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419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尿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智能马桶或智能小便斗尿检系统的取尿装置。



背景技术:

尿液检测是三大常规检测之一。随着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将尿液检测功能植入马桶或小便斗等卫生器具中的技术方案,其主要结构可分为取尿装置、检测装置等。其中,取尿装置需要实现伸缩、取尿、清洗等功能。现有技术中,取尿装置中,取尿斗的伸缩功能绝大多数采用机械传动(与智能马桶的伸缩清洗杆结构类似),采用机械传动主要原因是便于控制。但同样,机械传动也存在着缺点,主要是采用电机会导致成本高,易损坏,传动不可靠。尤其是在智能马桶上,如果能够尽可能减少机械传动,多利用泵等液压办法实现取尿斗的伸缩,则成本更低,结构更为简单。但是,在采用液压方法实现取尿斗的伸缩功能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活塞杆的洗消问题。众所周知,活塞杆在取尿斗伸出时伸出缸筒,而在取尿时,伸出缸筒的活塞杆易受污染。可是对活塞杆的清洗一般只能在活塞杆缩回后进行,此时,活塞杆主要部分位于缸筒内,无法通过一般的技术方案实现洗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取尿装置,能够实现利用液压实现取尿斗的伸缩,又能对处于缩回状态时的活塞杆进行洗消,从而降低了成本,也使取尿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尿装置,包括取尿组件和第一单向泵;所述的取尿组件包括缸筒、活塞杆、活塞、弹簧、y型密封圈、取尿斗和缸盖;所述的缸筒一端密闭形成筒底,另一端开口并与缸盖密封连接;所述的筒底设有活塞杆孔和排液孔;所述的活塞杆一端伸出活塞杆孔与取尿斗固接,另一端与活塞固接;所述的活塞滑设于缸筒,其上设有密封圈槽;活塞与缸筒的筒壁间设有间隙;活塞与筒底间形成弹簧压缩腔;活塞与缸盖间形成液压腔;所述的弹簧装设于弹簧压缩腔内,并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的y型密封圈置于密封圈槽中,且开口朝向筒底,唇边贴合于缸筒的筒壁;所述的取尿斗设有第一连接孔,用于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盛尿容器;所述的缸盖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一端连接液压腔,另一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第一单向泵的输出端;所述的第一单向泵的输入端外接清洗液供液管路;第一单向泵将清洗液泵入液压腔,推动活塞克服弹簧形变力伸出取尿斗,过程中y型密封圈与筒壁形成密封;第一单向泵切断对液压腔的供液,弹簧驱动活塞缩回取尿斗,过程中y型密封圈与筒壁不再密封,清洗液从液压腔渗入弹簧压缩腔以清洗活塞杆,并从排液孔排出。

以上述第一方案为基础,设有第二方案,在第二方案中所述的筒壁设有用于限制活塞杆伸出行程的限位台阶面;所述的限位台阶面位于活塞和筒底间并面向缸盖。

以第一方案为基础,设有第三方案,在第三方案中所述的排液孔位于活塞杆孔周沿。

以第一方案为基础,设有第四方案,在第四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与取尿组件固定连接并与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以第一、第二或第三方案为基础,设有第五方案,在第五方案中还包括第二单向泵;所述的取尿组件还包括喷淋腔体,所述的喷淋腔体与缸筒连为一体或固定连接,喷淋腔体一端设有若干喷淋孔,另一端与缸盖密封连接形成喷淋腔;所述的喷淋孔位于缩回的取尿斗上方;所述的缸盖还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一端连接喷淋腔,另一端连接第二单向泵的输出端;所述的第二单向泵的输入端外接清洗液供液管路。

以第五方案为基础,设有第六方案,在第六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固接于喷淋腔体靠近缸盖的位置,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的第四连接孔用于连接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

以第一、第二或第三方案为基础,设有第七方案,在第七方案中还包括换向阀;所述的第二连接孔通过换向阀间接连接第一单向泵输出端,具体地,第二连接孔连接换向阀第一输出端,换向阀输入端连接第一单向泵输出端;所述的取尿组件还包括喷淋腔体,所述的喷淋腔体与缸筒连为一体或固定连接,喷淋腔体一端设有若干喷淋孔,另一端与缸盖密封连接形成喷淋腔;所述的喷淋孔位于缩回的取尿斗上方;所述的缸盖还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一端连接喷淋腔,另一端连接换向阀第二输出端。

以第七方案为基础,设有第八方案,在第八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固接于喷淋腔体靠近缸盖的位置,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的第四连接孔用于连接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清洗液作为液压用液体、利用y型密封圈的单向密封性,并且在筒底设置排液孔以排出清洗液,使活塞杆在退回缸筒内时,清洗液得以进入弹簧压缩腔清洗活塞杆。

2、利用液压技术实现取尿斗伸缩,降低了成本,结构也更为简单。

3、设置限位台阶面,便于控制活塞杆伸出行程,并使y型密封圈在伸出至最大行程时,唇边得以顶抵台阶面,密封更加可靠。

4、排液孔位于活塞杆孔周沿,使活塞杆在洗消后,清洗液更容易从排液孔流出。

5、设置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一连接件,使取尿组件得以藏在不显眼位置,并通过第一旋转电机将取尿组件旋转至预定位置。

6、通过设置喷淋腔和喷淋孔,可以实现对缩回的取尿斗的清洗。

7、通过设置两个单向泵即第一单向泵和第二单向泵,分别完成取尿斗伸缩(包括活塞杆洗消)和取尿斗喷淋洗消两个任务,管路较为简单。

8、由于取尿斗伸出和缩回与取尿斗喷淋两个任务存在时间差,因此通过换向阀利用一个单向泵(第一单向泵)即可完成取尿斗伸缩(包括活塞杆洗消)和取尿斗喷淋洗消两个任务,此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可有效利用智能马桶或智能小便斗的换向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取尿组件在取尿斗缩回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取尿组件在取尿斗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取尿组件在取尿斗缩回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取尿组件在取尿斗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换向阀立体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取尿装置1000包括:

取尿组件100,包括:缸筒110,包括筒底111、排液孔112、弹簧压缩腔113、液压腔114;活塞杆120;活塞130;弹簧140;y型密封圈150;取尿斗160,包括第一连接孔161;缸盖170,包括第二连接孔171、第三连接孔172;喷淋腔体180,包括喷淋腔181、喷淋孔182;

第一单向泵210;第二单向泵220;

换向阀500;

第一连接件700,包括第四连接孔701。

其他还有:清洗液管路300;盛尿容器400;取尿泵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给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取尿装置1000包括取尿组件100、第一单向泵210和第二单向泵220。

其中,参见图2和图3,取尿组件100包括缸筒110、活塞杆120、活塞130、弹簧140、y型密封圈150、取尿斗160、缸盖170。缸筒110一端密闭形成筒底111,另一端开口并与缸盖170密封连接;所述的筒底111设有活塞杆孔和排液孔112。活塞杆120一端伸出活塞杆孔与取尿斗160固接,活塞杆120的另一端与活塞130固接。活塞130滑设于缸筒110,其上设有密封圈槽;活塞130与缸筒110的筒壁间设有间隙;活塞130与筒底111间形成弹簧压缩腔113;活塞130与缸盖170间形成液压腔114。弹簧140装设于弹簧压缩腔113内,并套设在活塞杆120上。y型密封圈150置于密封圈槽内,且开口朝向筒底111,其唇边贴合于缸筒110的筒壁。取尿斗160设有第一连接孔161,用于外接盛尿容器400。缸盖170设有第二连接孔171,第二连接孔171一端连接液压腔114,另一端直接连接第一单向泵210的输出端。第一单向泵210的输入端外接清洗液管路300。第一单向泵210从清洗液管路300将清洗液泵入液压腔114,推动活塞130带动活塞杆120伸出取尿斗160,过程中由于y型密封圈150的单向密封特性,y型密封圈150与筒壁形成密封。第一单向泵210关闭,切断对液压腔114的供液,弹簧140驱动活塞130带动活塞杆120缩回取尿斗160,过程中由于y型密封圈150的单向密封性,y型密封圈150与筒壁不再密封,清洗液从液压腔114渗入弹簧压缩腔113以清洗活塞杆120,并从排液孔112排出。

以上,通过采用清洗液作为液压用液体,利用y型密封圈150的单向密封性,并且在筒底111设置排液孔112排出清洗液,使活塞杆120在退回缸筒110内时,清洗液得以进入弹簧压缩腔113清洗活塞杆120。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技术任务,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同时,由于利用液压技术实现了取尿斗160的伸缩,相比机械传动,降低了成本,结构也更为简单。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两个单向泵即第一单向泵210和第二单向泵220,分别完成取尿斗160伸缩(包括活塞杆120洗消)和取尿斗喷淋洗消两个任务,管路较为简单。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排液孔112位于活塞孔周沿,使活塞杆120在洗消后,清洗液更容易从排液孔112流出。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取尿组件100还包括喷淋腔体180,喷淋腔体180与缸筒110连为一体。喷淋腔体180一端设有若干喷淋孔182,另一端与缸盖170密封连接形成喷淋腔181。喷淋孔181位于缩回的取尿斗160上方。而缸盖170上设有第三连接孔172,第三连接孔172一端连接喷淋腔181,另一端连接第二单向泵220的输出端。第二单向泵220的输入端外接清洗液供液管路300。通过设置喷淋腔和喷淋孔,可以实现对缩回的取尿斗160的清洗。实际操作中,取尿斗160缩回后,启动第二单向泵220,对喷淋腔181供液,并从喷淋孔182喷淋取尿斗160,以实现对取尿斗160的洗消。

参见图4,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取尿装置1000包括取尿组件100、换向阀500和第一单向泵210;除图4示出的外,取尿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700和第一旋转电机。

图5和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取尿组件100的结构。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换向阀500。其中,取尿组件100包括缸筒110、活塞杆120、活塞130、弹簧140、y型密封圈150、取尿斗160、缸盖170和喷淋腔体180。

缸筒110一端密闭形成筒底,另一端开口并与缸盖170密封连接;筒底111设有活塞杆孔和排液孔112。活塞杆120一端伸出活塞杆孔与取尿斗160固接,活塞杆120的另一端与活塞130固接。活塞130滑设于缸筒110,其上设有密封圈槽;活塞130与缸筒110的筒壁间设有间隙;活塞130与筒底111间形成弹簧压缩腔113,活塞130与缸盖170间形成液压腔114;弹簧140装设于弹簧压缩腔113内,并套设在活塞杆120上;y型密封圈150置于密封圈槽内,且开口朝向筒底111,其唇边贴合于缸筒110的筒壁。本实施例中,缸筒110的筒壁设有用于限制活塞杆120伸出行程的限位台阶面,限位台阶面位于活塞130与筒底111间并面向缸盖170。本实施例中,取尿斗160设有第一连接孔161,用于外接取尿泵600,并通过取尿泵600连接盛尿容器400。本实施例中,喷淋腔体180与缸筒110连为一体,喷淋腔体180一端设有若干喷淋孔182,另一端与缸盖170密封连接形成喷淋腔181。喷淋孔182位于缩回的取尿斗160上方。本实施例中,缸盖设有第二连接孔171和第三连接孔172。第二连接孔171一端连接液压腔114,另一端连接换向阀500的第一输出端520;第三连接孔172一端连接喷淋腔181,另一端连接换向阀500的第二输出端530。换向阀500的输入端510连接第一单向泵210的输出端。第一单向泵210的输入端连接清洗液管路300。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700固接于喷淋腔体180靠近缸盖170的位置,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701,第四连接孔701用于连接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而第一旋转电机则固接于智能马桶或智能小便斗本体上。通过设置第一旋转电机,使取尿组件100整体得以藏在智能马桶或智能小便斗不显眼的位置,并通过第一旋转电机将取尿组件100旋转至预定位置。

取尿斗160伸出前,换向阀500切换至从第一输出端520输出,第一单向泵210将清洗液泵入液压腔114,推动活塞130克服弹簧形变力带动活塞杆120伸出取尿斗160,过程中y型密封圈150由于单向密封特性与筒壁形成密封。

取尿斗160缩回时,第一单向泵210停止对液压腔114的供液,弹簧140驱动活塞130带动活塞杆120缩回取尿斗160,过程中y型密封圈150由于单向密封特性与筒壁不再密封,清洗液从液压腔114渗入弹簧压缩腔113以清洗活塞杆120,并从排液孔112排出。

取尿斗160缩回后,换向阀500切换至从第二输出端530输出,第一单向泵210将清洗液泵入喷淋腔181,并从喷淋孔182喷淋取尿斗160,从而洗消取尿斗160。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取尿斗160伸出和缩回与取尿斗喷淋两个任务存在时间差,因此,通过换向阀利用一个单向泵(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单向泵210)即可完成取尿斗160的伸缩(包括活塞杆120的洗消)和取尿斗喷淋洗消两个任务,此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可有效利用智能马桶或智能小便斗的换向阀500。

综上,通过对两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完整地解决了本发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相应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