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制热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72070阅读:来源:国知局
br>[0053]而且,由于废气中所含的物质未蓄积于第一空气通路15内,所以即使在热交换器14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构成废气的第一空气通路15的配管的劣化。
[0054]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具备进行废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4和进行在热交换器14中被加热的高温的外部气体与被导入车厢内的低温的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显热交换器17,从而即使在热交换器14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废气向车厢内的流入。
[0055]另外,第一空气通路15不是循环通路,由此,即使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分开的位置,也能够减少构成第一空气通路15的配管,因此,可以在这些配置上具有自由度。
[0056]另外,通过使显热交换器17离开排气通路12而配置,可以将清洁的外部气体取入车厢内。
[0057]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排气通路12设置检测废气浓度的装置及切断废气的流入的装置,所以能容易地进行空调系统10的维护保养。
[0058]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以直交流式的情况为例对显热交换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对流式的显热交换器。
[0059](实施方式2)
[0060]实施方式1中,对将连接热交换器和显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路吸入口的开口部朝向车辆后方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对将该第一空气通路吸入口的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设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1]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3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8与图1不同之处在于删除了鼓风机16。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0062]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30搭载于车辆上的样子的概略图,图10是从车辆的前方斜上方观察将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30搭载于车辆上的样子的立体图。
[0063]如这些图所示,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设于车辆底部,利用车辆的行驶从吸入口吸入外部气体。由此,不需要在第一空气通路15内设置鼓风机,可以实现装置规模的消减及成本消减。
[0064]此外,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在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时,可能吸入因轮胎卷起的泥、水、雪等而被堵塞。因此,需要在开口部设置过滤器、或在开口部的前方配置遮蔽板等。
[0065](实施方式2的效果)
[0066]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将连接热交换器14和显热交换器17的第一空气通路吸入口的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而设置,可以利用车辆的行驶而从吸入口吸入外部气体,因此,不需要在第一空气通路15内设置鼓风机,可以实现装置规模的消减及成本消减。
[0067](实施方式3)
[0068]实施方式1中,对向热交换器导入外部气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对由外部气体和车厢内的内部空气来切换导入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9]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4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1与图1不同之处在于追加了通过外部空气和车厢内的内部空气切换从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内外气体切换器31,其它结构与图1相同。
[0070]图12是表示将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40搭载于车辆上的样子的概略图。热交换器14遍及催化剂13下游侧的排气通路12整个区域而设置,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设于排气通路12的排出口附近。
[0071]内外气体切换器31设于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另外,如图13所示,内外气体切换器31具备内部气体吸入口 32和外部气体吸入口 33,能切换内部气体吸入口 32和外部气体吸入口 33的开度。内部气体吸入口 32与已有的空气(内部气体)排出口(例如后支柱附近、尾灯的图案附近等)连接,吸入内部气体。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 33从车辆后方吸入外部气体。
[0072]内外气体切换器31在以低温起动发动机时,吸入内部气体,在发动机温度达到一定温度的情况下,吸入外部气体。由此,可以在以低温起动发动机时提高即热性及热效率,在发动机温度达到一定温度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外部气体的温度过高,可以容易地调整温度、
[0073](实施方式3的效果)
[0074]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设置由外部气体和内部气体切换从连接热交换器14和显热交换器17的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内外气体切换器31,在以低温起动发动机时吸入内部气体,由此,可以提高即热性,在发动机温度达到一定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吸入外部气体,可以抑制外部气体的温度过高,可以容易地调整温度。
[0075](实施方式4)
[0076]实施方式1中,对向热交换器导入外部气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对将向热交换器导入的空气设为车厢内的内部气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0077]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50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4与图1不同之处在于将吸入到第一空气通路15的吸入口的空气设为车厢内的内部气体,其它结构与图8相同。
[0078]图15是表示将图14所示的空调系统50搭载于车辆上的样子的概略图。热交换器14遍及催化剂13下游侧的排气通路12整个区域设置。
[0079]第一空气通路15具备内部气体吸入口 32,内部气体吸入口 32设于排气通路12的排出口附近。内部气体吸入口 32与已有的空气(内部气体)排出口(例如后支柱附近、尾灯的图案等)连接,吸入内部气体。由此,与吸入低温的外部气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即热性和热效率。
[0080](实施方式4的效果)
[0081]这样,根据实施方式4,通过从连接热交换器14和显热交换器17的第一空气通路15的内部气体吸入口 32吸入内部气体,与吸入低温的外部气体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即热性和热效率。
[0082](其它实施方式)
[0083]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显热交换器17中设置蓄积热(热量)的蓄热材料51。图16中,在显热交换器17向车厢内的吹出口沿纵向排列多个蓄热材料51,蓄积通过显热交换器17被加热的外部气体的热。此外,蓄热材料51以不妨碍空气流动的方式设置。
[0084]由此,即使在发动机再起动时等废气不能达到充分的温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蓄积于蓄热材料51的热,可以提高即热性。
[008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6]本发明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可适用于具有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的车辆。
[0087]符号说明
[0088]11发动机
[0089]12排气通路
[0090]13催化剂
[0091]14热交换器
[0092]15第一空气通路
[0093]16、21 鼓风机
[0094]17显热交换器
[0095]20 HVAC
[0096]22制冷用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
[0097]23制热用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
[0098]24切换门
[0099]31内外气体切换器
[0100]32内部气体吸入口
[0101]33外部气体吸入口
[0102]51蓄热材料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用制热装置,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其在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和从车厢外或车厢内导入的第一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器,其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废气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第一空气和从车厢外取入的第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到车厢夕卜,将热交换后的所述第二空气向车厢内供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是显热交换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被配设于前风挡玻璃的前方且导入外部气体的进气道内。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具备将从车厢外或车厢内导入的所述空气导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路, 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具有将热交换后的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到车厢外的设于车辆的地板下的排气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在车辆底部具有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且吸入车厢外的空气的吸入□ ο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具有切换车厢外的空气和车厢内的空气并吸入的切换器。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空气通路具有吸入车厢内的空气的吸入口。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热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二空气的吹出口具有蓄积热量的蓄热材料。
【专利摘要】该车辆用制热装置采用如下的构成,其具备:在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和从车厢外或车厢内导入的第一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废气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第一空气和从车厢外取入的第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且将热交换后的所述第一空气排出到车厢外,将热交换后的所述第二空气向车厢内供给的第二热交换器。
【IPC分类】B60H1/08, B60H1/00, B60H1/18
【公开号】CN105431312
【申请号】CN201480042629
【发明人】中岛悠, 寺田智裕, 野田圭俊
【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4年7月30日
【公告号】EP3031639A1, WO2015019577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