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65243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含氟流变剂的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改性的含氟流变剂微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烯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低碳烷烃催化脱氢技术是增产c3~c4烯烃的有效途径。

聚乙烯管材树脂在熔融挤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加工缺陷。如:挤出物表面失去光泽,表面起皱,在较高剪切应力下,材料将发生周期性熔体破裂,在恒定的转速下操作时,挤出物周期性地呈光滑与粗糙状态,从而影响制品外观和加工设备的挤出效率。目前普遍使用含氟流变剂来改善管材树脂的挤出加工性能。含氟加工流变剂可以减小聚乙烯管材树脂分子链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熔体粘度,提高流动性,进而改善其加工性能。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氟加工流变剂:

us03125547a提供了一种氟碳聚合物加工助剂,其中含氟聚合物是氟原子与碳原子之比至少为1:2的氟代烯烃均聚物和共聚物,并且氟碳聚合物具有和碳氢聚合物相似的熔体流动特征,使用0.01~2.0%(重量比)的氟碳聚合物可减少非氟化聚合物挤出过程中的模具压力。此外使用该助剂还可显著提高挤出速率,而不会导致熔体破坏。

cn201110165285.0涉及一种含氟聚合物加工助剂,它是由芯部和壳部形成的平均粒径为0.2~1um的微粒子,所述的芯部由氟碳聚合物构成,所述芯部与壳部的重量比为20:80~45:55。在硅烷交联聚乙烯挤出中,加入该加工助剂,不仅挤出速度快,而且挤出产品的表面光洁度高。

cn201010283187.2提供了一种改性含氟加工助剂的制备方法。将氟弹性体、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接枝单体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混合,得到改性氟弹性体,再和(氧化烃)聚合物反应得到改性含氟加工助剂;所述的含氟弹性体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二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或者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二元共聚物;该改性含氟加工助剂有效地增加了氟弹性体与金属的粘结时间,降低了氟弹性体的使用量,增加了含氟弹性体与(氧化烃)聚合物的相容性,改善了熟知的加工性能。

但是上述氟加工流变剂存在着结构松散及没有良好的极性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设计表面能较高的极性基团改性的含氟流变剂,使得极性基团在聚乙烯管材挤出成型过程中会择优向树脂/金属壁面迁移,从而起到内添加、外润滑的作用,对于提高聚乙烯管材树脂的加工性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二元含氟聚合物;

s2将二元含氟聚合物与接枝单体、溶剂和阻聚剂组成的溶液通过高能射线辐射进行表面接枝改性,所得混合物经洗涤、过滤、干燥、造粒,制得表面改性的含氟流变剂微粒;

所述二元含氟聚合物、接枝单体、溶剂和阻聚剂的用量之比为:10:1:50:0.01~50:6:90:1;所述表面接枝改性过程中,高能射线为电子束高能射线,辐射剂量为10~100kgy,辐射的时间为1min~1h。

上述表面改性的含氟流变剂微粒与聚乙烯管材树脂混合造粒形成聚乙烯管材专用料。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阻聚剂优选为无机金属盐,进一步优选为硫酸盐或氯化物。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溶剂优选为由去离子水、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接枝单体优选至少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或至少含有一个能够官能团化的极性单体,使接枝单体能够接枝在含氟聚合物上。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接枝单体优选为羧酸酯、羧酸酰基酯、环氧化合物、环内酯或含有双键的聚乙二醇。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乳液聚合过程中,优选的是,乳化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乳化剂为由聚氧乙烯醚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氟碳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溶剂为由去离子水、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引发剂为由过硫酸铵盐、亚硫酸碱土金属盐、焦磷酸碱土金属盐和磷酸碱土金属盐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引发剂用量优选0.1~5wt%,进一步优选0.1~3wt%;上述乳化剂浓度进一步优选1~5cmc;上述溶剂用量优选为50~90wt%,进一步优选60~85wt%。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所述乳液聚合过程中,优选的是,反应全过程除氧、氮气保护,温度40~120℃,压力3~8mpa,时间1~24小时,搅拌速度200~1000转/分钟;进一步优选的是,温度60~100℃,压力4~6mpa,时间4~12小时,搅拌速度400~800转/分钟。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二元含氟聚合物中含氟元素分子质量大于二元含氟聚合物总质量的60%,所述二元含氟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100万。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二元含氟聚合物为由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所组成群体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是,所述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中:偏二氟乙烯65~85wt%,六氟丙烯15~35wt%;所述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中:偏二氟乙烯60~80wt%,四氟乙烯20~40wt%;所述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中:四氟乙烯50~80wt%,六氟丙烯20~50wt%。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表面接枝改性过程中,辐射剂量优选为20~80kgy,辐射时间优选为1~30分钟。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混合物在洗涤过程中,洗涤剂优选为由1~5wt%的无机酸、水、甲醇、乙醇、乙酸、正丁醇、四氢呋喃、甲酸甲酯、三丁胺、甲乙酮和乙酸乙酯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混合物在干燥过程中:优选的是,干燥温度60~120℃,干燥时间6~12小时;进一步优选的是,干燥温度60~100℃,干燥时间6~8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最终制得的表面改性的含氟流变剂微粒的微粒直径优选为0.5~5mm;进一步优选为0.5~3mm。。

本发明所述的的含氟流变剂的制备方法,乳液聚合反应式如式(i)所示,所述表面接枝改性反应式如式(ii)所示,所述接枝单体的部分化学式如式(iii)所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分子结构重新设计对含氟聚合物进行表面改性合成聚乙烯管材树脂加工专用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对表面分子结构重新设计可以在聚合物表面引入新的功能性,提高表面相容性、润滑性及与金属的粘结性等性能。可以有效避免混合物分离造成聚乙烯管材树脂挤出过程中的弊端,改善加工性能,减少或消除模口积料现象,缩短待料时间,提高表面光泽度,降低挤出压力;

改性后的含氟流变剂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对于提高聚乙烯管材树脂的加工性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3和4中二元含氟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c2f4)-(c2h2f2)-)的核磁氢谱;

图2为实施例3中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接枝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的核磁氢谱;

图3为实施例4中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接枝乙酰乙酸乙酯的核磁氢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不应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乳化剂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550rpm,温度90℃。

待温度升高到9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即二元含氟聚合物。

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72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分子量700)40g,乙醇320g,0.12%的六水合硫酸亚铁铵溶液72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20kgy,辐照4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3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实施例2: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800rpm,温度80℃。

待温度升高到8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

将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72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乙酰乙酸乙酯33g,乙醇467g和0.12%的硫酸铜溶液86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20kgy,辐照4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5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实施例3: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700rpm,温度80℃。

待温度升高到8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偏二氟乙烯和四氟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固体。

所得二元含氟聚合产物100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分子量700)56g,乙醇400g,0.12%的六水合硫酸亚铁铵溶液90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40kgy,辐照2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3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实施例4: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700rpm,温度80℃。

待温度升高到8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偏二氟乙烯和四氟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固体。

所得二元含氟聚合产物100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乙酰乙酸乙酯33g,乙醇467g和0.12%的硫酸铜溶液86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40kgy,辐照2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3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实施例5: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700rpm,温度80℃。

待温度升高到8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

所得二元含氟聚合产物100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分子量700)40g,乙醇320g,0.12%的六水合硫酸亚铁铵溶液90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80kgy,辐照1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3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实施例6:

在250ml不锈钢反应釜中,依次加入150ml去离子水、0.114g全氟辛酸铵固体。

连接实验管路,关闭所有阀门。其中,反应釜进料口连接氮气,反应釜排气口依次连接广口瓶和真空泵。将反应釜的热电偶、皮带、测速圈、冷凝水接好,开启冷凝水。

用氮气抽排3次:打开广口瓶上的球型漏斗旋塞,启动真空泵,打开反应釜排气口,关闭球型漏斗旋塞,持续1~2min后,关闭反应釜排气口,打开球型漏斗旋塞,关闭真空泵;慢慢打开氮气阀门,向釜中通入氮气,持续约半分钟。如此反复操作3次。

慢慢将氮气管路中的气体排出,将氮气管路从反应釜进料口卸下;将进料泵排出口与反应釜进料口相连。

打开反应釜控制器,设置转速700rpm,温度80℃。

待温度升高到80℃并稳定后,向反应釜中通入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两种气态单体,进料速度分别为209.0g/h和112.5g/h,二者质量之比为65:35,直到釜内压力达到4.5mpa。

将12.1g过硫酸铵溶液(过硫酸铵浓度为0.21g/ml)加入到反应釜中;过硫酸铵溶液的加入速度为12.1g/h。

按上述比例持续通入两种气态单体,使体系维持在4.5mpa,聚合时间为4h。

停止进料30分钟后,关闭反应釜控制器和进料泵,但确保冷凝水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

将反应釜上的测速圈、热电偶、皮带迅速拿下,将反应釜迅速从加热套中拿出,放到水槽中,用自来水冲洗反应釜外侧,使体系降温。

待温度降到室温,反应釜压力保持20min不变后,关闭冷凝水。

将装有乙醇的塑料瓶连接到反应釜排气口,观察压力表示数,慢慢打开排气口,使压力表读数为零;打开反应釜进料阀,将管路中压力降为零。关闭反应釜上的阀门。

将聚合所得乳液,用mgcl2溶液破乳,得到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固体产物,并将其在100℃下真空干燥,即得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固体。

所得二元含氟聚合产物50g加入辐照管中,同时加入极性接枝单体乙酰乙酸乙酯的40g,乙醇460g和0.12%的硫酸铜溶液86g,经过10分钟通氮气除氧后密封。

在室温下利用电子辐射加速器进行共辐射接枝聚合反应,到设定辐射剂量80kgy,辐照1分钟后停止。

得到的接枝改性流变剂用去离子水、3%稀盐酸多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80℃干燥至恒重。

将上述所得产物造粒(0.5~3mm)制得表面改性含氟流变剂微粒。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