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30537发布日期:2019-06-28 22:3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安装在车辆的门上的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内侧把手装置中,锁定旋钮和内侧门把手可旋转地连接至把手基座。锁定旋钮设置有锁定部分,并且内侧门把手设置有把手侧锁定部分。线缆装置的内线缆的末端锁定至所述锁定部分和把手侧锁定部分,并且对锁定旋钮等的旋转操作力经由内线缆传递到闩锁和锁定部分。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97476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的内侧把手装置中,有必要能够在操作部分的操作期间防止脱落的状态下执行内线缆与锁定部分或把手侧锁定部分的锁定,从而导致接合可操作性恶化和组装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在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中,能改善线缆装置的连接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包括:把手单元,其可通过将包括操作把手的操作构件可旋转地连接至把手基座而获得;以及线缆单元,其可通过将被构造为将操作构件连接至固定于门的闩锁装置的线缆装置的一端可移动地保持在线缆覆盖件上而获得。所述线缆覆盖件具有形成在线缆导入边缘处的第一锁定部分以及形成在相对端边缘处的第二锁定部分。所述第一锁定部分以所述相对端边缘作为旋转端而可旋转地锁定至所述把手基座。所述第二锁定部分被弹性地锁定在围绕所述第一锁定部分旋转的状态。在所述线缆单元连接至所述把手单元的状态下,所述操作构件被锁定至形成在所述线缆装置的一端处的连接体。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而形成内侧把手装置。操作构件3可旋转地连接至把手单元4,并且一端连接到闩锁装置5的每个线缆装置6的一端被线缆单元8保持。

在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的状态下,形成在操作构件3上的线缆连接部分被锁定至形成在线缆装置6的端部处的连接体11,随后根据操作把手2等上的旋转操作,线缆装置6即闩锁装置5被致动。

通过将设置在线缆覆盖件7的线缆导入边缘(线缆装置6的线缆被引入线缆覆盖件7中的一侧上的侧边缘)上的第一锁定部分9锁定,然后以第一锁定部分9到把手基座1的锁定位置作为旋转中心使之旋转使得相对的侧边缘彼此重叠,来执行线缆单元8与把手单元4的连接;并且因为线缆单元8的第二锁定部分10由于旋转操作而被弹性地锁定至把手基座1,因此朝向初始旋转位置的旋转受到限制。

当内侧把手装置固定至车辆的门板17时,内侧把手装置到门板17的定位操作得以执行。在这种定位操作时,当线缆装置6的中间部分通过夹子等固定至门板17,或者线缆的相对端连接至预先固定至门板17的闩锁装置5时,经由线缆装置6的力被施加到线缆装置6的连接基端。

由于取决于内侧把手装置的移动方向,经由线缆装置6对内侧把手装置的负载作为施加到线缆单元8(其中直接连接有线缆装置6)并且使线缆单元8从把手单元4脱离的力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小心地执行内侧把手装置的移动操作,以便线缆单元8不会发生过大的负载,这导致安装可操作性恶化的问题。此外,为了防止线缆单元8的分离,可以增加线缆单元8到把手单元4的连接强度,然而,这会恶化线缆单元8的连接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当内侧把手装置朝向具有预先设定的预定额外长度的线缆装置6的布线方向移动,或者通过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门板17沿接近门板17的方向移动时,由线缆装置6施加的力大致基于线缆装置6的弯曲刚性,并且不太可能施加过大的力;相反,当内侧把手装置在远离门板17的方向上移动时,由于操作范围未被机械地限制,因此经由线缆装置6对内侧把手装置的负载可能增加。

另一方面,在线缆覆盖件7以线缆导入边缘作为旋转中心而使相对边缘被弹性地锁定的本公开中,在内侧把手装置从门板17分离的方向上的负载,即在线缆装置6被朝向门板17推动的方向上的负载(其具有发生过大负载的高概率)被施加在以第一锁定部分9作为旋转中心将第二锁定部分10压靠在把手基座1上的方向上的旋转操作力。

由于该旋转操作力与第一锁定部分9的解锁方法相反,因此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内侧把手装置的附接操作导致的线缆单元8的脱离。作为结果,内侧把手装置的附接操作时的可操作性得到改善,而不特别需要仔细的工作来进行到附接位置的移动操作,并且由于第二锁定部分10的锁定力不必过度地增加,因此线缆单元8的安装可操作性也得到改善。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操作构件可以包括锁定旋钮。把手单元的操作把手可以被朝向初始旋转位置偏置。所述锁定旋钮和线缆覆盖件可以设置有驱动部分,所述驱动部分被构造为在连接至所述线缆单元时与所述锁定旋钮接触并将所述锁定旋钮移动至与所述连接体的可锁定位置。

除了操作把手2之外,锁定旋钮12可以连接至把手单元4,并且与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相对应将线缆装置6设置到线缆单元8。线缆装置6的连接体11被暂时保持在线缆覆盖件7的预定位置,并且根据线缆单元8的连接操作被锁定至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

在线缆单元8的连接操作时,操作把手2被偏置力可靠地保持在初始位置,而没有设置向预定旋转位置的偏置手段的锁定旋钮12的旋转位置不能受到限制。

根据线缆单元8的连接操作,当锁定旋钮12沿着以到第一锁定部分9的锁定位置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轨迹发生移动时,形成在线缆覆盖件7上的驱动部分13能通过将锁定旋钮12引导到连接体11的位置,来改善锁定旋钮12与连接体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例如可通过在线缆覆盖件7的连接体11的移动路径的一部分中设置能被容易地破坏的止动件,或者通过将线缆装置6预先连接至闩锁装置5,来轻松地实现连接体11的临时保持。在闩锁装置5连接至线缆装置6的状态下,由于连接体11的位置通过闩锁装置5的状态唯一地确定,因此能通过将闩锁装置5保持在预定状态来将连接体11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线缆覆盖件可以设置有标记用突部,所述标记用突部被构造为在与所述把手基座的连接完成时从所述把手单元的表面向可见位置暴露。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把手单元4和线缆单元8之间的连接完成时,由于线缆单元8的标记用突部14暴露在把手基座1的表面上,因此操作者能确认安装完成状态,这允许改善安装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被构造为使得第二锁定部分10形成为被构造为锁定至设置在把手基座1上的锁定开口15的钩形形状,并且在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时从把手基座1的锁定开口15暴露以用作标记用突部14时,不必提供特殊的标记用突部14以及用于将标记用突部14暴露于把手基座1的表面的开口,从而简化了结构。

此外,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可以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至门板。所述第二锁定部分可以在固定至门时被所述紧固螺栓限制沿解锁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内侧把手装置固定至门板17的状态下,紧固螺栓16关闭第二锁定部分10在解锁方向上的移动路径。作为结果,一旦内侧把手装置固定至门板17,就不会发生把手单元4和线缆单元8之间的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即使通过将线缆单元连接至把手单元而获得的内侧把手装置在固定至门板时发生移动也不太可能发生线缆单元的分离,因此在固定操作时无需过分谨慎,也能有效地执行向门板的固定操作。

附图说明

[图1]图1(a)是内侧把手装置的前视图。图1(b)是从前面观察时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图2]图2是沿图1(a)中的线2a-2a截取的剖视图。

[图3]图3是沿图1(a)中的线3a-3a截取的剖视图。

[图4]图4(a)是从前面观察时的把手单元的透视图。图1(b)是把手单元的前视图。

[图5]图5(a)是示出操作构件的操作把手的图。图5(b)是操作构件的锁定旋钮的侧视图。图5(c)是操作构件的锁定旋钮的透视图。

[图6]图6(a)是从前面观察时的线缆单元的透视图。图6(b)是线缆单元的前视图。图6(c)是示出线缆装置的图。

[图7]图7(a)是沿图4(b)中的线7a-7a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在第一锁定部分被锁定的状态下的线缆单元的连接过程。图7(b)是沿图4(b)中的线7a-7a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处于连接完成状态下的线缆单元的连接过程。

[图8]图8示出了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

[图9]图9(a)是图8的连接完成状态的前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线9b-9b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和1(b)中所示,通过将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的内侧表面来形成内侧把手装置。在本说明书中,基于对车辆的附接姿势,图1(a)中的左侧称为“前”,图1(a)中的前侧称为“外侧”,并且图1(a)中的后侧称为“内侧”。

把手单元4通过将作为操作构件3的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连接至把手基座1以便围绕旋转中心(c)可旋转而形成。

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在图2和3中由实线指示的初始旋转位置与由点划线指示的操作旋转位置之间旋转,并且通过扭转弹簧(未示出)向操作把手2施加朝向初始旋转位置侧的偏置力。

如图5(a)和5(b)中所示,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各自设置有连接凹部18,后面描述的线缆单元8的连接体11可以装配到所述连接凹部18,并且连接凹部18也是根据对操作把手2等的旋转操作围绕旋转中心(c)旋转。

如图5(c)中所示,锁定旋钮12通过从铰接片12b的前周缘延伸覆盖件12c而形成,铰接片12b上开设有铰接孔12a,旋转轴(未示出)插入穿过所述铰接孔12a,并且连接凹部18形成在铰接片12b的一端处。在连接凹部18的附近设置有沿平行于铰接孔12a的方向突出并构成驱动部分13的驱动突起13a。

把手基座1设置有到门板17的固定开口1a、以及将在后面描述的用于锁定线缆单元8的第二锁定部分10的锁定开口15。

另一方面,如图6(a)至6(c)中所示,线缆单元8通过将每个线缆装置6的一端保持在线缆覆盖件7上而形成。如图6(c)中所示,线缆装置6通过将内线缆20可移动地插入外线缆19中而形成。连接体11固定至内线缆20的末端,并且包括装配槽19a的端管19b固定至外线缆19的末端。

连接体11形成为具有厚的中心部分并且具有朝向两端逐渐减小的直径的桶形形状,并且设置有从两个端部表面突出的引导突起11a。

如图7(a)和7(b)中所示,在线缆覆盖件7上,连接体引导凹部22形成在沿外侧方向突出并彼此相对的引导壁21之间。在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的状态下,对应于把手单元4的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形成两组连接体引导凹部22。

连接体引导凹部22形成为具有略小于线缆装置6的连接体11的两个端部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宽度尺寸,并且在每个引导壁21上形成具有长孔形状的引导孔21a。每个引导孔21a形成为弧形形状,其匹配把手单元4的操作把手2和锁定旋钮12的对应连接凹部18的移动轨迹。

如图6(a)至6(c)中所示,线缆覆盖件7设置有线缆夹片23以及在后方跟随线缆夹片23的线缆保持部分24,并且线缆装置6通过将外线缆19的前端装配到线缆保持部分24中并将线缆夹片23插入端管19b的装配槽19a中而安装在线缆覆盖件7上的预定位置处。从外线缆19拉出的内线缆20的连接体11的引导突起11a可移动地装配到引导孔21a中。为了将连接体11的引导突起11a导入引导孔21a中,在引导壁21上形成导入开口21b。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线缆装置6的另一端预先连接至闩锁装置5。在图6(b)中,对应于在下部中示出的操作把手2的线缆装置6连接至闩锁装置5的闩锁操作部分5a,并且对应于在上部示出的锁定旋钮12的线缆装置6连接至闩锁装置5的锁定操作部分5b。在该状态下,锁定操作部分5b保持在解锁状态,并且当向闩锁操作部分5a给予输入时,执行闩锁释放操作,锁定操作部分5b转换到锁定状态,并且此后,经由对闩锁操作部分5a的操作进行的闩锁释放操作被禁止。

驱动片13b设置在与锁定旋钮12对应的连接体引导凹部22的侧方。驱动片13b与锁定旋钮12的驱动突起13a配合而构成驱动部分13,并且如图6(a)和6(b)中所示,设置为屋檐形状,使得其边缘沿着连接体引导凹部22的中心侧边缘定位。

第二锁定部分10和第一锁定部分9设置在线缆覆盖件7的前端和后端。第二锁定部分10通过从线缆覆盖件7的前端边缘的内侧表面向后延伸、然后向外侧延伸而形成为钩形形状,且其末端向后突出。第二锁定部分10形成为可弹性地变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线缆覆盖件7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以使用其弹性。

第一锁定部分9设置成从线缆覆盖件7的后端边缘向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从其自由端向前突出的突起。如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一锁定部分9形成向把手单元4的连接操作期间的旋转中心,并且形成为具有适当的体积,以便不容易弹性地变形或破坏。

通过将第一锁定部分9从内侧锁定至把手基座1的后端边缘,然后在图7(a)中逆时针旋转来执行如上所述形成的线缆单元8向把手单元4的连接。

如上所述,当线缆装置6预先连接至闩锁装置5时,连接至被保持在非输入状态的闩锁操作部分5a的线缆装置6的连接体11被保持在闩锁操作部分5a的非输入对应位置,其对应于被扭转弹簧偏置的操作把手2的初始旋转位置,并且因此连接体11根据线缆单元8的旋转操作被装配到操作把手2的连接凹部18中。

另一方面,旋转位置不单独由把手单元4调节的锁定旋钮12被驱动部分13引导到与连接体11的装配位置,所述连接体11被保持在由锁定操作部分5b的状态唯一确定的位置处。

如上所述,驱动部分13包括设置在锁定旋钮12上的驱动突起13a以及设置在壳体覆盖件上的驱动片13b,并且在闩锁装置5的锁定部分保持在解锁位置的本实施例中,当锁定旋钮12未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在线缆单元8的旋转操作期间,驱动片13b与驱动突起13a发生接触,以将锁定旋钮12移动到初始旋转位置,然后连接体11装配到锁定旋钮12的连接凹部18中。

当线缆单元8如上所述相对于把手单元4旋转时,线缆单元8的第二锁定部分10最终被弹性地锁定至把手基座1的锁定开口15,以完成两者的连接操作。第二锁定部分10同时用作标记用突部14,并且可在视觉上检测不完全锁定状态。

即,锁定开口15设置在从把手单元4的表面可见的位置,并且在连接状态下,如图1(b)和图7(b)中所示,由于第二锁定部分10的表面从锁定开口15向表面暴露,因此仅通过观察暴露状态就能检测到不完全锁定状态,并且由于锁定故障造成的线缆单元8的脱离能被完全防止。

如上所述,线缆单元8连接至把手单元4的内侧把手装置固定在被夹持在门的门板17和门饰25之间的状态,如图3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把手单元4预先结合到门饰25中,然后将紧固元件(未示出)螺接到装配到固定开口1a中的门饰15的固定部分25a中,来执行内侧把手装置的固定操作。

在门饰25被固定的状态下,从把手基座1的内侧突出的定位突起1b装配到门板17的定位孔17a中并且相对于门板17定位,并且当在该状态下,当操作把手2或锁定旋钮12旋转时,装配到每个连接凹部18的连接体11被驱动,并且闩锁装置5能被远程地操作。

当内侧把手装置在固定至门板17时向远离门板17的方向移动时,图7(b)中的fc方向上的力(即,沿着朝向门板17的方向移动线缆装置6的连接基端的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线缆单元8。力fc在第一锁定部分9的锁定位置作为旋转中心的情况下对线缆单元8产生旋转力,所述旋转力在图7(b)中是逆时针的(即,在与解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并且相应地,即使当过大的力被施加到线缆单元8时,线缆单元8也不会脱离。

相比之下,在每个线缆装置6的一端预先固定至闩锁装置5的本实施例中,在内侧把手装置的固定操作时,当内侧把手装置沿着线缆装置6的布线方向移动或者在接近门板17的方向上移动时,在从把手单元4脱离的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线缆单元8。然而,当内侧把手装置在线缆装置6的布线方向上移动时,线缆装置6以适当的额外长度布线,并且当内侧把手装置在朝向门板17的方向上移动时,移动范围受到门板17限制。因此,线缆单元8上的负载通常由线缆装置6的弯曲刚性引起,并且不会变为过大的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定部分10的锁定力被设定为高于通过如上所述的操作(即,通过消除线缆装置6的弯曲而无进一步牵引的程度的弯曲刚性所引起的拉伸力在沿着布线方向的方向上或在朝向门板17的方向上的移动)造成的脱离力的程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范围根据内侧把手装置的固定操作在移动操作时不受限,不会由于在拉动内侧把手装置远离门板的方向上的操作而发生线缆单元8的脱离方向上的负载,其可能由于操作者的疏忽而导致过大的负载,因此对于内侧把手装置向门板17的固定操作不需要过度小心,这提高了可操作性。

图8、9(a)和9(b)示出了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示出了用于在固定至门板17时增加线缆单元8和把手单元4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型。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弯曲凹部10a形成在线缆覆盖件7的第二锁定部分10的前端处,并且螺纹承载膨出部分26设置在把手基座1的锁定开口15的与第二锁定部分10相对的侧边缘处。螺纹承载膨出部分26以与顶表面锁定至锁定开口15的状态下的第二锁定部分10的顶表面大致齐平的高度尺寸形成,并且设置有凹部26a,以便与第二锁定部分10的凹部相对。

第二锁定部分10和螺纹承载膨出部分26的凹部10a、26a的周壁位于具有约等于紧固螺栓16的直径的直径的同一圆周上;并且如图9(a)和9(b)中所示,当内侧把手装置通过插入凹部10a和26a之间的紧固螺栓16固定至门板17时,第二锁定部分10与螺纹承载膨出部分26一起被紧固螺栓16的头部夹持,更具体地,被夹持在被头部按压的门饰25和门板17之间,并且与此同时,第二锁定部分10在凹部10a、26a的向前方向上(即,在相对于把手基座1的解锁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随后完全防止从把手基座1的脱离。

尽管已经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和变型。

本申请基于2016年11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17232,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1把手基座

2操作把手

3操作构件

4把手单元

5闩锁装置

6线缆装置

7线缆覆盖件

8线缆单元

9第一锁定部分

10第二锁定部分

11连接体

12锁定旋钮

13驱动部分

14标记用突部

15锁定孔口

16紧固螺栓

17门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