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424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靠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靠背框架。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 2008-194289 (JP 2008-194289 A)描述了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其中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被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辅助框架一体地形成。如在图7、8A和SB中所示,在JP2008-194289A中的座椅靠背框架114f的主框架120f具有在两侧上形成的侧框架122,和将侧框架122的上部连接到一起的上框架124。而且,辅助框架130f在沿宽度方向与主框架120f相邻的位置中由被连接到主框架120f的基本L形管状部件形成。这里,辅助框架130f具有其中中空钢管已经弯曲成基本倒L形状的框架本体。辅助框架130f具有已经被挤压成形为基本平坦形状的平坦端部132。平坦端部132被焊接到主框架120f的上框架124的肩部。而且,因为辅助框架130f的端部(即,平坦端部132)被挤压成形为平坦形状,所以辅助板150被焊接到平坦端部132从而确保连接部分的刚度。然而,对于在JP 2008-194289 A中描述的座椅靠背框架114f而言,存在改进的余地,这是因为辅助板150必须被设置在辅助框架130f被连接到主框架120f的连接部分上,这增加了部件的数目。而且,辅助框架130f的端部必须被挤压成形为平坦端部132,从而制造成本还可能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因此提供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其中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被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辅助框架一体地形成,而不导致部件数目增加。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和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并且被与主框架一体地形成的辅助框架。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管状部件形成。第一管状部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带有辅助座椅的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辅助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管状部件形成。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是与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配合在一起的配合结构。该配合结构的一部分被焊接,从而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被一体地形成。根据这个方面,主框架的第一管状部件具有第一开口部,其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带有辅助座椅的一侧开口。而且,辅助框架的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是与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一起地装配的配合结构,并且被焊接从而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被一体地形成。结果,用于将辅助框架的端部制成为平坦端部的挤压成形是不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必要的,从而制造成本能够得到抑制。而且,利用现有技术的、其中辅助框架的端部被制成为平坦端部的结构,关于在座椅靠背上的负载的应力集中在平坦端部处。上述结构不是平坦端部的结构,而实际上是管状部件的结构,并且因此是一种其中应力并不趋向于集中的结构。而且,无需设置加强板,从而能够防止部件的数目增加。相应地,可能提供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其中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被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辅助框架一体地形成,而不导致部件数目的增加。在上述方面中,主框架可以具有在两侧上形成的侧框架,和将侧框架的上部连接到一起的上框架。而且,将侧框架连接到一起的加强杆可以被设置在侧框架的下部处。此夕卜,加强杆可以穿过被布置于带有辅助框架的侧面上的侧框架并且延伸到抵接辅助框架的位置,并且加强杆和辅助框架的抵接部可以被焊接。根据这个结构,连接侧框架的加强杆被设置在侧框架的下部处。这个加强杆从两个侧框架中穿过被布置于带有辅助框架的侧面上的侧框架,并且延伸到它抵接辅助框架的位置,并且加强杆和辅助框架的抵接部被焊接。因此,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这两者均共享加强杆,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部件的数目增加。而且,随着座椅靠背的旋转的弯矩荷载被施加到座椅靠背的下部,从而应力趋向于在那里(即,在座椅靠背的下部处)集中。特别地,利用其中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这两者均具有加强杆的现有技术结构,这两个加强杆均被焊接,从而弯矩荷载的应力趋向于在这些焊接部处集中。这里,通过使得加强杆被共享并且穿过被布置于辅助框架侧上的侧框架,能够减小被焊接的部分,因此抑制弯矩荷载的应力集中。而且,可以在最小化部件数目时容易地将粗部件应用于加强杆。以此方式将粗部件应用于加强杆使得能够增加主框架和辅助框架这两者的刚度。结果,能够增加整个座椅靠背的刚度。此外,在上述方面中,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和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的焊接部可以被设置在上框架上。根据这个结构,座椅靠背的下部是随着座椅靠背的旋转的弯矩荷载在此处施加的部分并且因此是应力在此处趋向于集中的部分。因此,通过使得在此处设置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和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的焊接部的部分为位于座椅靠背的上部处的主框架的上框架,能够在抑制应力集中的同时最小化部件数目。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其中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被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辅助框架一体地形成,而不导致部件数目增加。


将参考附图在本发明的实例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中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已经被应用于此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总体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图2中的部分IV的局部放大视图;图5是图2中的部分V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总体透视图;图7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前视图;图8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主框架和辅助框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并且图8B是沿着图8A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例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到5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结构。本发明是座椅靠背框架14f,从而除了这个座椅靠背框架14f 之外的部分并不特别地需要被修改,并且因此可以省略那些其它部分的详细说明。在图1中示出座椅的总体视图,在图中窄座椅靠背18处于右上侧上并且在图中宽座椅靠背16处于左上侧上。宽座椅靠背16的头枕和座椅靠背利用虚线示意从而清楚地示出宽座椅靠背框架16f的结构。未示出衬垫部件和座套的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4f已经被应用于此的车辆座椅10被用于在车辆中被布置在第一排到第三排中的任何座椅。在第一不例性实施例中的座椅靠背框架14f代表在车辆中被布置在第二排中的后座椅的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车辆座椅10主要地由为就座的乘客用作坐落部分的座垫12、为就座的乘客用作背靠的座椅靠背14和为就座的乘客用作头枕的头枕40形成。而且,座椅靠背14的宽度例如被划分成60/40分割,从而形成了宽的宽座椅靠背(双人座椅)16和窄的窄座椅靠背(单人座椅)18。利用被布置在座椅靠背16和18的下端处的倾角调节机构R,宽座椅靠背16和窄座椅靠背18每一个均能够各自地向前倾斜。虽然未出,但是车辆座椅10被配置为被向前倾斜的宽座椅靠背16和窄座椅靠背18紧密地填塞,因此打开车辆座椅10位于此处的空间,从而该空间能够被用作货物空间。利用主座椅20,宽座椅靠背(双人座椅)16被形成为是宽的,该主座椅20被与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20相邻的辅助座椅30集成。如在图1和2中所示,构造在宽座椅靠背16中的宽座椅靠背框架16f通过适当地弯曲和拉拔金属片材部件或者金属管而被形成为总体宽的矩形框架形状。在这个宽座椅靠背框架16f中,主框架20f被一体地连接到辅助框架30f。这里,主框架20f是形成主座椅20的座椅靠背部分的框架的框架。辅助框架30f是一种框架,其形成辅助座椅30的座椅靠背部分的框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20的主框架20f相邻,并且被连接到主框架20f。如在图2和3中所示,主框架20f具有在每个侧上形成一个的侧框架22、将侧框架22的上部连接到一起的上框架24,和将侧框架22的下部连接到一起的加强杆29。利用形成为拉拔的护板(batten plate)形状的金属片材部件,侧框架22被匹配地左右成对地形成。侧框架22的上侧被拉拔从而能够将上框架24插入其中。上框架24包括第一管架26(即,第一管状部件)和第二管架28。如在图2和3中所示, 第一管架26由被以基本倒L形状弯曲的中空钢管形成,从而在左侧和右侧框架22上方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上侧部26u,和被连接到侧框架22之一(即,被布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辅助座椅30位于此处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的第一侧部26s得以形成。在被插入该一个侧框架22 (即,被布置于在宽度方向上与辅助座椅30位于此处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中的状态中,第一管架26的第一侧部26s的下端被焊接。
如在图2、3和4中所示,第一管架26的第一上侧部26u朝向将在以后描述的辅助框架30f在左侧和右侧框架22上方延伸。第一管架26的这个第一上侧部26u的端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带有辅助座椅30的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6h。第一管架26的这个第一开口部26h具有与第二管架28相比朝向辅助框架30f向外更远地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26t。这个第一突出部分26t被设置成确保它(即,第一突出部分26t)将被焊接到辅助框架30f的区域,以及使得这个焊接区域是刚性的。而且,由中空钢管制成的一对撑杆保持器42被焊接到第一管架26的第一上侧部26u。这些撑杆保持器42用于保持头枕40从而如在图1中所示它能够被升高和降低。如在图2和3中所示,第二管架28由被以线形形状形成的中空钢管制成。第二管架28的上端被焊接到第一管架26的第一上侧部26u的第一开口部26h的下部。而且,在被插入侧框架22之一(被布置于在宽度方向上带有辅助座椅30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中的状态中,第二管架28的下端被焊接。如在图2、3和5中所示,加强杆29连接侧框架22的下部,并且用于使得宽座椅靠背16的下端部分(见图1)是刚性的。加强杆29由被以线形形状形成的中空钢管制成。被加强杆29连接的通孔22h形成在侧框架22中。加强杆29插入通过左侧和右侧框架22中的通孔22h并且被焊接到位。而且,加强杆29形成有一定长度,该长度使得它能够穿过在两个侧框架22中的、被布置于带有辅助框架30f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并且延伸到抵接辅助框架30f的位置。然后辅助框架30f和加强杆29的抵接部被焊接。如在图2和3中所示,辅助框架30f (即,第二管状部件)由被以基本倒L形状弯曲的中空钢管制成。辅助框架30f由被装配到第一管架26的第一开口部26h的第二上侧部30u,和从第二上侧部30u延伸到加强杆29的第二侧部30s形成。而且,类似于在第一管架26的第一上侧部26u上的那些,由中空钢管制成的一对撑杆保持器42被焊接到第二上侧部30u。如在图4中所示,主框架20f的第一管架26的直径26d被设为大于辅助框架30f的直径30d。这是因为,当考虑乘客坐于主座椅20中的频率和乘客坐于辅助座椅30中的频率时,乘客坐于主座椅20中的频率较高。因此,对于车辆座椅10,主座椅20侧的刚度被设为高于辅助座椅30的刚度。如在图3和4中所示,辅助框架30f的第二上侧部30u的端部30g通过型锻(拉拔)而形成阶形形状,并且被形成为能够装配到主框架20f的第一管架26的第一开口部26h中。而且,在被装配到第一管架26的第一开口部26h中之后,辅助框架30f的第二上侧部30u的端部30g被焊接。而且,如在图5中所示,加强杆29和辅助框架30f的第二侧部30s的抵接部被焊接。以此方式,主框架20f被与辅助框架30f —体地形成。以此方式,对于根据第一不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4f,主框架20f的第一管架26 (即,第一管状部件)具有第一开口部26h,该第一开口部在宽度方向上朝向辅助座椅30侧开口。而且,辅助框架30f的端部30g是一种配合结构,其与第一管架26的第一开口部26h装配到一起并且焊接在那里,从而主框架20f被与辅助框架30f —体地形成。因此,将辅助框架30f端部30g制成为平坦端部的挤压成形不是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必要的,从而制造成本能够得到抑制。而且,现有技术的、其中辅助框架的端部被制成为平坦端部的结构是其中关于在座椅靠背上的负载的应力集中的结构。上述结构不是平坦端部的结构,而实际上是中空钢管的管状部件的结构,从而它是其中应力并不趋向于集中的结构。而且,无需设置加强板,从而能够防止部件数目增加。相应地,可能提供一种座椅靠背框架14f,其中形成主座椅20的座椅靠背部分的框架的主框架20f被与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20相邻的辅助座椅30的座椅靠背部分的框架的辅助框架30f —体地形成,而不导致部件数目增加。而且,在侧框架22之间延伸的加强杆29被设置在侧框架22的下部处。这个加强杆29穿过在两个侧框架22中的、被布置于带有辅助框架30f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并且延伸到它抵靠辅助框架30f的位置,并且加强杆29和辅助框架30f的抵接部被焊接。因此,主框架20f和辅助框架30f这两者均共享加强杆29,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部件数目增加。而且,随着座椅靠背14的旋转的弯矩荷载被施加到座椅靠背14的下部,从而应力趋向于在那里(即,在座椅靠背14的下部处)集中。特别地,对于其中主框架20f和辅助框架30f这两者均具有现有技术的加强杆的现有技术的结构,这两个现有技术的加强杆均被焊接,从而弯矩荷载的应力趋向于在这个焊接部处集中。这里,如在上述结构中那样,通过使得加强杆29被共享并且穿过被布置于带有辅助框架30f的一侧上的侧框架22,能够减小被焊接的部分,因此抑制弯矩荷载的应力集中。而且,可以在最小化部件数目的同时容易地将粗部件应用于加强杆29。以此方式将粗部件应用于加强杆29使得能够增加主框架20f和辅助框架30f 这两者的刚度。结果,能够增加整个座椅靠背14的刚度。而且,侧框架22能够由宽座椅靠背16和窄座椅靠背18这两者共享。此外,在宽座椅靠背16和窄座椅靠背18的制造期间,还能够共享组装夹具,从而成本可以能够更进一步降低。而且,座椅靠背14的下部是施加随着座椅靠背14的旋转的弯矩荷载的部分,并且因此是应力趋向于·集中的部分。因此,通过使得在此处设置辅助框架30f (即,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30g和第一管架26 (即,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26h的焊接部的部分是位于座椅靠背14的上部处的上框架24,能够在抑制应力集中时最小化部件数目。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214f。S卩,辅助框架结构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4f的辅助框架结构。如在图6中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宽座椅靠背框架216f的辅助框架230f由已经被弯曲成基本倒U形状的中空钢管制成。更加具体地,辅助框架230f形成从第二侧部230s的下端部分朝向主框架220f的侧框架22延伸的下侧部230w。加强杆229被以一定长度形成,从而它刚好在主框架220f的侧框架22之间延伸。而且,加强杆229具有第二开口部229h,其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带有辅助座椅30的一侧开口。此外,加强杆229具有第二突出部分229t,其从侧框架22的通孔22h朝向辅助框架230f突出。类似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辅助框架30f的第二上侧部30u的端部30g,辅助框架230f的第二上侧部230u的端部230g通过型锻(拉拔)而被形成为阶形形状。而且,辅助框架230f的下侧部230w的端部230y类似于第二上侧部230u的端部230g通过型锻(拉拔)而被形成为阶形形状,并且被形成为能够装配到在加强杆229中形成的第二开口部229h中。而且,在被装配到第一管架26的第一开口部26h中之后,辅助框架230f的第二上侧部230u的端部230g被焊接到位。而且,在被装配到加强杆229的第二开口部229h中之后,辅助框架230f的下侧部230w的端部230y被焊接到位。其余的结构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相应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执行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相同的功能,并且能够获得相同的操作和效果。此外,加强杆229能够共用于宽座椅靠背216和窄座椅靠背18。至此,已经使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被以除了上述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之外的各种模式实施。例如,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辅助框架30f的第二上侧部30u的端部30g、辅助框架230f的第二上侧部230u的端部230g,和下侧部230w的端部230y全部被描述为通过型锻而被以阶形形状形成的结构,但是它们不限于被以阶形形状形成。即,只要它们能够装配到第一开口部26h和第二开口部229h中,它们就还可以被以渐缩形状形成,或者它们可以不形成有阶形形状或者渐缩形状。而且,第一管架26的直径26d被描述为大于辅助框架30f和230f的直径,但是第一管架26的直径26d还可以与辅助框架30f和230f的直径相同,只要辅助框架30f和230f的端部30g、230g和230y能够装配到主框架20f和220f中。而且,主框架20f和辅助框架30f的配合结构可以颠倒过来。这也可以应用于主框架220f和辅助框架230f的配合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20f、220f),所述主框架形成主座椅(20)的座椅靠背的框架;和 辅助框架(30f、230f),所述辅助框架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30)的座椅靠背的框架,并且,所述辅助框架与所述主框架一体地形成, 其中 所述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管状部件形成; 所述第一管状部件具有第一开口部(26h),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有所述辅助座椅的一侧开口; 所述辅助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管状部件形成; 所述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30g、230g)是与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配合在一起的配合结构;并且 所述配合结构的一部分被焊接,使得所述主框架和所述辅助框架一体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 所述主框架具有在两侧上形成的侧框架(22)以及将所述侧框架的上部连接到一起的上框架(24); 将所述侧框架连接到一起的加强杆(29、229)被设置在所述侧框架的下部处; 所述加强杆穿过被布置于有所述辅助框架的一侧上的所述侧框架,并且延伸到抵接所述辅助框架的位置;并且 所述加强杆和所述辅助框架的抵接部被焊接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主框架具有在两侧上形成的侧框架(22)以及将所述侧框架的上部连接到一起的上框架(24);并且,所述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的焊接部被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的直径(26d)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管状部件的直径大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第二管状部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的第一开口部的焊接部被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形成主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主框架(20f,220f)和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座椅相邻的辅助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并且被与主框架一体地形成的辅助框架(30f,230f)。该主框架具有第一开口部(26h),其在宽度方向上朝向带有辅助座椅的一侧开口。辅助框架的端部(30g,230g)是与第一开口部装配到一起的配合结构,并且该配合结构的一部分被焊接。
文档编号B60N2/68GK103040267SQ20121038581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三桥笃敬, 中根了秀, 村山浩司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