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71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润滑储存在车辆轮轴壳体内驱动设备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润滑储存在车辆轮轴壳体内驱动设备的润滑装置,例如,曾经建议润滑调节型有限滑动差速器(参见专利文件1),压力润滑装置(参见专利文件2)等等。


图13显示在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润滑调节型差速限制装置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润滑调节型有限滑动差速器的构造为具有行星齿轮型中心差速器70和作为有限滑动差速机构的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0的中心差速器。
行星齿轮型中心差速器70上设置有环形齿轮78A。其结构使发动机(未示)通过传动机构输入驱动力到环形齿轮78A。
驱动力从行星载体78D通过与环形齿轮78A一起工作的行星小齿轮78B分配到后轮一侧。还有,驱动力从环形齿轮78A和与行星小齿轮78B一起工作的太阳齿轮78C分配到前轮一侧。中空轴71用细齿联接到中空件72上,在该件上用螺栓83安装后轮驱动环形齿轮84A。
中空轴73用细齿联接在前差速器74的前差速器盒75上。侧面齿轮88C如此安装,使其能够整体地与左前轮驱动轴89L一起旋转,而侧面齿轮88D也如此安装,使其能够整体地与右前轮驱动轴89R一起旋转。
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0设置在联接于中空件72的后轮侧面件76上,而前轮侧面件77联接在前差速器盒75上。内接触型齿轮泵81设置在能够互相差速地运动的后轮侧面件76和前轮侧面件77之间。
齿轮泵81与联接在前差速器74的右前轮驱动轴89R同轴地布置,并且对应于后轮侧面件76和前轮侧面件77之间的差速状态而受到驱动。有可能从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0的内侧通过齿轮泵81的作用而向其外侧供应润滑油。相应地,可能向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0供应润滑油,有可能压制由于润滑油而产生的激动阻力,并且有可能改进在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0中摩擦板的耐用性。
图14显示专利文件2中描述的压力润滑设备。润滑泵91通过供油管92连接到存在于壳体90的底座底部的管路联结头94上。管路联结头94沿后壁93布置在后壁外部。相应地,润滑油泵91能够从壳体90底座底部内的贮油池(未示)中通过管路联结头94吸取润滑油。
不过,在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润滑调节型有限滑动差速器中,由于其结构使润滑齿轮泵81与驱动轴89R同轴地布置,并且设置在前轮侧面件77和后轮侧面件76之间,齿轮泵81必须构造成为具有特殊结构的润滑泵。还有,由于齿轮泵81的结构复杂,其装配工作也很复杂,就存在前轮驱动设备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还有,齿轮泵有故障时,必须拆开前轮驱动设备以便修理齿轮泵81。相应地,修理需要很多工作步骤。还有,由于在齿轮泵81润滑油吸入一侧没有布置过滤器,在齿轮泵81可能吸入异物颗粒之类,因此齿轮泵81或驱动设备存在被所吸入的异物颗粒等损坏的风险。还有,如果必须增加润滑油的冷却容量,很难采取相应措施的问题。
在专利文件2中描述的压力润滑设备中,在管路联结头94中设置滤清器。不过由于连接管路联结头94和润滑油泵91的供油管92布置在后壁93的外面,存在如果供油管92与外部障碍物接触时供油管92有破裂的危险问题,因此由于供油管92破裂而引起润滑油流出到外面。具体地说,为在中心差速器壳体上布置供油管92而引起与外部障碍物接触的高度风险,必须单独地采取在管路部分上设置保护罩盖的对抗措施。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No.5-262150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No.57-40164发明的披露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设备,其中即使润滑管路与外部障碍物接触也不至于损坏,润滑泵在故障时很容易修理,并且没有润滑泵或驱动设备被混杂在润滑油中异物颗粒之类损坏的风险。
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本发明最主要方面,为达到以上所述目的,提供一种车辆轮轴使用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中在轮轴壳体底部一侧内周表面上形成吸入进口,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的吸入进口形成位置上方形成吸入出口孔,和吸入进口孔连通吸入出口孔的吸入管路整体地与轮轴壳体一起形成,并且吸入出口孔连接到润滑泵上。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主要方面,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在吸入进口孔形成位置的上方不同位置上至少形成两个排出口,该排出口和连通各自排出口的排出管路整体地与轮轴壳体一起形成,而来自润滑泵的排出压力油供应到排出口之一。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润滑泵布置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润滑泵包括可逆型泵并且被驱动设备的驱动力所驱动,以及润滑泵为电动马达驱动的润滑泵。
还有,按照本发明的主要方面,过滤润滑油的过滤网安装在吸入管路的内部。
按照本发明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与吸入管路一起形成整体地设置在轮轴壳体,至少作为在轮轴壳体内吸入润滑油到润滑泵管路的一部分。
相应地,即使在车辆等的行动中,轮轴壳体底部与外部障碍物接触,不存在吸入管路被障碍物损坏的风险,并且作为轮轴内部润滑装置有可能改进可靠性和耐久性。
有可能采用一种结构,其中排出口形成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形成吸入口的位置上方,并且排出口由排出管路连通,并且在该结构中,至少一部分布置用来供给驱动设备的供给管路形成在轮轴壳体内。相应地,即使一部分排出管路和供给管路布置在轮轴壳体外部,有可能使外部布置的排出管路和供给管路布置在可以防止与障碍物接触的位置。
至于润滑泵的安装位置,由于吸入管路的吸入出口孔形成在轮轴壳体的外周表面上,如果润滑泵布置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有可能使吸入管路的吸入出口和润滑泵的排出口形成在润滑泵的安装位置上。相应地,有可能容易地放置润滑泵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任何润滑泵可以放置的位置上,并且润滑泵的修理过程可以改善。
通过采用可逆型泵作为润滑泵,在车辆的任何向前和向后的运动状态中有可能供给润滑油,并有可能改善车辆的性能的趋向。还有,有可能通过设置润滑泵为电动马达型润滑泵而任选地设置润滑泵的转速。
按照本发明,滤清润滑油的过滤网可以设置在吸入管路内。相应地,有可能防止异物颗粒等连同润滑油一起吸入润滑泵,并且有可能防止润滑泵或驱动设备由于异物颗粒等的影响而损坏。
附图简要说明图1为具有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轮式装卸机外形图(第一实施例)。
图2为显示润滑泵固定结构的平面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3为轮轴差速器壳体部分侧面表面的部分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4为沿图3中A-A线箭头方向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5为沿图3中B-B线箭头方向部分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6为部分平面剖面图,其中润滑泵固定在轮轴壳体上(第一实施例)。
图7为轮轴正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8为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系统图(第一实施例)。
图9为部分平面剖面图,其中显示润滑泵固定结构(第二实施例)。
图10为差速器壳体部分侧面表面的部分剖面图,其中固定管路联接块(第三实施例)。
图11为沿图10中C-C线箭头方向的视图(第三实施例)。
图12为在轮轴和独立设置的冷却设备连接情况下轮轴内部润滑的系统图(第三实施例)。
图13为显示润滑调节型差速器限制装置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传统工艺)。
图14为显示压力润滑装置的背面视图(传统工艺)。
参考数字说明10,11轮轴12轮轴壳体13轴壳体15差速器壳体16安装座17凸台部分18小齿轮壳体20驱动设备
21差速器盒23a,23b差速齿轮24轮轴25驱动轴26环形齿轮27小齿轮28传动轴30,30a润滑泵31泵轴34小齿轮35轴36大齿轮37大齿轮38液压多盘片离合器40过滤器室41过滤网42吸入出口孔43吸入管路44排出口45排出管路46第一排出口47第二排出口48吸入进口孔50制动室52第一管路53第二管路60管路联接块61吸入通路62吸入口63排出通路64吸入口
65液压泵66吸入线路67排出线路68油冷却器70行星齿轮型中心差速器71中空轴72中空件73中空轴74前差速器75前差速器盒78A环形齿轮78B行星小齿轮78C太阳齿轮78D行星载体79中心差速器盒80液压多盘片离合器81齿轮泵85推进轴89R右前轮驱动轴89L左前轮驱动轴91润滑泵90壳体94管路联接头92供给油管93后壁发明最佳实施模式按照本发明并参照附图,将在以下描述一个轮轴内部润滑装置例子的实施例。在显示的外观图中采取轮式装卸机组作为具有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轮式车辆例子。以下将通过利用轮式装卸机作为例子,对于按照本发明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进行描述,不过,按照本发明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并不限于应用在轮式装卸机上,还可以应用在任何轮式车辆的轮轴壳体上。
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工作机器5设置在具有一对左右前轮2及2和一对左右后轮3及3的车身4前部上。驾驶员室6安装在车身4大约中部,而储存发动机7的发动机室8安装在后部。前轮2及2和后轮3及3各自固定在前轮轴10和后轮轴11的左右两端,并且由发动机7通过传动机构9传动到轮轴10和11的功率所驱动。
如图2所示,在轮轴10的平面剖面图中,从发动机(未示)过来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轴28引入轮轴壳体12。传动轴28通过一对轴承19及19可旋转地支承在小齿轮壳体18上。轮轴壳体12由轴壳体13、差速器壳体15和小齿轮壳体18(在以下描述)构成。
固定在传动轴28先导端部分上的小齿轮27与固定在差速器盒21上的环形齿轮啮合,并且能够通过传动轴28从发动机传动驱动力到差速器盒21。差速器盒21通过一对轴承22及22由突入差速器(差速机构)壳体15的轴壳体13的一部分可旋转地支承。差速器壳体15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于轴壳体13上开口部分14。
差速齿轮23a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29上,而该轴通过设置支承轴29作为旋转轴而朝向差速器盒21的内侧固定。差速齿轮23a与各自固定在一对轮轴24及24的差速齿轮23b及23b啮合。差速齿轮机构由差速齿轮23a、23b和23b构成。从发动机过来的驱动力所旋转的差速器盒的转动从差速齿轮23a通过差速齿轮机构被传递到差速齿轮23b及23b,因此有可能转动各轮轴24及24。
还有差速齿轮机构能够获得吸收由轮轴24和轮轴24之间所产生旋转差别的能力。
液压多盘片离合器38布置在差速器盒21和各差速齿轮23b及23b之间,而驱动轴25由差速器盒21和一对轮轴24及24构成。
润滑泵30可拆卸地用螺栓32固定在设置于差速器壳体15外侧表面部分上的安装座16上。轴承33布置在设置于安装座16内侧的凸台部分17上,而轴35(其先导端部分用花键固定小齿轮34)可旋转地通过轴承33固定。轴35的底端部分结构容许连续地接触润滑泵30的泵轴31。
大齿轮36固定在对应于驱动轴25之一的差速器盒21上,并且与突入轮轴壳体12的轴35上的小齿轮33啮合。相应地,可以利用差速器盒21的旋转作为润滑泵30的驱动力。由于润滑泵30的构造为可逆型泵,不论车辆向前或向后方向行动并且差速器盒21逆转,均可以使润滑泵起作用。
图3为轮轴10的差速器壳体15部分侧面表面的部分剖面图。润滑泵30固定在安装座16(通过6个螺栓32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5侧面表面部分上)上。如图3所示,将在以下描述的过滤器室40设置在润滑泵30的下面,并且滤清润滑油的过滤网41可拆卸地安装在过滤器室40中。过滤器室40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5的底部附近图4为沿图3中A-A线在箭头方向观察的剖面图,并且对应于轮轴10差速器壳体15侧面表面的部分剖面图,而图5为沿图3中B-B线在箭头方向观察的局部剖面图。如图4和5所示,在差速器壳体15内周表面的底部一侧形成吸入进口孔48,而吸入进口孔48通过吸入管路43连接到吸入出口孔42(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外周表面中)。吸入出口孔42形成在固定润滑泵的安装座16中,并且比形成吸入进口孔48的位置更高。吸入进口孔48的数量和位置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例形式,而是在要求位置形成必需数量的吸入进口孔。
相应地,润滑泵可以布置在与地面障碍物没有撞击风险的位置上,并且可以通过吸入出口孔42吸取储存在差速器壳体15内的润滑油。还有,由于吸入管路43可以安装在差速器壳体15内,就有可能防止差速器壳体15的吸入管路43受到损坏,即使地面上的障碍物与差速器壳体15底部摩擦。
还有,不再需要在采用外部管路时要求的保护罩盖,并且也不需要保证布置保护罩盖离开地面的高度。相应地,有可能与布置保护罩盖的情况相比其成本较低。吸入管路43可以整体地与差速器壳体一起铸造,或者可以通过焊接等方法整体地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的内部。
过滤器室40形成在吸入进口管路43的吸入进口孔48一侧。如图5所示,过滤网41可拆卸地安装在过滤器室40中。还有,对于差速器壳体15内周表面底部开放的吸入进口孔48形成在过滤器室40中。吸入进口孔48、设置在过滤器室40中的吸入管路43和吸入出口孔42均整体地通过铸造等方法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中。
由于滤清润滑油的过滤网41设置在吸入管路43内,可以防止异物颗粒等连同润滑油而被吸入润滑泵,并且有可能防止润滑泵或驱动设备由于异物颗粒的影响而受到损坏。相应地,就有可能改进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和驱动设备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还有,过滤网41能够在紧凑布置的基础上简化布置结构,并且减少制造成本。过滤网41可以布置在吸入管路43的吸入进口孔48中,并且可以布置在吸入管路43的吸入出口孔42中。在本发明中,其中布置在吸入进口孔48或吸入出口孔42中的结构包括在其中布置在吸入管路43的结构中。
如图4所示,引入从润滑泵30排出的润滑油的排出口44形成在安装座16的上部位置,并且排出管路45连接到排出口44。各第一排出口46和第二排出口47形成在排出管路45的端部。还有,排出口44、排出管路45、第一排出口46和第二排出口47与差速器壳体15一起通过铸造整体地形成。排出管路45可以与差速器壳体15按照铸造整体地模铸形成或者可以在差速器壳体内部通过焊接之类方法整体地形成,如同与吸入管路43同样的方法。
相应地,排出管路可以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中,至少作为布置用于供给润滑油(从润滑油泵排出到驱动设备)的供给管路的一部分。相应地,即使供给管路一部分布置在轮轴壳体12的外面,也可能使布置在外面的供给管路布置在可以防止与障碍物接触的位置。
至于吸入管路43的垂直剖面形状,可以是圆形剖面,平坦的剖面形状等等,不过,考虑到在形成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形成部分的差速器壳体15减少厚度起见,并且考虑到通过差速器壳体15冷却在吸入管路43中流动的润滑油和从润滑泵30排出的润滑油,最好垂直剖面形状为平坦的剖面形状。
有可能采用一种结构,可以在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的剖面面积加大时,通过使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采用平坦形状而防止轮轴壳体的厚度增加。具体地说,由于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的剖面面积可以加大,有可能使润滑油容易地在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内流动,即使在寒冷区域、冬季等情况下润滑油的粘度变高。还有,即使不增加轮轴壳体的厚度也有可能在轮轴壳体内形成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有可能在轮轴壳体底部表面和地面之间保证足够的空隙。
在该例子中固定润滑泵30的安装座16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中,不过,安装座16可以如图6所示形成在轮轴壳体13中。此时,在轮轴壳体13中,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均未示)可以整体地形成,如同图4所示同样方式与差速壳体15。
润滑泵30可拆卸地用螺栓32固定在安装座16上。轴承33布置在设置于安装座16内侧的凸台部分17上,而轴35的先导部分上用花键固定小齿轮34,轴35本身通过轴承33可旋转地固定。轴35的底部端结构可以连续地与润滑泵30的泵轴31接触。
相应地,商业上供应的润滑泵可以用作润滑泵30,例如,可以合适地使用Nihon油泵有限公司等制造的TOP.2RA.12C可逆型余摆线泵。
由于商业上供应的润滑泵可以用作润滑泵30,使其成本可能较低。还有,由于可以比较自由地设定润滑泵的安装的位置,可以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大齿轮37固定在对应于驱动轴25上的部件的差速器壳体21上,并且与突入轴壳体13的轴35上的小齿轮34啮合。相应地,可以采取差速器盒21的旋转作为润滑泵30的驱动力。由于润滑泵30的结构为可逆型泵,车辆不论在向前或向后方向行动时,并且差速器盒21逆转时,润滑泵均将产生作用。
安装座16可以如图2所示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上,也可以如图6所示形成在轴壳体13上,或者形成在小齿轮壳体18上(没有示例说明)。还有固定润滑泵30的安装座16可以形成在设置差速器壳体15、轴壳体13或小齿轮壳体18的轮轴壳体12上,在该处润滑泵30不会与地面的障碍物碰撞。
还有,作为驱动润滑泵30的驱动源,已经用例子说明如何利用差速器盒21的旋转,不过,在利用差速器盒21以外,润滑泵30还可以利用传动轴28(传动发动机的旋转)的旋转而驱动润滑泵的结构。
由于有可能在车轮驱动设备的驱动力基础上驱动润滑泵,就有可能按照与车辆速度成比例的旋转速度驱动润滑泵。具体地说,当制动负荷较大时(例如,在高速运行时制动),通过增加润滑油的循环流动量而获得高冷却特性。
还有,在低速运行而当制动负荷较小时,润滑泵30的旋转速度也可能较低,可以减少泵的损失而改进泵效率。通过采用可逆型泵作为润滑泵30,有可能不论在车辆的向前或向后运动中状态下均供应润滑油,从而有可能趋向于改善车辆的性能。
通过设置润滑泵30为电动马达驱动的润滑泵,有可能任选地设置润滑泵30的旋转速度。相应地,有可能在需要的时间供应要求的最低润滑油量,如此有可能减少功率损失,并且有可能改进润滑泵的工作效率。
连通吸入出口孔42和吸入进口孔48的吸入管路43可以整体地形成在轮轴壳体12中。相应地,即使安装座16形成在轮轴壳体12的要求位置上,也可能在安装座16中形成吸入出口孔42(连接到形成在轮轴壳体12内部表面的底部一侧)。
其次,将以固定前轮2及2的轮轴10作为例子描述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结构。按照本发明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可以应用在固定后轮3及3的轮轴11。图7为显示轮轴10主要部分示意结构的正视图。在图7中,制动室50及50设置在轮轴壳体12的左右两端部分,而最终减速齿轮51及51设置在其外侧。前轮2固定在各最终减速齿轮51上。
例如,多盘片型摩擦制动器(未示)储存在制动室50中。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5中的第一排出口46和一个制动室50用布置在轮轴壳体12上部的第一管路52连接。还有,第二排出口47和另一制动室50用布置在轮轴壳体12上部的第二管路53连接。还有,由于外部布置的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布置在轮轴壳体12的上部,因此可防止管路被障碍物损坏。
图8显示轮轴内部润滑装置的系统结构。
在图8中储存在轮轴壳体12中的润滑油注满到一定的水平位置。从吸入进口(未示)吸入的润滑油被布置在过滤器室40中的过滤网41滤清以后,由润滑泵30通过吸入管路43吸入。
从润滑泵30排出的润滑油从排出口44通过排出管路45被引入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并且各自排出而进入到制动室50及50,对应于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的连接部分。此时,通过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的润滑油可以从具有内建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的差速器壳体15辐射热量,并且在变冷以后状态下排入制动室50。
排入制动室50的润滑油可以冷却储存在制动室50中的制动器(未示),如虚线所示。在高温下的润滑油经过冷却后,与在比较低温度下并通过最终减速齿轮而储存在轮轴壳体12中的润滑油混合。相应地,与可能通过冷却在制动室50内的制动器而减少在高温下的润滑油。还有,混合润滑油的温度在其储存在轮轴壳体12内时可以均衡化。
还有,由于可以从轮轴壳体12整个表面面积上辐射热量,因此可以经常将润滑油储存在冷却效率良好的状态中,而利用轮轴壳体12整个表面作为润滑油的散热面。还有,冷却的润滑油被供应到,例如,驱动设备的多盘片型摩擦制动部分,因此有可能改进冷却效果而不需要冷却器。
由于吸入管路沿轮轴壳体12的外表面形成在轮轴壳体12内,有可能在低成本下显著地改进车辆的性能,并且有可能长期运行,并且连续地长距离在高温环境中驱车下坡。
如果润滑泵30布置在轮轴壳体12外表面上,吸入管路43的吸入出口孔42可以作为润滑泵12的供给孔,而在排出管路45输入一侧的排出口44可以用作润滑泵30的排出口。还有,有可能容易地在润滑泵30的固定部分形成吸入口42和排出口44。还有,管路联接块60固定在形成吸入出口孔42和排出口44的位置上,从而在外部布置润滑泵30和冷却油冷却设备时构成连接口。
第二实施例图9为显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润滑泵固定结构的平面剖面图。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润滑泵由电动马达驱动润滑泵构成。在第一实施例结构中使用的同样参考数字用来标示第二实施例结构中同样的结构,并且其描述将予取消。以下主要给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在图9中,电动马达驱动型润滑泵30a通过螺栓32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5的安装座16上。润滑泵30a上设置电气马达驱动润滑泵,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开关、控制设备等(未示)控制电气马达而控制润滑泵30a的驱动。在第二实施例中,诸如小齿轮34、大齿轮36等在第一实施例中布置用来驱动润滑泵30的结构不再需要。
还有,由于有可能布置开关,控制设备等用来控制电气马达的驱动独立于润滑泵30a,有可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之类,或者在操作者操作的基础上控制润滑泵30a的状态。
在描述例子中,其中电气马达驱动型润滑泵30a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5安装座16上,不过,电气马达驱动型润滑泵30a的固定位置不一定限于差速器壳体15,也可以固定在轴壳体13或小齿轮壳体18上。还有,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吸入出口孔和排出口可以形成在安装座16中。
第三实施例图10为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其中显示侧面表面的部分剖面图。第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管路联接块60固定在安装座16上。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同样的参考数字指向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同样的结构,并且其描述将予取消。以下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不同的部分。
在第三实施例中,管路联接块60可拆卸地用4个螺栓32紧固在差速器壳体15上。4个螺栓32可利用在润滑泵30固定到安装座16时使用的6个螺栓中的4个。管路联接块60可以通过利用安装座16(其上面固定润滑泵)固定。
在该情况中,对于固定管路联接块60的安装座16的描述将通过在差速器壳体15形成的结构作为例子,不过,在差速器壳体15以外,固定管路联接块60的安装座16也可以形成在轴壳体13和小齿轮壳体18上。还有,此时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可以整体地形成在轮轴壳体12(其中也形成安装座16)中。还有,过滤器室可以形成在吸入管路43中,并且过滤网可拆卸地布置在过滤器室中。
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可以形成在同一轮轴壳体12中,其中也形成安装座16。还有,吸入管路和/或排出管路甚至可以形成在该同一壳体的邻近壳体中,而在邻近壳体中的管路可以连通。
图11为沿图10中C-C线箭头方向的剖面图。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参考数字指向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部件,并且其描述将予取消。在图11中,管路联接块60上设置吸入通路61、吸入口62和排出通路63。吸入通路61和吸入口62连接到设置在安装座16中的吸入出口孔42,而排出通路63连接到设置在安装座16中的排出口44。排出通路63也连接到设置在管路联接块60侧面表面部分中的进入口64(也在图10中阐明)。
润滑泵和/或冷却设备可以独立于轮轴10设置,通过布置成为经过管路联接块60。在图12中,轮轴内部润滑的系统图以下列情况为例子说明,即润滑泵和冷却设备的布置独立于轮轴。在该情况中,同样的参考数字指向那些在按照第一实施例中在图8基础上描述的轮轴内部润滑系统图中的同样部件,并且其描述将予取消。
在图12中管路联接块60的吸入口通过独立地布置的液压泵65和吸入线路66而连接。液压泵65构成润滑泵,并且由诸如发动机、驱动马达等驱动设备7`驱动。液压泵65的排出口连接到排出线路67,而排出线路67通过滑油冷却器68连接到管路联接块60的进入口64。参考数字69表示在排出线路67内调节压力的减压阀。
其次将描述轮轴内部润滑系统的作用。储存在轮轴壳体12中的润滑油由于液压泵65的作用而通过过滤网41吸入,而吸入的润滑油从液压泵65的排出口排入线路67。
输入排出线路67的润滑油被滑油冷却器68所冷却,并且供应到管路联接块60的进入口。由于润滑油在供应到进入口64以后的流动与图8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润滑油流动相同,其描述将予取消。
有可能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介入冷却设备而扩大润滑油的冷却能力。还有,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布置管路联接块60,很容易更换具有要求容量的润滑泵和具有要求性能的冷却设备。
即使在润滑泵安装在不同于轮轴壳体12位置的情况中,有可能在吸入口62不能接触地面障碍物的位置上形成吸入管路43的吸入口62。相应地,有可能布置连接独立地放置的润滑泵到吸入出口的管路,使其处于能够防止接触障碍物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有可能容易地将润滑泵安装可拆卸的位置,并且可能只有在必须时附加地固定润滑泵。如果在润滑泵没有固定的情况,可以用密封件之类封盖吸入出口。
还有,例如,即使在需要较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中,如在高负荷下长时期驱车下山,通过采用管路联接块布置在吸入口62和进入口64的结构,也可能容易地将独立放置的润滑泵和润滑油冷却器连接在吸入出口和排出口。相应地,可以容易地通过使用独立地放置的液压泵和冷却器获得很大的冷却容量,并且可以改进车辆的全面品质。
工业应用可以在具有轮轴的各种车辆中采用按照本发明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作为轮轴内部润滑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轮轴使用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该轮轴在左右两端部均固定可旋转的车轮,并且设置用于储存驱动车轮的驱动设备的轮轴壳体,其特征在于,在轮轴壳体的底部侧的内周表面上形成吸入进口孔,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在较吸入进口孔形成位置更上面的位置上形成吸入出口孔,并且连通吸入进口孔与吸入出口孔的吸入管路整体地形成在轮轴壳体中,以及吸入出口孔连接到润滑泵。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不同位置上、在吸入进口孔形成位置上面形成至少两个排出口,该排出口和连通各自排出口的排出管路整体地形成在轮轴壳体中,并且来自润滑泵的排出压力油供给到排出口之一。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泵布置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泵包括布置在轮轴壳体外周表面上的可逆型泵,并由所述驱动设备的驱动力驱动。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泵为电气马达驱动的润滑泵。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轴内部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滤清润滑油的过滤网内部安装在吸入管路内。
全文摘要
在差速器壳体(15)底部一侧内周表面上形成吸入进口孔(48),而吸入进口孔口(48)通过吸入管路(43)连接到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外周表面上的吸入出口孔(42)。吸入出口孔(42)形成在固定润滑泵(30)的安装座(16)上。引入从润滑泵(30)排出的润滑油的排出口(44)形成在安装座(16)上部位置,而排出管路(45)连接到排出口(44)。各第一排出口(46)和第二排出口(47)形成在排出管路(45)的端部。吸入管路(43)和排出管路(45)通过铸造等方法整体地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5)中。
文档编号B60K17/30GK1871465SQ20048003086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1日
发明者森欣哉, 市原伸文, 马场淑隆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