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08498阅读:来源:国知局
装置1具备能够从面17侧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的张力调节部10,但是也可以为具备能够从记录面16侧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的张力调节部10的结构。
[0040]但是,如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那样,通过采用能够从记录面16的相反侧的面17侧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的张力调节部10,从而能够抑制张力调节部10与记录面16接触而对记录面16造成损坏的情况。
[0041]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压印板2与压印板3之间设置有驱动辊5,所述驱动辊5具有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的旋转轴,并向记录面16的相反侧的面即被记录介质P的面17施加输送力。
[0042]而且,在与驱动辊5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具备交叉方向B上的旋转轴的从动辊7。能够由构成棍对的驱动棍5和从动棍7对被记录介质P进行夹持。根据这种结构,由驱动辊5和从动辊7构成了输送部9。在此,从动辊是指,随着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而进行旋转的辊。
[0043]此外,在输送方向A上输送被记录介质P时,驱动辊5绕旋转方向C旋转,从动辊7绕与旋转方向C相反的方向旋转。
[0044]在此,当在输送方向A上,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的下游侧设置有张力调节部10时,存在随着通过张力调节部10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而使被记录介质P上翘等,从而使PG产生变动的可能。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张力调节部10在输送方向A上被设置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的上游侧,因此由从动辊7对被记录介质P的上翘进行按压等从而对PG的变动进行抑制,并且对由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引起的被记录介质P的变形进行抑制。
[0045]但是,也可以采用将张力调节部10在输送方向A上设置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的下游侧的结构。
[0046]此外,在输送方向A上,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的下游侧且与压印板3对置的一侧设置有传感器13,该传感器13能够对由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与被记录介质P的接触的方式等而引起的、产生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褶皱(凹凸)等变形进行检测。另外,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控制部23(参照图8),当传感器13检测出被记录介质P的变形时,会在该变形部分行进至记录头12之前自动地对被记录介质P的变形位置进行确定。然后,对由多个张力调节部10中的与检测出被记录介质P的变形的位置对应的张力调节部10实施的向被记录介质P张力的施加进行控制。如此,在该变形部分行进至记录头12之前自动地对由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引起的被记录介质P的变形进行抑制。
[0047]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输送方向A上,于传感器13的下游侧且与压印板3对置的一侧具备作为记录部的记录头12。记录装置1在通过滑架11而使记录头12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使油墨从记录头12的喷嘴形成面F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从而形成所需的图像。通过这种结构,从而能够使作为记录部的记录头12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
[0048]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在往复移动的同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12,但是也可以是具备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设置有多个喷出油墨的喷嘴的所谓行式头的记录装置。
[0049]在此,“行式头”是指,被形成在与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的喷嘴的区域以能够覆盖被记录介质P的交叉方向B整体的方式而设置,并且被用于使记录头或被记录介质P相对地移动而形成图像的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另外,行式头的交叉方向B上的喷嘴的区域也可以不能覆盖记录装置所处理的全部的被记录介质P的交叉方向B整体。
[0050]此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头12为能够通过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而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记录部,例如,也可以使用将颜色颜料转印于被记录介质P上而进行记录的转印式的记录部。
[0051]接下来,对张力调节部1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2]图3以及图4为表示作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张力调节部10中的一个张力调节部10a以及张力调节部10h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本实施例的张力调节部10的侧面侧的透视图,图6为表示本实施例的张力调节部10的立体图。
[0053]另外,图3所表示的张力调节部10a为多个张力调节部10中的在交叉方向B上排列的一端部侧的张力调节部10,图4所表示的张力调节部10h为多个张力调节部10中的在交叉方向B上排列的另一端部侧的张力调节部10。
[0054]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沿着交叉方向B设置有多个张力调节部10。如图3至图6所示,各个张力调节部10具备基体部8和张紧辊6,该张紧辊6通过相对于基体部8而在方向D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与被记录介质P接触以及分离。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通过这种结构的张力调节部10而使张紧辊6从被记录介质P的面17侧压贴从而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由此抑制在被记录介质P上产生的变形。
[0055]张紧辊6被辊支承部37支承,该辊支承部37与随着旋转轴22的旋转而进行偏心旋转的偏心凸轮21抵接。此外,如图3所示,在旋转轴22的一端部侧设置有张力调节电机20以及能够受到该张力调节电机20的旋转力的旋转部36。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张力调节部10利用这种结构,通过使张力调节电机20旋转从而使偏心凸轮21偏心旋转,由此使张紧辊6相对于基体部8而在方向D上移动。
[0056]此外,从交叉方向B观察时,各个张力调节部10以偏心凸轮21相对于旋转轴22而各偏离预定的角度的方式依次被配置。即,利用这种结构,通过使旋转轴22旋转,从而从张力调节部10a侧向张力调节部10h侧,多个张力调节部10的张紧辊6依次在与被记录介质P接触的方向即方向D1上移动。详细而言,通过使旋转轴22旋转预定的角度从而使张力调节部10a的张紧辊6向方向D1移动,通过进一步使旋转轴22旋转预定的角度从而使张力调节部10a的张紧辊6向方向D2移动,并且使张力调节部10b的张紧辊6向方向D1移动。然后,同样地,通过进一步使旋转轴22旋转预定的角度从而使张力调节部10b的张紧辊6向方向D2移动,并且使张力调节部10c的张紧辊6向方向D1移动。随着旋转轴22分别旋转预定的角度,从张力调节部10a至张力调节部10h,依次反复实施这样的一系列的动作。
[0057]另外,在旋转轴22的交叉方向B上的与张力调节电机20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能够对旋转轴22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检测部19。而且,控制部23成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对旋转轴22的旋转量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多个张力调节部10中的所需的张力调节部10的张紧辊6向方向D1移动。也就是说,控制部23成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对旋转轴22的旋转量进行控制而将多个张力调节部10中的所需的张力调节部10的张紧辊6向被记录介质P压贴,从而能够向被记录介质P上的所需的位置施加张力。
[0058]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通过一个驱动机构而对多个张力调节部10进行驱动,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应于各个张力调节部10而设置多个对多个张力调节部10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
[0059]接下来,对在由于从动辊7以及驱动辊5与被记录介质P的接触的方式的原因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产生局部的变形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使该局部的变形减少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0]图7为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概要俯视图,且为表示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于被记录介质P上产生了局部的变形(褶皱18)的情况的图。此外,图11对应于图7而表示现有的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概要俯视图,且为表示在现有的记录装置1中于被记录介质P上产生了局部的变形(褶皱18)的情况的图。
[0061]图7图示了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于从动辊7中的从动辊7b与从动辊7c之间产生了作为局部的变形的褶皱18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通过传感器13对褶皱18的产生及其位置进行检测。然后,通过控制部23的控制而使与多个张力调节部10对应的多个张紧辊6中的在输送方向A上处于对应的位置处的张紧辊6c从被记录介质P的面17侧压贴,从而向被记录介质P施加张力。另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被配置为,在从输送方向A观察时,从动辊7与张紧辊6成为互不相同(不重叠)。并且,在从动辊7之间产生了褶皱18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输送方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