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4958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覆盖件成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覆盖件是指覆盖发动机、底盘,构成驾驶室、车身的金属薄板制成的空间形状的表面或内部零件,为了提高汽车覆盖件的成型效率,现有的汽车覆盖件成型过程中常常采用冲压的形式完成。在覆盖件表面有坡度或弯折的地方,原始的待冲压板材的厚度将会适当的加厚,以确保成型后的覆盖件弯折处或者坡面处拉伸后的厚度能够与其它地方一致。

上述冲压成型的过程一般由上模具和下模具配合完成,在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设置有凸模及压边圈,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3316586U的中国专利提出的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对于上述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金属板材在受到冲压时,在板材的表面弯折处或者坡面处将会产生裂纹,这些细小的裂纹均由金属板材表面拉伸所致。这些裂纹的存在,使得冲压成型后的板材表面容易氧化,抗疲劳特性降低,缩短了成型板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的过程中,覆盖件弯折处或坡面处表面常会出现细小的金属裂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以及设置在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压边圈,所述上模与下模均由多个子模块固定拼接排列而成,所述上模与下模上对应于板材凹陷处或凸起处设置有成型凸块与成型凹槽,所述成型凸块和/或成型凹槽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输出电极;输出电极与待冲压成型的板材在冲压接触时,上模和/或下模,以及外部电源构成通电回路。

由于待成型板材在弯折处的厚度较大,其电阻相对较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电后大部分电流从待成型板材的弯折面或坡面成型处流过,使得板材内部的离子运动加剧,提升了板材弯折或坡面成型处的金属延展性,从而有效减少冲压成型后上述弯折处或者坡面处表面的裂纹,有助于提升成型后汽车覆盖件的品质,增加成型后板材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电极分别设置在上模及下模的成型凸块或成型凹槽的侧壁上,所述输出电极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冲压成型后板材坡面距离最短的两相对侧边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输出电极分别位于上模与下模上,只有当上模与下模以及待成型板材相接触时,三者才能够形成通电回路,从而使得待成型板材的局部通电,增强待成型板材局部的金属延展性。

进一步的,输出电极均位于上模或者下模的成型凸块或成型凹槽的侧壁上,且分别位于成型凸块或成型凹槽侧壁上两相对侧边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输出电极设置于上模或者下模上,当待成型板材与上模或者下模接触时,待成型板材的待弯折或者坡面成型处便会流过电流,从而增强该区域的金属延展性。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电极沿成型凸块或成型凹槽的侧边边缘呈长条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流能够尽可能均匀的由成型板材坡面处的一边流向相对的另一边,使得板材的延展性也相对均匀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外部电源为交流电源。

交流电源的频率在不断的变化,使得金属板材的电流方向也在不断的变化,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增强金属板材的延展性,并且,由于交流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电流会趋于导体的表面(趋肤效应),即金属板材的表面延展性提高程度将会大于金属板材内部延展性的提高程度,在表面到达同样延展性的指标下更能节省能源的消耗。

进一步的,所述成型凸块或成型凹槽的侧壁上围绕所述输出电极且与待成型板材坡面边框形状大小相对应,开设有用于限定电流流动范围的限流凹槽,所述限流凹槽内嵌设有绝缘填充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流过待成型板材上的电流主要限定在一个区域,最大化的利用电源电流,保证延展性改变均匀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填充件为陶瓷。

由于陶瓷本身硬度较高,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阻断电流的同时起到压制板材的作用,使得限流凹槽不会在成型后的板材上留下凸痕。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与下模的各个子模块边缘相互配合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子模块拼接到一起的拼接凸块以及拼接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的搭建成型模具,并且根据需要调整模具的输出电极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与下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将各个子模块箍紧的边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成型模具发生松散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电极所在的子模块内设置有布线通道,所述布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导通所述外部电源与输出电极的电源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电源线的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在上模和/或下模上设置输出电极,使得待成型板材在冲压前和/或者冲压过程中通电,从而使其内部离子活动加剧,由此增强待成型板材的延展性,从而减少成型后板材表面的裂纹,提升汽车覆盖件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成型凹槽侧壁上的输出电极与限流凹槽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附图标志:1、上模;2、下模;3、子模块;4、成型凸块;5、成型凹槽;6、输出电极;7、限流凹槽;8、陶瓷;9、拼接凸块;10、拼接槽;11、边框;12、布线通道;13、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以及设置在上模1与下模2之间的压边圈,上模1与下模2均由多个子模块3固定拼接排列而成。上模1与下模2上对应于板材凹陷处或凸起处设置有成型凸块4与成型凹槽5,成型凸块4和/或成型凹槽5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输出电极6。输出电极6与待冲压成型的板材在冲压接触时,上模1和/或下模2,以及外部电源构成通电回路。由于金属板材在拉伸或者冲压的时候,其表面的应力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金属板材内部的结晶分布发生变化,使得板材弯折处或者坡面成型处的表面极易产生裂纹,上述裂纹导致成型后的板材抗疲劳性减弱,后期容易出现损坏。在上述整体方案中,利用电流促使金属板材内部的离子发生运动,提高金属板材在成型过程中的金属延展性,从而有效地减少成型后的金属板材表面裂纹数量。

详述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外部电源采用交流电源,电源的电压输出大小及频率大小都由外部电源控制器控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由于交流电源在通过导体时电流主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即电流趋肤效应。利用交流电的趋肤效应,采用相同功率的交流电可以更加明显地促进金属板材表层位置的离子热运动,从而提升金属板材表面的延展性,在达到相同延展性指标的情况下,采用交流电能够更加地节省能源。

对于叔叔输出电极6位置的设置,本实施例中,输出电极6分别设置在上模1及下模2的成型凸块4或成型凹槽5的侧壁上,输出电极6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冲压成型后板材坡面距离最短的两相对侧边处。上述技术方案,输出电极6分别位于上模1与下模2上,只有当上模1与下模2以及待成型板材相接触时,三者才能够形成通电回路,从而使得待成型板材的局部通电,增强待成型板材局部的金属延展性。

优化的,为了使得电流能够尽可能均匀的由成型板材坡面处的一边流向相对的另一边,使得板材的延展性也相对均匀稳定,输出电极6沿成型凸块4或成型凹槽5的侧边边缘呈长条形设置,由于金属板材在弯折处或者坡面处成型处的厚度较厚,电阻相对较小,使得电流在此区域内富集。

通为了将流过待成型板材上的电流主要限定在一个区域,最大化的利用电源电流,保证延展性改变均匀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如图2所示,成型凸块4或成型凹槽5的侧壁上围绕输出电极6且与待成型板材坡面边框形状大小相对应,开设有用于限定电流流动范围的限流凹槽7,由于电流主要集中于金属板材的表面,因此,只要在金属板材的表面设置凹槽便可以阻隔电流的流动。为了不影响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型,限流凹槽7内嵌设有绝缘填充件。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填充件优选为陶瓷8。由于陶瓷8本身硬度较高,可以在阻断电流的同时起到压制板材的作用,使得限流凹槽7不会在成型后的板材上留下凸痕。

为了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的搭建成型模具,并且根据需要调整模具的输出电极6的位置,上模1与下模2均由多个子模块3拼接而成,如图1和图2所示,各个子模块3边缘相互配合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子模块3拼接到一起的拼接凸块9以及拼接槽10。在上模1与下模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将各个子模块3箍紧的边框11,增强上模1与下模2的稳固性。

为了方便电源线13的布置,优化的,输出电极6所在的子模块3内设置有布线通道12,布线通道12内设置有用于导通外部电源与输出电极6的电源线13。

实施例二

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输出电极6均位于上模1或者下模2的成型凸块4或成型凹槽5的侧壁上,且分别位于成型凸块4或成型凹槽5侧壁上两相对侧边处。上述技术方案,将输出电极6设置于上模1或者下模2上,当待成型板材与上模1或者下模2接触时,待成型板材的待弯折或者坡面成型处便会流过电流,从而增强该区域的金属延展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在使用本模具时,可以先将待成型板材放置到上下两个模具之间,当上模1下压到一定程度后,上模1或下模2以及金属板材、外部电源构成通电回路,此时停止下压,延后设定时间等到金属板材内部充分预热后,再继续下压。上模1和/或下模2上设置输出电极6,使得待成型板材的坡面成型或者弯折成型处在冲压前和/或者冲压过程中通电,电流促使成型板材内部的离子发生运动,从而提高板材的延展性,由此在冲压成型过程中减少上述弯折处或坡面处表面的裂纹,从而提升待成型板材的成型品质,使得后期汽车覆盖件的使用寿命以及结构强度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