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26334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从下方支持前挡风(front window)构件的前围盖板(cowlpanel)、和与该前围盖板连接的空调装置的外气导入管的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前围盖板要求汽车内饰设计的自由度高、具有能够支持前挡风构件的玻璃支持刚性、以及具有行人保护性能。基于此,本发明人等研宄了将图14所示的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应用于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
[0003]该前围盖板84具有在与支持前挡风构件81的部分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前方凸出的凸出部82、和从凸出部8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83。
[0004]通过使前围盖板84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以此可以在凸出部82的后方确保较宽阔的空间,可以改善汽车内饰设计的自由度。又,凸出部82向前方凸出,因此可以确保玻璃支持刚性。此外,当图14中箭头表示的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84时,凸出部82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随后纵壁部83向后方且下方倾倒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像这样,上述前围盖板84形成为经由两个阶段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因此可以确保行人保护性能。
[0005]然而,如图14所示,在空调装置85的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部(所谓管开口)通过聚氨酯构件87等与前围盖板84的副驾驶席侧背面连接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84时,前围盖板84如图14的双点划线α所示地发生变形。此时,外气导入管86被发生变形的截面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夹住,并且以上述图的折点(break point) β I为中心以虚线β所示的弯曲形式发生变形(以下将该变形称为“弯曲变形”)。
[0006]详细而言,外气导入管86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与通过外气导入管86的闭截面中心的轴正交的方向的载荷、即该管86容易变形的方向的载荷难以传递至比拐点β I靠近空调装置侧的部位β 2、β 3,从而这些部位β 2、β 3主要在不容易变形的方向、即管的闭截面中心轴方向上支承碰撞载荷。因此,外气导入管86在前围盖板84和车身之间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以被夹住的状态按压保留于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从而会妨碍前围盖板84的凸出部82的变形、或纵壁部83向后方且下方的倾倒。其结果是,推定由前围盖板84的变形所实现的碰撞能量的吸收受到阻碍。像这样如下结论得到证实:在外气导入管86与前围盖板84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外气导入管86的前端开口部或拐点β I变形,也会出现外气导入管86阻碍通过前围盖板84进行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的问题。
[0007]然而,专利文献I公开了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在车身的侧视时形成为U字形状的前罩(front cowl);和通过该前罩的内部空间而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缘部通过螺栓与前罩的后纵壁结合的空调装置;在位于空调装置的管处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缘部、和通过螺栓与该开口缘部结合的后纵壁的部分上,在各自的纵方向中途部上形成有在侧视时“ < ”字状的脆弱部,以能够在该前罩受到冲击力时促进该前罩的塑性变形。即,该专利文献I公开的现有结构通过上述脆弱部防止因刚性较大的管的开口缘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前端开口部)被螺栓紧固而导致前罩的后纵壁变得过于牢固。然而,该专利文献I完全没有公开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以及结构。
[0008]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63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防止外气导入管阻碍通过前围盖板进行的冲击能量的吸收,从而能够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改善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0010]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支持前挡风构件的前围盖板;和空调装置的外气导入管;所述前围盖板具有在与支持前挡风构件的部分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前方凸出且形成有开口部的凸出部、和从该凸出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外气导入管具有与所述开口部连接的开口、和形成于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侧的侧表面且在所述凸出部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促进所述开口向后方的位移的变形促进部。上述变形促进部可以是形成于管侧表面的缝隙,或者也可以是薄壁部或V字状的凹部。然而,在管侧表面形成凹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空气无法通过且不影响变形促进性能的胶带等进行覆盖。
[0011]根据上述结构,在前围盖板受到碰撞载荷时,外气导入管的开口侧、即前端部向车身后方移动,同时外气导入管整体以在长度方向上被压迫的形式变形(以下,将该变形称为“后退变形”)。借助于此,外气导入管不会阻碍因前围盖板的变形而进行的能量吸收。又,外气导入管可以通过后退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可以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改善。
[0012]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中,所述变形促进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脆弱部。
[0013]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脆弱部,外气导入管不会阻碍通过前围盖板的变形而实现的能量吸收。又,外气导入管可以通过后退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可以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改善。
[001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中,所述变形促进部还具有位于与所述第一脆弱部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脆弱部、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连接第一脆弱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脆弱部的下端的第三脆弱部。
[0015]根据上述结构,第一脆弱部、第二脆弱部和第三脆弱部形成为在侧视时以U字形状连续的结构。因此,在外气导入管中由上述第一脆弱部、第二脆弱部、第三脆弱部包围的部位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时如打开盖一样向后方移动。因此,外气导入管更加容易后退变形。
[00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中,所述外气导入管在侧表面和上表面之间形成有角部,所述变形促进部从上述侧表面经由所述角部至所述上表面连续地形成。
[0017]根据上述结构,变形促进部以从管侧表面经由角部到达至管上表面的形式连续地形成,因此即使外气导入管具备角部,也可以使外气导入管后退变形。
[0018]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中,所述变形促进部位于与所述前围盖板的凸出部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
[0019]根据上述结构,变形促进部位于与前围盖板的凸出部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时,可以使位于前围盖板的凸出部内的外气导入管向后方移动的同时后退变形。因此,可以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进一步改善。
[0020]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凸出部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外气导入管的开口以向后方移动的形式产生后退变形。因此,根据本发明,外气导入管不会阻碍通过前围盖板实现的冲击能量的吸收,可以谋求行人保护性能的改善。
【附图说明】
[0021]图1示出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的后视图;
图4是在从车辆后方上部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前围盖板的立体图;
图5是在从车辆前方上部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前围盖板的立体图;
图6是前围盖板的仰视图;
图7是图6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8是图6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9是外气导入管的立体图;
图10中的图10 (a)是前围盖板的变形前的侧视图,图10 (b)是前围盖板的变形初期的侧视图,图10 (c)是前围盖板的变形后期的侧视图;
图1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