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51762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瓷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坯料和釉料,如何提高陶瓷坯料的物理性能,同时能提供一种釉变效果好的陶瓷,配合一定的烧制工艺控制达到色彩丰富的目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陶瓷,包括坯料和釉料,所述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5-20份,脉石英20-30份,滑石1-5份、熟大同土10-15份,界牌土10-15份,莱阳土1-5份,洪山土1-5份,滑石1-5份,骨灰5-10份,宽城高岭土1-5份,黑滑石3-5份,透辉石3-5份,章村土10-15份;所述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本药30-40份,方解石10-15份,釉灰渣10-15份,铅晶料10-15份,锡晶料5-10份,苏州高岭土2-5份,二灰土5-10份,岭根瓷土15-20份,木岱口紫金土1-3份,糠灰3-5份,石灰石1-3份,草木灰10-15份,氧化铜1-5份,铜矿石5-10份,羧甲基纤维素0.01-0.03份,聚乙烯醇0.01-0.05。

所述的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上述釉料:球:水=3:5~6:2~3的质量比将原料装入球磨机,加入上述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进行湿法球磨,细磨6-7h,过350-400目筛,得到釉浆;

2)根据上述坯料制作坯体,将坯体放于窑内,用1-1.5h升温至800-900℃,压力保持为0.01-0.04mp,在800-900℃温度保温3-5h,冷却后筛选成品坯体;

3)将上述釉浆均匀施加于步骤2)所述的成品坯体上;上釉时,要求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釉浆喷三次,釉层上厚下薄,釉厚1.5~2.0mm;

4)然后装入窑中,使窑内温度从常温经50-60分钟升至850-950℃,并保持该温度1.0-1.5h;使炉内温度从850-950℃在5h均匀升高到1000-1100℃,在此过程中,保持炉内氧气含量不低于40%;使炉内温度从1000-1100℃在0.5h内均匀升高到到1200-1250℃时对窑内进行保温2-3个小时;后对窑内进行升温至1280-1300℃后止火;再对窑内进行降温至1000-1100℃再保温1-1.5h;保温后进行降温,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

本发明瓷坯白度高,光泽柔和,透光性好,扩大烧结范围,品质稳定,黑滑石与透辉石为降温保证坯体不变形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采用大同土,并将部分大同土煅烧成熟料,提高了a1203含量,在坯料中加入1-5份的滑石,可降低烧成温度20~30℃,扩大烧结范围,脉石英其中sio2的含量大于97%,fe203+ti02的总量小于0.5%,釉料窑变效果好,光彩夺目,色彩丰富,制备方法简单,成型成品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陶瓷,包括坯料和釉料,所述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5份,脉石英20份,滑石1份、熟大同土10份,界牌土10份,莱阳土1份,洪山土1份,滑石1份,骨灰5份,宽城高岭土1份,黑滑石3份,透辉石3份,章村土10份;所述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本药30份,方解石10份,釉灰渣10份,铅晶料10份,锡晶料5份,苏州高岭土2份,二灰土5份,岭根瓷土15份,木岱口紫金土1份,糠灰3份,石灰石1份,草木灰10份,氧化铜1份,铜矿石5份,羧甲基纤维素0.01份,聚乙烯醇0.01。采用大同土,并将部分大同土煅烧成熟料,提高了a1203含量,在坯料中加入1-5份的滑石,可降低烧成温度20~30℃,扩大烧结范围,脉石英其中sio2的含量大于97%,fe203+ti02的总量小于0.5%,瓷坯白度高,光泽柔和,透光性好,扩大烧结范围,品质稳定,黑滑石与透辉石为降温保证坯体不变形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

所述的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上述釉料:球:水=3:5~6:2~3的质量比将原料装入球磨机,加入上述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进行湿法球磨,细磨6-7h,过350-400目筛,得到釉浆;

2)根据上述坯料制作坯体,将坯体放于窑内,用1-1.5h升温至800-900℃,压力保持为0.01-0.04mp,在800-900℃温度保温3-5h,冷却后筛选成品坯体;

3)将上述釉浆均匀施加于步骤2)所述的成品坯体上;上釉时,要求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釉浆喷三次,釉层上厚下薄,釉厚1.5~2.0mm;

4)然后装入窑中,使窑内温度从常温经50-60分钟升至850-950℃,并保持该温度1.0-1.5h;使炉内温度从850-950℃在5h均匀升高到1000-1100℃,在此过程中,保持炉内氧气含量不低于40%;使炉内温度从1000-1100℃在0.5h内均匀升高到到1200-1250℃时对窑内进行保温2-3个小时;后对窑内进行升温至1280-1300℃后止火;再对窑内进行降温至1000-1100℃再保温1-1.5h;保温后进行降温,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

实施例2:一种陶瓷,包括坯料和釉料,所述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18份,脉石英22份,滑石3份、熟大同土12份,界牌土13份,莱阳土3份,洪山土3份,滑石3份,骨灰8份,宽城高岭土4份,黑滑石4份,透辉石4份,章村土12份;所述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本药35份,方解石12份,釉灰渣12份,铅晶料13份,锡晶料8份,苏州高岭土3份,二灰土8份,岭根瓷土18份,木岱口紫金土2份,糠灰4份,石灰石2份,草木灰12份,氧化铜4份,铜矿石8份,羧甲基纤维素0.02份,聚乙烯醇0.04。采用大同土,并将部分大同土煅烧成熟料,提高了a1203含量,在坯料中加入1-5份的滑石,可降低烧成温度20~30℃,扩大烧结范围,脉石英其中sio2的含量大于97%,fe203+ti02的总量小于0.5%,瓷坯白度高,光泽柔和,透光性好,扩大烧结范围,品质稳定,黑滑石与透辉石为降温保证坯体不变形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

所述的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上述釉料:球:水=3:5~6:2~3的质量比将原料装入球磨机,加入上述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进行湿法球磨,细磨6-7h,过350-400目筛,得到釉浆;

2)根据上述坯料制作坯体,将坯体放于窑内,用1-1.5h升温至800-900℃,压力保持为0.01-0.04mp,在800-900℃温度保温3-5h,冷却后筛选成品坯体;

3)将上述釉浆均匀施加于步骤2)所述的成品坯体上;上釉时,要求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釉浆喷三次,釉层上厚下薄,釉厚1.5~2.0mm;

4)然后装入窑中,使窑内温度从常温经50-60分钟升至850-950℃,并保持该温度1.0-1.5h;使炉内温度从850-950℃在5h均匀升高到1000-1100℃,在此过程中,保持炉内氧气含量不低于40%;使炉内温度从1000-1100℃在0.5h内均匀升高到到1200-1250℃时对窑内进行保温2-3个小时;后对窑内进行升温至1280-1300℃后止火;再对窑内进行降温至1000-1100℃再保温1-1.5h;保温后进行降温,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

实施例3:一种陶瓷,包括坯料和釉料,所述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钾长石20份,脉石英30份,滑石5份、熟大同土15份,界牌土15份,莱阳土5份,洪山土5份,滑石5份,骨灰10份,宽城高岭土5份,黑滑石5份,透辉石5份,章村土15份;所述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本药40份,方解石15份,釉灰渣15份,铅晶料15份,锡晶料10份,苏州高岭土5份,二灰土10份,岭根瓷土20份,木岱口紫金土3份,糠灰5份,石灰石3份,草木灰15份,氧化铜5份,铜矿石10份,羧甲基纤维素0.03份,聚乙烯醇0.05。采用大同土,并将部分大同土煅烧成熟料,提高了a1203含量,在坯料中加入1-5份的滑石,可降低烧成温度20~30℃,扩大烧结范围,脉石英其中sio2的含量大于97%,fe203+ti02的总量小于0.5%,瓷坯白度高,光泽柔和,透光性好,扩大烧结范围,品质稳定,黑滑石与透辉石为降温保证坯体不变形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

所述的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上述釉料:球:水=3:5~6:2~3的质量比将原料装入球磨机,加入上述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进行湿法球磨,细磨6-7h,过350-400目筛,得到釉浆;

2)根据上述坯料制作坯体,将坯体放于窑内,用1-1.5h升温至800-900℃,压力保持为0.01-0.04mp,在800-900℃温度保温3-5h,冷却后筛选成品坯体;

3)将上述釉浆均匀施加于步骤2)所述的成品坯体上;上釉时,要求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釉浆喷三次,釉层上厚下薄,釉厚1.5~2.0mm;

4)然后装入窑中,使窑内温度从常温经50-60分钟升至850-950℃,并保持该温度1.0-1.5h;使炉内温度从850-950℃在5h均匀升高到1000-1100℃,在此过程中,保持炉内氧气含量不低于40%;使炉内温度从1000-1100℃在0.5h内均匀升高到到1200-1250℃时对窑内进行保温2-3个小时;后对窑内进行升温至1280-1300℃后止火;再对窑内进行降温至1000-1100℃再保温1-1.5h;保温后进行降温,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