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5925发布日期:2019-02-01 19:5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抛光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抛光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产品的重量日趋繁多,对产品的抛光要求也不断增加。抛光能够去除掉产品表面的锈迹,也能够把产品的表面变得更加平整。在4G时代,金属外壳由于电磁屏蔽作用不得不将其用PPS(“PPS”是指:聚苯硫醚)、PBT(“PBT”是指:聚对苯二甲酸四次甲基酯)等塑料材质隔离多段,未来将步入5G时代,通信信号更为复杂,且NFC、WIFI、无线充电等将成为手机标配,玻璃材质等非电磁材料将迎来重大机遇。曲面显示屏、曲面穿戴设备等对玻璃盖板新的要求,随着苹果、三星等业界巨头新产品的应用,3D曲面盖板玻璃将成为行业应用新宠。然而3D曲面盖板玻璃的加工工艺及曲面抛光却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考验。目前,抛光主要采用2D来进行抛光,这类抛光通常在平面上抛光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在复杂的曲面上获得好的抛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光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抛光机无法在复杂的曲面上抛光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抛光机,包括:

机架,具有相互垂直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

治具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待抛光物并能够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抛光装置,包括以第二轴线为轴转动且用于对支撑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所述待抛光物进行抛光的抛光头;

角度调节升降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和用于驱动所述抛光装置在Z轴方向上相对所述机架移动;

平移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抛光装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相对机架移动,所述平移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抛光机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有治具装置,该治具装置包括能够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的支撑架,该支撑架能够支撑待抛光物。即支撑架能够带动待抛光物以支撑架的第一转轴为轴转动,当抛光头的位置不变时,通过支撑架带动抛光物转动使得抛光头能够在待抛光物转动不同的角度时抛光待抛光物上不同的部分。平移装置能够驱动抛光装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即平移装置能够驱动抛光装置上的抛光头对待抛光物进行X轴或者Y轴方向的抛光。角度调节升降装置能够驱动抛光装置在Z轴方向上的升降移动,此处,由于平移装置能够驱动抛光装置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再加上角度调节升降装置驱动抛光装置在Z轴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抛光装置在平移装置和角度调节升降装置的驱动下,抛光装置能够实现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上的移动,如此,抛光装置能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能很方便地对待抛光物进行抛光。抛光头能够以第二轴线为轴转动,抛光头是用于对支撑在支撑架上的待抛光物进行抛光,另外,角度调节升降装置还能够调节抛光头的第一转轴与支撑架的第二转轴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说,当待抛光物需要多个角度地进行抛光的时候,角度调节升降装置调节抛光头的第二转轴与支撑架的第一转轴之间的夹角即可对待抛光物实现多角度的曲面抛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光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剖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沿图7中B-B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1为图10中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械手搬运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机进行说明。包括:机架100、治具装置2、抛光装置1、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和平移装置4。

机架100具有相互垂直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

治具装置2包括用于支撑待抛光物(未图示)并能够以第一轴线(未图示)为轴转动的支撑架(未图示),支撑架设置在机架100上;

抛光装置1包括以第二轴线(未图示)为轴转动且用于对支撑在支撑架上的待抛光物进行抛光的抛光头16;

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用于调节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和用于驱动抛光装置1在Z轴方向上相对机架100移动;

平移装置4用于驱动抛光装置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相对机架100移动,平移装置4设置在机架100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抛光机通过在机架100上设置有治具装置2,该治具装置2包括能够以第一轴线为轴转动的支撑架,该支撑架能够支撑待抛光物。即支撑架能够带动待抛光物以支撑架的第一转轴为轴转动,当抛光头16的位置不变时,通过支撑架带动抛光物转动使得抛光头16能够在待抛光物转动不同的角度时抛光待抛光物上不同的部分。平移装置4能够驱动抛光装置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即平移装置4能够驱动抛光装置1上的抛光头16对待抛光物进行X轴或者Y轴方向的抛光。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能够驱动抛光装置1在Z轴方向上的升降移动,此处,由于平移装置4能够驱动抛光装置1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再加上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驱动抛光装置1在Z轴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抛光装置1在平移装置4和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驱动下,抛光装置1能够实现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上的移动,如此,抛光装置1能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能很方便地对待抛光物进行抛光。(可选地,抛光装置1设置在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上,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设置在平移装置4上)抛光头16能够以第二轴线为轴转动,抛光头16用于对支撑在支撑架上的待抛光物进行抛光,另外,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还能够调节抛光头16的第一转轴与支撑架的第二转轴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说,当待抛光物需要多个角度地进行抛光的时候,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调节抛光头16的第二转轴与支撑架的第一转轴之间的夹角即可对待抛光物实现多角度的曲面抛光。

可选地,同时,为了提高抛光效率,机架100上设有多个平移装置4,每个平移装置4上又设有多个抛光装置1,实现多片待抛光物同时分段分区域精密并行抛光。其中,进一步地,设置在每个平移装置4上的多个抛光装置1可以作为一组抛光装置1整体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平移装置4能够控制一组抛光装置1进行移动。在每一个加工区域内,可以独立设置有至少一组抛光装置1。平移装置4能够控制与之对应的一组抛光装置1在其中一个加工区域内移动,或者是平移装置4能够控制与之对应的一组抛光装置1在不同的加工区域之间进行转移。可选地,每个抛光装置1都有一个治具装置2与之对应。

其中,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能够调节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夹角,可选地,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如此,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调节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夹角时,抛光头与待抛光物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比较好计算和控制。

此处需要声明的是,图1中的线条不是很清楚,且图1展示的只是抛光机一个实施例,本申请所保护的方案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该实施例只是抛光机结构一个粗略的表示。因此,如果将图1删除,也不会对本申请的范围造成影响。如果有必要,可以将图1删除。

请注意,在本申请中出现的“对待抛光物”指的是针对待抛光物,“对待抛光物”被拆分为“对”和“待抛光物”,而不是拆成“对待”和“抛光物”,此处予以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进行说明。治具装置还包括:转轴21、第一密封套22、第一卡簧(未图示)、第一密封圈24和驱动机构29。

转轴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支撑架设置在第一端211上;

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且转轴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密封套22的两端之外,第一密封套22内壁上形成有环设在转轴21外侧的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分别沿第一密封套22的周向延伸;

第一卡簧卡设于第一卡槽221内;

第一密封圈24设置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且第一密封圈24的端面分别与第一凸缘222和第一卡簧抵接;

驱动机构29用于驱动转轴21绕转轴21的轴线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转轴21可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转轴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分别伸出至第一密封套22的外侧,第一密封套22的内壁上形成有环设在转轴21外侧的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分别沿第一密封套22的周向延伸,第一卡槽221中卡设有第一卡簧,转轴21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4,第一密封圈24夹设于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之间。如此,首先,在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设置有套设在转轴21上的第一密封圈24,使得沿着转轴21轴向喷淋或流动的液体被第一密封圈24阻挡,防止液体越过第一密封圈24继续沿着转轴21渗透到其他位置。其次,第一密封圈24被夹持在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之间,在治具装置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能够抵消掉第一密封圈24所受到的冲击,因此第一密封圈24的位置始终能够保持稳定,避免了因为第一密封圈24的移动而造成液体越过第一密封圈24渗透到其他地方,大大提升了第一密封圈24的密封效果。再次,安装第一密封圈24极为简便,先将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然后再将第一密封圈24套设在转轴21上并推动第一密封圈24沿转轴21轴向移动,直到第一密封圈24抵接在第一凸缘222上,然后再将第一卡簧卡入第一凹槽2111即可完成对第一密封圈24的固定,如果是拆卸第一密封圈24,则采用相反的过程,极为简便。同时,支撑架设置在第一端211上,转轴21的转动带动支撑架转动。可选地,支撑架的第一轴线与转轴21的轴线是重合的。

其中,第一密封圈24套设在转轴21上,且第一密封圈24夹持在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使得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围成的容腔被第一密封圈24隔断形成两个隔绝的空间。

其中,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转轴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分别伸出第一密封套22,便于转轴21动力的输入和输出,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9与第二端212形成驱动连接,即驱动机构29产生的动力通过第二端212传输至转轴21并驱动转轴21转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待加工物(未图示)直接固定在第一端211上,或者是在第一端211上固定有一个第一支撑座214,待加工物设置在第一支撑座214上,即转轴21的动力通过第一端211输出至待加工物。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密封圈24具有用于容纳润滑剂且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容置腔24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24具有用于容纳润滑剂的第一容置腔241,且第一容置腔241与外部连通(此处的“外部”指的是第一密封圈24的外部空间)。如此,当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润滑剂能够减少转轴21与第一密封圈24之间的摩擦力,同时,第一容置腔241还具有抗震的作用,转轴21在挤压第一密封圈24的时候,第一容置腔241发生形变能够吸收一部分震动。另外,第一容置腔241能够存储润滑剂,当转轴21与第一密封圈24之间的润滑剂损失掉了一部分之后,第一容置腔241中的润滑剂能够及时地补充。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治具装置还包括:基座25和隔水组件(未图示)。

基座25套设在转轴21上,第一密封套22固定在基座25的顶端251上,转轴21的第二端212伸出至基座25的底端252之外;和

隔水组件用于避免从第一端211向第二端212的方向喷淋的液体接触到第一密封套22与基座25的连接处,隔水组件盖设在基座25的顶端251上。

在本实施例中,治具装置还包括基座25,基座25套设在转轴21上,且第一密封套22固定在基座25的顶端251,转轴21的第二端212穿过基座25并从基座25的底端252伸出;隔水组件盖设在基座25的顶端251上,且隔水组件能够阻止第一端211向第二端212方向喷淋的液体接触到第一密封套22与基座25连接处。如此,避免了从第一端211向第二端212喷淋的液体从第一密封套22与基座25的连接处渗透到第一密封套22和基座25的内侧以锈蚀位于基座25内部的转轴2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隔水组件包括:第二密封套26、第二卡簧(未图示)和第二密封圈28。

第二密封套26套设在基座25与第一密封套22的连接处的外侧,第二密封套26内壁上形成有环设在第一密封套22外侧的第二卡槽261和第二凸缘262,第二卡槽261和第二凸缘262分别沿第二密封套26的周向延伸;

第二卡簧卡设于第二卡槽261内;以及

第二密封圈28设置第一密封套22与第二密封套26之间,且第二密封圈28的端面分别与第二凸缘262和第二卡簧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隔水组件包括第二密封套26、第二卡簧和第二密封圈28。第二密封套26套设在基座25与第一密封套22的连接处的外侧,第二密封套26内壁上分别形成有环设在第一密封套22外侧的第二卡槽261和第二凸缘262;第二卡簧套设在第一密封套22上并卡设于第二卡槽261内,第二密封圈28套设在第一密封套22上且第二密封圈28夹持在第二凸缘262与第二卡簧之间。如此,第二密封套26是套设在连接处的外侧的,且第二密封套26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8,相当于是第二密封圈28和第二密封套26围合形成了一个保护上述连接处的一个容腔(可选地,连接处位于容腔内且该容腔的内壁是盖设在基座25的顶端251上),使得流向为从第一端211流向第二端212的液体被第二密封圈28和第二密封套26所阻挡而无法接触到连接处,避免了液体从连接处渗透到基座25与转轴21之间的部位。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密封圈28具有与外部连通且用于容纳润滑剂的第二容置腔28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28具有用于容纳润滑剂的第二容置腔281,且第二容置腔281与外部连通(此处的“外部”指的是第二密封圈28的外部空间)。如此,当第一密封套22与第二密封套26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润滑剂能够减少第一密封套22与第二密封圈28之间的摩擦力,同时,第二容置腔281还具有抗震的作用,第一密封套22在挤压第二密封圈28的时候,第二容置腔281发生形变能够吸收一部分震动。另外,第二容置腔281能够存储润滑剂,当第一密封套22与第二密封圈28之间的润滑剂损失掉了一部分之后,第二容置腔281中的润滑剂能够及时地补充。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座25与转轴21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253,第一凸缘222夹持在第一密封圈24与第二轴承253的端面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25与转轴21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253,第一凸缘222夹持在第一密封圈24与第二轴承253的端面之间。如此,第二轴承253能够有效减小基座25与转轴21之间的摩擦力。第一凸缘222能够有效隔断第一密封圈24与第二轴承253,避免了因为第二轴承253与第一密封圈24接触后破坏第一密封圈24。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端211设置有第一支撑座214,第二密封套26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14上,转轴21具有沿转轴21的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213,气流通道213具有形成在第一端211的端面上的进气口2131和形成在第二端212的端面上的排气口2132,第一支撑座214上开设有与进气口2131连通的通气孔2141,排气口2132连通有抽气装置(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11设置有第一支撑座214,第二密封套26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14上,转轴21具有气流通道213,该气流通道213沿转轴21的轴向延伸,气流通道213具有进气口2131和排气口2132,进气口2131形成在第一端211的端面上,排气口2132形成在第二端212的端面上,第一支撑座214上开设有通气孔2141,通气孔2141与进气口2131连通,排气口2132连通有抽气装置。如此,由于转轴21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213,第一支撑座214上的通气孔2141与气流通道213的进气口2131相通,且排气口2132处还设置有抽气装置,使得抽气装置开始吸气的时候,气流能够通过通气孔2141进入到气流通道213,然后气流通道213内的气体从排气口2132排出,使得放置在第一支撑座214上的物体(未图示)能够通过通气孔2141吸附在第一支撑座214上,当转轴21带动第一支撑座214转动的时候,被吸附在第一支撑座214上的物体不容易掉落下来。另外,第二密封套26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14上,且由于第一支撑座214是支撑设置在转轴21的第一端211上,使得第二密封套26在通过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14上使得第二密封套26能够稳定地保持自身的位置,避免因为使用时间久了之后出现第二密封套26掉落下来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端211的端面上形成有环设在进气口2131外侧的凹槽2111,第一支撑座214与第一端211之间夹设有密封环2112,密封环2112设置在凹槽211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11的端面上形成凹槽2111,凹槽2111环设在进气口2131外侧,第一支撑座214与第一端211之间夹设有密封环2112,密封环2112设置在凹槽2111内。如此,通过采用密封环2112,使得第一支撑座214与转轴21的第一端211之间不会出现漏气的情况,当然,密封环2112外侧的液体也不能轻易经过密封环2112渗透到气流通道213中,保障了气流通道213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座25的顶端251设置有凸沿(未图示),该凸沿是用于固定在外部装置(未图示)上的,凸沿与外部装置之间夹持有胶圈23,该胶圈23用于密封。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治具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座25的底部52设置有检测组件27,该检测组件27包括固定在基座25的底部52的限位开关272和固定在转轴21的第二端212的感应片271。转轴21在转动过程中带动感应片271绕转轴21的轴线转动,当感应片271触碰到限位开关272的时候,表示转轴21转动到了限位开关272所对应的角度。可选地,在转轴21的周向上布设有两个限位开关272,感应片271在两个限位开关272之间转动的时候,表示转轴21转动的角度的范围位于两个限位开关272之间。可选地,限位开关272为光电限位开关。

请参阅图5至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旋转系统,包括治具装置,驱动机构29包括电机(未图示)和环形传动带9,电机具有用于输出动力的主轴291,环形传动带292套设在主轴291与转轴21的第二端2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系统采用了上述治具装置,通过将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转轴21可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转轴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分别伸出第一密封套22的外侧,第一密封套22的内壁上形成有环设在转轴21外侧的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第一卡槽221和第一凸缘222分别沿第一密封套22的周向延伸,第一卡槽221中卡设有第一卡簧,转轴21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4,第一密封圈24夹设于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之间。如此,首先,在转轴21与第一密封套22之间设置有套设在转轴21上的第一密封圈24,使得沿着转轴21轴向喷淋或流动的液体被第一密封圈24阻挡,防止液体越过第一密封圈24继续沿着转轴21渗透到其他位置。其次,第一密封圈24被夹持在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之间,在治具装置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第一卡簧与第一凸缘222能够抵消掉第一密封圈24所受到的冲击,因此第一密封圈24的位置始终能够保持稳定,避免了因为第一密封圈24的移动而造成液体越过第一密封圈24渗透到其他地方,大大提升了第一密封圈24的密封效果。再次,安装第一密封圈24极为简便,先将第一密封套22套设在转轴21上,然后再将第一密封圈24套设在转轴21上并推动第一密封圈24沿转轴21轴向移动,直到第一密封圈24抵接在第一凸缘222上,然后再将第一卡簧卡入第一凹槽2111即可完成对第一密封圈24的固定,如果是拆卸第一密封圈24,则采用相反的过程,极为简便。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9包括电机和环形传动带292,电机具有用于输出动力的主轴291,该环形传动带292套设在主轴291与转轴21的第二端212之间。电机驱动其主轴291转动,主轴291通过环形传动带292带动转轴21转动,结构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治具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治具装置并排设置且各转轴21之间相互平行,各转轴21和主轴291的外周面分别抵接在环形传动带292的内侧壁上,相邻两根转轴21之间分别设置有抵接在环形传动带292的外侧壁上的张紧轮29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两根转轴21之间设置有抵接在环形传动带292的外侧壁上的张紧轮293,增大了环形传动带292的内侧壁抵接在各转轴21上的压力,即增加了环形传动带9与转轴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环形传动带9在牵引转轴21转动的时候不容易出现打滑的情况。

进一步地,张紧轮293抵接在环形传动带9外侧壁上且对环形传动带292施加朝向环形传动带292所围成区域内侧方向的力,张紧轮293对环形传动带292施加的力是朝向环形传动带292所围成区域内的,各转轴21对环形传动带292施加的力是朝向环形传动带292所围成区域外侧的,也就是说,转轴21撑开环形传动带292所围成区域的,而张紧轮293是压缩环形传动带292所围成区域的。环形传动带292在各转轴21与各张紧轮293的夹持下使得环形传动带292与转轴21之间不容易出现打滑。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进行说明。抛光装置,包括:架体11、输液管12、轴体14和驱动器15。

输液管12设置在架体11上;

轴体14可绕其轴线转动设置在架体11上,轴体14具有排液通道141,轴体14包括相对的第一端(未图示)和第二端(未图示),排液通道141在第一端端面上形成进液口1411,排液通道141在第二端端面上形成出液口1412;

连接头13连接在输液管12与轴体14的第一端之间并导通输液管12的内部与排液通道141的进液口1411,连接头13固定在架体11上;

抛光头16连接在轴体14的第二端上并闭合出液口1412;以及

驱动器15用于驱动轴体14转动。

通过在架体11上设置有输液管12,轴体14可绕其轴线转动设置在架体11上,轴体14具有排液通道141,连接头13分别与输液管12和轴体14连接,输液管12通过连接头13与排液通道141连通,连接头13固定在架体11上,且轴体14与连接头13之间是可相对转动的。如此,轴体14在转动过程中,输液管12中的抛光液能够方便地通过连接头13从进液口1411输入排液通道141中。抛光头16连接在轴体14的第二端上并闭合出液口1412。如此,排液通道141中的抛光液能够便捷可靠地通过出液口1412到达抛光头16上,抛光头16是直接设置在出液口1412处的,不会出现轴体14在移动的过程中抛光液不能有效到达抛光头16的情况。大大提升了抛光液从输液管12输送至抛光头16的稳定性,保障了抛光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轴体14的转动带动抛光头16的转动,抛光头16的转动使得抛光头16能够对待抛光物进行抛光。可选地,抛光头16的第二轴线与轴体14的轴线是重合的。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抛光头16连接在轴体14的第二端上并闭合出液口1412”中的“闭合”指的是抛光头16位于出液口1412处,使得抛光液沿着排液通道141到达出液口1412时能够充分地与抛光头16接触,具体地,在抛光头16与轴体14之间具有将排液通道141中抛光液排出抛光装置之外的通道(未图示)。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头13用于连通输液管12和排液通道141,默认的,连接头13内部具有容置腔(未图示),且该容置腔连通输液管12和排液通道141,这样输液管12中的抛光液能够方便地经过容置腔后到达排液通道14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容置腔与输液管12连通指的是容置腔与输液管12内部的输液腔(未图示)连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4的第一端与连接头13之间是可转动连接,此处是指轴体14与连接头13是相互连接且两者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也就是说连接头13在保持静止的情况下,轴体14是可以保持转动的,当然,轴体14在转动的时候,轴体14与连接头13之间是保持密封的,抛光液不能在连接头13与轴体14之间渗漏出来。

其中,进一步地,连接头13与轴体14之间具有第一轴承17,如此,连接头13与轴体14之间相对转动的时候具有较小的摩擦力。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4可转动地设置在架体11上,轴体14的转动方向是以轴体14轴线为轴进行转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轴体14与架体11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7,如此,轴体14与架体11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轴体14与架体11之间不但能够以轴体14轴线为轴进行转动,还可以沿轴体14轴线方向移动,如此,通过轴体14沿其轴线方向移动,能够有效调整抛光头16在轴线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轴体14是可转动设置在架体11上,架体11具有一个通孔(未图示),轴体14穿设在该通孔中,如此,架体11不但能够支撑轴体14,还能够使得抛光头16在加工的过程中,当轴体14受到沿其径向方向上的拉力时,该拉力能够被上述通孔的内壁所抵消,提升了轴体14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架体11包括底座111和滑设在底座111上的滑动座112,轴体14设置在滑动座112上,底座11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滑动座112沿轴体14的轴向滑动的第一驱动单元113。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1包括底座111和滑动座112,其中滑动座112是滑设在底座111上的,轴体14设置在滑动座112上,底座11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单元113,第一驱动单元113用于驱动滑动座112沿轴体14轴线延伸方向移动。如此,第一驱动单元113驱动滑动座112沿轴体14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滑动座112的移动能够带动轴体14移动,也就是说,第一驱动单元113通过驱动滑动座112使轴体14沿轴体14轴线延伸方向移动,轴体14的移动能够便于调节抛光头16的加工位置。

可选地,第一驱动单元113为气缸。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驱动器15包括:套筒151、第二驱动单元152和卡扣组件153。

套筒151可转动设置在底座111上,套筒151套设在轴体14上;

第二驱动单元152用于驱动套筒151绕套筒151的轴线转动;以及

卡扣组件153位于套筒151与轴体14之间且用于使二者固定和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51可转动设置在底座111上,且套筒151套设在轴体14上,第二驱动单元152可以驱动套筒151绕套筒151的轴线转动,在套筒151与轴体14之间设置有卡扣组件153,该卡扣组件153能够使得轴体14与套筒151之间固定和分离。当卡扣组件153将套筒151和轴体14固定的时候,第二驱动单元152通过套筒151带动轴体14绕轴体14轴线转动,当卡扣组件153将套筒151与轴体14之间分离的时候,第二驱动单元152则无法通过套筒151来驱动轴体14转动。如此,极大地方便了轴体14通过套筒151与驱动器15之间形成传动连接或者断开传动连接。即卡扣组件153将套筒151和轴体14固定的时候,轴体14通过套筒151与驱动器15之间就形成了传动连接,卡扣组件153将套筒151和轴体14两者分离的时候,轴体14与驱动器15之间就断开了传动连接。

其中,套筒151与轴体14是同轴设置的,因此,第二驱动单元152驱动套筒151绕套筒151的轴线转动且卡扣组件153将套筒151和轴体14固定的时候,第二驱动单元152通过套筒驱动轴体14绕轴体轴线转动。

其中,第二驱动单元152用于驱动套筒151绕套筒151的轴线转动,具体地,第二驱动单元152驱动套筒151转动的转动方式,可以是第二驱动单元152通过齿轮驱动套筒151转动,也可以是第二驱动单元152通过皮带驱动套筒151转动,第二驱动单元15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驱动套筒151转动,只要第二驱动单元152能够驱动套筒151绕轴体14的轴线转动即可,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卡扣组件153用于固定和分离套筒151和轴体14。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扣组件153包括卡勾(未图示)和卡槽(未图示),例如,轴体14上设置有卡勾,套筒151上设置有卡槽,卡勾卡入卡槽则将套筒151和轴体14相互固定,卡勾脱离卡槽则将套筒151和轴体14相互分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扣组件153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将套筒151和轴体14相互固定和分离即可,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卡扣组件153包括:弹性件1531和卡扣部1532。

弹性件1531设置在套筒151上且能够沿轴体14的轴线方向伸缩;和

卡扣部1532固定在轴体14上,卡扣部1532上开设有供弹性件1531置入的安装孔(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组件153包括弹性件1531和卡扣部1532,弹性件1531设置在套筒151上且能够沿轴体14轴线方向伸缩,卡扣部1532固定在轴体14上,且卡扣部1532上开设有供弹性件1531置入的安装孔。如此,当弹性件1531和卡扣部1532相互靠近的时候,如果弹性件1531没有对准安装孔,则弹性件1531先收缩起来,收缩的方式可以是卡扣部1532抵接在弹性件1531上并使弹性件1531收缩,避免了弹性件1531与卡扣部1532之间出现磕碰;如果弹性件1531和卡扣部1532相互靠近的时候弹性件1531卡入安装孔中,或者是卡扣部1532随轴体14绕轴体14轴线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1531卡入安装孔中,则套筒151转动的时候,套筒151能够通过卡扣组件153驱动轴体14转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卡扣部1532呈环状,且卡扣部1532套设在轴体14上。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部1532呈环状,卡扣部1532套设在轴体14上,因此卡扣部1532与轴体14之间连接较为牢固,另外,如果卡扣部1532受到轴体14径向方向的拉力的时候,卡扣部1532能够抵接在轴体14上以抵消该拉力,保障了卡扣部1532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驱动单元152包括驱动轴1521,驱动轴1521与套筒151之间套设有传动带15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单元152具有驱动轴1521,在驱动轴1521和套筒151之间套设传动带1522,如此,第二驱动单元152的驱动轴1521转动的时候通过传动带1522驱动套筒151转动,传动方式比较简单。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轴体14与滑动座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7和/或套筒151与底座111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7。

在本实施例中,轴体14与滑动座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7,和/或套筒151与底座111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7。如此,轴体14与滑动座112之间的第一轴承17减少了轴体14与滑动座112之间的摩擦力,同理,套筒151与底座111之间的第一轴承17减少了套筒151与底座111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座111上设置有沿轴体14延伸方向的至少两根导向杆1111,滑动座112上开设有与导向杆1111相适配且供导向杆1111置入的导向孔(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11具有至少两根导向杆1111,该至少两根导向杆1111是沿轴体14延伸方向延伸的,滑动座112上开设有与导向杆1111相适配的导向孔,导向杆1111穿设在导向孔中。如此,滑动座112通过导向孔滑设在导向杆1111上。由于轴体14是设置在滑动座112上的,滑动座112的移动使得轴体14发生沿轴体14轴线方向的移动。具体地,导向孔与导向杆1111是一一对应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架体11与抛光头16之间的轴体14上覆盖有防护套18。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1与抛光头16之间的轴体14上覆盖有防护套18,如此,抛光液不容易腐蚀架体11与抛光头16之间的轴体14。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护套18是可以伸缩的,如此,轴体14在沿其轴线移动的时候不会损坏防护套18,保障了防护套18的可靠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护套18套设在轴体14上,且防护套18的一端固定在架体11上,防护套18的另一端固定在轴体14开设有出液口1412的端部上。如此,防护套18除了保护了架体11与抛光头16之间的轴体14之外还密封了架体11与轴体14之间的间隙,避免抛光液从该间隙中渗透进去锈蚀轴体14或者其他部件。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抛光头16上开设有与出液口1412连通的排液孔(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抛光头16上开设有排液孔,且该排液孔与出液口1412连通,使得抛光液从出液口1412到达抛光头16后,多余的抛光液能够及时地从排液孔中排掉。

请一并参阅图10至图1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进行说明。所述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包括:基座31、刻度盘311、指示组件32、连接杆331、导轨3321、滑座3322、驱动组件(未图示)和连接结构(未图示)。

刻度盘311设置在基座31上,刻度盘311具有刻度;

指示组件32包括通过一转轴3341枢接在基座31上的转动板321和设置在转动板321上且用于供抛光装置1固定并可在转动板321相对基座31转动时沿刻度移动的指针322;(可选地,抛光装置1的架体11固定在转动板321上)

连接杆331的一端铰接于转动板321上;

导轨3321设置在基座31上;

滑座3322滑动设置在导轨3321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滑座3322移动;

连接结构连接在滑座3322与连接杆331之间,在滑座3322移动时带动连接杆331移动以使转动板321绕转轴334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基座31上设置有刻度盘311,刻度盘311上具有刻度;指示组件32包括转动板321和指针322,转动板321通过转轴3341枢接在基座31上,转动板321上设置有指针322,且指针322可沿刻度移动;基座31上设置有导轨3321,导轨3321上滑设有滑座3322,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滑座3322移动;连接杆331的一端铰接在转动板321上,连接杆331与滑座3322之间连接有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能够在滑座3322移动时带动连接杆331移动以使转动板321绕转轴3341转动。如此,当驱动组件驱动滑座3322在导轨3321上移动时,滑座3322通过连接结构带动连接杆331移动并使转动板321绕转轴3341转动,整个驱动过程的操作非常简单。转动板321的转动时使得指针322沿刻度移动,根据指针322所指示的刻度,用户就能够知道转动板321转动了多少角度。在转动板321上设置有抛光装置1,则通过驱动组件调整转动板321转动不同的角度,即可使得抛光装置能够对产品进行不同角度的抛光。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指针322可沿刻度进行移动,使得指针322能够方便地通过所指示刻度的变化来得到指针322所转动的角度。对于指针322沿刻度移动的方式,可选地,该移动方式与钟表的指针指示表盘上的刻度的方式相同。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刻度盘311与指针322均分别位于一个与转轴3341垂直的平面内,指针322的旋转中心位于转轴3341上,刻度盘311上所有刻度线的延长线分别经过转轴3341。如此,指针322随着转动板321在转动的时候,指针322能够始终沿着刻度移动而不会跑偏。更具体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刻度盘311上具有多根刻度线。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1的一端是铰接在转动板321上的,使得连接杆331在牵引转动板321转动的时候,即使连接杆331与转动板321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也不会妨碍连接杆331对转动板321的牵引。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连接在滑座3322与连接杆331之间,连接结构在滑座3322移动的时候带动连接杆331移动并使转动板321绕转轴3341转动,滑座3322牵引连接杆331的移动方式,可以是连接杆331铰接在滑座3322上,也可以是滑座3322与连接杆331之间还设置有其他的连接件(未图示),只要滑座3322的移动能够带动连接杆331移动即可。可选地,连接杆331移动的时候,连接杆331的移动方向与其自身的延伸方向相同,如此,在滑座3322对连接杆331施加相同大小牵引力的情况下,该牵引力对转动板321产生的力矩最大。由于连接杆331的一端是铰接在转动板321上的,因此,连接杆331的移动能够带动转动板321转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连接在滑座3322与连接杆331之间。此处的“连接”可以是铰接,也可是卡扣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连接,只要连接杆331能够通过连接结构带动滑座3322移动即可,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包括:牵引件3323、第一丝杆3324和螺母座(未图示)。

牵引件3323设置在滑座3322上;

第一丝杆3324设置在基座31上;以及

螺母座套设在第一丝杆3324上,螺母座连接在牵引件3323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滑座3322上设置有牵引件3323,基座31上设置有第一丝杆3324,第一丝杆3324上套设有螺母座,螺母座连接在牵引件3323上。如此,用户只要拧动第一丝杆3324转动,第一丝杆3324即可驱动螺母座沿第一丝杆3324移动,螺母座连接在牵引件3323上,因此螺母座的移动能够驱动牵引件3323的移动。牵引件3323设置在滑座3322上,因此牵引件3323的移动能够驱动滑座3322的移动,滑座3322的移动能够通过连接杆331带动转动板321绕转轴3341转动,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如此,采用该驱动组件能够简单有效地控制滑座3322的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还包括支撑板333(可选地,支撑板333也是可以用于供抛光装置1固定在上面的)以及分别与转轴3341平行的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支撑板333通过第一枢轴3342枢接在基座31上,连接杆331的一端通过第二枢轴3343枢接在转动板321上,连接杆3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枢轴3344枢接在支撑板333上。

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还包括分别与转轴3341平行的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基座31上还设置有支撑板333,支撑板333通过第一枢轴3342枢接在基座31上,连接杆331的一端通过第二枢轴3343枢接在转动板321上,连接杆3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枢轴3344枢接在支撑板333上。如此,连接杆331在移动的过程中,支撑板333能够起到支撑连接杆331的作用,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都是与转轴3341平行设置的,使得连接杆331被限制在与转轴3341垂直的平面中运动,保证了连接杆331牵引在连接杆331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33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支撑板333上都可以用于固定外部设备(未图示)(比如该外部设备可以为抛光头(未图示)),固定在至少两个支撑板333上的外部设备能够同步进行角度调节。可选地,支撑板333的数量为两个,由于支撑板333与转动板321是同步转动的,因此也就是说外部设备(或抛光头)有三个位置(两个支撑板333加上一个转动板321)可供固定,且该三个位置都是可以同步进行调节角度的。同时调节三个或者是更多的抛光头的角度,提升了抛光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枢轴3342与转轴3341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枢轴3343与第三枢轴3344之间的距离相等,转轴3341与第二枢轴3343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枢轴3342与第三枢轴3344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轴3342与转轴3341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枢轴3343与第三枢轴3344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转轴3341与所述第二枢轴3343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一枢轴3342与所述第三枢轴3344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在垂直于转轴3341的平面中,转轴3341、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围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不论连接杆331的位置如何移动,不同位置的连接杆331之间始终是保持相互平行的。如此,驱动组件只要通过连接结构驱动连接杆331往一个方向施加牵引力即可,简化了对驱动组件的要求。同时,连接杆331在移动的过程中,转轴3341、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围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杆331分别与支撑板333和转动板321采用枢轴枢接的方式来连接,简单可靠,连接杆331在多次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连接杆331结构的稳定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转轴3341、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围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转动板321与支撑板333分别转动的角度始终是相同的。如此,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分别在转动板321和支撑板333上设置抛光装置,在加工的时候,转动板321和支撑板333上的抛光装置所转动的角度始终是保持相同的,起到了单个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同时控制超过一台抛光装置的角度的效果。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转轴3341、第一枢轴3342、第二枢轴3343和第三枢轴3344围成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杆331在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杆331会朝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方向上靠近或远离导轨332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杆331平行于导轨3321。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1与导轨3321是相互平行的。如此,当施加在连接杆331上的牵引力沿连接杆331的延伸方向的时候该牵引力具有最大的力矩,由于滑座3322沿导轨3321移动的时候,滑座3322对外输出的力的初始方向与导轨3321是平行的,滑座3322通过连接结构带动连接杆331移动,由于导轨3321与连接杆331是平行的,牵引力从滑座3322输送到连接杆331的过程中的方向不需要改变,提高了滑座3322的能量输送至连接杆331的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连接杆331上的滚轮3311以及开设在牵引件3323上且用于容纳滚轮3311并供滚轮3311滑动的导向槽33231,导向槽33231朝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方向上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1上设置有滚轮3311,牵引件3323上开设有导向槽33231,该导向槽33231用于容纳滚轮3311并可供滚轮3311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方向上移动。如此,连接杆331在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杆331会朝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方向上靠近或远离导轨3321,在连接杆331与导轨3321距离变化的过程中,导向槽33231为滚轮3311提供一个移动空间。另外,滚轮3311能够在连接杆331与导轨3321之间距离变化时能够沿着导向槽33231的内壁滚动,减少了滚轮3311与导向槽3323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导向槽33231内壁施加在滚轮3311上的力能够为连接杆331提供牵引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牵引件3323上并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的第一导向轨(未图示),连接杆331上设置有滑设于第一导向轨上的滑动块(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31上设置有滑动块,牵引件3323上设置有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第一导向轨,该第一导向轨供滑动块滑动。如此,连接杆331在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杆331会朝分别垂直于转轴3341和导轨3321的方向上靠近或远离导轨3321,在连接杆331与导轨3321距离变化的过程中,第一导向轨为滑动块提供一个移动空间,滑动块能够在连接杆331与导轨3321之间距离变化时能够沿着第一导向轨滑动,避免了连接杆331出现卡住的情况。同时,第一导向轨施加在滑动块上的力(该力的方向与第一导向轨垂直)能够为连接杆331提供与连接杆331延伸方向相同的牵引力。

其中,第一导向轨是位于与转轴3341垂直的平面内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转轴3341与基座31之间设置有轴承(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341与基座31之间设置有轴承,如此转轴3341与基座31之间的摩擦力会很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还包括第二支撑座343和用于驱动基座31相对第二支撑座343沿Z轴方向升降移动的升降组件(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还包括第二支撑座343和升降组件,升降组件用于驱动基座31在第二支撑座343上进行升降移动。即基座31能够通过升降组件方便的在第二支撑座343上进行升降移动。升降组件的结构可以是采用在第二支撑座343上设置轨道(未图示),然后基座31滑设在轨道上;还可以是采用牵引绳(未图示)牵引基座31相对第二支撑座343进行升降移动,只要升降组件能够驱动基座31相对与第二支撑座343进行升降移动即可。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撑座343上的第二导向轨341和用于驱动基座31沿第二导向轨341滑动的驱动部342。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包括第二导向轨341和驱动部342,其中第二导向轨341设置在第二支撑座343上,驱动部342用于驱动基座31沿第二导向轨341滑动,如此,通过采用第二导向轨341和驱动部342,能够方便地实现基座31相对于第二支撑座343的相对升降移动。可选地,驱动部342具有转动轴体(未图示),该转动轴体上连接有第二丝杆344,第二丝杆344上套设有螺母底座(未图示),螺母底座固定在基座31上,即驱动部342通过驱动第二丝杆344转动使得基座31沿着第二导向轨341滑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移装置4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基座401、第二基座402、在X轴方向延伸的导轨403、Y轴模组404、电机405、X轴平移丝杆406、丝杆防护罩407、导轨防护罩408、连接板409和防护板410等。第一基座401和第二基座402呈长条形且平行排布安装在所述机架100上,第一基座401和第二基座402分别用于支撑整个平移装置4;第一基座401和第二基座402上表面均设有导轨403,导轨403上设置有多个Y轴模组404,Y轴模组404之间采用多个连接板409相加连成一个整体,Y轴模组404内设有丝杆驱动机构(未图示),该丝杆驱动机构用于驱动Y轴模组404上的安装板(未图示)进行Y轴方向移动;第一基座401上设有电机405,电机405与在X轴方向延伸的X轴平移丝杆406丝杆连接,X轴平移丝杆406的螺母(未图示)与一个Y轴模组404相连,通过电机405旋转带动多个Y轴模组404进行X轴方向移动。如此,电机405通过X轴平移丝杆406驱动Y轴模组404沿导轨403在X轴方向移动。Y轴模组404具有用于在Y轴方向移动的安装板,丝杆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安装板沿Y轴方向移动。因此,安装板既可以在X轴方向移动也可以在Y轴方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处导轨403和X轴平移丝杆406外围均由丝杆防护罩407或导轨防护罩408进行防护隔离水侵入,保障其耐用性。

其中,使用X轴平移丝杆406和丝杆驱动结构的Y轴模组404,是为了保障抛光头组件在抛光时按设定的轨迹进行匀速精密抛光,保证了抛光位置的准确性及抛光厚度的均匀性。丝杆传动结构也可以用同步轮及同步带结构替代,只是精密更低耐用性也更差。

其中,可选地,角度调节装置3是安装在Y轴模组404的安装板上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抛光机还包括机械手搬运组件5,械手搬运组件5用于将待抛光物在不同的支撑架上转移。机械手搬运组件5包括:固定支撑板501、驱动电机502、传动装置503、平移导轨504、平移安装板505、气缸506、连接杆507、支撑立板508、长安装板509、安装臂510和真空吸嘴311。固定支撑板501安装在机架100上,驱动电机502安装在固定支撑板501一端,平移导轨504安装在固定支撑板501的上方,平移安装板505固定在平移导轨504的滑块上;传动装置503安装在固定支撑板501的下方,同时与驱动电机502通过传动装置503与平移安装板505连接,通过驱动电机502旋转及传动装置503作用从而带动平移安装板505延平移导轨504进行左右移动;传动装置503优选同步轮及同步带结构,也可以是丝杆结构;两个支撑立板508使用连接杆507相连接,并分别通过直线导轨安装在平移安装板505上,连接杆507与固定在平移安装板505中间的气缸506驱动连接,气缸506驱动支撑立板508做升降运动。长安装板509固定在两个支撑立板508上端,其上方装有多个安装臂510,每个安装臂510底部设有多个真空吸嘴511,用于同时吸取待抛光物;利用气缸506作用控制真空吸嘴311进行上下取放待抛光物作业,然后驱动电机502带动待抛光物进行水平转移至下一个工序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