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送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0853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送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车辆用送风装置
[0001]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2年12月2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2-278545号与2013年12月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3-250883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0003]本申请涉及设置在车室内的顶棚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4]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设置于车室内的顶棚上的顶棚设置型的车辆用送风装置。在该技术中,在车室内的顶棚上设置壳体,在该壳体内配置有横流风扇。横流风扇在壳体内以沿车室内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0005]在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吸入车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以及用于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口。吸入口以朝向车室内前方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壳体,吹出口以朝向车室内后方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壳体。由此,将车室内的空气从车室内前方侧向壳体内吸入,并朝向车室内后方侧吹出。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6137号公报
[0009]在上述技术中,由于将送风装置设置在车室内的顶棚,因此相应地,车室内的有效空间减少,乘坐人员的可居性变差。另外,不仅乘坐人员变得难以在车室内移动,还可能乘坐人员的头部与送风装置碰撞,导致送风装置破损。
[0010]作为其对策,考虑通过将吹出口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从而将送风装置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但若将吹出口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则通风阻力增加,吹出风量降低。

【发明内容】

[001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且能够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的车辆用送风装置。
[0012]根据本申请的一例,车辆用送风装置具备送风单元与送风通道。送风单元具有输送空气的送风机以及收容送风机的壳体。在送风通道上形成有用于将从送风机输送来的空气朝向车室内空间吹出的吹出口。送风单元以在从车室内上下方向观察时避开预想的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所在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车室内的顶棚上。送风通道以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顶棚上。吹出口以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送风通道上。通过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将送风通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而向车室内空间输送。
[0013]由此,由于送风单元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配置为避开预想的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所在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
[0014]此外,由于通过从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将吹出口的周围的空气导入而向车室内空间输送,因此,能够以比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风量更多的风量向车室内空间送风。
[0015]因此,能够确保风量,并且将吹出口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从车室内左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0017]图2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0018]图3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图1、图2的车辆用送风装置时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的IV-1V剖视图。
[0020]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0021]图6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0022]图7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0023]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4]图9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时的示意图。
[0025]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0026]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风扇的立体图。
[0027]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8]图13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以下,根据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中,前后上下左右的箭头表示车辆(车室内)的各方向。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10的车辆I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具备三列座椅。
[0031]车辆用送风装置10具备送风单元11以及送风通道12。送风单元11以及送风通道12配置在车室内的顶棚2。送风单元11将车室内的空气从车室内前方吸入并朝向送风通道12输送。从送风单元11输送的空气经由送风通道12朝向车室内后方吹出。
[0032]如图1所示,送风单元11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列的座椅3的位置附近,并且如图2所示,在车室内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车室内空间的中央部。
[0033]如图1所示,送风通道12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列的座椅3与第二列的座椅4之间的位置附近,并且如图2所示,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送风单元11的侧方(左右两侧)。
[0034]因此,在从车室内上下方向观察时,送风单元11以及送风通道12配置为避开预想的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HD所在的位置。
[0035]如图3以及图4所示,送风单元11具有壳体111以及送风机112。壳体111收容送风机112。
[0036]壳体111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强度方面优秀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成形而成。壳体11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配置为其长边与车室内前后方向一致,其短边与车室内宽度方向一致。
[0037]在壳体111中的车室内前方侧的端部,开设有用于向壳体111的内部导入车室内空气的吸入口 111a。在壳体111中的吸入口 Illa的开口部位形成有百叶板111b。百叶板Illb引导从吸入口 Illa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为随着从壳体111的外侧(车室内前方侦D朝向壳体111的内侧而向车室内下方侧倾斜的平板状。
[0038]由此,被吸入口 Illa吸入的车室内空气从车室内上方侧朝向车室内下方侧流动。换言之,吸入口 Illa相对于水平朝向车辆上方侧开口。
[0039]送风机112是输送空气的电动送风机,具有风扇112a、电动马达112b以及涡旋外壳112c。风扇112a是从轴向一端侧(图4中的车室内下方侧)吸入空气并向径向外侧排出空气的离心式多翼风扇。
[0040]风扇112a被安装在轴向另一端侧(图4中的车室内上方侧)的电动马达112b驱动而旋转。风扇112a配置为其轴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
[0041]涡旋外壳112c收容风扇112a,并且形成供从风扇112a流出的空气通过的流出通路。涡旋外壳112c形成为流出通路的通路剖面积朝向风扇112a的旋转方向而逐渐扩大的旋涡形状。
[0042]在涡旋外壳112c中的与风扇112a的空气吸入部对应的部位(图4中的车室内下方侧的面),形成有吸入壳体111内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因此,空气经由该空气吸入口吸入到风扇112a中。
[0043]在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有供从送风机112的涡旋外壳112c排出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111c。空气通路Illc从车室内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车辆后方侧的部位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支成两条通路。
[0044]在壳体111中的车室内宽度方向上的侧面部,形成有供流过空气通路Illc的空气流出的两个空气出口 11 Id。
[0045]在这两个空气出口 11 Id上分别连接有送风通道12。送风通道12形成有供从壳体111的空气出口 Illd流出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送风通道12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强度方面优秀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成形而成。
[0046]送风通道12形成为从壳体111的空气出口 11 Id朝向车室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直线状。在本例中,送风通道12中的与空气出口 Illd相反的一侧(车室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关闭,但也可以不必一定关闭。
[0047]在送风通道12中开设有将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的吹出口 121。吹出口 121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开口。吹出口 121在送风通道12的几乎全长范围内形成。
[0048]如图5所示,送风通道12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送风通道12配置为剖面的长边与车室内前后方向一致,剖面的短边与车室内上下方向一致。吹出口 121在送风通道12中的车辆下方侧的壁面122上开口。
[0049]吹出口 121由送风通道12的两个壁面123、124形成。两个壁面123、124形成为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且随着从送风通道12的内侧朝向外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