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8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运输车,主要由车厢、执行结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第一螺母、第二螺母、液袋、压力传感器、控制器、液位传感器组成,车厢安装在车架上,车厢内安装有平行布置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下支撑板固定安装在车厢中,上支撑板可在前后两套执行结构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液压马达、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上支撑板的上下位移,实现液袋容积连续可调,保证液袋一直处于装满状态,提高行车安全性和改善操纵稳定性,当车辆返程运输其他物品时,上支撑板可移动到车厢底部,腾出空间便于装运货物。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液体运输的安全性,同时更好地提高运输效率、节省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运输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专用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既能运输液体货物又能运输固态货物的多功能运输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运输专用车大都是只能运输单一形态的货物,运输液态物品的专用车为液罐运输车,由于罐体机械结构的制约,运输的物品单一,甚至需要费时清洗,使用中多空载返程,造成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大。现有的液罐运输车罐体中各舱相互连通,当液体未装满时,行驶过程中液体晃动会造成车辆失控,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液体泄漏也会污染环境。为了满足返程载货的需要,同时能够使液体运输过程中克服液体波动所带来车辆难以控制的弊端,急需一种既能够实现容积可调,返程又能捎运其他货物的专用车。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液体运输车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运输车,既能防止液体运输时晃动,保证行车安全;又能满足车辆返程捎货的需要,提高运输效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多功能运输车,主要由车厢、执行结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第一螺母、第二螺母、液袋、压力传感器、控制器、液位传感器组成,车厢安装在车架上,车厢内安装有平行布置的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下支撑板固定安装在车厢中,上支撑板可在前后两套执行结构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上支撑板前后皆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母、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螺母分别和左丝杠、右丝杠丝杠连接,可通过左丝杠、右丝杠的转动驱动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带动上支撑板上下移动,用以调整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之间的空间,液袋放置在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之间,液压马达、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电连接。
[0006]所述的执行结构,主要由第一轴承支座组件、第二轴承支座组件、第三轴承支座组件、第四轴承支座组件、第二链轮、链条、第一链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液压马达、右丝杠、左丝杠组成,左丝杠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支座组件、第四轴承支座组件与车厢连接,右丝杠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支座组件、第三轴承支座组件与车厢连接,第一锥齿轮、第一链轮固定安装在右丝杠的下端,液压马达固定安装在车厢上,液压马达的输出轴安装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齿轮啮合,第二链轮固定安装在左丝杠的下端,第二链轮和第一链轮通过链条进行链条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多功能运输车,运输液体时,可根据液体的多少实现液袋容积连续可调,保证液袋一直处于装满状态,提高行车安全性和改善操纵稳定性,上支撑板在车厢中的位置可任意调整,其上面空闲空间可以放置其他货物。当车辆返程运输其他物品时,上支撑板可移动到车厢底部,腾出空间便于装运货物。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液体运输的安全性,同时更好地提高运输效率、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除去后面密封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执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原理图。
[0013]图中,1-车厢,2-执行结构,201-第一轴承支座组件,202-第二轴承支座组件,203-第三轴承支座组件,204-第四轴承支座组件,205-第二链轮,206-链条,207-第一链轮,208-第一锥齿轮,209-第二锥齿轮,210-液压马达,211-右丝杠,212-左丝杠,3-上支撑板,4-下支撑板,5-第一螺母,6-第二螺母,7-液袋,8-压力传感器,9-控制器,10-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15]一种多功能运输车,主要由车厢1、执行结构2、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液袋7、压力传感器8、控制器9、液位传感器10组成,车厢I安装在车架上,车厢I内安装有平行布置的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下支撑板4固定安装在车厢I中,上支撑板3可在前后两套执行结构2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上支撑板3前后皆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母6、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第一螺母5分别和左丝杠212、右丝杠211丝杠连接,可通过左丝杠212、右丝杠211的转动驱动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带动上支撑板3上下移动,用以调整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的空间,液袋7放置在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液压马达210、压力传感器8、液位传感器10和控制器9电连接。
[0016]所述的执行结构2,主要由第一轴承支座组件201、第二轴承支座组件202、第三轴承支座组件203、第四轴承支座组件204、第二链轮205、链条206、第一链轮207、第一锥齿轮208、第二锥齿轮209、液压马达210、右丝杠211、左丝杠212组成,左丝杠21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支座组件201、第四轴承支座组件204与车厢I连接,右丝杠21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支座组件202、第三轴承支座组件203与车厢I连接,第一锥齿轮208、第一链轮207固定安装在右丝杠211的下端,液压马达210固定安装在车厢I上,液压马达210的输出轴安装有第二锥齿轮209,第二锥齿轮209和第一锥齿轮208齿轮啮合,第二链轮205固定安装在左丝杠212的下端,第二链轮205和第一链轮207通过链条206进行链条连接。
[0017]车辆运输液体时,液体由液袋7的输入口进入,压力传感器8、液位传感器10采集液体信号并输送给控制器9,控制器9控制前后两套液压马达210工作,液压马达210驱动第二锥齿轮209、第一锥齿轮208转动,进而使右丝杠211和第一链轮207转动,第一链轮207通过链条206驱动第二链轮205同步旋转,第二链轮205驱动左丝杠212转动,右丝杠211、左丝杠212将分别驱动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上移,进而使上支撑板3上移,控制的效果是保证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的空间正好装下液体,使液袋7始终处于充满状态,减少液体的晃动对车辆操稳性的影响,如果上支撑板3上尚留有空间,可以用来装运其他货物,提闻运输效率。
[0018]车辆到达目的后,液体卸载完毕,上支撑板3下落到预设位置,此时,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的空间很小,空着的液袋7可以放在此空间中,也可抛弃不用,上支撑板3上的大空间可以用来装运其它货物,提高运输效率。
[0019]尽管上面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力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运输车,主要由车厢(I)、执行结构(2)、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液袋(7)、压力传感器(8)、控制器(9)、液位传感器(10)组成,车厢(I)安装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车厢(I)内安装有平行布置的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下支撑板(4)固定安装在车厢(I)中,上支撑板(3)可在前后两套执行结构(2)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上支撑板(3)前后皆固定安装有第二螺母(6)、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第一螺母(5)分别和左丝杠(212)、右丝杠(211)丝杠连接,可通过左丝杠(212)、右丝杠(211)的转动驱动第一螺母(5),第二螺母(6)带动上支撑板(3)上下移动,用以调整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的空间,液袋(7)放置在上支撑板(3)、下支撑板(4)之间,液压马达(210)、压力传感器(8)、液位传感器(10)和控制器(9)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执行结构(2),主要由第一轴承支座组件(201)、第二轴承支座组件(202)、第三轴承支座组件(203)、第四轴承支座组件(204)、第二链轮(205)、链条(206)、第一链轮(207)、第一锥齿轮(208)、第二锥齿轮(209)、液压马达(210)、右丝杠(211)、左丝杠(212)组成,左丝杠(21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支座组件(201)、第四轴承支座组件(204 )与车厢(I)连接,右丝杠(21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支座组件(202)、第三轴承支座组件(203)与车厢(I)连接,第一锥齿轮(208)、第一链轮(207)固定安装在右丝杠(211)的下端,液压马达(210)固定安装在车厢(I)上,液压马达(210)的输出轴安装有第二锥齿轮(209),第二锥齿轮(209)和第一锥齿轮(208 )齿轮啮合,第二链轮(205 )固定安装在左丝杠(212 )的下端,第二链轮(205 )和第一链轮(207 )通过链条(206 )进行链条连接。
【文档编号】B60P3-00GK204279194SQ201420765108
【发明者】张竹林, 郭荣春, 戴汝泉 [申请人]山东交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