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中控台线束保护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1634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中控台线束保护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中控台线束保护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中控包括中央控制门锁系统,驾驶员可以通过汽车中控控制整车车门开关及玻璃升降系统。还包括中央控制台,空调、音响等舒适娱乐装置的功能按键都安排在中控台上。汽车中控台对车身的控制一般是通过连接在中控台上的汽车线束实现的。

线束一般依靠扎带进行捆绑固定,然后再安装在中控台后方的背板上。如图2所示,就是一种中控台的背板1,背板1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两挂耳11。但是线束用扎带进行捆绑后再固定的方式,线束难免会与背板发生摩擦,造成磨损;且在安装过程中,大线径的线束时常会出现扭曲的现象,其方向很难保证,这样的线束布置不仅不美观,而且可靠性降低。

为了提高线束布置的安全性,授权公告号为cn2030867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的护线盒,包括呈拱形结构并与汽车底板中通道配合的护线盒本体,所述护线盒本体上设有供线束通过的过线槽,所述过线槽的上方还设有护线盖,通过防护盖与防护盒的配合,装配快捷,线束穿入过线槽并通过护线盖将其固定住,进而起到了固定线束的作用,避免线束与车身钣金件的摩擦,起到保护线束的目的。但是由于汽车内线束较为密集,且布置方向不同,而每一个方向都需要有一个支架进行保护限位,需要安装较多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中控台线束保护支架,可供向来两个方向的线束进行固定,能够减少了中控台背板上支架的安装数量。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中控台线束保护支架,包括与中控台的背板连接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底架以及连接在底架上的盖体,所述底架的侧壁设置有供盖体连接的支撑翻边,所述底架、支撑翻边与盖体围合形成供线束穿设的第一通道,所述底架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支撑翻边上对称开设有与凹陷部连通的连接孔,所述凹陷部与连接孔形成与第一通道方向不同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架与盖体的配合,形成供线束穿设的穿线通道,能够对与中控台连接的线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线束出现选悬空而发生扭曲或者窜动,避免了由于线束窜动导致中控台控制灵敏度下降,提高线束与中控台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凹陷部的设计,使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垂直且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使该保护支架能够用于穿设需要固定在横纵方向上的两股走向不同的线束,节省了固定线束所需的保护支架,且由于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的下方,使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不存在重合相交点,避免了由于第一通道内的线束和第二通道内的线束之间发生相互干涉,使两通道内的线束布线之间不会互相影响,安装的可靠性高,可供向来两个方向的线束进行固定,节约了线束固定所需空间,能够减少中控台背板上保护支架的安装数量,进而节约了车身空间,提高了车身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底架上设置有与背板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的安装架,所述背板与底架位于安装架的两侧对称卡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包括抵接在凹陷部下方的第一阶梯部、第二阶梯部以及转向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上设置有限制底板滑移的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抵接在连接孔的端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架的设计能够提高背板与底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由于背板和底架均为无规则形状,其形状匹配度较差,通过限位架的设计,限位架上的限位凸条能够限制底架的在第二通道方向上的滑移,进而能够提高穿设第二通道内线束的稳定性,同时,限位架设计成为第一阶梯部、第二阶梯部和转向部,通过分别抵接在底架与背板之间的不同位置上,进一步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部的中部形成供盖体卡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两侧形成第一凸起部并卡接在盖体的两侧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的设计能够进一步限制底架相对背板在第二通道方向上的滑移。

作为优选,所述底架位于凹陷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向盖体方向凸起的压线条,所述压线条开设有第一扎带孔,所述第二阶梯部与压线条之间形成供扎带穿设的保护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线条与盖体配合,能够起到卡紧第一通道内线束的效果,初步起到定位的目的,通过第一扎带孔的设计,进行加固,然由于保护槽的开设,能够避免出穿设在第一扎带孔内的扎带直接接触到第二阶梯部,避免扎带由于第二阶梯部的摩擦而发生损耗。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上设置有若干定位钩,所述支撑翻边上设置有定位钩卡接的定位孔,所述盖体位于定位孔的内侧设置有抵接在支撑翻边上限位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架的不同位置设计合适的定位钩,能够提高底架与盖体安装时的效率,同时,能够提高底架与盖体之间连接的牢固度,通过限位片盖体进行进一步限位,提高了盖体与底架之间连接的牢固度。

作为优选,所述背板上对称设置有挂耳,所述挂耳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穿设有穿线管,所述穿线管的端部设置有限位钩,所述底架上设置有抵接在限位钩一侧的导向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耳与穿线管的设计,能够通过穿线管与导向弧抵接,使穿线管连接在挂耳上,进一步拓宽该保护支架的穿线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背板上设置有限制限位钩滑移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凸起部能够进一步限制穿线管相对背板发生滑移,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卡接,能进一步避免背板与限位架之间连接的牢固度,进而提高背板与底架之间的牢固度。

作为优选,所述底架包括供盖体连接的卡接部以及转向连接在卡接部两侧的折角部,所述导向弧设置在卡接部与折角部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弧设置在折角部与卡接部的连接处,能够起到卸力的作用,减少折角部与卡接部之间的应力集中现象。

作为优选,所述挂耳包括供折角部连接的定位片以及连接在定位片上的卡接片,所述卡接片抵接在背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片抵接在背板上,能够起到加强固定挂耳与背板之间连接的稳定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孔的端口设置有抵接在限位凸条上的加强环,所述加强环的外径大于连接孔的外径使位于连接孔部分的底架与限位架之间留有距离,所述底架位于连接孔的开口处开设有第二扎带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环的设置能够提高第二通道开口的结构牢固度,同时,由于加强环的外径凸出,使底架与限位架之间留有距离,避免扎带与限位架之间发生摩擦,进而避免了扎带的磨损。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汽车中控台保护支架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设计,能够用于固定方向不同的线束,且线束之间所处平面不同,避免线束之间互相摩擦,减少了中控台背板上支架的安装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汽车中控台保护支架与背板连接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控台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汽车中控台保护支架与背板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一种汽车中控台保护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盖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保护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背板;11、挂耳;111、定位片;112、卡接片;113、连接槽;12、第二凸起部;2、焊接螺栓;3、卡钉;4、底架;41、支撑翻边;411、卸力槽;412、导向弧;413、安装架;414、安装孔;42、卡接部;421、第一定位钩;422、第二定位钩;43、折角部;44、三角凸筋;45、凹陷部;451、连接孔;452、第二扎带孔;453、加强环;454、加强筋;46、压线条;461、第一扎带孔;463、保护槽;5、盖体;51、盖翻边;511、第一定位孔;512、第一限位片;513、压紧部;521、第二定位孔;522、第二限位片;6、穿线管;61、限位钩;7、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限位架;91、第一阶梯部;911、限位凸条;92、第二阶梯部;93、转向部;931、限位槽;932、第一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汽车中控台保护支架,其连接在汽车中控台背板1的后方,并与背板1通过焊接螺栓2以及卡钉3连接。背板1大致呈“几”形,其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挂耳11,挂耳11包括定位片111以及与定位片111垂直设置的卡接片112。卡接片112焊接在背板1,定位片111通过卡钉3与该保护支架相连,起到连接背板1和保护支架的目的。

参见图3和图4,该保护支架包括与背板1连接的底架4以及卡接在底架4上的盖体5。底架4的两侧一体成型有与底架4弯曲形状一致的支撑翻边41。支撑翻边41位于弯曲折角小于100°的弯曲部位开设有向底架4方向凹陷的卸力槽411。底架4包括供盖体5连接的卡接部42以及转向连接在卡接部42两侧供定位片111与卡钉3连接的折角部43。卡接部42沿背板1的弧度弯曲,同样大致呈“几”形。折角部43连接在卡接部42的两侧,并且相对卡接部42转向并向挂耳11方向延伸。支撑翻边41位于卡接部42与折角部43连接处向卡接部42方向凹陷形成有导向弧412。

参见图1、图2和图3,挂耳11上开设有连接槽113,连接槽113内穿设有穿线管6,穿线管6的一端向导向弧412方向延伸形成限位钩61。限位钩61向导向弧412方向凸起,并抵接在导向弧412上,背板1位于限位钩61的外侧设置有与背板1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二凸起部12,第二凸起部12抵接在限位钩61反向导向弧412的一侧。

参见图4和图5,支撑翻边41上设置有若干定位钩,包括位于底架4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第一定位钩421,第一定位钩421为梯形条。盖体5大致呈与卡接部42的弯曲形状一致的“冂”形。盖体5的两侧设置有朝向底架4方向延伸的盖翻边51,盖翻边51卡接在支撑翻边41的外侧壁,且盖体5与盖翻边51的连接处设置有供第一定位钩421穿设的第一定位孔511。第一定位孔511为朝向与第一定位钩421方向相反的梯形孔。盖体5位于第一定位孔511的内侧还设置有抵接在支撑翻边41内侧壁的第一限位片512。支撑翻边41位于第一定位钩421的两侧下方还设置有第二定位钩422,盖体5与盖翻边51的连接处设置有与第二定位钩422相卡接的第二定位孔521。盖体5位于第二定位孔521的内侧同样设置有抵接在支撑翻边41内侧壁的第二限位片522。

参见图4和图6,通过底架4、支撑翻边41、盖体5和盖翻边51围合形成与底架4的弯曲方向一致、供线束穿设固定的第一通道7。底架4的中部位于第一通道7的下方反向第一通道7凸出,形成凹陷部45。形成与第一通道7连通的空腔。底架4位于空腔两侧的翻边上对称开设有连线与第一通道7的长度方垂直的两连接孔451。连接孔451的端部均开设有两供扎带连接的第二扎带孔452,第二扎带孔452通过扎带将线束与连接孔451加强固定。连接孔451的开口处还设置有与背板1卡接的加强环453,加强环453的在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进一步起到了加强固定的作用。

参见图6和图7,连接孔451与空凹陷部45连通,形成供线束穿设的第二通道8,第二通道8位于第一通道7的下方,且与第二通道8的穿线方向垂直。盖翻边51上设置有将线束与连接孔451压紧的压紧部513,压紧部513沿线束的弧度呈弧形凹陷。凹陷部45朝向第二通道8的端面设置有横纵均等分布的加强筋454以提高凹陷部45端面的结构强度。底架4反向第二通道8的端面位于凹陷部45的连接处则设置有若干均等分布的三角凸筋44以提高凹陷部45与底架4之间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6和图7,支撑翻边41位于凹陷部45的中部设置有供焊接在背板1上的焊接螺栓2穿设连接的安装架413。安装架413的中部开设有供焊接螺栓2穿设的安装孔414,安装为长条孔,其内部还是设置有卡接在螺栓两侧壁的安装片。

参见图1和图3,背板1与底架4之间位于安装架413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限位架9。限位架9呈阶梯形,包括抵接在凹陷部45下方的第一阶梯部91,向背板1位于凹陷部45两侧延伸的第二阶梯部92以及随着背板1发生弯折的转向部93。

参见图1和图3,第一阶梯部91位于支撑翻边41的两外侧开设有与支撑翻边41同向延伸的限位凸条911,限位凸条911抵接在连接孔451的加强环453上,限制盖体5以及底架4的滑移窜动。同时,加强环453的外径大于连接孔451的外径使位于连接孔451部分的底架4与第一阶梯部91之间留有距离,也就是说,扎带在穿设连接在第二扎带孔452中时,扎带位于底架4与第一阶梯部91之间的部分不与限位架9直接接触。

参见图7,底架4位于凹陷部45的两侧也就是位于第二阶梯部92的上方朝向第一通道7的端面上凸,形成向第一通道7方向凸起的压线条46。压线条46与第二通道8的走线方向相同,且压线条46上开设有供扎带穿设的两第一扎带孔461。通过扎带穿设连接两第一扎带孔461将位于第一通道7内的线束与底架4压紧。同时由于压线条46向第一通道7方向凸起,底架4反向第一通道7在压线条46的位置形成有供扎带穿设的保护槽463,保护槽463与第二阶梯部92之间存在间隙,以避免扎带与车体接触而导致扎带磨损。

参见图3,转向部93的中部向背板1方向凹陷,形成供盖体5卡接的限位槽931,限位槽931的位于盖体5的两侧形成有卡接在盖体5两侧边的第一凸起部932以进一步限制盖体5的移动。第一凸起部932与第二凸起部12的凸起形状相似并卡接在第二凸起部12上方。

当线束通过该保护之间固定时,可以根据线束的延伸方向确定线束从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或者穿线管6中穿设固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