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制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膜制袋机。
背景技术:
制袋机就是制作各种塑料包装袋或其他材料包装袋的机器,其加工范围为各种大小厚薄规格不同的塑料或其他材料的包装袋,一般来说以塑料包装袋为主要产品。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塑料软包装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塑料软包装制袋机也随之蓬勃发展。
现有的塑料薄膜制袋机的种类繁多,一般主要包括送料机构、热切机构和出料机构。采用热切机构对塑料薄膜进行切断时工作效率较低,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会因温度过高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层膜制袋机,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层膜制袋机,包括机架、进料单元、压切单元和出料单元,所述进料单元和出料单元均包括传送辊轴和输送带,所述传送辊轴设置在机架上,所述输送带连接传送辊轴,所述压切单元包括刀架、切刀和工作台,所述切刀与刀架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架设在机架上,所述刀架下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切刀通过连接板与刀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刀架设置有两个,所述单个刀架上连接有两套切刀,所述两套切刀之间为对称设置,所述切刀内部设置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的两端与外部电源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切刀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切刀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压切单元侧面设置有朝工作台上的塑料薄膜喷出压缩空气的冷却隔断装置,所述冷却隔断装置包括喷气管,所述喷气管与切刀平行设置,所述喷气管朝向热合工作台方向的位置上设有喷出压缩空气的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喷气管上每隔2cm设有一个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呈狭缝状,所述喷嘴与工作台的距离为 1-2cm。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隔断装置包括空气压缩瓶,所述空气压缩瓶与喷气管管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安全的双层塑料膜制袋机,通过压切单元对塑料薄膜进行自动压纹切口工作,使得切口更加平整光滑,同时也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双层膜制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冷却隔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双层膜制袋机,包括机架1、进料单元2、压切单元3和出料单元4,所述进料单元2和出料单元4均包括传送辊轴5和输送带6,所述传送辊轴5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输送带6连接传送辊轴5,所述压切单元3包括刀架31、切刀32和工作台33,所述切刀32与刀架31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33架设在机架1上,所述刀架31下方设置有连接板34,所述切刀32通过连接板34与刀架31固定连接。
所述刀架31设置有两个,所述单个刀架31上连接有两套切刀32,所述两套切刀32之间为对称设置,所述切刀32内部设置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的两端与外部电源相连。
所述机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切刀32的驱动装置35,所述驱动装置35与切刀32连接,所述驱动装置35包括气缸。
所述压切单元3侧面设置有朝工作台33上的塑料薄膜喷出压缩空气的冷却隔断装置,所述冷却隔断装置包括喷气管7,所述喷气管7与切刀32平行设置,所述喷气管7朝向热合工作台33方向的位置上设有喷出压缩空气的喷嘴8,所述喷气管7上每隔2cm设有一个喷嘴8,所述喷嘴8呈狭缝状,所述喷嘴8与工作台33的距离为1-2cm。
所述冷却隔断装置包括空气压缩瓶,所述空气压缩瓶与喷气管7管道连通。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便于理解,下面通过具体的使用方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内外双层塑料薄膜经进料单元2中的传送辊轴5 的运动,依次通过输送带6输送到压切单元3的工作台33上,将外层薄膜按照内层薄膜的尺寸进行折叠,以便使上下薄膜重合;此时启动气囊往气缸35内充气,气缸35通过刀架31带动切刀32向下牵引,对工作台33上的双层塑料薄膜完成封合、压纹切口和成型的工作,喷气管7吹出的气流层一方面有隔热冷却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风力使塑料薄膜与热合刀头分离,保持更好的封口质量,然后通过出料单元4输出,最后由操作人员按照塑料薄膜上压纹切口的痕迹对已封合成型的薄膜进行手工切断,即完成了包装袋的制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