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3937发布日期:2018-09-25 17:0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人造石墨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石墨生产企业在浸渍工序的过程都以热进热出为主,这里提到的热出是指在高温状态沥青软化点之上将浸渍产品从浸渍罐内拉出。将高温状态下浸渍产品输出的过程中沥青还未冷却至软化点,但在压力浸渍的体系下,一旦停炉压力卸掉后,会有大量的沥青反渗至产品表面,并在产品表面结一层3-5mm厚的固态沥青。从而导致粘结于产品表面的沥青无法回收利用,且会影响沥青的浸渍均匀度和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通过导入惰性气体使浸渍罐内部保持额定压力后,由气流发生器驱动惰性气体循环流动,结合降温机构的对惰性气体进行均匀循环冷却,实现沥青与产品紧密结合的同时避免沥青外渗,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浸渍件输出过程中出现的因沥青外渗而导致浸渍件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包括浸渍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流机构,所述引流机构包括与所述浸渍罐的内部相连通的引流组件a、引流组件b以及以吸附方式将所述浸渍罐内的热气流经所述引流组件a传输至引流组件b中的气流发生器,所述引流组件b与所述浸渍罐的内部连通设置;

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引流组件b上以热传递方式对所述引流组件b中的热气流降温处理的热传导组件及设置于该热传导组件上对其降温处理的制冷组件。

作为改进,所述引流组件a、气流发生器、引流组件b及浸渍罐依次连通形成密封的气流循环回路。

作为改进,所述引流组件a和引流组件b均为中空的圆管结构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热传导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引流组件b上的冷却管以及设置于该冷却管、连接该冷却管与所述制冷组件的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引流组件b之间的冷却介质。

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却管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制冷组件的内部相连通的连接管a和连接管b;所述连接管a、冷却管、连接管b及制冷组件以此收尾连接。

另外,所述冷却介质为煤油设置,该冷却介质依次经所述连接管a、冷却管、连接管b及制冷组件流动,所述冷却介质于所述冷却管内对处于所述引流组件b内的热气流进行降温后,流入所述制冷组件内,由该制冷组件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降温处理。

作为改进,还包括除杂机构,所述除杂机构设置于所述引流组件b上,处于所述浸渍罐内的热气流经所述降温机构降温处理后,处于热气流中的焦油气在上升过程中沿所述引流组件a的内壁上流落至所述除杂机构内。

其中,所述除杂机构为弯管结构设置,其包括分别与所述引流组件b和浸渍罐上的进气口相连通的弯管a、弯管b以及与该弯管a和弯管b相连通且位于其两者下方的沉积管,该沉积管为可拆卸设置,所述弯管b位于所述弯管a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在本发明中再通过引流机构使浸渍罐内的热气流沿所述引流组件a、气流发生器、引流组件b及浸渍罐流动形成循环气流,结合降温机构的特殊降温方式,以煤油对热气流进行均匀降温,使处于产品内部的液态沥青在与产品紧密结合状态下,以缓慢降温方式降低产品内沥青的流动性的同时避免产品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开裂,实现浸渍后的产品在加压状态下进行冷却成型的同时提高沥青生产质量;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浸渍件输出过程中出现的因沥青外渗而导致浸渍件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2)在本发明中冷却介质为煤油对热气流进行降温处理,根据煤油的冷却特点,使降温速率平缓且均匀,从而确保降温过程中的降温均匀性,进而保证产品的收缩率及内外温差,提高对热气流降温过程中的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浸渍件的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及沥青利用率高的特点;尤其涉及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为热传导组件剖视图;

图5为降温机构状态图;

图6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除杂机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浸渍用独立冷却系统,包括浸渍罐1,还包括:

引流机构2,所述引流机构2包括与所述浸渍罐1的内部相连通的引流组件a21、引流组件b22以及以吸附方式将所述浸渍罐1内的热气流经所述引流组件a21传输至引流组件b22中的气流发生器23,所述引流组件b22与所述浸渍罐1的内部连通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气流为氮气与浸渍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的混合气体;

降温机构3,所述降温机构3包括设置于所述引流组件b22上以热传递方式对所述引流组件b22中的热气流降温处理的热传导组件31及设置于该热传导组件31上对其降温处理的制冷组件32。

需要说明的是,处于浸渍罐内的产品经温度为220-280℃,压力为40-50bar的加压浸渍方式浸渍后,通过抽离泵将浸渍罐1内剩余的液态沥青抽出的同时,将氮气导入浸渍罐1内,使所述浸渍罐1内部压力保持不变,通过引流机构使浸渍罐内的热气流沿所述引流组件a21、气流发生器23、引流组件b22及浸渍罐1流动形成循环气流,结合降温机构3的特殊降温方式,以煤油对热气流进行均匀降温,使处于产品内部的液态沥青在与产品紧密结合状态下,以缓慢降温方式降低产品内沥青的流动性的同时避免产品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开裂,实现浸渍后的产品在加压状态下进行冷却成型的同时提高沥青生产质量;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浸渍件输出过程中出现的因沥青外渗而导致浸渍件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2和3所示,所述引流组件a21、气流发生器23、引流组件b22及浸渍罐1依次连通形成密封的气流循环回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组件a21和引流组件b22为曲线形管路结构设置,其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及降温要求设置管路长度,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引流组件a21和引流组件b22均为中空的圆管结构设置,且其材质为导热材料,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引流组件a21和引流组件b22的材质均为具有抗腐蚀性能的不锈钢,降低热气流中含有的焦油对其两者的损坏,提高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如图3和4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热传导组件31包括套设于所述引流组件b22上的冷却管311以及设置于该冷却管311、连接该冷却管311与所述制冷组件32的连接部312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却管311与所述引流组件b22之间的冷却介质313;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组件32为压缩机。

其中,如图3和5所示,所述连接部312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却管311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制冷组件32的内部相连通的连接管a3121和连接管b3122;所述连接管a3121、冷却管311、连接管b3122及制冷组件32以此收尾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冷却介质313为煤油设置,该冷却介质313依次经所述连接管a3121、冷却管311、连接管b3122及制冷组件32流动,所述冷却介质313于所述冷却管311内对处于所述引流组件b22内的热气流进行降温后,流入所述制冷组件32内,由该制冷组件32对所述冷却介质313进行降温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介质313为煤油对热气流进行降温处理,根据煤油的冷却特点,使降温速率平缓且均匀,从而确保降温过程中的降温均匀性,进而保证产品的收缩率及内外温差,提高对热气流降温过程中的均匀性的同时确保浸渍件的质量。

实施例三

如图1、6和7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二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除杂机构4,所述除杂机构4设置于所述引流组件b22上,处于所述浸渍罐1内的热气流经所述降温机构3降温处理后,处于热气流中的焦油气在上升过程中沿所述引流组件a21的内壁上流落至所述除杂机构4内;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浸渍罐1内内部气流为氮气和浸渍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气形成的废气混合物,且当经降温机构3对废气混合物降温后,其经除杂机构4,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油气密度(2.35kg/m3)大于氮气密度(1.25g/l)导致,油气进行聚集后粘附于除杂机构4上进行聚集。

其中,如图6和7所示,所述除杂机构4为弯管结构设置,其包括分别与所述引流组件b22和浸渍罐1上的进气口11相连通的弯管a41、弯管b42以及与该弯管a41和弯管b42相连通且位于其两者下方的沉积管43,该沉积管43为可拆卸设置,所述弯管b42位于所述弯管a41的上方。

在本发明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如通过导入惰性气体使浸渍罐内部保持额定压力后,由气流发生器驱动惰性气体循环流动,结合降温机构的对惰性气体进行均匀循环冷却的设计构思,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