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以及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752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车辆以及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车辆用天线装置的车辆以及车辆用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安装有用于利用am/fm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gps等的车辆用天线装置。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前景好,多安装在位于车辆的最高的位置的车顶。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天线装置51具有基座部53与从基座部53向上方延伸的立设部54。而且,通过车辆用天线装置51与收纳该车辆用天线装置51整体的天线罩部52构成天线单元50,天线单元50安装于车辆的车顶10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003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天线单元50中,基座部53安装于车辆的车顶101,因而存在为了收纳基座部53整体而导致天线罩部52大型化的问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天线罩部小型化的车辆用天线装置以及具备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的车辆。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的车辆具备车顶板与车辆用天线装置,在所述车辆中,上述车顶板具有车顶部与天线罩部,该天线罩部从该车顶部隆起,具有内部空间,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具有基座部与立设部,该立设部从该基座部延伸到上述天线罩部的上述内部空间内,在假定了沿着位于上述车顶部的外表面与上述天线罩部的外表面的边界部分的分界线的外侧假想面的情况下,在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向上述车辆安装完的状态下,上述基座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外侧假想面更靠下方的位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的车辆用天线装置安装于具备车顶板的车辆,在车辆用天线装置中,上述车顶板具有车顶部以及天线罩部,该天线罩部从该车顶部隆起,具有内部空间,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具有基座部与立设部,该立设部从该基座部延伸到上述天线罩部的上述内部空间内,在假定了沿着位于上述车顶部的外表面与上述天线罩部的外表面的边界部分的分界线的外侧假想面的情况下,在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向上述车辆安装完的状态下,上述基座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外侧假想面更靠下方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2是收纳于天线罩部的状态的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车辆用天线装置的配置的变更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车辆用天线装置的配置的又一变更例的剖视图。

图6中的(a)、(b)是收纳于天线罩部的状态的现有例的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车辆10以及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相当于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车辆10的高度方向。

如图1所示,车顶板20构成车辆10的车顶11。车顶板20为树脂制。

如图2所示,车顶板20具有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该天线罩部22从车顶部21隆起。车顶板20是包括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在内的一体成形件。

对车顶板20进行说明。

车顶板20通过第一成形部23与第二成形部24的双色成形制造。第一成形部23为光透过材料制,第二成形部24为光不透过材料制。在车顶板20安装于车辆10的状态下,第一成形部23位于比第二成形部24更靠车辆10的外侧的位置,第二成形部24位于比第一成形部23更靠车辆10的内侧的位置。在车顶板20安装于车辆10的状态下位于车辆10的外侧的第一成形部23的面相当于车顶板20的外表面,即相当于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以及天线罩部22的外表面22a。另外,在车顶板20安装于车辆10的状态下位于车辆10的内侧的第二成形部24的面相当于车顶板20的内表面,即相当于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以及天线罩部22的内表面22b。

对车顶部21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顶部21是车顶板20中未形成天线罩部22的部位。

对天线罩部22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天线罩部22处于车顶板20的后部,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天线罩部22从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朝向车辆10的外侧隆起,具有内部空间s。车顶部21的曲率与天线罩部22的曲率不同。另外,将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与天线罩部22的外表面22a的边界部分作为外侧隆起起点部r1。另外,将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与天线罩部22的内表面22b的边界部分作为内侧隆起起点部r2。

该实施方式中的天线为所谓的鲨鱼鳍天线。而且,该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罩部22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呈直角三角形状),并且车宽方向上的剖面呈越朝向车辆10的下方、面积越大的大致三角形状(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呈等腰三角形状)。即,该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罩部22呈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截面积变大的大致三角锥状。沿外侧隆起起点部r1延伸的线形成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沿内侧隆起起点部r2延伸的线也同样形成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的、外侧隆起起点部r1中位于车辆10的最前侧的位置的下方设置有安装部25,该安装部25用于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车顶板20。安装部25为圆凸台,从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朝向下方延伸。另外,安装部25为第二成形部24的一部分,与车顶部21(车顶板20)一体成形。另外,安装部25的前端25a与车顶部21大致平行。

车辆用天线装置30具有基座部31与作为立设部的第一天线部件32。

如图2所示,基座部31具有底板311与俯视下的形状和底板311相同的基板312。在底板311的上方层叠基板312,形成基座部31。基座部31为俯视的状态下具有长边与短边的长方形的平板,作为用于将第一天线部件32安装于车辆10的基台发挥功能。通过车辆用天线装置30与收纳该车辆用天线装置30整体的天线罩部22构成天线单元,天线单元安装于车辆10的车顶板20。

第一天线部件32从基座部31向上方(与基座部31交叉的方向)即天线罩部22的内部空间s内延伸。另外,在基座部31中,在比第一天线部件32更靠前方的位置安装有第二天线部件34。第一天线部件32以及第二天线部件34使车辆用天线装置30作为天线发挥功能。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天线部件34相比,第一天线部件32从基座部31的突出长度较长。另外,在车宽方向上,第一天线部件32的宽度比基座部31的宽度小。而且,第一天线部件32可以整体为天线元件,也可以为安装有天线元件的基板。即,第一天线部件32是指从基座部31立起的部件,是指至少包括天线元件的部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天线装置30以车宽方向与基座部31的短边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车辆10。另外,第一天线部件32以第一天线部件32的板厚方向与基座部31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于基座部31。

这里,如图3所示,将基座部3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基座部31的宽度)设为“长度l1”,并且在基座部31的上方假定沿第一天线部件32的立设方向延伸且具有长度l1的量的宽度的区域。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部件32以及第二天线部件34收纳于上述的具有长度l1的量的宽度的区域内,未向该区域外凸出。即,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天线装置30中,在主视观察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情况下,基座部31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基座部31的沿着长边的两端部)位于最外侧。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辆10的前方向上的基座部31的端部(前端部)形成有插通孔31a。详细而言,底板311与基板312分别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上述两个孔构成一个插通孔31a。

另外,在车辆10中,在比车顶板20更靠下方且比安装于车辆10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基座部31更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有内装面板40,该内装面板40构成车辆10的内装。

以下,根据图2以及图3,将向天线罩部22收纳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方法边与现有技术相比边与其作用一起进行说明。

此外,图3所示的单点划线用于对作为比较例的现有技术(参照图6(a)以及图6(b))中的车辆用天线装置51进行说明。另外,为了简化说明,将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罩部52与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罩部22相似化。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罩部52的顶点的开口角度θ与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罩部22的顶点的开口角度θ为相同角度。

首先,对各部件的尺寸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外侧隆起起点部r1间的距离定义为车宽方向上的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而且,将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定义为“长度l2”。另外,在假定了连结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外侧隆起起点部r1彼此的假想线x的情况下,将假想线x与天线罩部22的内表面的交点k1以及交点k2间的长度定义为车宽方向上的天线罩部22的内尺寸。而且,将天线罩部22的内尺寸定义为“长度l3”。另外,如图3所示,将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罩部52的外尺寸定义为“长度l4”。此外,长度l2以及长度l3是能够根据从车辆10的上方俯视观察天线罩部22时的平面形状与该平面形状的前后方向上的剖面位置变动的值。例如,将天线罩部配置为俯视观察天线罩部时的形状呈大致椭圆形状且车辆的前后方向与椭圆的长轴方向为同一方向。在该情况下,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椭圆的端部,长度l2以及长度l3越短,另一方面,越靠近椭圆的中央,长度l2以及长度l3越长。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假定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与天线罩部22的外表面22a的边界部分即沿着外侧隆起起点部r1的分界线r11。分界线r11在从上方俯视观察车辆10时能够目视确认为无端状(三角形状)。而且,假定作为轮廓而具有分界线r11且与外表面21a为同一曲率的外侧假想面21c。同样,假定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与天线罩部22的内表面22b的边界部分,即假定沿着内侧隆起起点部r2的分界线r22。分界线r22在从上方俯视观察车辆10时能够目视确认为无端状(三角形状)。而且,假定作为轮廓而具有分界线r22且与内表面21b为同一曲率的内侧假想面21d。简要而言,外侧假想面21c是包括分界线r11在内的面,内侧假想面21d是包括分界线r22在内的面。

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在与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外侧假想面21c的位置)安装有车辆用天线装置51的基座部53(参照图6中的(a)以及图6中的(b)所示的位置)。以下,将现有技术中的基座部53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定义为“长度m1”。“长度m1”与基座部53的板厚相同。

另外,在现有技术的车辆用天线装置51中,为了位于最远离外侧假想面21c的位置的基座部53的一面(以下,表示为外表面53b)的宽度方向端部不与天线罩部52的内侧抵接,设定如下长度关系。即,为了在天线罩部52确保用于收纳基座部53的空间,天线罩部52的内尺寸比基座部5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长。另外,若设置为无论基座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何、天线罩部52的厚度均不变化,则伴随着天线罩部52的内尺寸变长,天线罩部52的外尺寸(长度l4)也变长。即,现有技术中的天线罩部52的外尺寸(l4)比实施方式中的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长度l2)长。而且,伴随着天线罩部52的外尺寸变长,天线罩部52的内部空间也变大。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基座部31的插通孔31a与天线罩部22的安装部25,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沿安装部25的立设方向插入螺丝b,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从比车顶板20更靠内侧的位置安装于车顶板20。在该状态下,第一天线部件32收纳于天线罩部22的内部空间s内。而且,在该状态下,经由安装部25安装于车辆10的基座部31整体不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即,与现有技术中基座部53的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相比,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变短。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基座部31未从外侧假想面21c突出(突出长度为“0”)。

在实施方式中,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变短,从而能够使天线罩部22中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内部空间s比现有技术中的内部空间小。由此,能够缩短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其结果是,与现有技术那样在车顶101的外表面安装车辆用天线装置5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天线罩部22整体小型化。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基座部31的外表面31b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且比内侧假想面21d更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基座部31未从外侧假想面21c朝向上方突出,因而不需要在天线罩部22确保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其结果是,能够使天线罩部22整体进一步小型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基座部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与基座部31的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情况相比,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变短。由此,能够使用于收纳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天线罩部22的内部空间s小型化。若设置为无论基座部3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如何、天线罩部22的厚度均不变化,则只要天线罩部22中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内部空间s变小,伴随与此,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也能够缩短,因而其结果是,能够使天线罩部22整体小型化。

(2)使天线罩部22整体小型化,由此能够使车辆10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

(3)使天线罩部22整体小型化,由此天线罩部22整体的外观变好。

(4)在没有必须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的制约,能够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最佳位置时,能够提高天线性能。

(5)在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为独立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从车顶部的外表面安装车辆用天线装置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将车辆用天线装置固定于车顶部的外表面的部件、用于堵塞在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密封部件等。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一体化,能够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从比车顶板20更靠内侧的位置进行安装,而不需要从车辆10的外侧进行安装。因此,不需要用于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固定于车顶部21的外表面21a的部件、密封件等部件,因而能够减少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安装所需的成本。

(6)另外,将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一体化,由此在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的边界部分不产生分型线,因而天线罩部22整体的外观变良好。

(7)将安装部25一体成形于车顶部21(车顶板20),由此能够减少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安装所涉及的部件个数。另外,能够通过树脂成型将车顶部21(车顶板20)与安装部25一体成形,因而不存在安装部25的位置根据每个产品不同的情况,还能够提高安装部25的位置精度。通过提高安装部25的位置精度能够提高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抑制因天线罩部22与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抵接等而导致车辆用天线装置30无法收纳于天线罩部22内的情况。

(8)安装部25从车顶部21的内表面21b朝向下方延伸。另外,安装部25的前端25a与车顶部21大致平行。因此,经由安装部25安装于车辆10的基座部31与安装部25的前端25a抵接,且与车顶部21大致平行。另外,基座部31的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且比内侧假想面21d更靠下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基座部31未向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突出,因而不需要在天线罩部22确保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内部空间s。因此,与基座部31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天线罩部22整体小型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只要能够允许从比车顶板20更靠内侧的位置安装基座部31,安装部可以为任何形状。另外,安装部的位置也不局限于实施方式的位置。例如,安装部也可以位于外侧隆起起点部r1中位于车辆10的最后侧的位置的下方。

○只要能够允许从比车顶板20更靠内侧的位置安装基座部31,安装部也可以位于基座部31。例如,可以在基座部31的外表面31b形成从该外表面31b沿车辆10的高度方向突出的安装部。而且,可以通过从基座部31的内表面31c插入螺丝b来相对于形成在基座部31的安装部安装天线罩部22。

○安装部25与车顶部21(车顶板20)可以不一体成形,而形成为各自分开的部件。即,可以相对于不具有安装部25的车顶板20安装与车顶板20独立的安装部25。

○车辆用天线装置30可以不具有第二天线部件34。

○如图3所示,不需要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基座部31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只要基座部31的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可。例如,如图4的实线所示,基座部31的内表面(下表面)31c位于比内侧假想面21d更靠上方的位置,但只要基座部31的外表面(上表面)31b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可。另外,基座部31的外表面31b也可以位于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即,基座部31的外表面31b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但只要基座部31的内表面31c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可。此外,在单点划线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是比“长度m1”短的“长度m2”。并且,在实线所示的例子中,将车宽方向上的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设为“长度l5”,另一方面,在单点划线所示的例子中,将车宽方向上的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设为“长度l6”。在该情况下,天线罩部22中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内部空间s变小了与基座部31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相应的量。由此,长度l5比长度l6短。

○如图3所示,不需要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基座部31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只要基座部31的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可。例如,如图5所示,在使安装部25的前端25a朝向车辆10的后方向而向斜上方倾斜的情况下,经由安装部25安装于车辆10的基座部31安装为朝向车辆10的后方向而向斜上方倾斜。在该状态下,基座部31的前侧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但基座部31的后侧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

○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可以不一体成形,而各自分开地成形。此外,在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各自分开成形的情况下,也优选以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基座部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将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车顶部21。例如,可以在车顶部21设置凹部,并在以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基座部31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的方式安装完车辆用天线装置30之后,从车顶部21的车外侧安装天线罩部22。另外,车顶部21与天线罩部22可以由同一材料成形,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成形。

○基座部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的天线罩部的上端的位置(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的天线罩52的上端的位置)与基座部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的天线罩部22的上端的位置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与基座部整体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基座部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侧假想面21c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能够延长第一天线部件32从基座部31的突出长度。由此,虽然天线罩部22的高度不变,但能够缩短天线罩部22的宽度,因而有助于天线罩部22的小型化。另外,第一天线部件32从基座部31的突出长度变长有助于天线接收部变长,因而也有助于接收灵敏度的提高。

○基板312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实施方式中的短边方向的尺寸)可以比底板311短。这样的情况下,基板312的车宽方向的尺寸比底板311短,由此基板312的宽度方向端部不与天线罩部22的内侧抵接。因此,为了底板311的宽度方向端部不与天线罩部22的内侧抵接,只要在天线罩部22确保用于收纳基座部31的空间即可。即,在基座部31中,车宽方向的尺寸最长的是底板311,因而只要底板311的宽度方向端部不与天线罩部22抵接即可。

○基座部31可以仅由基板312构成。

○基板31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实施方式中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可以比底板31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短。在该情况下,基板312可以不与安装部25对置,供螺丝b插通的插通孔31a是仅设置于底板311的孔。

○天线罩部22的形状像图6中的(b)所示的形状那样,无论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如何,开口角度θ均相同,另一方面,可以与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配合而使基座部31附近的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不同。

○可以根据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不同来改变开口角度θ,从而改变天线罩部22的形状。若使用图3中说明过的事例,则可以使实线所示的开口角度θ小于单点划线所示的例子中的开口角度θ。基座部31从外侧假想面21c的突出长度越短,能够使开口角度θ越窄,因而其结果是,能够缩短天线罩部22的外尺寸。

○车顶板20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成形。此外,优选天线罩部22由不阻碍电波的收发的材料成形。

○车顶板20可以为可动式。例如,在车顶11设置开口部,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缘部形成支承车顶板20的支承部。而且,能够边通过支承部支承车顶板20边相对于开口部移动车顶板20,从而可以敞开或关闭开口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车顶板20与天线罩部22一体化。

○在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车顶11的后部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车顶11的后部为树脂制的面板,而车顶11的剩余部分由金属板构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仅车顶11的后部中供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的最低限度的面积为树脂制的面板,而车顶11的剩余部分由金属板构成。

○可以构成为将车顶板20与后窗一体化,形成为树脂制的面板。另外,在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于车顶11的后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将车顶11的后部与后窗一体化,形成为树脂制的面板,而车顶11的剩余部分由金属板构成。另外,可以构成为将车顶11的后部中的供车辆用天线装置30安装的最低限度的面积与后窗一体化,形成为树脂制的面板,而车顶11的剩余部分由金属板构成。

○可以通过单色成形构成车顶板20。

○车顶板20可以具有光透过性。另外,也可以不具有光透过性。

○车辆用天线装置30的安装位置并不局限于车辆10的后部。例如,可以安装于车辆10的前部,也可以安装于车顶11的大致中央。

接下来,说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例子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

(a)在具备车顶板与车辆用天线装置的车辆中,上述车顶板具有车顶部与天线罩部,该天线罩部从该车顶部隆起,具有内部空间,上述车辆用天线装置具有基座部与立设部,该立设部从该基座部延伸到上述天线罩部的上述内部空间内,上述车顶板为树脂制,上述车顶部与上述天线罩部一体成形。

在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为独立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需要用于在车顶部安装天线罩部的安装部件、用于堵塞在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密封部件等,为了进行安装要花费工夫,并且用于安装的成本会增加。然而,通过将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一体成形能够省去在车顶部安装天线罩部的工夫。另外,能够减少为了在车顶部安装天线罩部所需的成本。此外,在将车顶部与天线罩部一体成形的情况下,车辆用天线装置的基座部可以位于比上述外侧假想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