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570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枕,并且更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座椅的 座椅靠背上并在出现后部碰撞时将其位置从正常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 的可动头枕,由此防止乘客的颈部等受到损害。
背景技术
头枕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上部上,以便在车辆从后部受 到撞击时接收包括驾驶员的乘客的头部,防止所谓的"鞭打"损伤。 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多种具有保护头部、颈部等的增强性能的可动头 枕(还称为"活动头枕")。在后部受到撞击时,此可动头枕马上改 变向前接收乘客头部的头枕主体的位置,由此保护乘客的头部、颈部 或类似部位。可动头枕通常包括将头枕主体在正常使用位置(此后称为"正常 位置")时的位置改变成出现后部撞击时的所需位置(此后称为"紧 急位置")的位置改变机构。可动头枕还包括将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 枕主体保持在紧急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位置保持机构防止由于撞击 的沖击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主体反向放回到正常位置,使得头枕主 体可保持接收乘客头部。另外,可动头枕包括根据需要松开通过位置 保持机构保持的头枕主体位置的保持的位置返回机构。位置返回机构 使得运动到紧急位置的头枕主体返回到正常位置。这种类型的可动头枕在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文件NO. 2002-142910 (专利文件1)、 曰本未审查专利公开文件NO. 2006-264431 (专利文件2)、日本PCT 国家公开文件NO. 2006-511398 (专利文件3)中披露。专利文件1和专利文件2中披露的每个可动头枕位置改变机构采 用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臂形连杆构件的连杆结构。在位置改变机构 中,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上时产生的冲击力直接施加在单个连杆构件 上。在沖击力从上部或侧部施加在头枕主体上时,单个连杆构件接收 沖击力,造成连杆构件变形或损坏的问题。在连杆构件因此变形或损 坏时,位置改变机构操作中出现故障,使得头枕主体不能返回到原始 正常位置。专利文件3中披露的可动头枕的位置保持机构还包括与头枕主体 的动作相关操作的扇形锁栓部分以及与锁栓部分结合的杆部分。更特 别是,专利文件3的位置保持机构构以如下方式构造,使得在头枕主 体的位置改变时,锁栓部分转动,并且头枕主体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 位置,使得所述部分与杆部分接合,从而将头枕主体保持在紧急位置 上。但是,此位置保持机构使得扇形锁栓部分、杆部分的尺寸过大, 造成整个头枕的尺寸过大,并且重量增加。专利文件3的可动头枕设计成将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主体返回 到正常位置,位置保持机构的保持状态通过单独准备的专用复位工具 将锁栓部分从杆部分上脱离来松开。另外,在返回头枕主体时,工人 需要用一只手将头枕主体返回到正常位置,同时通过另一只手保持的 复位工具将锁栓部分从杆部分上脱离。因此,返回头枕主体的操作非 常烦瑣。另外,由于锁栓部分和杆部分设置在头枕主体内,工人在手 中没有复位工具的情况下不能将两个部分相互脱离,不能将头枕主体 返回到正常位置。如上所述,每个传统的可动头枕结合了位置改变机构、位置保持 机构、位置返回机构等,使得部件的数量增加的过大、重量增加以及 头枕成本增加。为了避免传统可动头枕的尺寸过大,已经提出了多种 头枕,其中通常头枕构成构件分成前后部分。但是,可分式头枕具有 形成在其外观表面上的分型线,并且从美观角度来说不足取。另外, 可分式头枕使得外界物质从分离的头枕构成构件的边界部分进入内 部,与每个机构的操作干涉。因此,可分式头枕需要另外的构件,例 如盖,以防止外界物质进入,造成另外的成本增加。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枕,其中将头枕主体的位置 从正常位置改变到紧急位置的位置改变机构、将头枕主体保持在紧紧 位置上的位置保持机构具有简单结构,并且实现了尺寸减小、重量减 轻、成本降低以及外观和操作性能的改进。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在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座椅 靠背上并能够将位置从正常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的可动头枕,并且本 发明的头枕包括通过座椅靠背支承并具有引导区段的头枕支承件;通过头枕支承件枢转支承并在与正常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紧急位置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转动支承构件;通过转动支承构件枢转支承并具有沿着引导区段运动的头枕主体支承件的头枕主体,由此在转动支承件相对于头枕支承件转动时,头枕主体相对于头枕支承件的位置改变,同时头枕主体支承件沿着引导区段运动。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头枕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垂直截面侧视图; 图2是表示保持在正常位置上的头枕的垂直截面侧视图; 图3是表示保持在正常位置上的头枕的垂直截面前视图; 图4是表示组装头枕支承件、转动支承构件和锁定构件的方法的 透视图;图5是表示将头枕芯附接在头枕支承件上的方法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6是头枕主体的颠倒透视图,表示固定在头枕主体上的支架的 锁定板和压缩螺旋弹簧之间的组装关系;图7A是表示每个锁定板在头枕主体位于正常位置时的位置的透视 图,并且图7B是表示转换到紧急位置上使得每个锁定板与相应的第二 接合凹口部分接合的头枕主体的透^见图;图8A是图7A的局部截面放大视图,并且图8B是图7B的局部放 大视图;图9A是表示进行运动以便将其边缘接合部分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 脱离的锁定板的局部截面放大视图;并且图9B是表示返回到正常位置 的头枕主体的局部截面放大视图;图10是表示头枕主体位于正常位置和紧急位置之间的垂直侧视图;图11是表示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垂直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12是表示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垂直截面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通过参考附图的优选实施例来描述按照本发明的头枕。在实 施例中,接收乘客(位于座椅S的前部并在图11中左侧)的头部的侧 部是头才光HR的前侧。如图11和12所示,此实施例的头枕HR安装在座椅靠背Sl上, 其中支承支柱14从上方安装在座椅靠背Sl的顶表面内开口的支柱支 承构件120内。头枕HR机械连接在布置在座椅靠背Sl的内侧上的压 力接收机构(后部撞击检测装置)IOO上,如随后描述那样。在车辆受 到后部撞击从而将乘客压靠座椅靠背S1并且将压力施加在压力接收机 构100上时,头枕HR将其位置从图1的双点虚线表示的正常位置转换 到通过实线表示的紧急位置上。如图2和3所示,头枕HR具有经由支承支柱14通过座椅靠背Sl 支承的头枕支承件10以及布置在头枕支承件10上的头枕主体12。头 枕主体12经由随后描述的位置改变机构M的转动支承构件50连接在 作为头枕支承件10 —部分的固定支承构件16上。头枕主体12包括相 对于构成头枕支承件10的支承支柱14以滑动方式设置的头枕主体支 承件34A。因此,在转动支承构件50转动时,头枕主体12沿着支承支 柱14滑动,以便将位置从正常位置转换到紧急位置。如图4和5所示,头枕支承件IO具有在由钢制成的固定支承构件 16的两侧处向下悬挂的两个支承支柱14。每个支承支柱14包括安装 在所述支柱支承构件120内的下部支承部分"A、相对于座椅靠背14A 从下部支承部分14A的上端朝其上部以预定角度向前倾斜的中间支承 部分HB(引导区段)以及从中间支承部分14B的上端向上大致垂直延 伸并固定在固定支承构件16上的上部支承部分14C。支承支柱14可以 是通过将一个管构件弯曲成大致U形而获得的单个构件。如图3和4所示,四个第一接合凹口部分18在支承支柱14的长 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支承支柱14的下部支承部分14A内。每个 第一接合凹口部分18具有带有上部接合台阶和下部倾斜表面的缺口形 状。第一接合凹口部分18接合设置在支柱支承构件120内的接合突出 部(未示出),使得头枕HR相对于座椅靠背Sl的高度位置可以调节。如图3和7所示, 一个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三个第三接合凹口 部分(第三接合部分)21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向内形成在支承支 柱14的中间支承部分14B的表面内。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 合凹口部分21构成随后描述的位置保持机构H。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 和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各自具有相同的缺口形状,其倾斜表面与第一 接合凹口部分18的部分相对。特别是,如图8所示,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每个三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各自具有位于下側(支承支柱 14的尖端侧)的接合台阶20A、 21A以及位于上侧(固定支承构件16 侧上)的倾斜部分(引导部分)20B和21B。设置在头枕支承件10内 的锁定板(接合构件)80以可松开方式接合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 二凹口部分21。如随后描述那样,在头枕主体12从正常位置运动到紧 急位置时,锁定板80滑动并滑动接触相关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倾 斜部分21B,因此使得头枕主体12运动到紧急位置。在头枕主体12从 正常位置运动到紧急位置的过程中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主体12上时锁 定板80接合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的接合台阶20A和21A或者第三接 合凹口部分21的任何一个,限制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如图1 所示,在支承支柱14的最上部位置处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设置在 当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到紧急位置时通过锁定板80形成接合的 位置处。如图3和4所示,固定支承构件16通过例如钢板深拉而成,并且 设置沿着周边的凸缘,以便具有不容易由于接收沖击力而变形的强度 和刚性。其轴线水平对准的一对第一支承孔22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 左右上壁部分内钻成。第一轴向构件46插入并支承在第一支承孔22 内。螺紋孔24在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左右下壁部分 内,并且将支架74固定在固定支承构件16上的螺钉25各自旋入螺紋 孔24(图4)。另外,水平细长凸缘部分26形成在固定支承构件16 的前部上周边处。如图1所示,在转动支承构件50将其位置改变成第 二位置(随后描述)时,凸缘部分26邻靠在转动支承构件50的第一 邻靠表面56上,以便防止转动支承构件50进一步转动。如图4所示, 凹口部分27形成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左右部分内。随后描述的第一 扭转弹簧(转动装置)60的第二臂部分66通过向前伸出并邻接各自凹 口部分27的突出部28邻靠和支承。如图1-3和5所示,头枕主体12包括外皮42、具有刚性的头枕芯 30和设置在头枕芯30和外皮42之间的泡沫体44。头枕芯30是由合 成树脂制成的注射模制物品,包括位于头枕HR前侧的前半主体31和 位于头枕HR的后侧上的后半主体32。头枕芯30通过将两个半主体31 和32组装成单个部件而形成内部中空。如图5所示,带凹槽的安装部 分32A沿着后半主体32的邻靠部分的边缘形成,并且伸出的安装部分31A沿着前半主体31的邻靠部分的边缘形成。在带凹槽的安装部分32A 和伸出的安装部分3U安装在一起时,头枕芯30被组装而沿着半主体 31和32之间的边界部分没有间隙。如图5所示,支承支柱14插入穿过其中的插入孔34各自形成在 头枕芯30的底壁部分30A内。沿着支承支柱14的中间支承部分14B 运动的环形头枕主体支承件34A围绕每个插入孔34形成。第二支承孔 36形成在定位在前半主体31的左右侧处的垂直壁部分内。第二轴向构 件48插入并支承在第二支承孔36内,以便可转动和枢转地支承转动 支承构件50。在前半主体31的前壁部分的内壁表面上,多个水平凸脊 38以预定间隔垂直形成,并且另外多个垂直凸脊40以预定间隔水平形 成。这防止头枕主体12在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主体12时变形和损坏。 每个垂直凸脊40构造成在转动支承构件50将其位置改变到第二位置 时邻靠在设置在转动支承构件50上的第二邻靠表面58上。外皮42由合成皮革、织物或类似物制成,并且最好由与座椅S和 座椅靠背Sl的外皮相同的材料形成。泡沫体44通过将泡沫材料与设 置在泡沫模具(未示出)内的头枕芯30和外皮42 —起泡沫成形来获 得。头枕HR的头枕主体12因此具有中空头枕芯30被泡沫体44和外 皮42覆盖的结构。由于如上所述沿着头枕芯30的前半主体31和后半 主体32的边界部分没有间隙,在泡沫体44泡沫模制成形时泡沫材料 不泄漏到头枕芯30。如图3-5所示,构成位置改变机构M的转动支承构件50是通过合 成树脂材料注射模制而成的单个水平细长构件。转动支承构件50具有 足以在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HR时接收沖击力的情况下不变形或损坏的 强度和刚性。在转动支承构件50与固定支承构件16的前側对准时(见 图2和3),耳状成对支承部分52在壁部分的左右侧处伸出地设置在 转动支承构件50的顶表面上。第一轴向构件46插入穿过其中的第一 通孔52A在支承部分52内钻成,其水平轴线相互对准。因此,转动支 承构件50通过插入两个通孔52A的第一轴向构件46枢转地设置在固 定支承构件16上。这使得转动支承构件50在与固定支承构件16的前 表面对准的第一位置(图2和3)和相对于固定支承构件16围绕第一 轴向构件46转动大约90度以便向前伸出的第二位置(图1 )之间转动。 在转动支承构件50在第一位置时,头枕HR在正常位置上,并且在转动支承构件50运动到第二位置时,那么头枕HR运动到紧急位置。如图4所示, 一对突起部分54形成在转动支承构件50的两个下 侧部分的前表面上。第二轴向构件48插入穿过其中的第二通孔54A各 自在突起部分54内钻成。转动支承构件50经由插入第二通孔54A内 的第二轴向构件48通过头枕芯30的前半主体31枢转支承,以便相对 于头枕主体12转动。第二轴向构件48布置在离开第一轴向构件46预 定轴向距离处。在转动支承构件50在第一位置时,如图2所示,第二 轴向构件48大致定位在第一轴向构件46之下。在转动支承构件50从 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时,如图10所示,第二轴向构件48沿着围 绕第一轴向构件46的弧形轨迹向前和向上运动。在转动支承构件50 在第二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二轴向构件48大致定位在第一轴向构 件46的水平前部。如图4所示,左右延伸的突出部55伸出地设置在位于第一位置上 的转动支承构件50的前表面部分上。突出部55的顶表面形成图1所 示的第一邻靠表面56。在转动支承构件50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邻靠表 面56邻靠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凸缘部分26上。定位第一位置的转动 支承构件50的底表面部分形成图1所示的第二邻靠表面58。在转动支 承构件50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邻靠表面58邻靠在形成在头枕芯30的 前半主体31内的垂直凸脊40上。如图1-5所示,将转动支承构件5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 双重扭转式的第一扭转弹簧(转动装置)60布置在第一轴向构件46上。 如图4的双点虚线表示那样,第一扭转弹簧60构造成使得在无载荷状 态下位于中央并将两个扭转部分62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臂部分64相对 于从扭转部分62的两端延伸的第二臂部分66分开90度或更大。如图 4的实线所示,在第一臂部分64的尖端部分向下压时,两个扭转部分 62弹性变形,以便来到在与第二臂部分66大致相同方向上指向的位 置。第一扭转弹簧60经由间隔件68在转动支承构件50的支承部分52 之间设置在第一轴向构件46上,间隔件各自插入扭转部分62。如图2 和4所示,第一臂部分64插入形成在转动支承构件50内的开口 57内, 并且邻靠在转动支承构件50的邻靠部分59上。第一扭转弹簧60的第二臂部分66邻靠在形成在固定支承构件16 上的各自突出部28上;因此,经由第一轴向构件46附接在固定支承构件16上的转动支承构件50在第二位置处保持在弹性压迫状态下。 因此,在第二位置上的转动支承构件50运动到第一位置上时,第一扭 转弹簧60的第一臂部分64转换到图4实线所示的位置。从以上看出, 位置改变机构M设置成在转动支承构件50在第一位置时,第一扭转弹 簧60的返回弹性力变得最大。换言之,第一位置上的转动支承构件50 总是朝着第二位置通过第一扭转弹簧60弹性压迫。如图1-3所示,用作接合保持装置的锁定构件70布置在固定支承 构件16的下部中间部分处。锁定构件70将转动支承构件50接合并保 持在第一位置上,并且经由第一线材86和第二线材90机械连接在压 力接收机构100上,如图1所示。通过在纵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处设置 在左右方向上的第三轴向构件72,锁定构件70以摆动方式附接在固定 在固定支承构件16上的支架74上。向上伸出的钩子部分76形成在锁 定构件70的前端部分处。因此,在锁定构件70大致水平(图2 )的第 一状态下,锁定构件70的钩子部分76锁定在位于第一位置上的转动 支承构件50的下端部分处。在锁定构件70向前和向下倾斜的第二状 态下(图1和10),钩子部分76从转动支承构件50上解锁。换言之, 在锁定构件70转换到第二状态并从转动支承构件50上解锁时,转动 支承构件50通过第一扭转弹簧60的压迫力转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 结构中,如图4所示,第二扭转弹簧78布置在第三轴向构件72之上, 并且锁定构件70总是朝着第一状态弹性压迫。接着,将描述在头枕主体12从正常位置运动到紧急位置时限制头 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的位置保持机构H。设置在头枕HR处的位置 保持机构H包括设置在头枕主体12的外部底表面上的锁定板(接合构 件)80、设置在支承支柱14内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合凹 口部分21,如图2和3所示。设置在头枕主体12上的锁定板80的边 缘接合部分(第一接合区段)81以可脱离方式接合设置在每个支承支 柱14内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或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在锁定板80 的边缘接合部分81接合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或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 时,头枕主体12受到保持,使得头枕主体12不返回到正常位置。如图6和7所示,每个锁定板80是由金属材料(钢、不锈钢或类 似物)制成的矩形框架,该框架具有形成在插入支承支柱14的中心内 的开口。接触插入锁定板80的开口内的支承支柱14的边缘接合部分81形成在每个锁定板80的开口的一个内边缘部分处。用于滑动操作的 操作区段82设置在每个锁定板80的外部边缘部分上,使得操作区段 82位于与形成有边缘接合部分81的部分相对的部分处。另外,用于止 挡随后描述的压缩螺旋弹簧(压迫构件)84的止挡销83伸出地设置在 形成有锁定板80的边缘接合部分81的位置的外部边缘部分上。每个锁定板80附接在固定在头枕主体12的外部底表面上的各自 支架94上。支架94具有位于矩形构件主体95的后部(面向头枕主体 12的一側)处的板配置部分96,如图6和8所示,使得锁定板80以 可滑动方式设置。可与形成在头枕芯30的底壁部分30A内的接合孔35 接合的接合爪97在夹持板配置部分95的前后側上以预定间隔直立地 设置在构件主体95的后部处。支承支柱14插入穿过其中的支柱通孔 98在与板配置部分96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每个支架94的构件主体 95内。因此,由于支承支柱14插入支柱通孔98,通过将每个接合爪 97强力推入各自接合孔35,每个支架94固定在头枕主体12 (头枕芯 30的底壁部分30A)上,保持外皮42。在锁定板80附接在支架94的板配置部分96上,如图2、 3和8 所示,锁定板80的开口与构件主体95的支柱通孔98对准,以便经由 构件主体95的側开口部分向外暴露锁定板80的操作区段82。锁定板 80通常朝着布置在止挡销83和构件主体95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84形 成的操作区段82的側部弹性压迫。换言之,布置在固定在头枕主体12 的右側(图3的左側)上的支架94内的锁定板80朝着头枕主体12的 右側(图3的左侧)弹性压迫。布置在固定在头枕主体12的左側(图 3右侧)上的支架94内的锁定板80朝着头枕主体12的左侧(图3右 侧)弹性压迫。通过附图未示出的止挡装置防止每个锁定板80离开板 配置部分96。如上所述,并如图8和9所示,作为位置保持机构H形成在支承 支柱14内的单个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具有位于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 的側部上并大致垂直于支柱外表面的接合台阶20A。第二接合凹口部分 20还具有位于固定支承构件16的侧部上并在离开接合台阶20A的深度 侧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倾斜)的倾斜部分20B。另 一方面,形成在支承支柱14内的三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具有位于 支承支柱14的尖端部分的侧部上并大致垂直于支柱外表面的接合台阶HA。每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还具有位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的侧 部上并离开接合台阶21A的深度侧在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的方向上倾 斜(向上倾斜)的倾斜部分21B。每个倾斜部分20B和21B以20-30 度的角度倾斜到支承支柱14的支柱外表面,并且具有平表面。因此,由于在朝着支承支柱14弹性压迫的锁定板80向上(朝着 固定支承构件16)运动离开下部位置(或离开支承支柱14的尖端)时 边缘接合部分81在每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倾斜部分21B上滑动 和邻靠,位置保持机构H使得锁定板80向上经过每个第三接合凹口部 分21。因此,在出现后部撞击时,与位置改变机构M互锁的头枕主体 12可以从正常位置朝着紧急位置运动。相反,在朝着支承支柱14弹性 压迫的锁定板80向下(朝着支承支柱14的尖端)运动离开上部位置 (或离开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时,边缘接合部分81与第二接合凹口 部分20或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接合台阶20A、 21A接合。但是这不 使得锁定板80向下经过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每个第三接合凹口部 分21。因此,在乘客头部撞击在位于正常位置和紧急位置之间的头枕 主体12时,锁定板80与任何一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接合,因此限 制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在乘客头部撞击在位于紧急位置上的 头枕主体12上时,锁定板80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接合,因此防止 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所述实施例的位置保持机构H可将锁定板8 0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 20上脱离,而不使用分开的复位工具。特别是,如图9A所示,在延伸 穿过支架94的操作区段82通过手指朝着支承支柱14压迫时,每个锁 定板80在布置有压缩螺旋弹簧的方向上滑动。在锁定板80因此滑动 时,边缘接合部分81与支承支柱14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分开,将 边缘接合部分81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脱离。因此,由于同时用手 指压迫两个锁定板80的操作区段82,在头枕主体12朝着正常位置返 回压迫时,头枕主体12能够返回到正常位置。如图3和12所示,连接在从压力接收机构IOO延伸的第二线材90 上的第一线材86插入布置在头枕HR的左侧上的支承支柱14内。第一 线材86的一端连接在布置在支承支柱14的尖端处的第一接头块88上。 第一线材86的另一端从支承支柱14的上端延伸并插入支架74,并且 接着连接在比第三轴向构件72更后面的锁定构件70的部分上。从支承支柱14延伸的第一线材86的在支承支柱14和支架74之间的部分 被管86A覆盖,并第一线材86通过管86A引导。如图11和12所示,安装在座椅靠背Sl上的第二线材90的一端 连接在压力接收才几构100的压力接收板102的下端部分上,而第二线 材90的另一端连接在布置在支柱支承构件120的下端处的第二接头块 92上。在将头枕HR安装在座椅靠背Sl上时将支承支柱14安装在相应 支柱支承构件120内的情况下第一接头块88和第二接头块92连接在 一起。在将头枕HR从座椅靠背Sl上拆卸时将支承支柱H拉出各自支 柱支承构件120的情况下,第一接头块88和第二接头块92相互分离。 换言之,第二线材90和第一线材86经由第一接头块88和第二接头块 90连接在一起并分开。因此,压力接收机构100的压力接收板102和 锁定板80经由通过接头块88和92连接在一起的第二线材90和第一 线材86机械连接在一起。如图11和12所示,设置在座椅靠背Sl内的压力接收机构100包 括布置在座椅框架106上的压力接收板102、布置在座垫构件上以便面 向压力接收板102的邻靠构件104。压力接收板102形成为使其在卸载 状态时处于朝着邻靠构件102伸出的弯曲形状。压力接收板102具有 固定在座椅框架106上的固定在支架108上的上端部分,并且连接有 第二线材90的下端部分没有固定(因此形成自由端)。邻靠构件104是布置在离开压力接收板102适当距离处的块状构 件。邻靠构件104设置成在乘客只倾斜靠在座椅靠背Sl上的正常位置 上不接触压力接收板102。在车辆从后部撞击并且乘客压靠座椅靠背 Sl时,邻靠构件104冲击弯曲的压力接收板102,将压力接收板102 变形成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在后部沖击将乘客压靠座椅靠背Sl时, 压力接收板102的下端部分向下运动,以便将第二线材向下拉动并进 一步拉动连接在第二线材90上的头枕HR侧上的第一线材86。那么, 在第一线材86因此拉动时,锁定构件70将从第一状态(图2)改变成 第二状态(图1和10),将锁定构件70从转动支承构件50上脱离。下面将描述具有所述结构的按照本发明的头枕的操作。在正常状 态,头枕主体12保持正常位置上,如图2、 3、 11和12所示。换言之, 转动支承构件50通过锁定构件70锁定在第一位置,并且因此头枕主 体12保持在正常位置上。锁定构件70经由第一线材86、第二接头块92、第一接头块88和第一线材86连接在压力接收机构100的压力接 收板102上。如图2、 3、 7A和8A所示,支承支柱14位于布置在每个支架94 处的锁定板80的开口内。在头枕主体12在正常位置时,每个锁定板 80比形成在支承支柱14的尖端侧(下端侧)上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 21更加靠近支承支柱14的尖端侧(下端侧)定位。因此,在边缘接合 部分81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4弹性压迫以便邻靠在支承支柱14的外表 面上时,每个锁定板80不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或第三接合凹口部 分21接合。在车辆出现后部撞击并且乘客用力压靠座椅靠背Sl时,压力接收 机构100的邻靠构件104沖击压力接收板102,变形压力接收板102。 在压力接收板102变形时,通过第一接头块88和第二接头块92连接 的第二年90和第一线材86在(或朝着)压力接收板102的方向上拉 动。在第一线材86在压力接收板102的方向上拉动时,通过第二扭转 弹簧78压迫到第一状态的锁定构件70将其状态改变到第二状态,克 服第二扭转弹簧78的压迫力。在锁定构件70完全改变到第二状态时, 锁定构件7 0从转动支承构件5 0上脱离。如图10所示,第一扭转弹簧60的压迫力造成转动支承构件50从 锁定构件70上脱离,围绕第一轴向构件46从第一位置朝着第二位置 一直转动。转动支承构件50的转动造成枢转支承转动支承构件50和 头枕芯30的第二轴向构件48沿着弧形轨迹从第一轴向构件46大致垂 直下部大致水平向前运动,由此限定头才允主体12的上部的运动轨迹。 转动支承构件50的转动造成设置在头枕芯30的下部处的每个头枕主 体支承件34A沿着每个支承支柱14的中间支承部分14B向上运动,由 此限定头枕主体12的下部的运动轨迹。换言之,按照转动支承构件50 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动,第二轴向构件48的运动以及头枕主体 支承件34A沿着支承支柱14的运动造成头枕主体12在向前倾斜的状态下朝着紧急位置向上运动。如图7B、 8B和10所示,在头4允主体12将其位置从正常位置改变 到紧急位置时,每个锁定板8 0从下方顺序经过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 。 此时,压缩螺旋弹簧84的压迫力造成每个锁定板80与支承支柱14的 外表面接触地向上运动,使得每个锁定板80在经过每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时,在倾斜部分21B上滑动和邻靠。因此,由于每个锁定板在 不接合任何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情况下经过,头枕主体12从正 常位置运动到紧急位置。在转动支承构件50转动到第二位置时,如图1所示,转动支承构 件50的第一邻靠表面56邻靠在固定支承构件16的凸缘部分26上, 以便限制转动支承构件50的转动。在转动支承构件50转动到第二位 置时,形成在头枕芯30内的垂直凸脊40邻靠在转动支承构件50的第 二邻靠表面58上。那么,如图1、 7B和8B所示,在头枕主体12来到 紧急位置时,锁定板80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对准,并且通过压缩 螺旋弹簧84弹性压迫的锁定板80的边缘接合部分81与第二接合凹口 部分20的接合台阶20A接合。因此,在头枕主体12停止在紧急位置 时,锁定板80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接合,以便限制头枕主体朝着 正常位置的运动,使得头枕主体12接收乘客头部,同时保持在紧急位 置上。如图1所示,在此实施例的头枕HR中,在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 改变成紧急位置时,设置在头枕主体12内的转动支承构件50的第二 邻靠表面58来到与形成在前半主体31上的各自垂直凸脊40接触的平 面。同样在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时,转动支承构件50 的第一邻靠表面56来到与头枕支承件10的固定支承构件16的凸缘部 分26接触的平面。因此,在头枕主体12接收乘客头部时,沖击力几 乎不作用在第一轴向构件46和第二轴向构件48上,并且防止第一轴 向构件46和第二轴向构件48损坏。由于转动支承构件50是单个构件,此实施例的头枕HR具有抵抗 沖击力产生的载荷施加的应力的刚性。另外,设置在头枕芯30的下部 处的头枕主体支承件34A与相应支承支柱14的中间支承部分14B接触。 因此,即使乘客头部向前、倾斜向前或者倾斜向上撞击在头枕主体12 上,或者即使乘客头部倾斜向下撞击头枕主体12,撞击产生的沖击力 也经由头枕主体支承件34A通过支承支柱14接收。同时,由于坐在座椅S上的单个乘客的身体和座置状态的差别, 在后部撞击时乘客头部和头才允HR之间的距离也不同。因此,乘客头部 撞击头枕主体12的时刻略微变化。更特别是,存在头枕HR运动到紧 急位置之后头部撞击头枕主体12的情况,以及存在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的同时头部撞击头枕主体12的情况。例如,在头 枕主体12运动到图IO所示的位置时,即锁定板80与位于从底部数第 二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对准时,乘客头部中间头枕主体12的情况 下,每个锁定板80与从底部数第二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接合。因 此,保持在图10位置上的头枕主体12受到限制,而不返回到正常位 置,并且在此位置上接收乘客头部。例如,在锁定板80定位在笫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最顶部的第三 接合凹口部分21之间时乘客头部沖击头枕主体12的情况下,头枕主 体12被略微推后,直到每个锁定板80与最顶部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 对准为止。在锁定板80与最顶部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接合时,限制 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使得头枕主体12在此位置上接收乘客 头部。换言之,在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从正常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的 同时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HR的头枕主体12上时,锁定板80与靠近锁 定板80的正常位置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接合,使得头枕主体12在 锁定板90与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接合的位置处接收乘客头部。撞击在头枕主体12上的乘客头部通常由于碰撞的反作用而向前反 弹。因此,在头部离开头枕主体12时,由于第一扭转弹簧60的压迫 力,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并且锁定板80与第二接 合凹口部分20接合。换言之,在从正常位置到紧急位置并接着运动到 紧急位置以便再次接收头部的位置变化过程中,头枕HR接收乘客头部。另 一方面,为了将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 如图9A和9B所示,头枕主体12朝着正常位置推动,同时滑动每个锁 定板80,其中用手按压操作区段82。更特别是,在锁定板80滑动时, 锁定板80的边缘接合部分81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上脱离,使得头 枕主体12运动到正常位置。在头枕主体12朝着正常位置运动时,转 动支承构件50朝着第一位置抵抗第一扭转弹簧60的压迫力转动。接 着,在转动支承构件50运动到第一位置时,转动支承构件50接触锁 定构件70,造成锁定构件70通过第二扭转弹簧78弹性压迫到第一状 态,以便将状态改变成第二状态。在转动支承构件50达到第一位置时, 锁定构件70返回到第一状态,使得锁定构件70的钩子部分76与转动 支承构件50锁定。因此,转动支承构件50再次保持在第一位置,将 头枕主体12保持在正常位置。因此此实施例的头枕HR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头枕主体 12从正常位置到紧急位置的位置变化通过转动支承构件50的转动和 头枕主体支承件34A沿着支承支柱14在位置改变机构M内滑动来造成。 换言之,由于改变其位置的头枕主体12受到支承,同时通过支承支柱 14、 14引导,位置改变机构M包括较少部件,造成头枕主体12更加紧 凑并更轻,同样确保成本降低。在头枕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位 置时,每个头枕主体12和头枕支承件10达到与作为单个构件的转动 支承构件50接触的平面,使得头枕支承件10可接收来自于乘客头部 撞击头枕主体12造成的沖击力。在乘客头部撞击运动到紧急位置的头枕主体12时,锁定板80接 合设置在支承支柱14内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并因此限制头枕主体 12返回到正常位置,使得头枕主体12适当接收乘客头部。在乘客头部 撞击从正常位置朝着紧急位置运动的头枕主体12时,锁定板80接合 设置在支承支柱14内的三个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任何一个,并因 此限制头枕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使得头枕主体12适当接收乘客 头部。另外,位置保持机构H包括设置在头枕主体12的外部底表面内的 锁定板80和设置在支承支柱14内的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合 凹口部分21,使得保持头枕主体12的结构更加简单。另外,由于锁定 板80附接在固定在头枕主体12的下部上的支架84上,不需要提供将 锁定板80附接在头枕主体12上的装置。由于锁定板80、第二接合凹 口部分20和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设置在头枕芯30外部,用于这些部 件的空间不需要设置在头枕芯30内,使得头枕主体12紧凑。另外, 在操作区段82通过手推动以便滑动锁定板80时,锁定板80可从第二 接合凹口部分20或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脱离。因此,根本不需要另 外的复位工具,并且可以容易和快速地执行将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 主体12返回到正常位置的操作。由于头枕主体12不被分开,在头枕主体12的外观表面上没有分 型线,改善了头枕HR的外观。由于外界物质不进入头枕主体12,不需 要提供防止外界物质侵入的另外构件,并不容易出现位置改变机构M 的故障。另外,支承支柱14的中间支承部分14B在向前倾斜状态下延伸,使得头枕主体12在从正常位置运动到紧急位置的过程中大致向前运 动,并且可在头部少量向后运动时接收乘客头部。 变型如图l所示,在所示实施例的头枕HR中,定位在紧急位置上的头 枕主体12的向前倾斜状态可通过改变第一轴向构件46和第二轴向构 件48之间的轴向距离来调节。例如,在第一轴向构件46和第二轴向 构件48之间的轴向距离设置较大时,那么头枕主体12的上部的向前 移动量增加,使其可以增加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HR的向前倾斜状态。如图l进一步所示,在此实施例的头枕HR中,定位在紧急位置上 的头枕主体12的向前倾斜状态可通过改变每个支承支柱14的中间支 承部分14B的倾斜角度来调节。例如,通过将中间支承部分14B的向 前倾斜角度设置较大,可以增加头枕主体12的下部的向前移动量,因 此使其可以减小转换到紧急位置的头枕HR的向前倾斜状态。另 一方面, 在中间支承部分MB的向前倾斜角度设置较小(更接近垂直状态), 头枕主体12的下部的向前移动量减小,因此使其可以增加转换到紧急 位置的头枕主体12的向前倾斜状态。虽然,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转动支承构件50枢转支承在头枕支承 件10的前侧上,并且通过头枕芯30的前半主体31进一步枢转支承, 转动支承构件50的配置不局限于这种特定形式。例如,转动支承构件 50可枢转支承在头枕支承件10的后側上,并且可通过头枕芯30的后 半主体32枢转支承。在转动支承构件50通过后半主体32枢转支承时, 从头枕支承件10大致水平向后延伸的状态是转动支承构件50的与头 枕HR的正常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并且从头枕支承件10大致垂直 向上延伸的状态是转动支承构件50的与头枕HR的紧急位置相对应的 第二位置。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双重扭转式第一扭转弹簧60是转动装置, 但是,转动装置不局限于扭转弹簧,并且可以使用例如压缩螺旋弹簧、 片簧或马达的任何其它装置作为转动装置,只要它可将转动支承构件 5 0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即可。另外,在以上描述中,头枕主体12以可动方式支承,并且设置第 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引导区段是支承支柱13 的一部分(中间支承部分14B);但是,引导区段可以是与支承支柱14分开的部件。例如,类似于所示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可通过如下结 构获得,其中从固定支承构件16向下延伸的引导区段设置在构成头枕 支承件10的固定支承构件16的下部中央部分(支承支柱14、14之间), 并且例如锁定板80的接合构件布置在靠近头枕主体12的引导区段的 位置处。
另外,在以上描述中,设置在头枕主体12的头枕芯30的前半主 体31的底壁部分内的头枕主体支承件34A与前半主体31形成整体; 但是,头枕主体支承件34A可与前半主体31分开形成,并附接其上。
虽然对于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设置在每 个支承支柱14的情况给出以上描述,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第三接 合凹口部分21可只设置在支承支柱14之一 (左或右)内。形成在支 承支柱14内的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的数量不局限于所示实施例中的 三个,它可以是两个或更少,或者四个或更多。第三接合凹口部分21 可以被省略,并且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使得在头枕 主体12将其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时只接合锁定板80。
另外,在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和每个第三接合 凹口部分21的引导部分各自是平形状的倾斜部分20B和21B;但是, 引导部分不需要是平的。引导部分可采取任何形式,只要它们使得朝 着固定支承构件16运动的锁定板80经过支承支柱14的顶侧即可。例
分。" ;。、 、 ;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接合凹口部分20设置倾斜部分20B, 如杲头枕主体12构造成不从紧急位置进一步向上运动,倾斜部分20B 可以;故省略。
另外,在以上描述中,锁定板80附接在固定在头枕主体12的外 部底表面上的支架94上;但是,锁定板80可直接布置在头枕主体12 本身上。另外,锁定板80不需要是设置在中心并且具有支承支柱14 插入穿过其中的开口的矩形框架,并且它可以形成为类似于几乎平板, 可以靠近或远离支承支柱14。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包括压力接收板102和邻靠构件l(M的压力 接收机构100用作后部撞击检测装置。但是,后部撞击检测装置不局 限于此压力接收机构100,并且可采取实际上使用或当前提出的不同其它形式。例如,推动式开关和限制开关的多种开关或例如沖击传感器 和压力传感器的多种传感器可用于后部撞击检测装置。另外,在所述的实施例中,机械连接在设置在座椅靠背Sl内的第二线材90上的第 一线材86表示为脱离装置;但是,脱离装置可以是链条、绳或类似物。 另外,在后部撞击检测装置和接合保持装置电操作的情况下,脱离装 置可以是电连接的电缆或类似物。另外,后部撞击检测装置可以布置在头枕主体12内部。在后部撞 击检测装置因此布置在头枕主体12内时,脱离装置设置在头枕主体12 的内部。从上面看出,按照本发明的头枕,将头枕主体的位置从正常位置 改变成紧急位置的位置改变机构和将头枕主体保持在紧急位置的位置 保持机构具有简单结构。因此,可以实现尺寸减小、重量降低、成本 下降以及外观和操作性能的改善。
权利要求
1.一种设置在安装在车辆内的座椅的座椅靠背上并能够将位置从正常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的可动头枕,包括头枕支承件,头枕支承件通过座椅靠背支承并具有引导区段;转动支承构件,转动支承构件通过头枕支承件枢转支承并且在与正常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紧急位置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头枕主体,头枕主体通过转动支承构件枢转支承,并且具有沿着引导区段运动的头枕主体支承件,由此在转动支承构件相对于头枕支承件转动时,头枕主体相对于头枕支承件的位置改变,同时头枕主体支承件沿着引导区段运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引导区段设置在支承 件支柱内以便连接在座椅靠背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转动支承构件具有在转动支承构件转动到第二位置时邻靠在所述头枕支承件上的第一邻靠 表面以及邻靠在头枕主体上的第二邻靠表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动装置,转动装置将转动支承构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 接合保持装置,接合保持装置以可脱离的方式接合并保持转动支承构件,以便限制通过转动装置造成的转动支承构件的转动;以及脱离装置,脱离装置将接合保持装置从转动支承构件上脱离,以 使得转动装置转动转动支承构件。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合区段,设置在布置在头枕主体的底部处的接合构件内,并且以接触引导区段的方式保持受到压迫;以及第二接合区段,设置在引导区段内,并且在头枕主体转换到紧急 位置时与第 一接合区段对准和接合。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接合构件具有将第一 接合区段从第二接合区段上分离和脱离的操作区段。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接合构件布置在固定 在头枕主体的底部上的支架处。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引导区段设置第三接合区段,第三接合区段在正常位置上的头枕主体的接合构件所定位的 位置和第二接合区段之间,使得接合构件的第一接合区段与第三接合 区段接合时,防止头枕主体返回到正常位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第三接合区段是形成 在引导区段的外表面内的凹口 ,并且具有与第一接合区段接合的接合 台阶,以及朝着引导区段的外表面从接合台阶的内側向上倾斜的引导 部分。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引导区段朝着引导 区段的上部从座椅靠背向前逐渐倾斜。
11. 一种设置在安装在车辆内的座椅的座椅靠背上并能够将位置 从正常位置改变成紧急位置的可动头枕,其中所述头枕包括头枕支承件,头枕支承件具有连接在座椅靠背上的支承件支柱以 及设置在朝着支承件支柱的上部从座椅靠背向前逐渐倾斜的位置处的 引导区段;转动支承构件,转动支承构件通过头枕支承件枢转支承并且在与 正常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紧急位置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头枕主体,头枕主体通过转动支承构件枢转支承,并且具有沿着 引导区段运动的头枕主体支承件,由此在转动支承构件相对于头枕支 承件转动时,头枕主体相对于头枕支承件的位置改变,同时头枕主体支承件沿着引导区段运动;转动装置,转动装置将转动支承构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接合保持装置,接合保持装置以可脱离的方式接合并保持转动支 承构件,以便限制通过转动装置造成的转动支承构件的转动;以及脱离装置,脱离装置将接合保持装置从转动支承构件上脱离,以 使得转动装置转动转动支承构件;第一接合区段,设置在布置在头枕主体的底部处的接合构件内, 并且以接触引导区段的方式保持受到压迫;以及第二接合区段,设置在引导区段内,并且在头枕主体转换到紧急 位置时与第 一接合区段对准和接合;其中转动支承构件形成有在转动支承构件转动到第二位置时邻靠 在所述头枕支承件上的第一邻靠表面以及邻靠在头枕主体上的第二邻靠表面。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引导区段设置第三 接合区段,第三接合区段在正常位置上的头枕主体的接合构件所定位 的位置和第二接合区段之间,使得接合构件的第 一接合区段与第三接 合区段接合时,防止头枕主体返回到正常位置。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第三接合区段是形 成在引导区段的外表面内的凹口 ,并且具有与第一接合区段接合的接 合台阶,以及朝着引导区段的外表面从接合台阶的内侧向上倾斜的引 导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设置在安装在车辆内的座椅的座椅靠背上并能够将一个位置从正常位置到紧急位置的可动头枕,包括头枕支承件,头枕支承件通过座椅靠背支承并具有引导区段;转动支承构件,转动支承构件通过头枕支承件枢转支承并且在与正常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紧急位置相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及头枕主体,头枕主体通过转动支承构件枢转支承,并且具有沿着引导区段运动的头枕主体支承件,由此在转动支承构件相对于头枕支承件转动时,头枕主体相对于头枕支承件的位置改变,同时头枕主体支承件沿着引导区段运动。
文档编号B60N2/48GK101243925SQ20081000566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14日
发明者前田一康, 松浦麻人, 牧野明正, 立松剑 申请人:井上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