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03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相机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汽车碰撞试验的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在汽车碰撞试验中用于固定相机的相机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很多人有了私家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在道路上发生的汽车碰撞事故也随之增加,所以人们非常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而在汽车安全性研究中,汽车碰撞试验是基础试验,研发人员通过汽车碰撞试验研究事故中车辆的运动和变形,对人体的影响,人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从而研究对人体安全有益的保护方法。在汽车安全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的正面柱撞试验中,主要仿效车辆在意外事 运行的轨迹,还有车辆在撞击后,安全气囊在零时刻的展开情况。这些研究都依赖于固定在柱撞壁障上的相机拍摄的照片。而柱撞壁障通常为圆柱体,那么如何将相机稳固地固定在柱撞壁障上,以及如何减少在撞击过程中对相机固定架产生的晃动,就成为我们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的相机固定装置。本发明的一种相机固定装置,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调节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包括底板、缓冲臂,以及卡固架,所述缓冲臂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卡固架之间;所述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包括调节板和调节架;所述调节板一端铰接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在所述调节板侧部设置有调节件;在所述调节架上设有所述调节件可与其配合的滑轨。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相机固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卡固架,各卡固架为半圆柱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至少一对卡固架形成圆柱状,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对缓冲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各前述的缓冲臂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一对卡固架之一固定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至少一对缓冲臂设置在所述底板底面两侧,并且设置在所述一对卡固架之一两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包括一对所述调节架,各所述调节架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各前述的调节架上开设有贯通的弧状滑轨。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滑轨是以所述调节板与所述底板的铰接处为圆心的圆弧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调节件设置在所述调节板的两侧部,并且可分别在各所述调节件调节架的滑轨内滑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相机固定装置,通过卡固架可将相机稳固地固定在柱撞壁障上,通过调节构件的调节板和调节架的配合可以方便地调节相机的拍摄角度,并且通过缓冲臂可以对相机起到缓冲保护作用。本发明的相机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I是本发明相机固定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相机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请参照图I所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汽车柱撞试验的相机固定装置用于将用于数据采集的相机(图未示)安装固定在柱撞壁障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I和调节构件2。固定构件I用于将相机卡固在柱状的柱撞壁障上,调节构件2设置在固定构件I上,用于调节相机的角度。固定构件I包括底板10,设置在底板10底面上的缓冲臂12,以及两对卡固架14。底板10为矩形板状结构,在底板10的顶面上设置有枢轴部102。从底板10底面上端和下端的两侧分别延伸出两对缓冲臂12。在本实施例中,各缓冲臂12垂直于底板10的底面设置。各卡固架14为半圆柱状,即其截面为半圆形,因此一对卡固架14形成圆柱状,其截面为圆形。一对卡固架14可通过螺栓16等固定在一起,并且卡扣在柱状的柱撞壁障上。各对卡固架14中的一个设置在各对缓冲臂12之间,并且与各对缓冲臂12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亦即,缓冲臂12设置在底板10与卡固架14之间。这样,两对卡固架14可以固定在柱状的柱撞壁障上,而底板10通过两对缓冲臂12固定在卡固架14上,不与卡固架14刚性连接,从而在车辆撞柱试验中产生的震动不会从卡固架14直接传递给底板10,而起到缓冲作用。
调节构件2设置在固定构件I上,包括调节板20和一对调节架22。调节板20呈矩形板状,其一端与固定构件I底板10顶面上的枢轴部102铰接固定。在调节板20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安装孔202,用以安装相机。在调节板20两侧部对称设置有一对调节件204,调节件204可以是螺栓。各调节架22呈弧形板状,其一端固定在固定构件I底板10的顶面上,优选各调节架2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底板10的顶面。在各调节架22上开设有贯通的弧状滑轨220,滑轨220优选为以与调节板20铰接固定的枢轴部102为圆心的圆弧状。调节板20两侧部的调节件204可分别在各调节架22的滑轨220内滑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相机固定装置的安装过程和工作原理如下
在进行车辆撞柱试验之前,需要安装调节相机位置时,首先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相机固定装置固定构件I的两对卡固架14通过螺栓16紧固于柱状的柱撞壁障上适合的高 度,然后将相机通过相机底部的螺栓等固定装置固定在调节构件2的调节板20上,接着调整相机以及调节板20相对底板10的角度,调整好后将调节板20两侧部的调节件204相对于调节架22拧紧,使得调节板20相对底板10的角度固定,即可开始试验。本发明的相机固定装置,通过卡固架14可将相机稳固地固定在柱撞壁障上,通过调节构件2的调节板20和调节架22的配合可以方便地调节相机的拍摄角度,并且通过缓冲臂12可以对相机起到缓冲保护作用。本发明的相机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在本发明的相机固定装置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对卡固架14和一对缓冲臂12,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I)上的调节构件(2);所述固定构件(I)包括底板(10)、缓冲臂(12),以及卡固架(14),所述缓冲臂(12)设置在所述底板(10)和所述卡固架(14)之间;所述调节构件(2 )设置在所述底板(10 )上,包括调节板(20 )和调节架(22 );所述调节板(20 ) 一端铰接固定在所述底板(10 )上,在所述调节板(20 )侧部设置有调节件(204 );在所述调节架(22 )上设有所述调节件(204)可与其配合的滑轨(220 )。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固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卡固架(14),各卡固架(14)为半圆柱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卡固架(14)形成圆柱状,通过螺栓(16)固定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对缓冲臂(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缓冲臂(12)一端与所述底板(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一对卡固架(14)之一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缓冲臂(12)设置在所述底板(10)底面两侧,并且设置在所述一对卡固架(14)之一两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一对所述调节架(22),各所述调节架(22) —端固定在所述底板(10)上。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调节架(22)上开设有贯通的弧状滑轨(22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220)是以所述调节板(20)与所述底板(10)的铰接处为圆心的圆弧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204)设置在所述调节板(20)的两侧部,并且可分别在各所述调节件(204)调节架(20)的滑轨(220)内滑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相机固定装置,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调节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包括底板、缓冲臂,以及卡固架,所述缓冲臂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卡固架之间;所述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包括调节板和调节架;所述调节板一端铰接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在所述调节板侧部设置有调节件;在所述调节架上设有所述调节件可与其配合的滑轨。采用这种相机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
文档编号G03B17/56GK102705664SQ20121016829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5日
发明者刘卫国, 李月明, 栾朋, 胡捷, 赵福全, 韩刚, 魏亚明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