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6445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对抗癌药物进行承载和缓释,并且可以进行磁导向靶向给药,可作为肿瘤早期治疗的潜在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以下简称LDH)具有优良的离子交换性质,其氢氧化物层中金属离子也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再加上其脱水形成复合氧化物的能力和所提供的有限制的层间反应环境,使其在材料、化工、医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开发这些用途应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LDH纳米材料近年来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LDH作为复合载药材料,可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控制药物释放,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生物医学领域,磁性纳米材料易于修饰,可以与特异性的药物相结合,常被用作靶向给药载体。靶向给药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灶部位,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了药效。将磁性材料和载药的纳米载体复合在一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纳米材料实现靶向给药并进行治疗是未来药学及治疗学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发明提供新的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可以有效的对抗癌药物进行承载和缓释,并且可以进行磁导向靶向给药,可作为肿瘤早期治疗的潜在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技术方案:针对目前现有技术很难制备晶型好的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一种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如下步骤制得:

A、将二价铁盐和三价铁盐在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的条件下进行超声溶解得到溶液A,溶液A中Fe2+和Fe3+浓度分别为0.1~1.0mol/L.;

B、将可溶性碱溶于到一缩二乙二醇试剂中,配制成碱溶液B,碱溶液B的浓度为0.1~5.0mol/L;

C、将可溶性铝盐和镁盐在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的条件下进行超声溶解得到溶液C,混合盐络合溶液的金属离子浓度为0.1~1.0mol/L;

D、将溶液B逐滴滴加到溶液A中,温度40~90℃,剧烈搅拌,反应时间1~5h,再高温160~220℃反应1~5h,得到产物D;

E、将D中所得产物冷却后与溶液C充分混合,然后逐滴滴加溶液B,剧烈搅拌,反应温度40~80℃,反应时间1~8h。所得产物用去离子水多次离心洗涤,获得相应产品。

有益效果:

(1) 将一定浓度的铁盐和亚铁盐试剂溶解在一缩二乙二醇中,将上述溶液充分混合后加入一缩二乙二醇的碱溶液,制得产品和镁、铝盐的一缩二乙二醇溶液混合后与碱液进一步反应,以此制备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2) 将合成的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与一定浓度的柔红霉素充分混合交融,制备得到可靶向给药的抗癌药物制剂。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合成方法简便易行、靶向给药效果好、毒性低,具有广阔的医学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本发明中制备的Fe3O4@LDH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有效的对抗癌药物柔红霉素进行承载和缓释,可以进行靶向给药,可作为肿瘤早期治疗的潜在药物制剂应用于临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实验组SEM结果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实验组载药能力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FeCl2和FeCl3超声溶解在一缩二乙二醇中,溶液中FeCl2和FeCl3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 mol/L和0.2mol/L;将NaOH固体溶于到一缩二乙二醇中,浓度为0.8mol/L。将MgCl2、AlCl3超声溶解在一缩二乙二醇中,溶液中MgCl2、AlCl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mol/L。

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铁盐溶液中,温度60℃,剧烈搅拌,反应时间1h,再高温200℃反应5h。将所得产物冷却后与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充分混合,然后逐滴滴加NaOH溶液,剧烈搅拌,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h。所得产物用去离子水多次离心洗涤,获得相应产品。本发明所得产品用电子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见图1。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产品与物质的量浓度为5mg/mL的柔红霉素充分混合,过24h后,将混合物3000r/min离心3min,取上层澄清溶液。分别对5mg/mL的柔红霉素溶液和已取上层澄清溶液进行紫外光谱分析,所得结果见图2,结果表明Fe3O4@LDH复合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承载抗癌药物柔红霉素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