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及其地板砖路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863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及其地板砖路面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地板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并将雨水收集利用的地板砖及其地板砖路面。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政道路、社区道路以及广场路面上一般铺设地砖,该地砖以花岗岩、实体砖、水泥花砖等为主,这类地砖在铺设时相互紧靠,导致地砖之间结合紧密,这样铺设的目的是保证路面的平整和强度,但是由于地砖之间抵靠紧密,在下雨时雨水无法通过地砖渗入地底,容易产生积水。

后来人们对地砖结构进行了改进,在地砖上设计了引水孔等结构,然后在地砖内部设计排水孔,相邻两地砖间的排水孔相互连通,地砖上的雨水通过引水孔引入到排水孔中,然后通过排水孔将其排出。但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有坡度的道路上,比如有坡度的广场,位于地势较高的地砖不断将水通过排水孔排放到地势较低的地砖上,而且在水势能的推动下,水流速较快,流量也较大,因此地势较低地砖地面由于不能及时地对排放来的水疏导出去会经常导致洪涝成灾,尤其是又遇到大暴雨的时候,情况将更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既能储水又能缓慢排水、收集再利用的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提出了通过控制每块地板砖的排水流量来实现急水缓排从而避免地势低的地板砖面上洪涝成灾的情况发生的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路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包括地板砖本体,地板砖本体内具有蓄水空腔,地板砖上表面上的水通过导水结构进入到上述的蓄水空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空腔一端具有开口面且通过开口面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具有封闭面,所述封闭面上具有位于上端部的溢水口和位于下端部的渗水口,所述的溢水口和渗水口连通上述的蓄水空腔和外界,所述的溢水口的排水量比渗水口的大。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导水结构包括开设在地板砖本体上表面的表面凹槽和设置在地板砖本体其中一边角上的导角引流槽,所述的表面凹槽通过开设在地板砖本体上的导水槽一与上述蓄水空腔导通,所述的导角引流槽通过导水槽二与上述蓄水空腔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导水结构还包括若干个开设在地板砖本体上且位于上述封闭面处的落水口,所述落水口通过上述的溢水口与蓄水内腔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蓄水空腔内设有两根分隔加筋肋一,所述的两根分隔加筋肋一将蓄水空腔分隔成三个内腔,从左到右依次为左腔、中腔和右腔,上述表面凹槽通过导水槽一与中腔导通,所述导角引流槽通过导水槽二与右腔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左腔和右腔的横截面均为短边位于下方的倒梯形结构,所述的中腔横截面为短边位于上方的正梯形结构。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蓄水空腔内设有一根分隔加筋肋二,所述的分隔加筋肋二将蓄水空腔分隔成两个内腔,分别为左内腔和右内腔,上述表面凹槽通过导水槽一与左内腔和右内腔均导通,所述的导角引流槽通过导水槽二与右内腔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中,所述的左内腔和右内腔大小一样,其横截面均为长方形且四边角倒圆。

一种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路面,其特征在于:由多个上述地板砖纵横拼接而成,同一列中,所述的封闭面与相邻地板砖的开口面接触连接,所述落水口还与相邻地板砖的蓄水空腔导通,列与列之间的地板砖为相互错开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地板砖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通过三种导水通道来快速及时将地板砖上的水引导到蓄水空腔中,防止雨水过大不能及时引水到蓄水空腔中而路面积水严重;

2、蓄水和排水同时进行,达到急水缓排的效果,从而能防止针对有坡度的路面或广场等场地由于排水过快导致地势低的路面洪涝成灾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地板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一横截面结构图。

图3是图1中地板砖形成的地板砖路面。

图4是本地板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一横截面结构图。

图中,1、地板砖本体;2、左腔;3、中腔;4、右腔;5、分隔加筋肋一;51、通水孔;6、表面凹槽;7、导水槽一;8、导角引流槽;9、导水槽二;10、落水口;11、封闭面;12、渗水口;13、溢水口;14、分隔加筋肋二;15、左内腔;16、右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2和3所示,本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包括地板砖本体1,地板砖本体1内具有蓄水空腔,蓄水空腔一端具有开口面且通过开口面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具有封闭面11,封闭面11上具有位于上端部的溢水口13和位于下端部的渗水口12。

蓄水空腔内设有两根分隔加筋肋一5,两根分隔加筋肋一5将蓄水空腔分隔成三个内腔,从左到右依次为左腔2、中腔3和右腔4,分隔加筋肋一5能够对地板砖本体1具有支撑增加强度的效果,从而使地板砖本体1更加坚固。渗水口12为一个,与中腔3导通;溢水口13为两个,分别位于渗水口12左右侧的上方且分别与左腔2和右腔4导通,左腔2和右腔4内均通过一个通水孔51与中腔3导通,每根分隔加筋肋一5上都开有一个通水孔51。

左腔2和右腔4的横截面均为短边位于下方的倒梯形结构,中腔3横截面为短边位于上方的正梯形结构。

地板砖上表面上的水是通过导水结构被引入到蓄水空腔中的,这个导水结构包括三条导水渠道,第一条导水渠道包括开设在地板砖本体1上表面的表面凹槽6以及导通表面凹槽6和中腔3的导水槽一7。表面凹槽6位于中腔3的正上方且贯穿整个地板砖本体1的上表面,导水槽一7位于开口面处,地板砖上表面的水被收集汇聚到表面凹槽6中,然后通过导水槽一7被引入到中腔3中,中腔3中的水通过渗水口12缓慢排放到下一个地板砖的中腔3中,然后再通过其上的渗水口12缓慢排放到下下一个地板砖中,这样依次排放。

第二条导水渠道包括设置在地板砖本体1其中一边角上的导角引流槽8以及导通导角引流槽8和右腔4的导水槽二9,在地板砖本体1的一角上切削了一部分,形成一个缺口也就是导角引流槽8,这样相邻地板砖本体1拼接后,其地板砖本体1连接处就形成导水通道,然后地板砖上的水一部分通过导角引流槽8、导水槽二9被引入到右腔4中被存储在右腔4中,当右腔4中的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过通水孔51进入到中腔3然后缓慢排出。

第三条导水渠道包括两个个开设在地板砖本体1上且位于封闭面11处的落水口10,两个落水口10分别对应两个溢水口13,并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溢水口13与右腔4和左腔2连通,这两个落水口10在路面铺设好后与相邻的地板砖本体1的开口面挨着且与其上的蓄水空腔导通。从这个导水渠道引入的水直接进入到相邻地板砖本体1的蓄水空腔中,然后缓慢排水。

全地形蓄水延时排放地板砖路面由多个地板砖纵横拼接而成,同一列中,封闭面11与相邻地板砖的开口面接触连接,落水口10还与相邻地板砖的蓄水空腔导通,同一列中的地板砖本体1相邻之间的蓄水空腔通过渗水口12和溢水口13导通,列与列之间的地板砖为相互错开设置。路面上水一部分通过第一条导水渠道进入到中腔3,在中腔3蓄水,同时缓慢通过渗水口12排放到下一个;还有一部分水通过第二条导水渠道被引入到右腔4进行储存,当储存到一定高度通过通水孔51进入到中腔3然后通过渗水口12缓慢排出;剩下的一部分水通过第三条导水渠道被引入到右腔4和左腔2中存储,当储存到一定高度通过通水孔51进入到中腔3然后通过渗水口12缓慢排出,起到边存储边排放的效果。当遇到降水量比较大的暴雨等时,其渗水口12来不及排放,中腔3内的水位快速升高,蓄水量过大,当水位高于溢水口13时,溢水口13辅助排水,中腔3内的水通过溢水口13排放到下一个地板砖本体1的蓄水空腔中,由于溢水口13的水流量的排放比渗水口12的大很多,起到辅助排水作用,蓄水空腔一般情况下不会全部充满水从而使路面上的水无法引入到蓄水空腔中。其蓄水空腔体积较大,能够储存相对较多的水,同时渗水口12和溢水口13用来排放水,其开口大小控制着排放量的大小,从而起到急水缓排的效果,其地势低的地面不会因为地势高的地板砖排放水量过大而洪涝成灾。

实施例二

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蓄水空腔内设有一根分隔加筋肋二14,分隔加筋肋二14将蓄水空腔分隔成两个内腔,分别为左内腔15和右内腔16,表面凹槽通过导水槽一与左内腔15和右内腔16均导通,导角引流槽通过导水槽二与右内腔16导通。渗水口为两个,分别与左内腔15和右内腔16导通,溢水口为两个,位于渗水口正上方,且分别与左内腔15和右内腔16导通。落水口为两个,位于封闭面处,分别与两个溢水口导通。左内腔15和右内腔16大小一样,其横截面均为长方形且四边角倒圆。其他结构和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