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03388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例如车辆的室内后视镜、车门后视镜所使用的自动防眩目反射镜,特别是涉及通过基于施加电压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反射镜着色而实现防眩目效果的电致变色反身寸镜(electrochromic mirror)。
【背景技术】
[0002]在夜间驾驶车辆时,后续车辆的前灯的光在室内后视镜、车门后视镜处反射,有时感到晃眼。因此,开发出具备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以下有时简称为“EC”。)层的EC反射镜。EC反射镜在周围较暗的状态且从后续车辆照射强光的情况下,对EC层施加电压而使其显色。由此,能够抑制来自后续车辆的光的反射,减少晃眼。
[0003]作为EC反射镜,公知有如下EC反射镜,具备玻璃基板、形成在该玻璃基板的背面侧的透明导电膜、形成在该透明导电膜的背面侧的EC层、以及形成在该EC层的背面侧的反射膜兼电极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9606号公报
[0005]然而,在上述EC反射镜中,在向EC层的背面侧形成反射膜兼电极膜时,反射膜兼电极膜的材料有时会绕过EC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导电膜。由此,透明导电膜与反射膜兼电极膜发生短路,无法使EC层显色。
[0006]在专利文献I的方案的EC反射镜中,透明导电膜、EC层以及反射膜兼电极膜以依次偏移的状态配置。然而,在使从玻璃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的透明导电膜、EC层以及反射膜兼电极膜沿着长方形的短边方向错开的情况下,虽然各层的长边以偏移的状态配置,但各层的短边以局部重叠的状态配置。此时,担心在该短边的局部产生上述的透明导电膜与反射膜兼电极膜之间的短路。

【发明内容】

[0007]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电极间的绝缘性的EC反射镜。
[0008]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反射镜采用以下结构。
[0009](I) 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一方向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并且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二方向上形成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与所述反射电极膜重叠的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
[0010]根据该结构,若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以及反射电极膜伸出部连接供电端子并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则能够驱动电致变色反射镜。在此,由于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因此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电致变色层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以及反射电极膜这两者不重叠。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0011](2)在所述(I)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外形形成为比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外形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的外形大。
[0012]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实现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电致变色层的内侧的状态。
[0013](3)在所述(I)或(2)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所述电致变色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的形状,并且以沿所述短边方向依次偏移的方式配置,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
[0014]根据该结构,由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透明电极膜的长边方向连接,因此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降低两者间的接触电阻。另外,由于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经由透明电极膜的面内各部到达反射电极膜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响应速度。
[0015](4)在所述(3)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
[0016]根据该结构,通过增大电阻相对较大的透明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从而缩短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经由透明电极膜的面内各部到达反射电极膜的距离,因此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响应速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增大电阻相对较大的透明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透明电极膜与反射电极膜的电阻差变小。当电阻差较大时,施加电压时的显色变化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的附近逐渐产生,通过减小电阻差,能够使着色变化在面内大致同时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减小反射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的布置自由度,并且能够使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小型化、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0017](5)在所述⑴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该电致变色反射镜具备保持所述透明基板的反射镜支架,所述反射镜支架形成为覆盖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的周缘部。
[0018]透明基板的周缘部是难以进行电致变色反射镜的显色以及消色的切换的部分,因此,通过利用反射镜支架覆盖该部分,能够改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外观。
[0019](6) 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内侧包含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整体,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包含所述反射电极膜的整体。
[0020]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整体,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0021]根据本发明,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从后方观察乘用车辆的车厢内的前部时的图。
[0023]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主视图。
[0024]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
[0025]图4是电致变色反射镜主体的后视图。
[0026]图5是图4的P部的放大图。
[0027]图6是图5的B-B线处的剖视图。
[0028]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一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7(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9]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二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8(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0]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三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9(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1]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四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10(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2]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电致变色(以下有时省略为“EC”。)反射镜能够运用于车辆用后视镜等各种反射镜,以下,以运用于车辆用后视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图中,有时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X方向(前方为+X方向,后方为-X方向),将车辆的左右方向设为Y方向(右方为+Y方向,左方为-Y方向),将车辆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上方为+Z方向,下方为-Z方向)进行说明。
[0034]图1是从后方观察乘用车辆的车厢2的前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