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863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如下一种车辆座 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当设于座椅靠背处的接合装置与设于车身侧部处的滑动构件接合 并且该滑动构件沿着设于车身侧部处的滑动导轨前后滑动时,座椅靠背沿着该滑动构件滑 动的方向倾斜;而当限制该滑动构件沿着滑动导轨滑动时,使座椅靠背的倾斜停止并且保 持座椅靠背。
背景技术
用于对可滑动地设于在车辆中设置的滑动导轨中的滑动器进行解锁的机构已经 是已知的。在该机构中,滑动器设有与滑动导轨接合以锁定该滑动器的锁定爪。当拉拽与 锁定爪连接的操作缆索时,锁定爪与滑动导轨脱离,因此,滑动器被解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 2006-21689 (JP-A-2006-21689)描述了与设定操作缆索的 路线有关的技术,该操作缆索连接到设于滑动器上的锁定爪。在该技术中,操作缆索的与锁 定爪连接的端部根据滑动器的运动而转动。操作缆索的预定部分固定到诸如车身面板的固 定体,从而使操作缆索的路线不大幅变化。更具体地,操作缆索以如下方式固定到固定体该操作缆索的转动的部分具有特 定的额外长度。为了使该该额外长度最小,操作缆索在滑动器的滑动范围的中央部处固定 到该固定体。然而,在上述公报No. 2006-21689中描述的技术中,缆索的具有额外长度的松弛 部分可能由于滑动器的滑动运动而接触并摩擦其他部分(例如固定体)。因此,缆索可能被 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降低了与滑动构件一体地移动的操作缆索接触其他构件并摩擦其他构件 的可能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该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包 括接合装置,该接合装置设于座椅靠背处;滑动构件,该滑动构件设于车身侧部处并且与 接合装置接合;滑动导轨,该滑动导轨设于车身侧部处并且滑动构件沿着该滑动导轨前后 滑动。座椅靠背沿着滑动构件滑动的方向倾斜,并且通过限制滑动构件沿着滑动导轨滑动, 使座椅靠背的倾斜停止并且保持座椅靠背。该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还包括锁定构件,该 锁定构件设于滑动构件处,其中,通过使锁定构件与滑动导轨接合来锁定该滑动构件;操作 缆索,该操作缆索连接到锁定构件,其中,通过操作该操作缆索来使锁定构件与滑动导轨脱 离;以及附接构件,该附接构件连接到滑动导轨,并且操作缆索装配到该附接构件。该附接 构件具有阶梯形状,并且包括装配部,该装配部接触所述操作缆索,并且操作缆索装配到 该装配部;以及非接触部,该非接触部相对于装配部凹进,并且该非接触部离开操作缆索并 且不接触所述操作缆索。操作缆索的从固定部到可移动部的部分延伸穿过设置有非接触部的区域,并且不接触所述非接触部,该固定部固定在附接构件的装配部上的位置处,并且可 移动部连接到滑动构件。根据第一方面,操作缆索与附接构件的装配部接触,并且装配到该装配部。操作缆 索的从固定部到可移动部的部分延伸穿过设置有非接触部的区域,并且不接触所述非接触 部。该固定部固定在附接构件的装配部上,并且可移动部连接到滑动构件。因此,所述操作 缆索的在大的程度上与滑动构件一体地转动的部分并不接触该附接构件,或者几乎不接触 该附接构件。这减小了由于接触而引起的摩擦。在上述第一方面中,操作缆索可以弯曲成圆弧形状或弯曲形状,使得操作缆索的 固定部所指向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操作缆索的可移动部所指向的方向;并且,固定部和 可移动部可以定向成使得当滑动构件在其移动范围内滑动时,操作缆索的弯曲方向不太可 能改变。根据上述方面,操作缆索以上述方式弯曲。因此,与固定部和可移动部指向同一方 向的情形相比,当操作缆索偏转并变形时,操作缆索的弯曲半径大。据此,能够减小由于操 作缆索弯曲而施加到操作缆索的负荷。而且,操作缆索预先以上述方式弯曲,即,固定部和 可移动部被定向成使得当滑动构件在其移动范围内滑动时弯曲方向不太可能改变。因此, 操作缆索更不可能与附接构件的非接触部接触。在上述方面中,操作缆索的从附接构件的装配部上的位置延伸穿过设置有非接触 部的区域的部分可以朝着该非接触部逐渐倾斜。根据上述方面,操作缆索的、从固定在装配部上的固定部延伸到可移动部的部分 朝着非接触部逐渐倾斜。因此,与操作缆索从装配部上的位置沿直线延伸的情形相比,当操 作缆索偏转并变形时,操作缆索的弯曲半径大。据此,能够减小由于操作缆索弯曲而施加到 操作缆索的负荷。


在以下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特征、 优点以及技术意义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元件,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构造的侧视图;图2是滑动器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滑动器装置的正视图;图4A是示出从车辆后侧中的底侧倾斜地看到的滑动器装置的侧视图;图4B是示出图4A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5是示出从车辆前侧看到的滑动器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在橡胶变形时滑动构件倾斜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整个锁定装置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在锁定装置进入锁定状态之前的该锁定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9是示出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10是示出锁定装置锁定撞击器的方式的局部剖面图,其中该锁定装置的接合 位置已经沿高度方向从撞击器的位置偏移;并且图11是示出如下情形的示意图,其中操作缆索的端部被从车身侧部的开口中拉出。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11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构 造。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具有调节车辆座椅1的座椅靠背2 的靠背角度的功能。在座椅被布置成三行的车辆中,车辆座椅1构造成位于驾驶员座椅后 方的第二行中的座椅。车辆座椅1包括用作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用作就坐部的座椅衬垫 3。该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包括锁定装置10,该锁定装置10设于车辆座椅1的座 椅靠背2的后侧的外边缘部处;和滑动器装置20,该滑动器装置20设于车身侧部J处。滑 动器装置20能够与锁定装置10接合。因此,该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具有接合结构。锁 定装置10可以视为根据本发明的接合装置。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分别可枢转 地铰接到座椅衬垫3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座椅衬垫3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因此,座椅靠背2被构造成围绕连接点2R相对于座椅衬垫3朝着车辆的前侧和后 侧自由地倾斜和枢转,座椅靠背2铰接到于该连接点2R。当具有上述构造的座椅靠背2向 后枢转,并且设于座椅靠背2的后侧处的锁定装置10被推压从而与防止滑动的滑动器装置 20的撞击器22B接合时,座椅靠背2固定到车身侧部J并且被防止枢转。因此,靠背角度得 以固定和保持。撞击器22B通常被锁定并且被阻止沿着滑动导轨21滑动。当向上扳动设于车身 侧部J处的操作杆L时,撞击器22B被解锁从而该撞击器22B能够在滑动导轨21的纵向方 向上沿着滑动导轨21前后移动。据此,当与撞击器22B接合的座椅靠背2在此情形下向后 或向前倾斜时,撞击器22B沿着座椅靠背2倾斜的方向滑动,因此,座椅靠背2被调节至所 期望的靠背角度位置。 在座椅靠背2被调节至所期望的靠背角度位置之后,将操作杆L释放,并且将撞击 器22B锁定。结果,座椅靠背2保持在经调节的靠背角度位置处。下面,将详细描述上述车 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每个部分的构造。首先,将参考图1至图6来描述滑动器装置20的 构造。如图2至图3所示,滑动器装置20包括滑动导轨21、滑动构件22、支撑托架23、附 接托架24、锁定爪25、操作缆索26、上侧树脂构件27和下侧树脂构件28。附接托架24可 以视为根据本发明的附接构件。锁定爪25可以视为根据本发明的锁定构件。更具体地,通 过使细长钢板沿短边方向弯曲来形成滑动导轨21,使得该滑动导轨21具有框架部分。如图 1和图3所示,滑动导轨21布置在轮胎仓H(参考图1)正上方的位置,从而滑动导轨21沿 着从车辆后侧朝着车辆前侧的方向斜向上延伸。滑动导轨21固定到车身侧部J。更具体地,如图2以及图4A和4B所示,滑动导轨21包括上表面部21A、下表面部 21B、侧表面部21C、上倾斜表面部21D、下倾斜表面部21E、上弯曲表面部21F和下弯曲表面 部21G。因此,滑动导轨21具有框架部分和开口的截面。通过将钢板弯曲来形成上表面部 2IA和下表面部21B,使得该上表面部2IA和下表面部2IB从侧表面部2IC垂直延伸。上表 面部2IA和下表面部2IB彼此面对。
通过将钢板进一步弯曲来形成上倾斜表面部21D和下倾斜表面部21E,使得该上 倾斜表面部21D从上表面部21A的末端边缘部朝着下倾斜表面21E倾斜延伸,并且下倾斜 表面部21E从下表面部21B的末端边缘部朝着上倾斜表面21D倾斜延伸,因此,上倾斜表面 部21D和下表面部21D是倾斜的。通过将该钢板进一步弯曲来形成上弯曲表面部21F和下 弯曲部21G,使得该上弯曲表面部2IF和下弯曲表面部2IG分别从上倾斜表面部2ID和下倾 斜表面21E的末端边缘部朝着滑动导轨21的框架部分内侧的内部、即朝着侧表面部21C延 伸。在上弯曲表面部21F与下弯曲表面部21G之间形成有开口间隙。如图2所示,在上弯曲表面部21F中,沿其纵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接合 孔21F1(在该实施例中为六个接合孔21F1)。设于滑动构件22 (稍后描述)处的锁定爪25 插入在接合孔21F1中。在上弯曲表面部21F的沿其纵向方向的端部处形成有止动片21F2。 在下弯曲表面部21G的沿其纵向方向的端部处形成有止动片21G2。止动片21F2朝着止动 片21G2延伸,并且止动片21G2朝着止动片21F2延伸。止动片21F2和21G2是通过与滑动 构件22接触来限制滑动构件(稍后描述)滑动的范围的功能部分。止动片21F2和21G2 防止滑动构件22从滑动导轨21的沿其纵向方向的开口端部脱落。如图2至图4A和4B所示,滑动导轨21的侧表面部21C邻近于车身侧部J放置, 并且通过多个紧固销Tl以如下方式紧固并固定到车身侧部J 即,由钢制成的支撑托架23 被置于滑动导轨21的侧表面部21C与车身侧部J之间。接下来,再次参考图2,将描述滑动 构件22的构造。滑动构件22包括滑动器22A,该滑动器22A被装配到滑动导轨21,使得 该滑动器22A能够沿着滑动导轨21滑动;撞击器22B,该撞击器22B —体地设置在滑动器 22A上;以及防分离托架22C,该防分离托架22C —体地设置在滑动器22A上,并且用于增加 防止滑动器22A与滑动导轨21分离的强度。更具体地,通过将长度比滑动导轨21的长度短的钢板弯曲来形成滑动器22A,使 得该滑动器22A具有与滑动导轨21的框架部分内侧的内部的形状相匹配的帽子形状。更 具体地,如图2以及图4A和4B所示,滑动器22A包括上表面部22A1、下表面部22A2、侧表 面部22A3、上侧表面部22A4、下侧表面部22A5,上鳍状表面部22A6和下鳍状表面部22A7。 因此,滑动器22A具有帽子形状。通过将该钢板弯曲来形成上表面部22A1和下表面部22A2,使得该上表面部22A1 和下表面部22A2从侧表面部22A3垂直延伸。上表面部22A1和下表面部22A2彼此面对。 滑动器22A的上表面部22A1与下表面部22A2之间的距离小于滑动导轨21的上弯曲表面 部21F与下弯曲表面部21G之间的开口间隙的宽度。滑动器22A被以如下方式装配到滑动 导轨21 卩,上表面部22A1和下表面部22A2插入在所述开口间隙中。因此,滑动器22A被 装配到滑动导轨21,使得该滑动器22A能够沿着滑动导轨21、即沿着在滑动导轨21的纵向 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间隙滑动(参考图4A和4B)。再次参考图2,通过将该钢板进一步弯曲来形成上侧表面部22A4和下侧表面部 22A5,使得该上侧表面部22A4从上表面部22A1的末端边缘部朝着与设置有下侧表面部 22A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垂直延伸,并且下侧表面部22A5从下表面部22A2的末端边缘部朝 着与设置有上侧表面部22A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垂直延伸。通过将该钢板进一步弯曲来形 成上鳍状表面部22A6和下鳍状表面部22A7,使得该上鳍状表面部22A6从上侧表面部22A4 的末端边缘部延伸成面对上表面部22A1或下表面部22A2,并且下鳍状表面部22A7从下侧表面部22A5的末端边缘部延伸成面对上表面部22A1或下表面部22A2。上鳍状表面部22A6和下鳍状表面部22A7以如下方式装配到滑动导轨21 S卩,上 鳍状表面部22A6插入在滑动导轨21的上倾斜表面部21D与上弯曲表面部21F之间的间隙 中,并且下鳍状表面部22A7插入在滑动导轨21的下倾斜表面部21E与下弯曲表面部21G 之间的间隙中。因此,滑动器22A由上鳍状表面部22A6和下鳍状表面部22A7支撑在滑动 导轨21中,从而防止滑动器22A从上弯曲表面部21F与下弯曲表面部21G之间的开口间隙 中脱落(即,防止滑动器22A与滑动导轨21分离)。使用U形管构件形成的撞击器22B —体地设置于在滑动导轨21的开口间隙中露 出的侧表面部22A3上。撞击器22B被定向成使得两个支腿部布置在滑动器22A沿着滑动 导轨21前后滑动的方向上。前侧处的支腿部形成为接合部22B1,该接合部22B1被设于座 椅靠背2的后部处的锁定装置10捕捉并与该锁定装置10接合。由钢板制成的防分离托架22C与滑动器22A的侧表面部22A3接触。S卩,防分离托 架22C —体地设置在侧表面部22A3上。防分离托架22C形成为具有开口,以避开设置有撞 击器22B的区域。防分离托架22C利用多个紧固销T2、以防分离托架22C与侧表面部22A3 接触的方式一体地紧固并固定到滑动器22A的侧表面部22A3。如图4A所示,防分离托架 22C形成为具有如下形状从图4A中的内侧延伸成覆盖滑动导轨21的上半部(即,上表面 部21A和上倾斜表面部21D)。钩部22C1设于防分离托架22C的末端边缘处,该钩部22C1 通过将所述钢板弯曲而形成为具有钩的形状。钩部22C1与钩部23A接合,该钩部23A形成在与滑动导轨21成为一体的支撑托 架23的上边缘部处。该接合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防止滑动器22A与滑动导轨21分离的强度。 而且,如图3所示,连接部22C2形成在防分离托架22C的下延伸部处。操作缆索26 (稍后 描述)的外管26A的一个端部26A1连接到该连接部22C2。由钢板制成的附接托架24的上端部利用多个紧固销T3以如下方式一体地紧固并 固定到支撑托架23的下延伸部即,附接托架24从支撑托架23的下延伸部悬挂。附接托 架24用作固定该操作缆索26的延伸路线的路线板。操作缆索26用于执行对滑动器22A 进行解锁使得该滑动器22A能够沿着滑动导轨21滑动的操作。当锁定爪25插入在形成于滑动导轨21上的接合孔21F1中时,滑动器22A在滑动 导轨21中被锁定到位,所述锁定爪25在滑动器22A中设置成能够绕旋转轴25B的轴线旋 转。锁定爪25被置于上表面部22A1与下表面部22A2之间的间隙中。锁定爪25 —体地连 接到与滑动器22A连接的旋转轴25B,从而能够绕旋转轴25B的轴线旋转。因此,锁定爪25 被旋转轴25B支撑从而能够相对于滑动器22A旋转。利用设于锁定爪25与滑动器22A之间的弹簧构件(未示出)的推压力,锁定爪25 通常被沿着图4A和4B中的顺时针方向推压。锁定爪25的末端部从形成在滑动器22A的 上表面部22A1中的开口窗口(未示出)突出,并且锁定爪25的末端部插入在形成于滑动 导轨21中的接合孔21F1内。锁定爪25通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因此,滑动器22A沿着滑 动导轨21的滑动运动通常受到插入在滑动导轨21的接合孔21F1中的锁定爪25限制。当一体地连接到旋转轴25B的操作臂25A利用操作缆索26而沿图4A和4B中的 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所述推压力已经与滑动导轨21的接合孔21F1接合的锁定爪25与 接合孔21F1脱离。更具体地,当操作臂25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锁定爪25在其与滑动导轨21的接合孔21F1脱离的方向上旋转。结果,滑动器22A被解锁,从而滑动器22A能够沿 着滑动导轨21滑动。操作缆索26连接到图1中的设于车身侧部J处的操作杆L。当向上扳动该操作 杆L时,进行了拉拽操作,即,图4A和4B所示的操作臂25A被拉拽从而滑动器22A被解锁。 在操作缆索26中,线状的柔性内部金属丝26B插入在柔性外管26A中。即,操作缆索26具 有双缆索结构。外管26A的外周部覆盖有保护管26D,以防止由于外管26A与设置的其他构 件之间的接触而损坏该外管26A。如图3所示,外管26A的位于图3中的上端侧的一个端部26A1装配并连接到在防 分离托架22C的下延伸部处形成的连接部22C2。外管26A的位于图3中的上端侧的该一个 端部26A1可以视为根据本发明的可移动部。如图4A所示,从外管26A的一个端部26A1突 出的、内部金属丝26B的一个端部26B1装配到并固定到操作臂25A的末端部。因此,当操作该操作缆索26从而相对于外管26A朝着内部金属丝26B的另一端侧 拉拽一个端部26B1时,操作臂25A被沿着图4A中的逆时针方向拉拽。如图3所示,操作缆 索26利用第一夹具Cl以如下方式固定到附接托架24,使得操作缆索26在特定位置处弯曲 以具有额外的长度。如图4A所示,外管26A的一部分呈环状,即,形成环状部。使用第二夹具C2来连 接该环状部的彼此会合的会合部分。如图3所示,第二夹具C2固定到外管26A的环状部的 会合部分,操作缆索26在该会合部分处开始弯曲。比环状部的所述一个会合部分更靠近操 作缆索26的端末侧(即,连接到操作杆L的端部侧)的、环状部的另一会合部分宽松地穿 过第二夹具C2。因此,操作缆索26由第二夹具C2引导,使得操作缆索26能够沿轴向方向 移动。因为操作缆索26被置放成具有额外的长度,所以当执行将操作缆索26连接到操 作杆L的操作时,能够执行以下操作从形成在设置有操作杆L的车身侧部J处的开口部Ja 拉拽操作缆索26的末端部;以及,将操作缆索26的末端部连接到操作杆L,即,将外管26A 的另一个端部26A2和内部金属丝26B的另一个端部26B2在远离开口部Ja的广大场所中 固定在操作杆L中的预定位置,如图11所示。此时,因为操作缆索26利用第一夹具Cl固定到附接托架24,所以,如果大于所需 程度地拉拽该操作缆索26,则会向操作缆索26的一些部分施加过大的拉力,并且操作缆索 26可能受到损坏。据此,在该实施例中,采用了限制操作缆索26的拉拽量的机构,以防止大 于所需程度地拉拽该操作缆索26。更具体地,外管26A的通过使操作缆索26呈环状而形成的环状部上固定有圆柱形 的第一止动件26C1。第一止动件26C1具有不能穿过第二夹具C2的尺寸。当以预定的量朝 着末端侧拉拽该操作缆索26时,第一止动件26C1接触第二夹具C2,并且限制操作缆索26 的运动,从而操作缆索26不被朝着该末端侧进一步拉拽。更具体地,当拉拽操作缆索26并且第一止动件26C1接触第二夹具C2时,当操作 缆索26的位于第一夹具Cl之间的整个部分在大的程度上偏转并弹性变形时,用于拉拽该 操作缆索26的操作力被操作缆索26平缓地接收。因此,在第一止动件26C1接触第二夹具C2的情形中,与用于拉出该操作缆索26 的操作力相逆的弹性阻力由于操作缆索26的变形而逐渐增大。因此,在施加到操作缆索26的负荷变得过大之前,操作者意识到应该停止拉拽操作。更具体地,该负荷通过第二夹具C2 施加到由附接托架24以如下方式支撑的操作缆索26 即,使操作缆索26弯曲而具有额外 的长度。因此,该负荷未局部施加到操作缆索26,即,操作缆索26上的负荷被大范围分散。 因此,即便在第一止动件26C1接触第二夹具C2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出该操作 缆索26,大的局部负荷也不太可能施加到该操作缆索26。这防止了操作缆索26受到损坏。 回过来参考图3,位于操作缆索26的末端侧的另一个端部26A2设有圆柱形的第二止动件 26C2,与第一止动件26C1 —样,第二止动件26C2也具有不能穿过第二夹具C2的尺寸。因此,当第二止动件26C2接触第二夹具C2时,操作缆索26得到支撑,从而其末端 部不从第二夹具C2脱出。据此,操作缆索26的环状部得以维持。因为第一止动件26C1和 第二止动件26C2如上所述地装配到操作缆索26的外管26A,所以,操作缆索26的末端部朝 着和离开第二夹具C2移动时的移动量被限制为在第一止动件26C1与第二止动件26C2之 间的夹具范围Ca内。因此,当操作者执行将操作缆索26的末端部连接到操作杆L的操作时,即便操作 者释放该操作缆索26,操作缆索26的环状部也得以维持。而且,即便操作者用特定的强力 向操作缆索26施加操作力来从车身侧部J的开口部Ja拉出该操作缆索26的末端部,操作 缆索26也被以所需的量拉出,而不会损坏该操作缆索26 (参考图11)。如图5所示,将操作缆索26布设并固定于其上的板形式的附接托架24是通过弯 曲该板而形成的。附接托架24具有装配部24A,该装配部24A接触该操作缆索26,并且操 作缆索26装配到该装配部24A ;以及非接触部24B,该非接触部24B与操作缆索26间隔开, 并且不接触该操作缆索26。即,附接托架24具有阶梯形状。更具体地,非接触部24B相对 于装配部24A凹进。非接触部24B设置在操作缆索26的外管26A的一个端部26A1附近的 部分所延伸的区域中。因此,外管26A的在设置有非接触部24B的区域中延伸的该部分并 不接触所述附接托架24。因此,当滑动构件22沿着滑动导轨21前后滑动并且操作缆索26的外管26A的一 个端部26A1附近的所述部分根据前后滑动运动而在大的程度上偏转并变形时,在外管26A 的所述部分与非接触部24B之间存在间隙M,因此,外管26A的所述部分并不接触该非接触 部24B。外管26A在大的程度上弯曲,使得外管26A的位于一个端部26A1附近并且延伸穿 过设置有非接触部24B的区域的所述部分指向车辆的顶侧,而外管26A的从固定部26A3延 伸并且设置在装配部24A上的部分指向车辆的前侧。因此,外管26A布设成使得该外管26A 的位于固定部26A3与所述一个端部26A1之间的部分由于弯曲而具有额外的长度。外管26A的、从置于装配部24A上的固定部26A3延伸到与滑动构件22相连的所 述一个端部26A1的部分未与装配部24A平行地布设。外管26A的从固定部26A3延伸到所 述一个端部26A1的部分朝着非接触部24B逐渐倾斜。因此,与外管26A的所述部分与装配 部24A平行地直着延伸的情形相比,由于这种倾斜而使得外管26A的总长度是长的,并且当 外管26A偏转和变形时,外管26A的弯曲半径大。当滑动构件22前后滑动时,外管26A偏转并变形从而外管26A的弯曲半径大,且 主要是外管26A的所述一个端部26A1附近的部分绕固定部26A3和所述一个端部26A1之 间的弯曲点26A4前后转动。此时,即使当滑动构件22反复前后滑动时,外管26A的位于所述一个端部26A1附近并且在大的程度上转动的部分也不接触该附接托架24的非接触部 24B。因此,外管26A不太可能由于该滑动运动而磨损。而且,由于很少转动的固定部26A3 固定在附接托架24的装配部24A上,所以当外管26A的所述部分转动时,过大负荷不太可 能施加到外管26A上。回过来参考图2,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设于滑动构件22与滑动导轨21 之间。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中的每一个都是细长的,并且具有L形截面。上树 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是减少滑动构件22沿着滑动导轨21前后滑动时的接触阻力的 功能部件。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这两者均装配到滑动构件22的滑动器22A,并且 与滑动器22A —体地沿着滑动轨道21前后滑动。更具体地,如图4A和4B所示,上树脂构 件27被置于滑动器22A的由上侧表面部22A4和上鳍状表面部22A6形成的L形部分与滑 动导轨21的由侧表面部21C和上表面部21A形成的L形部分之间的间隙中。上树脂构件 27与每个上述表面均处于面接触。上树脂构件27填充沿高度方向的间隙(S卩,上鳍状表面 部22A6与上表面部21A之间的间隙)和沿宽度方向的间隙(即,上侧表面部22A4与侧表 面部21C之间的间隙),由此防止反冲。下树脂构件28被置于滑动器22A的由下侧表面部22A5和下鳍状表面部22A7形 成的L形部分与滑动导轨21的由侧表面部21C和下表面部21B形成的L形部分之间的间 隙中。下树脂构件28与每个上述表面均处于面接触。下树脂构件28填充沿高度方向的间 隙(即,下鳍状表面部22A7与下表面部21B之间的间隙)和沿宽度方向的间隙(即,下侧 表面部22A5与侧表面部21C之间的间隙),由此防止反冲。而且,如图2所示,壁形式的前端接合表面27A和28A分别设于上树脂构件27和 下树脂构件28的沿其纵向方向的前端部处,并且壁形式的后端接合表面27B和28B分别设 于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的沿其纵向方向的后端部处。前端接合表面27A和28A 接触滑动器22A的前端表面。后端接合表面27B和28B接触滑动器22A的后端表面。因此, 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以如下方式与滑动器22A接合即,滑动器22A被夹在前侧 处的前端接合表面27A和28A与后侧处的后端接合表面27B和28B之间。因此,上树脂构 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与滑动器22A —体地前后滑动。更具体地,如图4A所示,上树脂构件27以如下方式置放S卩,除了上述表面以外, 上树脂构件27还与上收缩倾斜表面22A8以及滑动导轨21的上倾斜表面部21D形成面接 触。该上收缩倾斜表面22A8是在滑动器22A的收缩部分中形成的面向上倾斜表面部21D 的倾斜表面。类似地,下树脂构件28以如下方式置放即,除了上述表面以外,下树脂构件 28还与下收缩倾斜表面22A9以及滑动导轨21的下倾斜表面部21E形成面接触。该下收缩 倾斜表面22A9是在滑动器22k的收缩部分中形成的面向下倾斜表面部21E的倾斜表面。因此,滑动器22k利用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以如下方式插入在滑动导 轨21中即,在滑动器22A与滑动导轨21之间不存在沿高度方向的间隙和沿宽度方向的间 隙。更具体地,在上鳍状表面部22A6与上表面部21A之间、在下鳍状表面部22A7与下表面 部2IB之间不存在间隙,并且,在上侧表面部22A4与侧表面部21C之间、在下侧表面部22A5 与侧表面部21C之间不存在间隙。如图2所示,橡胶27C设置成在上树脂构件27的与滑动 器22A的上鳍状表面部22A6面对的部分中的、沿纵向方向的两个位置处突出。橡胶27C挤压上鳍状表面部22A6,由此向该上鳍状表面部22A6施加弹性支撑力。如图6所示,橡胶27C通常与滑动器22A的上鳍状表面部22A6接触,并且维持滑 动器22A的姿态,以使撞击器22B保持在该撞击器22B直着并且垂直于滑动导轨21延伸 (即,撞击器22B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当撞击器22B被向上指向的作用力(稍后描 述)推压并倾斜时,在橡胶27C被滑动器22A的上鳍状表面部22A6挤压并压缩变形的同时 该橡胶27C弹性地接收滑动器22A的倾斜运动。如参考图1描述的,座椅靠背2倾斜并且绕连接点2R朝着车辆的前侧和后侧枢 转,座椅靠背2在该连接点2R处铰接到座椅衬垫3。因此,座椅靠背2沿着圆弧轨迹Al枢 转。滑动构件22与设于座椅靠背2的后部处的锁定装置10接合,并且沿着滑动导轨21的 形状朝着车辆的前侧和后侧笔直地倾斜滑动,即,滑动构件22沿着直线轨迹A2移动。因此,锁定装置10和滑动构件22彼此接合,彼此关联地移动,并且锁定装置10的 轨迹Al不同于滑动构件22的轨迹A2。因此,根据滑动构件22的位置变化,锁定装置10和 滑动构件22的接合位置沿高度方向改变。据此,在该实施例中,滑动构件22构造成使得该 滑动构件22相对于滑动导轨21转动。因此,锁定装置10的接合位置与滑动构件22的接 合位置之间的差异通过滑动构件22的转动运动而被吸收。更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当滑动构件22位于滑动导轨21的前侧处的滑动锁定位 置时,锁定装置10的轨迹Al与滑动构件22的轨迹A2相交(精确地说,锁定装置10中的 凹部IlA的中央部的轨迹Al与滑动构件22中的撞击器22B的接合部22B1的轨迹A2相 交)。当滑动构件22位于该位置时,滑动构件22沿高度方向的接合位置与锁定装置10沿 高度方向的接合位置一致,因此,滑动构件22在无需转动的情况下与锁定装置10接合。然而,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当滑动构件22从滑动导轨21的前端侧处的滑动锁定 位置向后滑动时,锁定装置10和滑动构件22的沿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改变,即,锁定装置 10移动到比滑动构件22的位置高的位置。据此,为了吸收滑动构件22和锁定装置10的沿 高度方向的接合位置之间的差异,用于强制地使滑动构件22移位的移位力被沿着一定方 向(图1中的向上方向)施加到滑动构件22,使得滑动构件22的接合位置与锁定装置10 的接合位置一致。据此,当滑动构件22受到该移位力时,滑动构件22围绕滑动构件22与上树脂构 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接触的接触点、相对于上树脂构件27和下树脂构件28转动,如图6 所示。此时,滑动构件22在挤压设于上树脂构件27上的橡胶27C并使其变形的同时转动。 因此,当滑动构件22在弹性地压缩该橡胶27C并使其变形的情况下转动时,滑动构件22和 锁定装置10沿高度方向的接合位置之间的差异被吸收。随后,将参考图7至图10来描述锁定装置10的构造。如图7所示,通过组合如下 部件来构造该锁定装置10 基板11,该基板11连接到座椅靠背2 (参考图1)的框架;钩12, 该钩12由第一支撑轴12A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连接到基板11 ;爪13,该爪13由第二支撑轴 13A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连接到基板11 ;以及张力弹簧14,该张力弹簧14置于爪13与钩12 之间并且悬挂在爪13和钩12上,以沿着爪13和钩12朝着彼此旋转和拉近的方向施加力。首先,将描述每个构成部件的概略构造。根据图8和图9之间的比较明显可见,当 撞击器22B(的接合部22B1)移动到形成在基板11中的凹部IlA内时,撞击器22B挤压并 且向上移动上颚部12B使得该上颚部12B旋转。据此,钩12的下颚部12C被移动到撞击器22B后方的位置。因此,凹部IlA被下颚部12C以如下方式闭合撞击器22B被上颚部12B 与下颚部12C之间的接纳部12D接纳。因为凹部IlA被下颚部12C闭合,所以撞击器22B 被保持在钩12中的下颚部12C和凹部IlA之间(参考图9)。如图9所示,当钩12旋转至撞击器22B被保持在下颚部12C和凹部IlA之间的位 置时,爪13由于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旋转,并且爪13的角部13D与钩12的角部12F接 触。因此,限制了钩12由于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返回到图8所示的位置,即,钩12被锁 定。下面,将描述每个上述构成部件的详细构造。如图7所示,基板11包括一对板构件。诸如钩12和爪13的操作部件被保持在该 对板构件之间。通过从基板11上切去大致三角形的部分来在基板11中形成用于接纳撞击 器22B的凹部11A。树脂盖IlB装配到凹部11A,以弹性地接纳已经移动到凹部IlA中的撞 击器22B。此外,在基板11中形成有止动件11C,并且止动件IlC在钩12被锁定之前停止 该钩12的旋转(参考图8)。凹部IlA在基板11中形成为使得接纳该撞击器22B的接纳部的沿高度方向的直 径朝着开口侧逐渐增加,g卩,接纳部由倾斜表面形成,并且朝着开口侧扩大。如图8至图10 所示,在锁定装置10的截面视图中,凹部IlA的接纳部的上边缘倾斜向上延伸,并且该接纳 部的下边缘倾斜向下延伸。因此,如图10所示,即使当撞击器22B从沿高度方向从凹部IlA 的接纳部的中央部偏移的位置移动到凹部IlA的接纳部中时,撞击器22B也撞击形成该凹 部IlA的接纳部的倾斜表面,并且撞击器22B被沿着该倾斜表面的形状、朝着凹部IlA的接 纳部的中央部移动并引导。结果,撞击器22B移动到接纳部中。接着,将回过来参考图7来描述钩12。钩12由第一支撑轴12A可旋转地连接到基 板11。如图8所示,在撞击器22B移动到基板11的凹部IlA中之前,钩12通常由于设置 在钩12和爪13之间的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被沿着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推压。因此,钩 12保持在初始旋转位置,在该初始旋转位置,钩12与形成在基板11中的止动件IlC接触。张力弹簧14的一个端部悬挂在钩挂部12E上,钩挂部12E形成为在钩12的、如图 7的左侧示出的外周边缘部处突出。张力弹簧14的另一个端部悬挂于在臂形爪13的末端 部(即,图7的左侧示出的端部)处形成的钩挂部13C上。在钩12中,形成有上颚部12B 和下颚部12C。当钩12处于图8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时,上颚部12B突入到基板11的凹部 IlA中。当撞击器22B移动到凹部IlA中且上颚部12B因此被沿着如图9所示的顺时针方 向挤压和移动时,下颚部12C旋转从而闭合该凹部IlA0作为突出的阶梯部的角部12F形成在钩12的如图9的下侧所示的外周边缘处。如 图9所示,当钩12的下颚部12C旋转至该下颚部12C将凹部IlA闭合的位置时,爪13的角 部13D与设于上颚部12B和突出角部12F之间的弯曲部接触。结果,钩12沿着图9中的逆 时针方向挤压该爪13,因此,防止了钩12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除了钩挂部12E之外的整个钩12被树脂盖12G覆盖。因此,当撞击器22B接触上 颚部12B和下颚部12C时,并且当爪13的角部13D接触钩12时,减少了冲击。接下来,将 回过来参考图7来描述该爪13。爪13由第二支撑轴13A可旋转地连接到基板11。如图8所示,在撞击器22B移动到基板11的凹部IlA中之前,爪13通常由于设置 在爪13和钩12之间的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被沿着顺时针方向推压。因此,爪13保持在 初始旋转位置,在该初始旋转位置,爪13的上部被挤压到钩12的角部上。撞击器22B移动到基板11的凹部IlA中,并且钩12开始朝着下颚部12C将凹部IlA闭合的位置旋转(参 考图9)。结果,在臂形爪13的中间部分中形成的角部13D由于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与 设于钩12的上颚部12B和突出角部12F之间的弯曲部接触。因此,角部13D被挤压到设于 钩12的上颚部12B和角部12F之间的弯曲部,由此防止该钩12由于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 而沿着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锁定装置10与撞击器22B接合,即,锁定装置10 锁定该撞击器22B。如图7所示,当悬挂在一体地连接到爪13的操作臂13B的末端部上的脱离缆索15 被设于车辆座椅ι (参考图1)上的脱离杆(未示出)拉拽时,锁定装置10与撞击器22B脱 离。操作臂13B和爪13—体地连接到第二支撑轴13A。因为第二支撑轴13A可旋转地连接 到基板11,所以操作臂13B与爪13 —体地旋转。据此,如图7所示,当具有上述构造的操作臂13B由于拉拽脱离缆索15的操作而 绕第二支撑轴13A沿逆时针方向(图7中的)旋转时,爪13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 如图8所示,爪13的、已经被挤压到设于钩12的上颚部12B和角部12F之间的弯曲部上的 角部13D(参考图9)从该弯曲部移开。因此,钩12与爪13脱离,即,钩12被解锁。结果,钩12由于张力弹簧14的推压力而沿逆时针方向(图9中的)旋转,并且上 颚部12B将撞击器22B从基板11的凹部IlA中弹出。因此,钩12与撞击器22B脱离。然 后,当拉拽所述脱离缆索15的操作(参考图7)停止时,锁定装置10进入初始状态,S卩,爪 13的上部被挤压到钩12的角部上。因此,锁定装置10返回到可锁定状态。S卩,当撞击器 22B再次移动到凹部IlA中时,该锁定装置能够与撞击器22B接合。因此,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中,操作缆索26以如下方式布 设S卩,外管26A装配到附接托架24 (附接构件)的装配部24A,并且外管26A的、从固定至 装配部24A的固定部26A3到连接至滑动构件22的一个端部26A1 (可移动部)的部分延伸 穿过设有非接触部24B的区域,并且不接触该非接触部24B。非接触部24B相对于装配部 24A凹入。因此,外管26A的与滑动构件22 —体地转动的部分(即,外管26A的从弯曲点 26A4到所述一个端部26A1的部分)并不接触该附接托架24。这减少了由于接触而引起的 摩擦。如图3所示,操作缆索26被弯曲成圆弧形状(或弯曲形状),使得外管26A的固定 部26A3所指向的方向(即,朝着车辆前侧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一个端部26A1(可移动 部)所指向的方向(即,朝着车辆顶侧的方向)。因此,固定部26A3和所述一个端部26A1 被定向成使得当滑动构件22在移动范围内滑动时弯曲方向不太可能改变。因此,与外管 26A的固定部26A3和所述一个端部26A1 (可移动部)指向同一方向的情形相比,当操作缆 索26偏转并变形时,操作缆索26的弯曲半径大。据此,能够减小由于操作缆索26的弯曲 而施加到操作缆索26的负荷。在该实施例中,操作缆索26的位于装配到附接托架24的固 定部26A3附近的部分沿着与滑动构件22滑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指向。利用该构造,当滑 动构件22在移动范围内滑动时,操作缆索26的弯曲方向不太可能改变。换言之,操作缆索 26的弯曲方向不太可能被反向。因此,由于操作缆索26预先以上述方式弯曲,即,固定部26A3和所述一个端部 26A1定向成使得当滑动构件22在移动范围内滑动时弯曲方向不太可能改变,所以,操作缆索26更不可能与附接托架24的非接触部24B接触。而且,操作缆索26的从附接托架24的装配部24A上的位置延伸穿过设置有非接 触部24B的区域的部分朝着非接触部24B逐渐倾斜。即,外管26A的从弯曲点到所述一个端 部26A1的部分朝着非接触部24B逐渐倾斜。因此,与操作缆索26从装配部24A上的位置 沿直线延伸的情形相比,当操作缆索26偏转并变形时,操作缆索26的弯曲半径大。据此, 能够减小由于操作缆索26的弯曲而施加到操作缆索26的负荷。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除了上述实施例以外,还能以各种实施例来 实现本发明。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与撞击器22B接合并且锁定该撞击器22B的锁定 装置10用作接合装置,但也可采用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与滑动构件22接合的装置作为该接 合装置。而且,虽然操作缆索26布设成使得外管26的固定部26A所指向的方向垂直于所 述一个端部26A1 (可移动部)所指向的方向,但操作缆索26也可布设成使得固定部26A和 所述一个端部26A1指向相同的方向。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当设于座椅靠背处的接合装置与设于车身侧部处的滑动构件接合并且所述滑动构件沿着设于所述车身侧部处的滑动导轨前后滑动时,所述座椅靠背沿着所述滑动构件滑动的方向倾斜;而当限制所述滑动构件沿着所述滑动导轨滑动时,使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停止且保持所述座椅靠背,所述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锁定构件(25),所述锁定构件(25)设于所述滑动构件处,其中,通过使所述锁定构件与所述滑动导轨接合来锁定所述滑动构件;操作缆索(26),所述操作缆索(26)连接到所述锁定构件(25),其中,通过操作所述操作缆索来使所述锁定构件与所述滑动导轨脱离;以及附接构件(24),所述附接构件(24)连接到所述滑动导轨,并且所述操作缆索装配到所述附接构件(24),其中所述附接构件具有阶梯形状,并且包括装配部(24A),所述装配部(24A)接触所述操作缆索,并且所述操作缆索装配到所述装配部(24A);以及非接触部(24B),所述非接触部(24B)相对于所述装配部凹进,并且所述非接触部(24B)离开所述操作缆索并且不接触所述操作缆索;所述操作缆索的从固定部(26A3)至可移动部(26A1)的部分延伸穿过设置有所述非接触部的区域,并且不接触所述非接触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附接构件的装配部上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可移动部(26A1)连接到所述滑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所述操作缆索(26)被弯曲成弯曲形状,使得所述操作缆索(26)的固定部(26A3)所指 向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操作缆索(26)的可移动部(26A1)所指向的方向;并且当所述滑动构件在其移动范围内滑动时,所述操作缆索的弯曲方向不被反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所述操作缆索(26)被弯曲成圆弧形状,使得所述操作缆索(26)的固定部(26A3)所指 向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操作缆索(26)的可移动部(26A1)所指向的方向;并且当所述滑动构件在其移动范围内滑动时,所述操作缆索的弯曲方向不被反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所述操作缆索的位于所述固定部(26A3)附近的部分沿着与所述滑动构件滑动的方向 基本相同的方向指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其中所述操作缆索(26)的从所述附接构件的装配部上的位置延伸穿过设置有所述非接触 部的区域的部分朝着所述非接触部逐渐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倾角调整设备。滑动构件(22)能够沿着设于车身侧部(J)处的滑动导轨(21)滑动。当设于滑动构件(22)处的锁定爪(25)与滑动导轨(21)接合时,滑动构件(22)被锁定。通过操作与锁定爪(25)连接的操作缆索(26)来解锁该滑动构件(22)。操作缆索(26)装配到与滑动导轨(21)连接的附接托架(24)的装配部(24A)。从固定到装配部(24A)的固定部(26A3)到可移动部(一个端部(26A1))的部分延伸穿过设置有非接触部(24B)的区域,并且不接触该非接触部(24B)。可移动部(26A1)连接到滑动构件(22)并与滑动构件(22)一体地移动。
文档编号B60N2/22GK101992710SQ201010261220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1日
发明者和田敏尚, 杉本正树, 齐藤孝夫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