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油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1316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热油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导热油加热装置属材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压铸模具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镁合金由于其具有密度低,仅为铝的2/3,钢铁的1/4,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导热导电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阻尼减震和电磁屏蔽性能,而且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二十世纪末,随着成本的降低以及技术瓶颈的逐一突破,镁合金正逐步在汽车、电子、通信等产业推广应用开来。
镁合金压铸是当前镁合金产品生产的主要加工成形方式,镁合金压铸生产对压铸工艺参数的控制比铝合金、锌合金要严格,镁合金压铸生产必须对压铸模具温度进行控制,使其稳定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通常都采用专用的模具温控机来控制模具温度。
模具温控机一般以导热油为模具加热载体,通过导热油循环对模具进行控温。在导热油加热装置的设计上,一般是直接将加热棒浸在导热油管道中,导热油直接与加热棒外壁接触。由于导热油的最高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350℃,而加热棒外壁温度比此温度至少要高数十度,这样导热油易于结焦,降低导热油的使用寿命,同时结焦层附在加热棒表面增大了传热热阻,影响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热迅速均匀、防止导热油结焦的导热油加热装置,该装置尤其适用于镁合金压铸的模具升温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含有由外到内依次间隔嵌套的外管、螺旋型加热管和U形加热棒,在螺旋型加热管内壁嵌一个支撑管,所述外管的一端固定有法兰,另一端为密封的管底,所述螺旋型加热管和支撑管的一端均与法兰固定,所述U形加热棒的两端伸出法兰与加热电源连接,在所述外管上有一个进油口和一个出油口,在所述U形加热棒和支撑管之间充满填充物。
所述法兰与外管通过螺杆固定,螺旋型加热管是铝管,支撑管是钢管,所述填充物为铝。
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热迅速均匀、能够有效防止导热油结焦,能够用于镁合金压铸的模具升温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图1是导热油加热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管式外壳以及插入管式外壳内的螺旋形加热筒组成。所说的管式外壳由外管1、管底9、导热油入口接头6、出口接头12组成;所说的螺旋形加热筒由螺旋形管7、支撑管8、U型加热棒10、管内填充物11、法兰3组成。
螺旋形管7材料为铝,由于铝高温强度低,因此内嵌支撑管8起支撑作用,其材料为钢。加热棒10通过铸造置于螺旋形加热筒内,管内填充物11为铝液浇注入筒内所得。整个螺旋形加热筒主体材料为铝,导热性能良好,能快速将加热棒产生的热量传递至螺旋形管7外表面,进而传给导热油。
外管1与螺旋形管7之间形成了一螺旋槽状的导热油流动通道,一方面可以增大表面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螺旋形通道使导热油流动紊流状态加剧,增大了表面换热系数。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单位时间内导热油获得的热量大大增加,起到快速热传递的效果。同时螺旋形管7外表面与导热油之间的温差不大,大大降低了导热油结焦的可能。管式外壳由外管1、管底9、导热油入口接头6、出口接头12组成,这些部件材料均为钢,它们之间采用焊接进行连接。
螺旋形加热筒由螺旋形管7、支撑管8、加热棒10、管内填充物11、法兰3组成。在加工时,可先将法兰3与支撑管8采用焊接连接,再将加热棒10插入法兰孔内,然后在支撑管8内外浇注铝液,冷却以后,对加热筒外表面进行车削加工,将其加工成螺旋状。
管式外壳与螺旋形加热筒通过螺杆2连接,中间有垫片5起密封作用。加热棒10通过螺纹接头4与供电线路连接。
权利要求1.导热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外到内依次间隔嵌套的外管、螺旋型加热管和U形加热棒,在螺旋型加热管内壁嵌一个支撑管,所述外管的一端固定有法兰,另一端为密封的管底,所述螺旋型加热管和支撑管的一端均与法兰固定,所述U形加热棒的两端伸出法兰与加热电源连接,在所述外管上有一个进油口和一个出油口,在所述U形加热棒和支撑管之间充满填充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热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与外管通过螺杆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热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型加热管是铝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热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是钢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导热油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为铝。
专利摘要导热油加热装置属材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压铸模具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外到内依次间隔嵌套的外管、螺旋型加热管和U形加热棒,在螺旋型加热管内壁嵌一个支撑管,所述外管的一端固定有法兰,另一端为密封的管底,所述螺旋型加热管和支撑管的一端均与法兰固定,所述U形加热棒的两端伸出法兰与加热电源连接,在所述外管上有一个进油口和一个出油口,在所述U形加热棒和支撑管之间充满填充物。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热迅速均匀、能够有效防止导热油结焦,能够用于镁合金压铸的模具升温控制。
文档编号B22D27/04GK2769752SQ20052002275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1日
发明者李培杰, 李人杰, 何良菊, 何京林, 刘群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