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85000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插入模造(Insert Molding)或注入模造(Inject1n Molding)制程直接地形成在发光二极管芯片110上,且包括底部126中心Cl以及对应于底部126形成的出光面124,其中发光二极管芯片110位于底部126的中心线Vp上,最佳是设置在底部中心Cl的位置。换句话说,模造透镜120包括底部126以及出光面124,其中,如图2所示,发光二极管芯片110埋在模造透镜120中,且出光面124的位置对应于底部126。出光面124包括凹部122、第一出光区124a以及第二出光区124b。第一出光区124a围绕凹部122,而第二出光区124b围绕第一出光区124a。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于凹部122与第二出光区124b之间。
[0033]具体的,凹部122可对称于底部126中心线Vp。更具体举例来说,凹部122可以是圆锥形凹部,其中圆锥形凹部的顶点朝向发光二极管芯片110。一般而言,圆锥形凹部的顶角Θ在45度至150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圆锥形凹部的顶角0在70度至120度之间可以得到较佳的出光效果。
[0034]请参照图2,沿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至凹部122的一端El到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至第二出光区124b的另一端E2的方向上,底部126中心Cl与出光面124之间的距离为平顺且逐渐地增加。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至凹部122的一端El与底部126中心Cl连成第一参考线,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至第二出光区124b的另一端E2与底部126中心Cl连成第二参考线,第一参考线与第二参考线的夹角Qtl在3度至70度之间。此外,沿第一出光区124a连接至第二出光区124b的一端E2到第二出光区124b连接至模造透镜120的底部126的另一端E3的方向上,底部126中心Cl与出光面124之间的距离可为平顺且逐渐地增加或减少。在本实施例中,沿一端E2到一端E3的方向上,底部126中心Cl与出光面124之间的距离为减少,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35]参看图3和图4,图3是图1中发光组件的光强度分布图,图4是图1中发光组件的光型分布图。在图3的光强度分布图中,纵轴代表光强度,单位为瓦特/球面度(W/sr),横轴代表与发光二极管芯片110的中心轴的夹角。在图3与图4的光型分布图中,以粗线绘示的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100的水平方向,以细线绘示的9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100的垂直方向,图4径向方向对应于光强度,且越远离中心光强度越高。如图所示,发光组件100的光强度分布实质上为具有多个峰值的多模态分布。因此,通过模造透镜120的配置,发光组件100能够提供广角出光效果及高出光均匀度。需说明的是,上述数值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0036]参看图5及图6,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在图5及图6中的发光组件200包含与先前用图1及图2揭露之发光组件100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为简洁起见,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的详细描述可省略,且在这些图示及描述中被使用的类似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0037]第二实施例的发光组件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凹部222可包括第一 V形凹部,第一 V形凹部包括以非共平面的方式互相连接的第一平面222a与第二平面222b,且在剖面视角上顶角(θ 1+ Θ 2)形成于第一平面222a与第二平面222b之间。
[0038]顶角(θ 1+ Θ 2)可在45度至150度之间。在第二实施例中,顶角(θ 1+ Θ 2)为在70度至120度之间。具体的,顶角(0片02)包括形成于第一平面222a与垂直面VP之间的第一顶角G1以及形成于第二平面222b与垂直面VP之间的第二顶角Θ 2。在第二实施例中,凹部222不对称于底部226中心线,且第一顶角Q1的角度与第二顶角Θ 2的角度不同。第一顶角Q1可在20度至75度之间,且第二顶角Θ 2可同样在20度至75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角Q1等于45度,且第二顶角Θ 2等于70度。需说明的是,上述数值范围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222可对称于底部226中心线。也就是说,第一顶角Q1的角度等于第二顶角Θ 2的角度。
[0039]参看图7和图8,图7是图5中发光组件的光强度分布图,图8是图5中发光组件的光型分布图。在图7的光强度分布图中,与图3类似地,纵轴代表光强度,单位为瓦特/球面度(W/sr),横轴代表与发光二极管芯片210的中心轴的夹角。在图7与图8的光型分布图中,与图4类似地,以粗线绘示的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200的水平方向,以细线绘示的9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200的垂直方向,图8径向方向对应于光强度,且越远离中心光强度越高。如图所示,发光组件200的光强度分布实质上为具有多个峰值的多模态分布。因此,通过模造透镜220的配置,发光组件200能够提供广角出光效果及高出光均匀度。
[0040]参看图9及图10,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发光组件的俯视图。值得注意的是,图9及图10所示的发光组件300包含与先前用图5及图6揭露的发光组件200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为简洁起见,相同或相似的许多特征的详细描述可省略,且在这些图示及描述中被使用的类似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
[0041]第三实施例的发光组件300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组件200的主要差异在于:凹部322不仅包括第一 V形凹部322a,还包括与第一 V形凹部322a相交的第二 V形凹部322b。具体的,第一 V形凹部322a的顶角包括图10所示的第一顶角Θ i与第二顶角Θ 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角G1的角度与第二顶角Θ 2的角度可不同。类似地,第二 V形凹部322b的顶角包括图10所示的第三顶角Θ/与第四顶角02’,且第三顶角O1’的角度与第四顶角θ2’的角度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 V形凹部322a的形状与第二 V形凹部322b的形状不同,也就是说,第一顶角Q1、第二顶角θ2、第三顶角O1’与第四顶角02’中的任一个可不同于第一顶角Q1、第二顶角θ2、第三顶角O1’与第四顶角02’中的其他一个。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示例,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322可为对称的。也就是,第一顶角Q1、第二顶角θ2、第三顶角O1’与第四顶角θ2’可相同,或其中部分顶角可相同,而部分顶角可不相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42]参看图11及图12,图11是图9中发光组件的光强度分布图,图12是图9中发光组件的光型分布图。在图11的光强度分布图中,与图3及图7类似地,图11中的纵轴代表光强度,单位为瓦特/球面度(W/sr),横轴代表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中心轴的夹角。在图11与图12的光型分布图中,与图4及图8类似地,以粗线绘示的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300的水平方向,以细线绘示的90.0方向对应于面对发光组件300的垂直方向,图12径向方向对应于光强度,且越远离中心光强度越高。如图所示,发光组件300的光强度分布实质上为具有多个峰值的多模态分布。因此,通过模造透镜320的配置,发光组件300能够提供广角出光效果及高出光均匀度。
[0043]参看图13,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图13所示的发光组件400包含与先前用图1揭露的发光组件100相同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