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16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相对应配合开、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开设于上模板内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内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开设于下模板内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内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下模仁和下模板开设有贯穿的顶出孔,底座内固定有用于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穿设于顶出孔内的顶针、固定于顶针底部的顶针板、以及驱动顶针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顶针板向上移动,固定在顶针板上的顶针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压铸模具结构通常包括定模及动模,其中定模是固定在压铸机定模安装板上,与直浇道、喷嘴或压室连接;动模是固定在压铸机动模安装板上,并随动模安装板作开合模移动时,与所述定模闭合构成型腔与烧铸系统。金属液体在高压下充满型腔,开模时动模与定模分开,借助于设在动模上的顶出机构将铸件推出。所述顶出机构由推杆、复位杆、推杆固定板、推板、推板导柱及推板导套构成。
[0003]现有模具的顶出机构结构复杂,实用性差,且易损坏,安全性差,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生产效率高的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相对应配合开、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开设于上模板内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内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开设于下模板内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内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下模仁和下模板开设有贯穿的顶出孔,底座内固定有用于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穿设于顶出孔内的顶针、固定于顶针底部的顶针板、以及驱动顶针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顶出孔和所述顶针均为六个,六个顶出孔对称分布,六个顶针分别穿设于相应的顶出孔内。
[0007]进一步的,所述顶针板包括面针板和底针板,所述顶针固定于底针板并穿过面针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为气缸。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顶部固定有模柄,所述上模板开设有与模柄对应的开口,上模仁内开设有直流道和与直流道连通的上型腔。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仁开设有下型腔,下型腔内固定有型芯,型芯的顶部伸出下模仁,型芯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下模板内开设有第一冷却水循环槽,第一冷却水循环槽与型芯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内和所述下模仁内分别开设有第二冷却水循环槽和第三冷却水循环槽。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支撑座和固定于支撑座底部的底板,支撑座内部空心,所述顶出机构设置于支撑座与底板围成的空腔内。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底板、所述底针板、所述面针板、所述支撑座通过第一导向柱连接,所述面针板、所述支撑座、所述下模板通过第二导向柱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通过第三导向柱连接,上模和下模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导向柱的紧固件和紧固螺钉。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穿设于顶出孔内的顶针、固定于顶针底部的顶针板、以及驱动顶针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顶针板向上移动,固定在顶针板上的顶针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实用性强。
[0016]【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俯视图。
[0018]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19]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模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型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为:1一上模、11一上模板、111一开口、12—上模腔、13—上模仁、131—模柄、132—直流道、133—上型腔、134—第二冷却水循环槽、2—下模、21—下模板、211—第一冷却水循环槽、22—下模腔、23—下模仁、231—下型腔、232—型芯、233—第三冷却水循环槽、24—底座、241—支撑座、242—底板、25—顶出孔、3—顶出机构、31—顶针、32—顶针板、321 一面针板、322—底针板、41 一第一导向柱、42—第二导向柱、43—第二导向柱、431—紧固件、432—紧固螺钉。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1飞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6]见图广6,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包括上模I以及与上模I相对应配合开、合模的下模2,上模I包括上模板11、开设于上模板11内的上模腔12、以及固定于上模腔12内的上模仁13,下模2包括下模板21、开设于下模板21内的下模腔22、固定于下模腔22内的下模仁23、以及固定于下模板21底部的底座24,下模仁23和下模板21开设有贯穿的顶出孔25,底座24内固定有用于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的顶出机构3,顶出机构3包括穿设于顶出孔25内的顶针31、固定于顶针31底部的顶针板32、以及驱动顶针板3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上模仁13和下模仁23组合形成模仁,上模腔12和下模腔22组合形成容纳模仁的模腔。
[0027]本实用新型采用穿设于顶出孔25内的顶针31、固定于顶针31底部的顶针板32、以及驱动顶针板3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顶针板32向上移动,固定在顶针板32上的顶针31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生产效率高,实用性强。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出孔25和所述顶针31均为六个,六个顶出孔25对称分布,六个顶针31分别穿设于相应的顶出孔25内。一个顶针31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方案,采用六个顶针31均匀分布在型腔内,从多个方向顶出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不会破坏五金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针板32包括面针板321和底针板322,所述顶针31固定于底针板322并穿过面针板321。面针板321与底针板322之间通过六角沉头螺钉紧固,通过驱动机构推动底针板322向上移动,从而带动顶针31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面针板321的设置用于固定顶针31。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为气缸。驱动机构可以为气缸、气液增压缸、液压缸、油压缸等,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顶针板32向上移动,固定在顶针板32上的顶针31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3顶部固定有模柄131,所述上模板11开设有与模柄131对应的开口 111,上模仁13内开设有直流道132和与直流道132连通的上型腔133。上模仁13与上模板11之间通过六角沉头螺钉紧固。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仁23开设有下型腔231,下型腔231内固定有型芯232,型芯232的顶部伸出下模仁23,型芯232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21,下模板21内开设有第一冷却水循环槽211,第一冷却水循环槽211与型芯232连接。下模仁23与下模板21之间通过六角沉头螺钉紧固,第一冷却水循环槽211横向设置,贯穿型芯232,第一冷却水循环槽211的设置用于冷却型芯232。
[0033]上型腔133和下型腔231组后形成型腔,锌、铝等金属熔融状态的液体从上模仁13的直流道132注入型腔,待冷却成型后,通过驱动机构推动顶针31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仁13内和所述下模仁23内分别开设有第二冷却水循环槽134和第三冷却水循环槽233。第二冷却水循环槽134和第三冷却水循环槽233均横向设置,分别分布于上型腔133和下型腔231的周围,第二冷却水循环槽134和第三冷却水循环槽233的设置用于将型腔内的金属熔融状态的液体快速冷却成型。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4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21底部的支撑座241和固定于支撑座241底部的底板242,支撑座241内部空心,所述顶出机构3设置于支撑座241与底板242围成的空腔内。支撑座241与底板242之间、底座24与下模板21之间均通过六角沉头螺钉紧固,底针板322通过螺钉固定于底板242。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42、所述底针板322、所述面针板321、所述支撑座241通过第一导向柱41连接,所述面针板321、所述支撑座241、所述下模板21通过第二导向柱42连接。第一导向柱41和第二导向柱42的设置为下模板21、支撑座241、面针板321、底针板322、底座的安装起导向作用。
[0037]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I和所述下模2通过第三导向柱43连接,上模I和下模2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导向柱43的紧固件431和紧固螺钉432。第三导向柱43的设置在开、合模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紧固件431和紧固螺钉432的设置用于固定第三导向柱43,位于上模I的紧固螺钉432依次穿过紧固件431、上模I 一侧插入第三导向柱43内,位于下模2的紧固螺钉432依次穿过紧固件431、下模2—侧插入第三导向柱43内,通过紧固件431可以更好的固定上模I和下模2。
[0038]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相对应配合开、合模的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开设于上模板内的上模腔、以及固定于上模腔内的上模仁,下模包括下模板、开设于下模板内的下模腔、固定于下模腔内的下模仁、以及固定于下模板底部的底座,其特征在于:下模仁和下模板开设有贯穿的顶出孔,底座内固定有用于将压铸成型后的五金件顶出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穿设于顶出孔内的顶针、固定于顶针底部的顶针板、以及驱动顶针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孔和所述顶针均为六个,六个顶出孔对称分布,六个顶针分别穿设于相应的顶出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包括面针板和底针板,所述顶针固定于底针板并穿过面针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气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顶部固定有模柄,所述上模板开设有与模柄对应的开口,上模仁内开设有直流道和与直流道连通的上型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开设有下型腔,下型腔内固定有型芯,型芯的顶部伸出下模仁,型芯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模板,下模板内开设有第一冷却水循环槽,第一冷却水循环槽与型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内和所述下模仁内分别开设有第二冷却水循环槽和第三冷却水循环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支撑座和固定于支撑座底部的底板,支撑座内部空心,所述顶出机构设置于支撑座与底板围成的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底针板、所述面针板、所述支撑座通过第一导向柱连接,所述面针板、所述支撑座、所述下模板通过第二导向柱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五金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通过第三导向柱连接,上模和下模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导向柱的紧固件和紧固螺钉。
【文档编号】B22D17/22GK203804189SQ201420110579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2日
【发明者】雷欣, 周正涛, 宋志敏 申请人:东莞市洁澳思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