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烷基芳烃取代乙烯单体的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及微波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410359阅读:来源:国知局
物的组分及重量配比为,烷基 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酰胺=3:1。
[0060] 合成步骤(2)中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异丙苯过氧化氢 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0.5%。
[0061] 合成步骤(1)中所述的反应溶剂为芳烃类有机溶剂为乙苯。
[0062] 合成步骤(5)中所述溶剂为甲苯和乙苯1:1混合。
[0063] 实施例3
[0064] (1)将单体1和单体2按比例计算进行二元聚合,准确称量后,加入石英微波反应 管中,加入反应溶剂,使反应物充分搅拌,反应物全部溶于溶剂。
[0065] (2)按比例加入引发剂,对反应器吹扫氮气,封闭反应器。升温到90°C,反应1.Oh。
[0066] (3)反应结束后,冷却后,在快速搅拌的条件下,用滴管把反应产物缓慢滴入大量 溶剂中,并用少量反应溶剂冲洗反应器,把残留的产物都移入大量甲醇中,搅拌2h,使聚合 物全部析出。
[0067] (4)搅拌结束后,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滤,晾干,称重,得到聚合物。
[0068] (5)将降粘剂与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制得油溶性降粘剂。
[0069] 合成步骤(1)中所述单体1为异丙基苯基己稀单体,其中:m为0 ;n为0 ;R2为正 丙基;R3为H;R4为异丙基苯基。
[0070] 合成步骤⑴中所述单体2为丙烯酸十八酯。
[0071] 所述单体比例如下:
[0072] 合成步骤⑴中所述的二元共聚物,两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重量配比为,烷基 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2:1。
[0073] 合成步骤⑵中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异丙苯过氧化氢 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1.0%。
[0074] 合成步骤(1)中所述的反应溶剂为氯苯。
[0075] 合成步骤(5)中所述溶剂为甲苯和氯苯1:1混合。
[0076] 实施例4
[0077] (1)将单体1和单体2按比例计算进行三元聚合,准确称量后,加入石英微波反应 管中,加入反应溶剂,使反应物充分搅拌,反应物全部溶于溶剂。
[0078] (2)按比例加入引发剂,对反应器吹扫氮气,封闭反应器。升温到90°C,反应1.Oh。
[0079] (3)反应结束后,冷却后,在快速搅拌的条件下,用滴管把反应产物缓慢滴入大量 溶剂中,并用少量反应溶剂冲洗反应器,把残留的产物都移入大量甲醇中,搅拌2h,使聚合 物全部析出。
[0080] (4)搅拌结束后,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滤,晾干,称重,得到聚合物。
[0081] (5)将降粘剂与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制得油溶性降粘剂。
[0082] 合成步骤(1)中所述单体1为对羟基苯丙烯,其中:m为0;n为0;R2为H;R3为 H;R4为对苯酚基。
[0083] 合成步骤(1)中所述单体2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
[0084] 所述单体比例如下:
[0085] 合成步骤⑴中所述的三元共聚物,三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的重量配比为,烷 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9:9:3。
[0086] 合成步骤(2)中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异丙苯过氧化氢 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1.8%。
[0087] 合成步骤(1)中所述的反应溶剂为甲苯和氯苯1 :1混合。
[0088] 合成步骤(5)中所述溶剂为甲苯。
[0089]实施例5
[0090](1)将单体1和单体2按比例计算进行多元聚合,准确称量后,加入石英微波反应 管中,加入反应溶剂,使反应物充分搅拌,反应物全部溶于溶剂。
[0091] (2)按比例加入引发剂,对反应器吹扫氮气,封闭反应器。升温到90°C,反应1.Oh。
[0092] (3)反应结束后,冷却后,在快速搅拌的条件下,用滴管把反应产物缓慢滴入大量 溶剂中,并用少量反应溶剂冲洗反应器,把残留的产物都移入大量甲醇中,搅拌2h,使聚合 物全部析出。
[0093] (4)搅拌结束后,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滤,晾干,称重,得到聚合物。
[0094] (5)将降粘剂与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制得油溶性降粘剂。
[0095] 合成步骤(1)中所述单体1为对叔丁苯基乙基己烯,其中:m为1;n为2 ;R2为H; R3为乙基;R4为对叔丁苯基。
[0096] 合成步骤(1)中所述单体2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
[0097] 所述单体比例如下:
[0098] 合成步骤(1)中所述的多元共聚物,四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重量配比为,烷基 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9:9:3:3。
[0099] 合成步骤⑵中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异丙苯过氧化氢 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重量的1.0%。
[0100] 合成步骤(1)中所述的反应溶剂为甲苯。
[0101] 合成步骤(5)中所述溶剂为二氯苯。
[0102] 将以上实施例应用到两例稠油降粘中,对降粘剂的降粘效果进行评价。
[0103] 应用例1
[0104] 将实施例1-5制得的降粘剂应用到胜利油田区块A稠油中,对降粘剂性能进行评 价试验。
[0105] 稠油样品的降粘效果的测定:
[0106] 取两份粘度为12000mPa.s(50°C)的胜利油田区块A稠油27g作为评价油,分别 掺入煤油3g和煤油2. 8g+0. 2g上述配置的降粘剂(降粘剂的聚合物含量为500yg/g),在 50°C下搅拌混合均匀,在50°C分别测定两个油样的粘度,并计算降粘率。实验结果见图1, 其中降粘剂1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2为实施例2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3 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4为实施例4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5为实施例5所 制备的降粘剂。
[0107] 应用例2
[0108] 将实施例1-5制得的降粘剂应用到胜利油田区块A稠油中,对降粘剂性能进行评 价试验。
[0109] 稠油样品的降粘效果的测定:
[0110] 取两份粘度为12000mPa.s(50°C)的胜利油田区块A稠油27g作为评价油,分别 掺入煤油3g和煤油2. 8g+0. 2g上述配置的降粘剂(降粘剂的聚合物含量为500yg/g),在 50°C下搅拌混合均匀,在50°C分别测定两个油样的粘度,并计算降粘率。实验结果见图1, 其中降粘剂1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2为实施例2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3 为实施例3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4为实施例4所制备的降粘剂,降粘剂5为实施例5所 制备的降粘剂。
[011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 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 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 一类用于稠油降粘的油溶性降粘剂,其特征在于该类降粘剂为含烷基芳烃取代乙烯 单元的共聚物,聚合反应的一个单体为烷基芳烃取代乙烯,另外的单体选自丙烯酸十八酯, 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由此得到二元聚合物、三元聚合物和多元聚 合物,所述烷基芳烃取代乙烯单体具有如下结构:其中:m为0、1、2、3正整数; n为0、1、2、3正整数; R2为H、Cl~C6烷基; R3为H、Cl~C6烷基; R4为取代或末端取代的苯基、甲苯基、间二甲苯基、对二甲苯基、邻二甲苯基、乙苯基、 正丙基苯基、异丙基苯基、正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联苯基、苯酚基中的一种。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元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重量 配比为,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3:1~1:9,或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酰胺= 4 :1~1:3,或烷基芳烃取代乙烯:马来酸酐=6:1~3:2 ;或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 5:1 ~1:2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的 重量配比为,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或马来酸酐或丙烯酸=9:1~ 9:1 ~9〇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种单体共聚物的组分及重量 配比为,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丙烯酰胺=9:1~9:1~9:1~9。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 单体以及反应溶剂加入到微波反应管中,加入引发剂,吹扫氮气,升温到50~150°C,反应 0. 5~2h,反应结束后,在甲醇中纯化,抽滤,在干燥箱中干燥,将共聚物溶解到一定的溶剂 中配制得到油溶性稠油降粘剂,所述反应溶剂为芳烃类有机溶剂,包括甲苯、乙苯、二甲苯、 氯苯中的一种或是几种混合。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选自过氧化苯甲 酰、偶氮二异丁腈或异丙苯过氧化氢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〇. 5%~ 3. 5%〇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共聚物溶解到一定的溶 剂中配制得到油溶性稠油降粘剂,所述溶剂为芳烃类有机溶剂,包括甲苯、苯、乙苯、二甲 苯、氯苯、二氯苯中的一种或是几种混合。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稠油降粘的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及微波合成方法。本发明以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为基本构建单元,合成含不同碳链长度和芳基的烷基芳烃取代乙烯与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丙烯酸等单体进行共聚,得到针对稠油的油溶性降粘剂及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聚合物都含有的烷基芳烃取代乙烯单体,该单体中芳香基的引入可以提高稠油的协同降粘效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本发明利用微波从分子内部加热,反应物快速升温,使得聚合反应迅速,由此制备的降粘剂,具有分子量高分布好的特点,该降粘剂对超稠油具有很好的降粘效果。
【IPC分类】C08F212/14, C08F220/18, C08F222/08, C08F212/12, C08F220/06, C08F220/56, F17D1/17, C09K8/588
【公开号】CN105131167
【申请号】CN201510393905
【发明人】朱丽君, 夏道宏, 井晓慧, 李爱芬, 周玉路, 项玉芝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