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85787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二灯板133连接成灯板组件,结合图5和图3所示,在连接框14内形成有多个第一通风风道143,在连接框14的两侧部对应第一通风风道143设有开口,该开口与通风组件15连通,通风组件15通过一侧部的开口将风送入第一通风风道143内,同另一侧部的开口将风排出第一通风风道143,在第一通风风道143内形成了对流空气,以实现散热降温的功能。安装框1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竖向框141和支设于竖向框141之间的多个横向框142,竖向框141和位于竖向框141两端部的横向框142用于将第一灯板123和第二灯板133连接到安装框11上。在竖向框141和横向框14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通过穿设的螺钉实现固定连接。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在竖向框141侧部对应第一通风风道开设开口 1411,开口 1411连通通风组件15。横向框142的两端抵靠在竖向框141之间,并未与竖向框141连接,相邻的两个横向框142之间形成了第一通风风道143。较佳地,竖向框141和横向框142为U型框。竖向框141和横向框142也可以是方框。
[0040]横向框142的一侧边与第一灯板123连接固定,另一侧边与第二灯板133连接固定,通过多个横向框142固定于两个灯板之间,将两个灯板连接成整体结构,且还增强了第一灯板123和第二灯板133的结构强度。相邻的横向框142之间形成了第一通风风道143,为两个灯板进行散热。通过竖向框141和位于竖向框141两端部的横向框142将两个灯板连接于安装框11上,实现了灯板的安装。
[0041]如图3所示,安装框11的安装条11内侧面对应连接框14设有容槽113,竖向框141和位于竖向框141两端部的横向框142插设固定于容槽113内。结合图7所示,竖向框141 一侧部设于容槽113的底部,竖向框141另一侧部伸出容槽并对应贴合于第一灯板123和第二灯板133,通过螺钉紧固将竖向框141与容槽113固定连接,将竖向框141与第一灯板123固定连接,将竖向框141与第二灯板133固定连接。
[0042]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光学膜片122和第一灯板123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风道124,第二通风风道124与通风组件15连通,通过通风组件15在第二通风风道124内形成对流空气,以对第二通风风道124进行散热。在第二光学膜片132和第二灯板133之间形成有第三通风风道134,第三通风风道134连通通风组件15,通过通风组件15在第三通风风道134内形成对流空气,以对第三通风风道134进行散热。
[0043]如图3所示,通风组件15包括安装架155和风扇154。结合图8所示,安装架155适配于安装框11左、右侧部的安装条111,安装架155固定于安装条111的外侧面,安装架155与安装条111之间形成有流动空间。风扇154间隔固设于安装条111上,风扇154通过安装架155和安装条111之间形成的流通空间将风送入或排出安装框11内。在安装框11的安装条111上开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 151、第二通风口 152、和第三通风口 153,结合图6所示,第一通风口 151对应第一通风风道143设置,第二通风口 152对应第二通风风道124设置,第三通风口 153对应第三通风风道134设置,第一通风口 151、第二通风口 152、以及第三通风口 153并排设置,且沿着左侧部和右侧部的安装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通风口 151、第二通风口 152、以及第三通风口 153对应风扇154的位置设置风扇154连通第一通风口 151、第二通风口 152、以及第三通风口 153,风扇154通过第一通风口 151为第一通风风道143进行吹风散热,通过第二通风口 152为第二通风风道124进行吹风散热,通过第三通风口 153为第三通风风道134进行吹风散热。
[0044]安装框1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的第一通风口 151与竖向框141的侧部上开设的开口 1411对应设置,确保风扇154形成的风能够通过第一通风口 151和开口 1411进入或排出第一通风风道143内。如图6所示,在安装框1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安装相同的风扇154,风扇154能够形成同向风向的风,这样就在第一通风风道143、第二通风风道124、和第三通风风道134内形成了一定风向的空气流动,图中所示为从左侧部B向右侧部C流动的风,当然也可以形成反向流动的风。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模组结构中,风扇154送入显示模组内的风需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风扇154排出显示模组内的风也需要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较佳地,在安装框11的外围罩有整机外壳,在整机外壳的壳体上设有通口,通口上固设有过滤网,以确保整机外壳内的空气的洁净度。
[0045]如图7所示,安装条111的内侧面上安装有显示模组的各个功能板,第一液晶面板121和第二液晶面板131对应安装于安装条111前后部的安装面上,结合图3所示,第一液晶面板121和第二液晶面板131通过压条115固定于安装条111的安装面上。安装条111对应第一光学膜片122和第二光学膜片132设有安装槽,第一光学膜片122和第一扩散板125紧贴设置并插设于对应的安装槽内固定,第二光学膜片132和第二扩散板135紧贴设置并插设于对应的安装槽内固定。
[0046]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框,具有相对的前部和后部; 第一显示模组与第二显示模组,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框的前部与后部;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模组自所述安装框的前部向后部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第一液晶面板、一第一光学膜片以及一第一灯板;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自所述安装框的后部向前部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第二液晶面板、一第二光学膜片以及一第二灯板; 所述第一灯板与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风道,且所述安装框的相对的两个侧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风风道的通风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板和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夹设连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内形成所述第一通风风道,所述连接框的两侧部对应所述第一通风风道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通风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竖向框和支设于所述竖向框之间的多个横向框,两个相邻的所述横向框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风风道,所述竖向框的侧部对应所述第一通风风道开设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上对应所述连接框设有容槽,所述竖向框与位于所述竖向框两端部的所述横向框插设固定于所述容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一灯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风风道,所述第二通风风道连通所述通风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形成有第三通风风道,所述第三通风风道连通所述通风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组件包括适配于所述安装框侧部的安装架和间隔固设于所述安装架上的风扇,所述安装架固设于所述安装框上,并与所述安装框之间形成有流通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的侧部对应所述风扇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风道、所述第二通风风道、以及所述第三通风风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包括四个安装条,所述安装条的端部相互邻接,所述安装条的内侧面设有安装结构,通过所述安装结构安装所述第一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灯板、所述第二液晶面板、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以及所述第二灯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体化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包括:安装框;第一显示模组与第二显示模组,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框的前部与后部;其中:所述第一显示模组自所述安装框的前部向后部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第一液晶面板、一第一光学膜片以及一第一灯板;所述第二显示模组自所述安装框的后部向前部方向依次设置有一第二液晶面板、一第二光学膜片以及一第二灯板;所述第一灯板与所述第二灯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风风道,且所述安装框的相对的两个侧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风风道的通风组件。采用在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设置通风风道,利用通风组件在通风风道内形成对流空气,有效的对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进行散热,以降低灯板的温度,减小灯板上灯源的损坏率。
【IPC分类】G02F1-13357
【公开号】CN204595396
【申请号】CN201520320764
【发明人】张黔中, 顾荣君, 孙如斌
【申请人】上海启钧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