泡头

51主管体 52侧流管

60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看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是装设在一水龙头的出水管的出水端50,该出水端50成三通管形态而形成有一主管体51与一侧流管52,该主管体51的内管壁上形成有一内螺纹511,该侧流管52从该主管体51径向突伸并与该主管体51相连通。该出水控制装置包括一组装件10、一节水阀20、一按压杆30与一起泡头40。

请参看图3及图4,该组装件10装设在该主管体51中且具有一头部11、一出水管部12、一内管部13与一螺纹部14。

该头部11具有一穿孔111与一驱动凹槽112,该穿孔111轴向贯穿该头部11的外端面与内端面,该驱动凹槽112内凹形成于该头部11的环侧面,且当该组装件10装设在该主管体51中时,该驱动凹槽112位于该主管体51的外部。该出水管部12轴向突伸形成于该头部11的内端面且位置对应该侧流管52,该出水管部12上贯穿形成有多个出水孔121。该内管部13由该出水管12不同于设有该头部11的另端进一步沿轴向突伸成型,亦即在该出水管部12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该头部11与内管部13。其中,该头部11和内管部13的外径尺寸与该主管体51的内径尺寸相配合,该出水管部12的外径尺寸则小于该头部11和内管部13的外径尺寸而形成内缩,使该出水管部12与该主管体51的内管壁之间形成可供水流通过的空间。

该螺纹部14设于该组装件10的外壁面,该组装件10通过该螺纹部14而与该主管体51的内螺纹511相互嵌接、锁固。参看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组装件10的外壁面上套设固定一转接套环15,前述螺纹部14环绕形成于该转接套环15的外环面上。又因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螺纹部14是设于该组装件10的头部11的环侧面,亦即该转接套环15套设固定在该组装件10的头部11的环侧面上。除此之外,该螺纹部14亦可设于该组装件10的内管部13的环侧面,亦即该转接套环15套设固定在该组装件10之内管部13的环侧面上。

进一步参看图5,具体而言,该组装件10的头部11的环侧面上环绕形成一组接螺纹113,该转接套环15的内环面上环绕形成一组接螺纹151与一内环槽152,该转接套环15的组接螺纹151与内环槽152相邻接且相连通,且该转接套环15的组接螺纹151与该头部11的组接螺纹113可相互嵌接、锁固。其中,当旋转该转接套环15而使该转接套环15的组接螺纹151与该头部11的组接螺纹113相互嵌接,直到该头部11的组接螺纹113的一端旋入该转接套环15的内环槽152时,该转接套环15便不会再沿该组装件10的轴向移动,亦即可使该转接套环15位于该组装件10上的固定位置处。

请参看图2至图4,该节水阀20固设在该组装件10的内管部13中,该节水阀20在朝向该出水管部12的一内端面上突伸有一按压开关21,按压该按压开关21可切换该节水阀20为可供水流通过的开启状态或不可供水流通过的关闭状态。

该按压杆30轴向贯穿该组装件10,的头部11并可沿该头部11的轴向来回移动,该按压杆30具有一外端部31与一内端部32,且该按压杆30上套设一弹性件33,该按压杆30的外端部31从该头部11的外端面向外突伸,该按压杆30的内端部32从该头部11的内端面朝该节水阀20的按压开关21突伸,该弹性件33位于该头部11中,该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抵接该头部11与该按压杆30。在自然状态下,该弹性件33推抵该按压杆30朝该头部11的外端面移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按压该按压杆30的外端部31,可使该按压杆30的内端部32按压该节水阀20的按压开关21。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弹性件33为压缩弹簧。

该起泡头40固设在该侧流管52中,具体而言,该起泡头40与该侧流管52是经由螺纹相互锁固。前述从组装件10的出水管部12的出水孔121流出的水会进一步经由该起泡头40而流出该侧流管52,且当水流过该起泡头40时会与空气混合,从而在水中打入气泡,使单位体积内的水减少以及使流速变慢,借此达到省水及不喷溅的效果。

请参看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中,前述螺纹部14A是直接环绕形成在该组装件10A的头部11A的环侧面;前述水龙头的出水端50A处的主管体51A的内管壁上形成有一内螺纹511A,另进一步形成有一内环槽512A,该主管体51A的内环槽512A与内螺纹511A相邻接且相连通。进一步参看图7,当旋转该组装件10A而使该组装件10A的螺纹部14A与该主管体51A的内螺纹511A相互嵌接、锁固,直到该螺纹部14A的一端旋入该主管体51A的内环槽512A时,该组装件10A便不会再沿该主管体51A的轴向移动,故可使该组装件10A于在该主管体51A上的固定位置处。

请参看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中,前述出水管的出水端50B的主管体51B上形成有一对位孔513B,前述组装件10B的头部11B的环侧面进一步内凹形成有一对位凹槽114B,该对位凹槽114B的位置对应该对位孔513B,且该对位凹槽114B内设有一对位珠16B与一弹性件17B,该对位珠16B设在该对位凹槽114B的开口处,该弹性件17B在自然状态下抵顶该对位珠16B朝该对位凹槽114B的外部移动,当该对位珠16B嵌设在该主管体51B的对位孔513B中时,可将该组装件10B以一特定的角度位置装设在该主管体51B内。

请参看图1及图4,当要将该组装件10、10A装设于该主管体51中或从该主管体51卸下时,可将一驱动杆60插设在该组装件10、10A的头部11、11A的驱动凹槽112内,经由该驱动杆60来带动该组装件10、10A转动,使该组装件10、10A的螺纹部14、14A与该主管体51的内螺纹511、511A相互锁固或相互脱离,不会因为该组装件10、10A的螺纹部14、14A与该主管体51的内螺纹511、511A之间被水垢堵塞而难以转动该组装件10、10A。再者,由于该组装件10、10A是通过螺纹部14、14A与该出水端50的主管体51的内螺纹511、511A相互锁固的方式而装设在该主管体51中,因此该出水端50可为一体成型、无接缝的管体。故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出水控制装置不但构件简洁、便于组装,更可避免水流渗漏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