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前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551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客车前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前防撞梁。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交通意外中,经常发生车辆正面碰撞的事故。当客车撞到前面的轿车时,由于轿车后部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客车前部的高度,导致客车骑上轿车,从而造成对轿车后排乘客的伤害。所以适当降低客车前部的碰撞点,有利于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车祸中的人身伤害。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1761455U,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3月16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为分段式结构防撞梁,包括外护板、中部防撞梁总成、安装在中部防撞梁总成两侧的侧辅助防撞梁,侧辅助防撞梁通过车身连接梁与车身前围骨架固定连接;外护板和中部防撞梁总成为一体结构,上端与车身前围铰接;侧辅助防撞梁包括前防撞板、安装在前防撞板后侧的两根溃败管柱,溃败管柱的后端与车身连接梁通过螺栓连接。上述装置虽然采用分段式结构防撞梁,有效的降低了客车前部的防撞点,但在防撞梁的中部未做任何缓冲处理,当发生撞击时,撞击力量会有大部分传导进车体内,起不到预计中的防撞击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正面碰撞安全性高的客车前防撞梁。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包括外护板、位于外护板内侧的中部防撞梁和位于中部防撞梁两侧的侧辅助防撞梁,所述侧辅助防撞梁内侧安装有低速吸能盒,所述中部防撞梁和侧辅助防撞梁为中空管状结构,且中部防撞梁的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所述减震缓冲垫为橡胶垫。所述外护板与中部防撞梁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低速吸能盒与车身纵梁通过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中的防撞梁为中空管状结构,并且在中部防撞梁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这样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经过管状防撞梁和橡胶缓冲垫的双重阻挡,撞击力度会大为减小,安全性能更高。2、本发明中外护板和中部防撞梁为一体化结构,这样使得中部防撞梁的受力面积更大,抗撞击能力更强。3、本发明在侧辅助防撞梁内侧安装有低速吸能盒,并且低速吸能盒与车身纵梁通过螺纹连接,低速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维修成本,而螺栓连接的方式可以更方便的对防撞梁进行更换。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护板1,中部防撞梁2,侧辅助防撞梁3,低速吸能盒4,减震缓冲垫5。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包括外护板1、位于外护板I内侧的中部防撞梁2和位于中部防撞梁2两侧的侧辅助防撞梁3,所述侧辅助防撞梁3内侧安装有低速吸能盒4,所述低速吸能盒4与车身纵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中部防撞梁2和侧辅助防撞梁3为中空管状结构,且中部防撞梁2的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5,所述减震缓冲垫5为橡胶垫。所述外护板I与中部防撞梁2为一体化结构。本发明在安装时,将中部防撞梁2的上端与车身前围铰接,然后将侧辅助防撞梁3上的低速吸能盒4与车身纵梁通过螺栓连接,自此完成整个客车前防撞梁的安装。本发明中的中部防撞梁2在正面碰撞中变形最大,承受大部分冲击力,但由于中部防撞梁2与外护板I为一体化结构,外护板I会最先承受压力,由于钢材的延展性强,有利于保持碰撞中形态的完整性,另外,中部防撞梁2和侧辅助防撞梁3为中空管状结构,且中部防撞梁2的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5,撞击力度经过管状防撞梁和橡胶缓冲垫的双重阻挡,撞击力度会大为减小,对车体的影响也大为减弱,安装在侧辅助防撞梁3内侧的低速吸能盒4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维修成本,更换也很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包括外护板(I)、位于外护板(I)内侧的中部防撞梁(2)和位于中部防撞梁(2)两侧的侧辅助防撞梁(3),所述侧辅助防撞梁(3)内侧安装有低速吸能盒(4),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防撞梁(2)和侧辅助防撞梁(3)为中空管状结构,且中部防撞梁(2)的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缓冲垫(5)为橡胶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板(I)与中部防撞梁(2)为一体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速吸能盒(4)与车身纵梁通过螺栓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客车前防撞梁,包括外护板、位于外护板内侧的中部防撞梁和位于中部防撞梁两侧的侧辅助防撞梁,所述侧辅助防撞梁内侧安装有低速吸能盒,所述中部防撞梁和侧辅助防撞梁为中空管状结构,且中部防撞梁的内侧设置有减震缓冲垫。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客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安全系数高。
文档编号B60R19/34GK103057497SQ20121051905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6日
发明者何毅 申请人:何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