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405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乘员乘坐用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一些用于各种应用的例如狩猎用休闲搬运车和农业用作业车等的多用途车具有长凳形的座椅。本申请的发明人已经申请过涉及具有长凳座椅的多用途车的发明申请,并且其申请已经登记。例如美国专利6,905,159号、美国专利6,994,388号以及美国专利7,249,798号。在具有这种座椅的多用途车中,座位部的高度以及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难以改变以致难以适应具有不同体型的乘员。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完成,本发明的目的是允许车辆的长凳形座椅改变座位部的高度以及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乘员乘坐用座椅的车辆,所述座椅是长凳形的,且具有座位部、靠背部、及支持座位部和靠背部的支持部;所述座位部和靠背部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支持部可拆卸;当所述座位部可拆卸时,所述座位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上下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就座区;当所述靠背部可拆卸时,所述靠背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前后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靠背区。
根据上述结构,可拆卸的座位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上下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就座区,或者可拆卸的靠背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前后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靠背区,从而安装座位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使座位部的高度能够改变,并且安装靠背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使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能够改变。
( I)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当座位部可拆卸时,座位部可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当靠背部可拆卸时,靠背部可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
该结构(I)是可拆卸座位部和可拆卸靠背部与支持部的具体安装结构,根据该结构(1),座位部和靠背部可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易于反转。
( 2)在结构(I)中,优选地,可拆卸座位部具有三个就座区,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就座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就座区的厚度大,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大。
该结构(2)是一种具体结构,在该结构中三个人可乘坐在长凳座椅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就座区的厚度比其它就座区的厚度大,以便容易地划分三个就座区。此夕卜,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大,以使座位部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从而使左右方向上两端的就座区的厚度能够改变。
(3)在结构(I)中,优选地,可拆卸靠背部具有三个靠背区,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靠背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靠背区的厚度大,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大。
该结构(3)是一种具体结构,在该结构中三个人可乘坐在长凳座椅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靠背区的厚度比其它靠背区的厚度大,以便容易地划分三个靠背区。此夕卜,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大,以使靠背部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从而使左右方向上两端的靠背区的厚度能够改变。
(4)在结构(I)中,可拆卸靠背部形成为使靠背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不同。
根据该结构(4),靠背部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从而靠背部的倾斜角能够改变。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 图2是前座椅的前立体图; 图3是如座椅的后立体图; 图4是显示座位部拆卸后的状态的前座椅的前立体图; 图5是显示靠背部拆卸后的状态的前座椅的后立体图; 图6是显示突起构件插入孔内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显示图2中的座位部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以及图2中的靠背部安装在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的状态的前立体图; 图8是图2中的座位部和靠背部的示意左视图; 图9是图7中的座位部和靠背部的示意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在本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方向概念将与多用途车的驾驶员所看的方向概念一致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多用途车I具有由左右一对前轮3和左右一对后轮4支持的车身2,且在车身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有构成乘车空间(舱室)5的ROPS 6。并且,在舱室5的前方设有车前盖7,而在舱室5的后方设有载货台10。此外,在载货台10的前端设有将载货台10和舱室5隔开的隔屏11。
ROPS 6是倾翻保护结构(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的缩写,它具有左右一对前纵向构件6a,左右一对后纵向构件6b,配置在前纵向构件6a和后纵向构件6b之间的左右一对中间纵向构件6c,以及连接纵向构件6a、6b、6c的上端的多个上端梁构件6d。并且,前纵向构件6a的下部安装至车前盖7的左右两侧部附近,而后纵向构件6b的下部安装至载货台10的底板101的左右两侧部。此外,中间纵向构件6c的下部安装至车身2的底面21的左右两侧部。
在舱室5的前半部中设有长凳形的前座椅8,在舱室5的后半部中设有长凳形的后座椅9,且在舱室5的前端设有具有转向盘22的仪表板(操作部)23。
长凳形前座椅8具有设置在车身2的底面21上的支持部81,安装至支持部81的前部上表面的座位部82,以及安装至支持部81的后部前表面的靠背部83。前座椅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舱室的左右端附近,这样可供多个人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乘坐。
长凳形后座椅9设置在车身2的底面21上,且具有容纳发动机(未图示)的支持部91,安装至支持部91的前部上表面的座位部92,以及安装至支持部91的后部前表面的靠背部93。与前座椅8相同,后座椅9也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舱室的左右端附近,这样可供多个人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乘坐。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前座椅8的结构,且后座椅9具有与前座椅8相同的结构。
图2是前座椅8的前立体图。如图2所示,座位部8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三个就座区,中间的第二就座区822的厚度比左右两侧部的第一就座区821和第三就座区823的厚度大。此外,左侧的第三就座区823的厚度比右侧的第一就座区821的厚度大。因此,关于座位部8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以高度递减的顺序设置中间的第二就座区822、左侧的第三就座区823、右侧的第一就座区821。在第一就座区821和第二就座区822之间的分界线上形成座位部82的上表面朝着左右方向中间向上倾斜的倾斜部82a,在第二就座区822和第三就座区823之间的分界线上形成座位部82的上表面朝着左右方向中间向上倾斜的倾斜部82b。此外,在第一就座区821的右端形成向上突出的突出部821a,在第三就座区823的左端形成向上突出的突出部823a。
靠背部83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三个靠背区,中间的第二靠背区832的厚度比左右两侧部的第一靠背区831和第三靠背区833的厚度大。此外,左侧的第三靠背区833的厚度比右侧的第一靠背区831的厚度大。因此,关于靠背部8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从前方按中间的第二靠背区832、左侧的第三靠背区833、右侧的第一靠背区831的顺序设置。在第一靠背区831和第二靠背区832之间的分界线上形成靠背部83的前表面朝着左右方向中间向前倾斜的倾斜部83a,在第二靠背区832和第三靠背区833之间的分界线上形成靠背部83的前表面朝着左右方向中间向前倾斜的倾斜部83b。此外,在第一靠背区831的右端形成向前突出的突出部831a,在第三靠背区833的左端形成向前突出的突出部833a。
图3是前座椅8的后立体图。如图3所示,支持部81具有支持座位部82的座位支持部811,支持靠背部83的靠背支持部812。座位支持部811具有形成为倒U字形的前腿部811a和后腿部811b,以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前腿部811a和后腿部811b的连接部811c。
靠背支持部812与后腿部811b相连,从后腿部811b大致向上延伸,且具有形成外部框架的U形形成部812a,连接U形形成部812a的左右侧的横向连接部812b,以及在上下方向上连接U形形成部812a和横向连接部812b的纵向连接部812c。
图4是显示座位部82拆卸后的状态的前座椅8的前立体图,图5是显示靠背部83拆卸后的状态的前座椅8的后立体图。如图4所示,多个突起构件84安装在座位部82的下表面上。另外,突起构件84可与座位部82的下表面一体形成。此外,孔Sllcl形成于支持部81的连接部811c。并且,通过将突起构件84插入孔811cl内,将座位部82安装至支持部81 o
图6是显示突起构件84插入孔811cl内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如图6所示,突起构件84具有轴部841和末端部842。末端部842具有大致圆锥形状,其在轴部841 —侧的直径比轴部841的直径大,并向末端逐渐减小。并且,弹性构件811c2安装至孔811cl的周围。因此,突起构件84可从孔811cl中移出,且在突起构件84插入孔811cl内的状态下,轴部841由弹性构件811c2支持。因此,座位部82可从支持部81拆卸。
如图5所示,多个突起构件85安装在靠背部83的后表面上。(突起构件85可与靠背部83的下表面一体形成。)此外,孔812cl形成于支持部81的纵向连接部812c上。并且,通过将突起构件85插入孔812cl内,将靠背部83安装至支持部81。突起构件85和纵向连接部812c的接合结构与突起构件84和连接部811c的接合结构相同,因此,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
图7是显示图2中的座位部82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以及图2中的靠背部83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的状态的前立体图。因此,图2中位于左侧的第三就座区823在图7中位于右侦牝而图2中位于右侧的第一就座区821在图7中位于左侧。因此,关于座位部8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以高度递减的顺序设置中间的第二就座区822、右侧的第三就座区823、左侧的第一就座区821。换言之,相对于图2中的状态,在图7中,座位部82的右侧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增加,而座位部82的左侧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降低。
同样地,当图2中的靠背部83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时,图2中位于左侧的第三靠背区833在图7中位于右侧,而图2中位于右侧的第一靠背区831在图7中位于左侧。因此,关于靠背部8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从前方按中间的第二靠背区832、右侧的第三靠背区833、左侧的第一靠背区831的顺序设置。换言之,相对于图2中的状态,靠背部83的右侧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前方,而靠背部83的左侧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后方。
图8是图2中的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的示意左视图,图9是图7中的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的示意左视图。图8显示的是左侧的第三就座区823和第三靠背区833。靠背部83形成为使靠背部83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不同,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靠背部83的厚度向下递增。因此,在第三靠背区833中,其下端厚度D2形成为比上端厚度Dl大。同样地,虽然在图8中未显示,在第一靠背区831和第二靠背区832中,其下端厚度形成为比上端厚度大。
图9示出了安装座位部82以便从图8的状态中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以及安装靠背部83以便从图8的状态中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的状态。图9显示的是左侧的第一就座区821和第一靠背区831。图9中第一就座区821的厚度D4比图8中第三就座区823的厚度D3小。因此,当安装座位部82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座位部82的左侧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降低。
图9中第一靠背区831的上端厚度D5与图2中第一靠背区831的下端厚度相同,图9中第一靠背区831的下端厚度D6与图2中第一靠背区的上端厚度相同。因此,图9中第一靠背区831的上端厚度D5比图8中第三靠背区833的下端厚度D2小,图9中第一靠背区831的下端厚度D6比图8中第三靠背区833的上端厚度Dl小。因此,当安装靠背部83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靠背部83的左侧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后方。
此外,当安装靠背部83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时,靠背部83在上下方向上反转,从而当在靠背部83反转之前靠背部83的厚度向下递增时,在靠背部83反转之后靠背部83的厚度向下递减。因此,在图9的第一靠背区831中,其上端厚度D5比下端厚度D6大。所以,当安装靠背部83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之间形成的角度(靠背部83的倾斜角)改变,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该角度从图8中的角度Xl改变为图9中的角度X2。
对于上述实施形态的前座椅8,可以展现以下效果。
(I)座位部82可从支持部81拆卸,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上下方向上厚度不同的第一就座区821、第二就座区822、第三就座区823,并且可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因此,当座位部82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座位部的左右两侧的高度可改变。
(2)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前后方向上厚度不同的第一靠背区831、第二靠背区832、第三靠背区833,并且可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因此,当靠背部83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靠背部83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改变。
(3)第二就座区822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就座区821和823的厚度大,以便在座位部82中容易地划分三个就座区。此外,倾斜部82a和82b、以及突出部821a和823a形成为使三个就座区更易于区分,借此三个乘员可以容易地乘坐于各个就座区上。
(4)第二靠背区832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靠背区831和833的厚度大,以便在靠背部83中容易地划分三个靠背区。此外,倾斜部83a和83b、以及突出部831a和833a形成为使三个靠背区更易于区分,借此三个乘员可以容易地坐靠于各个靠背区上。
(5)靠背部83形成为使靠背部83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不同,以便靠背部83安装在支持部81上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由此使靠背部83的倾斜角能够改变。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前座椅8的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都可从支持部81拆卸,但也可以只有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中的一个可从支持部81拆卸。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显示了前座椅8的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的示例,但同样地,后座椅9的座位部92和靠背部93也可从支持部91拆卸,并且也可以只有后座椅9的座位部92和靠背部93中的一个可从支持部91拆卸。此外,前座椅8的座位部82或者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以便在特别是应该乘坐舒适的驾驶员座椅中,座位部的高度和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能够改变。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前座椅8的座位部82具有三个就座区,靠背部83具有三个靠背区,但是就座区的数目和靠背区的数目并不分别限于三个,而是可能有多个。然而,就座区的数目和靠背区的数目相一致。另外,与前座椅8相同,后座椅9也可具有多个就座区和多个靠背区,在这种情况下,就座区的数目和靠背区的数目也相一致。此外,前座椅8的就座区的数目和靠背区的数目与后座椅9的就座区的数目和靠背区的数目可相一致也可不同。
此外,在设有奇数个就座区和奇数个靠背区的情况下,即使当安装座位部和靠背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中间就座区的座位部的高度和中间靠背区的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会改变,但是在设有偶数个就座区和偶数个靠背区的情况下,当安装座位部和靠背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时,所有就座区的座位部的高度和所有靠背区的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均会改变。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安装在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上的突起构件84和85插入在支持部81中形成的孔内,以便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但是可拆卸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可通过螺栓、螺母、钩-环紧固件从支持部81拆卸。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显示了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可从支持部81拆卸的示例,但是座位部82和靠背部83可分为垫部和底板部,每个底板部可固定在支持部81上,每个垫部可通过钩-环紧固件从相应的底板部拆卸。在这种情况下,座位部82的垫部安装至座位部82的底板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靠背部83的垫部安装至靠背部83的底板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从而获得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此外,座位部82的垫部和靠背部83的垫部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是一体的,也可在每个就座区和每个靠背区中分割。当座位部82的垫部在每个就座区中分割并且靠背部83的垫部在每个靠背区中分割时,就座区的垫部和靠背区的垫部可以互相替换。另外,当靠背部83的垫部形成为使其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不同时,一个靠背区的垫部安装在该靠背区的底板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由此使倾斜角只能在一个靠背区内改变。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本发明已经以多用途车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多用途车,也可应用到所有具有长凳座椅的车辆。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的结构,也包括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描述内容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乘员乘坐用座椅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是长凳形的,且具有座位部、靠背部、及支持所述座位部和靠背部的支持部, 所述座位部和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支持部可拆卸, 当所述座位部可拆卸时,所述座位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上下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就座区, 当所述靠背部可拆卸时,所述靠背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前后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靠背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座位部可拆卸时,所述座位部安装在所述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上下方向上保持, 当所述靠背部可拆卸时,所述靠背部安装在所述支持部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在前后方向上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拆卸座位部具有三个就座区, 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就座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就座区的厚度大, 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就座区的厚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拆卸靠背部具有三个靠背区, 在左右方向上中间部的靠背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其它靠背区的厚度大, 在左右方向上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形成为比在左右方向上另一端的靠背区的厚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拆卸靠背部形成为使所述靠背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不同。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具有乘员乘坐用座椅,所述座椅是长凳形的,且具有座位部、靠背部、及支持座位部和靠背部的支持部,所述座位部和所述靠背部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支持部可拆卸,当所述座位部可拆卸时,所述座位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上下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就座区,当所述靠背部可拆卸时,所述靠背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在前后方向上有不同厚度的多个靠背区。
文档编号B60N2/24GK103182965SQ20121036669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久田和政, 山本照晃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